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名史蹟的无感,和对更广泛背景的好奇,驱使我细细去张望一些并不那么热闹的角落,或者前往更为遥远陌生的地方,寻找隐藏于其间的历史幽光。
旅程中,我看见一张张鲜明的台湾图像,如此生动,如此肌理宛然。不仅仅透露着过去,也映照着未来。
这是一个年轻人寻找台湾历史感动的经过,一次以五年时间走过台湾、大陆、荷兰、琉球和日本各地的历史现场见闻之行,一段阅读、旅行、怀想和思考交相激盪的过程。
当贸易风再度吹起,命运因而改变……你将听见过往的风声猎猎、絮语细细。
于是我前往荷兰,到阿姆斯特丹、台夫特等东印度公司的六大商会城市旅行,并登上一艘复原的十七世纪东方贸易大帆船。到日本长崎看锁国期间的贸易遗迹,在旧长州藩的首府荻市寻找明治维新的根源,到九州平户岛的海滩上摸摸郑成功出生地的「儿诞石」。也走了一趟八通关古道,用八天从南投东埔走到花莲玉里,在丛山峻岭里看清朝和日本政府于台湾伸张治权的痕迹。此外走访琉球、湄洲、泉州,金门、澎湖、北港、大甲、台南、关渡……等地,望见台湾历史文化的不同面向。
十年前我抱着对台湾身世的好奇,来到这古老的府城与安平。当时穿梭在众多遗蹟里,不仅无所感亦无解答,反而只能感到巨大的茫然,并因此深深困惑,乃至于在日后为了解答这困惑,开始了漫长的历史寻访之旅。十年间似有无数见闻思虑,但听得这与昔时毫无分别的蝉声,却又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在岛内和海外几番来去,绕了偌大一圈回到此处,却彷彿昨日才刚从这里启程。当年对古蹟和历史的若干疑问,现在看来自是浅薄可笑,却又那么珍贵。而倘若再十年后重访此处,说不定也同样会觉得今日所感所惑不值一哂,但又无比怀念。
……
参拜观赏已毕,正要离去,却见中庭地上雨点晕染,如无数繁花纷然乍开,才一抬头,暴雨已然倾落。我开心地留在庙里转了又转,最后坐在厢廊边长长的板凳上看这痛快的雨势,享受偶然飘停在脸上的雨沫,并且打从心底深深地感谢老天在每个旅程中为我安排的种种美好情景。(乌特勒支丘(跋))
作者简介
朱和之
本名朱致贤,一九七五年生。师大附中七四六班、政大广电系毕。曾任职于电视编剧公司、公共电视「我们的岛」节目、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曾为《音乐时代》、《新朝艺术》杂志主笔。现任职《经典杂志》。编着有《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着有《指挥大师亨利.梅哲》。部落格「古典之必要」:blog.yam.com/claudiochu
一直以来,台湾的历史,尤其是一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角落,总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我总觉得,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宏大的叙事或者官方的定论上,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真实鲜活的个体命运,那些细微的文化脉络,似乎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每当翻阅一些厚重的史书,我常常在字里行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幽光”,它们可能是某个小人物的一声叹息,某个地方的习俗变化,抑或是某个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我渴望有一本书,能够引领我深入这些幽暗的缝隙,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去拼凑出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台湾。我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期盼,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让我重新认识这片我深爱的土地的读物。这种追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好奇,更是一种对自身根源的探求,一种对“我是谁”的追问。我希望那些被淹没的声音能够被重新听见,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能够被再次讲述。
评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关于台湾原住民文化的论述也逐渐增多。然而,我总觉得很多时候,这些论述还是停留在比较表象的层面,比如祭典、服饰、神话故事等。我更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些与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比如他们的狩猎、农耕、居住方式,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他们在与外来文化接触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我希望有一本书,能够以更加细腻、更加尊重的方式,去展现原住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去讲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的漫长岁月,以及他们所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对台湾的近代城市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又显得有些沧桑的老街区。我总是在想,这些街区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那些老建筑,那些曾经的商铺,那些在街头巷尾穿梭的身影,都诉说着怎样的历史?我希望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城市的“记忆”,去讲述那些曾经在此地发生的故事,去描绘那些时代的变迁,去展现不同时期城市的面貌,让我能够通过这些具体的场景,去感受台湾城市的发展脉络,以及它所经历的辉煌与沉寂。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发展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奇。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记录者,它们能够以更加感性、更加细腻的方式,捕捉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感受与社会情绪。我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梳理台湾文学的脉络,并将其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去探讨文学如何反映历史,以及历史如何影响文学创作。我希望能够通过文学的视角,去更深入地理解台湾人民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种种情感与思考。
评分最近市面上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太过宏观,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我常常在想,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的堆砌,它更应该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故事,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记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元的文化,太复杂的轨迹,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的书,那种能让我透过字里行间,看见古早的市井景象,听见南腔北调的乡音,感受到先民开垦的艰辛,体会不同族群融合的喜怒哀乐。那种能够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情感连接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台湾历史中那些不那么耀眼,却依然动人心魄的篇章,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地方信仰、民间技艺、以及小人物命运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中那些微妙的社会变迁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日治时期,那种殖民统治下的新旧交替,西风东渐与本土文化的碰撞,总让我觉得充满了值得挖掘的张力。我总是在想,在那些官方史书里被简单概括的年代里,普通民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转变的?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又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认同的?我渴望读到一些能够深入探究这些细腻之处的作品,那些关于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惯、民间艺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挣扎与调适的描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显微镜一样,放大那些被历史大潮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台湾。
评分我一直认为,海港是台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早期的贸易往来到后来的工业发展,海港塑造了台湾的经济形态,也连接了台湾与世界的脉络。我渴望读到一本能够深入讲述台湾各个重要海港的历史的书籍,去了解它们是如何兴起、如何发展的,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港口城市的繁荣景象,那些往来的船只、忙碌的码头工人、以及港口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台湾作为海岛经济的发展轨迹。
评分我常常觉得,台湾的“在地性”是其最迷人的特质之一,而这种在地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和信仰之中。那些关于地方神明、庙宇兴衰、风水传说、以及种种民间习俗的叙述,往往蕴含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哲学和情感寄托。我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不拘泥于宏大的历史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文化,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去梳理它们与历史变迁之间的联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评分我对台湾早期移民社会的历史尤其感到着迷。那些从大陆渡海而来的先民,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双手开垦荒地,建立家园,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他们原有的文化带入,又与这片土地的原始环境和原住民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台湾社会。我渴望读到一些能够细致描绘这段艰辛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程的作品,那些关于垦荒的艰辛,关于家族的延续,关于社群的建立,以及关于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到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去感受先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们为这片土地所付出的汗水与心血。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台湾这片土地如此独特?除了多元的文化融合,我想,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也一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有一本书,能够跳出传统的宏大叙事,去发掘那些被淹没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去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的印记的普通人。我期待着能有一本书,能够像一束微光,照亮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