苏雪林是近代文坛的传奇人物,她个性单纯不谙世务,却爱恨分明,不论学术研究或创作都有其卓然独立的地位。在一九二○、三○年代,她与凌叔华、冰心、丁玲齐名,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此次精选其散文出版,希望能略窥这位五四时期的精彩人物,其一生清骨自守,淡薄度日,树立了一个对于生命、创作、阅读、学术终身追求不懈的精神形象。
东宁传奇
苏雪林教授个性天真率直、爱恨分明,她对人物的评鑑往往有其个人的色彩,这本散文集收录她对朱湘、徐志摩的评介,可以看见她对浪漫派文人的着迷,而对胡适的崇敬,对鲁迅的激烈批判,都表现她不畏世俗的气概。
散文集《绿天》与小说《棘心》是其代表作。小说《棘心》中的女主角杜醒秋,有苏雪林个人身世的投射,这位出自旧式家庭,却接受新教育、新思想的女性,经历旧思想与新观念的冲突,自由恋爱与家庭订婚的痛苦抉择,感动许多同时代的读者。散文集《绿天》写的是一位女子婚后的甜蜜生活,文中婚姻生活虽不一定都是作者真实的写照,但回忆童年则与她的生命经验相结合。苏雪林从小爱作画,她在〈未完成的画〉一文中描写:「傍晚时到凉台的西边,将画具放好,极目一望,一轮金色的太阳,正在晚霞中徐徐下降,但它的光辉,还像一座洪炉,喷出熊熊烈燄,将鸭卵青的天,(火段)成深红。几叠褐色的厚云,似炉边堆积的铜片,一时尚未销镕,然而云的边缘,已被火燃着,透明如水银的融液了。」对落日的颜彩变化,有画家动人的观察。而她回忆童年乡村生活,也颇为有趣:「我所禀受的蛮性,或者比较的深,而且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田家风味,分外系恋。我爱于听见母鸡阁阁叫时,赶去拾她的卵;我爱从沙土里拔起一个一个的大萝卜,到清水溪中洗净,兜着回家;我爱亲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钵里煮。虽然不会挤牛乳,但喜欢农妇当着我的面挤,并非怕她背后搀水,只是爱听那迸射在白铁桶的嗤嗤的响声,觉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扁豆〉﹚。这些灵秀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乡间自然景致,给人清新真纯的诗情。──陈昌明
我在接任成大文学院院长的行政工作后,有感于苏老师文物资料长年荒废未经整理,即规划申请「苏雪林文物、作品整理、研究」计画,经成功大学顶尖中心补助经费,开始着手整理、修复、搜集、建档、保存苏雪林教授文物,在多方搜集其着作与藏书后,于文物中清理出未发表之作品(包括完稿、未完稿),其中还有水墨画作,因此开始系列出版其画册与相关文集。同时,曾与成大博物馆合办「走入苏雪林教授的书房」与「印象苏雪林」的展览,且在网路上架设「苏雪林研究室」网页(suxuelin.liberal.ncku.edu.tw/),以供更多人缅怀、认识苏雪林。最后,希望成功大学能早日将她在东宁路的旧宿舍规划为「苏雪林纪念馆」,让这位传奇人物的事蹟得以继续流传。(陈昌明)
封面绘图/1987年5月,陈辉东为苏雪林所绘之肖像。
作者简介
苏雪林(1897~1999)
原名苏小梅,字雪林。1921年考取公费留学,前往法国里昂,先学绘画,后改修语文。1925年因母病,辍学回国,以散文《绿天》与小说《棘心》轰动文坛,即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号召的文体变革之产物,实践了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创造出不同于古典文学美感的划时代作品。1949年,大陆易帜,避难香港真理学会担任编辑工作。1950年再度远赴法国巴黎,寻找屈赋神话资料。1952年返台,任教省立师范学校(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前身)。1956年,台南省立成功工学院改制成功大学,应聘至中文系,1973年退休。退休后,定居成功大学东宁路之教职员宿舍。晚年清骨自守、淡薄度日、写作不辍,树立了一个对于生命、创作、阅读、学术终身不懈追求的精神形象。1999年4月21日,病逝成功大学附设医院,享年103岁。
编辑前言 东宁传奇 陈昌明
辑一 天涯游踪
掷钵庵消夏记/在海船上/千石谱/黄海游踪/翡冷翠半日游/旅杭日记
辑二 生活琐记
猫的悲剧/寄华甥/齿患/我的教书生活/卅年写作生活的回忆/灌园生活的回忆
我的写作经验/童年琐忆/我幼小时的宗教环境/想起四川的耗子──子年谈鼠
我与旧诗/我与国画/未完成的画/扁豆
辑三 死生情思
绿天/青年/中年/老年/当我老了的时候/家/母亲的幻象/秃的梧桐
栈桥灯影/我所见于诗人朱湘者/北风/哭兰子/怀珞珈/胡适之先生给我两项最深的印象
辑四 童话
小小银翅蝴蝶故事之一/小小银翅蝴蝶故事之二/天马
辑五 学术论述
锦瑟诗/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鲁迅逝世卅週年纪念
附录
苏雪林年表
苏雪林着作表
提起苏雪林先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她那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这本书《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掷钵庵”,初听之下,便有一种古朴、宁静,甚至带着几分遁世之感,让人联想到或许是某个与佛教因缘深厚的居所,或是她内心深处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消夏”,则点出了季节的意味,那是一个可以放慢脚步,享受悠闲时光的季节,想必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笔触会更加舒展,情感也会更加浓烈。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是作家心灵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作者的性情、学养和对世界的认知。苏雪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总能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巧妙地融为一体。我非常好奇,在这本选集中,她会以怎样的视角,记录下那些“消夏”时的所思所想?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还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我尤其期待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她是如何用文字去解读人心的复杂与多变,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哲理。台湾这片土地,承载了许多华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苏雪林先生的作品,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在喧嚣都市中,寻得一处精神港湾的绝佳选择。
