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高龄九十二岁的清水阿嬷吴廖偷,仍继续以健康硬朗的生命脚步往前走。她就宛如一粒不起眼的刈菜种籽,一旦落在田埂边缘,便紧紧咬住土地,大势声张地活动起来,坚持生存。
回顾其过去九十多年的岁月,她的人生足迹跨过日据时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国民政府来台后所发生过的种种时代剧变。因为生活艰困,她当过别人家的养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她扛上沉重的扁担、包裹,压弯自己的身躯,向这个动盪时代讨生活。到车站卖香、卖米粉、卖估衣,到山林里捡虫窝、相思籽、柴枝,直到有了自己的饼舖,不再南争北讨,更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过去向客人们喝玲珑的气魄与实在依然不减。
几乎每个时代的角落细缝,都有阿嬷坚强无畏的身影。而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仅识得几个字的阿嬷,可以神准地为他人逼签,解说观音佛祖的意旨。但阿嬷却谦虚地说:「是观音佛祖穿过我的耳,跟我讲的,我才会哪!」
一路走来,风雨不断,但阿嬷仍稳笃地扎根于这朴实淳厚的清水小镇,不畏一切地生长茁壮成有六十五个子孙的生命大树。她的眼睛见证过清水镇的变迁,以及它背后更宏大的时代巨流。借着儿童文学创作家吴念融女士饱含乡土情怀的文字,以及绘者翁君菱小姐风格温馨怀旧的绘图,读者们将进入时光隧道,透过阿嬷的人生,看到清水镇的百年风貌。
作者简介
吴念融
民国四十一年出生于盐水小镇,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
做过短程的高职教师,因性喜自由,爱观察人性,故转而从事跨领域社会工作,迄今已三十年。近年来更与脉动的社会同步,举凡老年人共同陪伴,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之教育课程,莫不全心参与。还自设各种课本,以简易、生活化为主,并注入文学的趣味。
家中人口简单,先生学美术,女儿学声乐。日子过得平淡有味。
曾获南瀛文学散文、儿童文学首奖、吴浊流文学奖新诗佳作,以及教育部创作歌曲「花蕊的一生」(组曲)佳作等奖项。
绘者简介
翁君菱 SophiaWong
现为国中美术教师,课余时间从事插画及绘本创作。喜欢缤纷的色彩,惯用色铅笔营造氛围与撕贴手法呈现风格,喜爱从旅行及生活中汲取一些创作的咖啡因。
吴廖偷阿嬷的故事起于日治时期,于现今的背景大大不同,因此考究史实,是我绘图的重心之一。阿嬷给我的感觉是积极而乐观的,于是在古朴的气氛中,添加些许缤纷的色彩。我期望借由童趣的人物,引导大小读者走入历史,缅怀、认识当时的人事时地物,体会《清水阿嬷》的感人故事。
插图作品:《幸福石鼓诗》、《我不坏我只想要爱》、生态解说插图等。
联络方式:sophiawong6@yahoo.com.tw
编辑小贴士:
关于阿嬷的生命之源──清水
一六五○年:荷据时期,本地称为「牛骂社」,当时有五十八户,一百九十三人。本地原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骂社(Gomach)之社域,地名「牛骂头」即是Gomach音译而来。另又称「寓鳌头」,因清水东境有一鳌峰山,故称之。
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创建清水调元宫,即今三山国王庙。
一七三一年:十二月大甲西社番变,次年乱平后,牛骂社改名为「感恩社」。
一七三三年:汉人向本地平埔族人承垦境内十三庄之地,分别为秀水、三块厝、客庄、桥头、田寮、后庄、社口、顶湳、下湳、菁埔、埤仔口、山脚、水碓等。
一七五○年:创建观音亭,即今日之紫云巖。
一八九五年:台湾正式纳入日本版图,日本设三县一厅,本地属台湾县。
一八九六年:本地改制为台中县,县厅下再设「街」、「庄」,并置「街长」、「庄长」。本地称「牛骂头街」。
一九○七年:日本政府依公共埤圳认定,合併五福圳、金裕本圳、国圣庙圳、高美圳、埤仔口圳等五圳,统称为「五福圳」。
一九○九年:本地改属台中厅沙辘支厅「牛骂头区」,设区长。
一九二○年:台湾地方改制,全台设五州二厅,下设市郡及街庄。因鳌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灵泉,清澈可鑑,本地因而改名为「清水」,是为「清水街」,属台中州大甲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