评分苏雪林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才情的长者。她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仿佛能洞察人生的百态。《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掷钵庵”,光是这两个字,就营造了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让人联想到一个远离尘嚣的去处,一个可以安心思考和沉淀的地方。“消夏”,则点明了季节,在炎热的夏日里,与这样一位智者一同“消夏”,想必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精神旅程。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虚构的情节,而是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以一种真挚的方式呈现出来。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正是如此,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读到她对人生、对情感、对社会变迁的独特见解。是关于她对青春的回忆?对亲情的温暖?还是对知识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启迪,让我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提起苏雪林先生,总会让我想到那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时代,以及她在那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这本书《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意境。“掷钵庵”,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仿佛是作者远离尘嚣,在内心深处开辟的一块精神净土。“消夏”,则将这份宁静置于一个特定的季节,让人不禁想象,在夏日悠长的午后,先生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将她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我一直认为,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随性”与“深刻”并存,它不像诗歌那样需要严谨的格律,也不像小说那样需要复杂的情节,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性情和思想。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恰恰具备了这种特质,她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又不乏男性般的理性思考。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看到她对人生、对文学、对社会变迁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感悟。是关于她对青春的留恋?对故土的思念?还是对世事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人生,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对于苏雪林先生,我一直是怀着深深的敬意。她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为我开辟了一方可以安心栖息的角落。《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这个书名,一听便让我心生向往。“掷钵庵”,光是这两个字,就充满了禅意和故事感,仿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朴的画面,一位智者在宁静的庵堂中,观照内心,体悟人生。“消夏”,更是点明了季节,在炎热的夏日里,寻一处清凉之地,静心阅读,感受文字的温度,实在是一件极具诗意的事情。我一直觉得,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真”,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恰恰是这种“真”的极致体现。她的作品,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一窥她内心深处的风景,了解她是如何在“消夏”的时光里,沉淀思绪,品味人生。是关于故乡的回忆?是关于亲情的温暖?还是关于对文学创作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的价值。
评分苏雪林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大家”二字紧密相连。她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创作还是后来的回忆录,都展现出非凡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一扇缓缓开启的窗,让我得以窥见她内心深处的世界。“掷钵庵”,这个充满诗意的名称,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一种精神上的栖息之地。“消夏”,则赋予了这份宁静一个特定的时节,仿佛在夏日的热浪中,为读者带来一丝清凉与慰藉。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以一种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我尤其欣赏苏雪林先生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而又内敛的情感,以及她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她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消夏”图景?是关于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溯,还是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亦或是她对某种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我期待从中汲取到她的人生智慧,学习她如何用文字去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苏雪林先生的作品,正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评分读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温度。《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的书名,本身就充满着故事感和意境。“掷钵庵”,似乎是一个与世隔隔绝的清修之地,又或是她内心深处一方远离喧嚣的精神栖所。“消夏”,则将这份宁静置于一个悠闲的季节,让人不禁想象,在绿荫蔽日,蝉鸣阵阵的夏日午后,是什么样的心绪,促使她动笔写下这些篇章。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散文,最能体现作家的个人魅力和思想深度,它不像小说有情节的束缚,也不像诗歌有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流淌,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苏雪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在文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非常好奇,在这本选集中,她会以何种方式,记录下她“消夏”的经历与感悟?是关于童年记忆的碎片,是对故土山河的眷恋,还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她那超脱凡俗的智慧。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在快节奏生活中,一次心灵的远足,一次与智者的对话。
评分读苏雪林先生的散文,总让我有种穿越时空的感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她一同呼吸、一同感怀。这本书《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虽然我尚未拜读,但光是书名就充满了诗意与禅意。“掷钵庵”,一个我从未听闻却能想象出其宁静致远之地,想必是承载了无数的思考与沉淀。“消夏”,则点出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季节,在炎炎夏日里,寻觅一丝清凉与慰藉。我一直觉得,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其生活化的气息,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似诗歌那样追求极致的凝练,而是以一种温婉而深沉的方式,触碰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苏雪林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她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著称。我尤其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看到她对人生、对情感、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台湾的读者,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或许比任何人更渴望从这样一位前辈的文字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对过往时光的回望,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启示。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场景:可能是她在夏日午后,独坐窗前,微风拂过,翻开一本书,字里行间流淌着她的故事;也可能是她在某个宁静的山林寺庙,感受着禅意,将内心的感悟付诸笔端。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对一个作家的欣赏,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追寻,一种在忙碌中寻得诗意的渴望。
评分谈及苏雪林先生,脑海中立刻涌现出的是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她的名字,几乎是才女的代名词,其作品更是无数读者心中的瑰宝。《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掷钵庵”,仿佛一个古老而宁静的避世之所,一个承载着深邃思想和悠远情怀的所在。“消夏”,则点明了季节,那是一个让人渴望慢下来,享受生活,沉淀思绪的时期,想必先生的文字,在这段时光里,定是更加悠长而富有韵味。我始终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便是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提炼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思考,并以一种温婉而动人的笔触呈现出来。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恰恰具备了这种魔力。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她那颗永不磨灭的文学之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她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消夏”故事?是关于她与自然万物的对话,还是与故人的回忆?又或是她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次思想的启迪,一份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对于苏雪林先生,我一直抱有非常高的敬意,她的文字对我而言,就像一股清流,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散文选集》这个书名,一听就充满了故事感和画面感。“掷钵庵”,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名字,它唤起了我对宁静、对禅意的联想,仿佛是先生心灵深处的一处秘密花园。“消夏”,则赋予了这份宁静一个特定的季节,让人联想到在炎炎夏日里,寻得一处清凉,静心阅读,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真诚,它不需要刻意的雕琢,而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流露。苏雪林先生的文字,正是这样,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看到她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融入到“消夏”的时光中。是关于她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