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艺奖得主 施叔青 十年伏案,封笔之作
「台湾三部曲」最终部 正式推出
走过台湾先民足迹 小说演义历史
继《行过洛津》《风前尘埃》之后
《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隆重上市
在时代与不同政权的转换中,台湾人究竟是谁?
「台湾三部曲」以《行过洛津》揭开序幕,《风前尘埃》为承继,《三世人》则为第三部。
《三世人》故事从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开始,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变结束。以失志的士绅施寄生一家三代、不甘受命运支配的养女掌珠、黄赞云医生、富家子弟阮成义、萧居正律师、「大国民」、皇民化运动、清乡活动、文化协会、1935年台湾博览会、「农民组合」、自治运动……等人物与事件串起小说情节。并以樟脑作开篇,对照着台湾的命运。
作者简介
施叔青
台湾鹿港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17岁时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写作之余并从事平剧、歌仔戏研究,曾任教于政大及淡江。1977年赴香港任职香港艺术中心亚洲节目部策画主任,曾任东华大学驻校作家。着有《愫细怨》、《维多利亚俱乐部》、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微醺彩妆》、《枯木开花》、《两个芙列达.卡萝》、台湾三部曲:《行过洛津》、《风前尘埃》、《三世人》等。
第十二届国家文艺奖文学类得主。作品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台北市文化局文学奖、上海《文汇报》散文奖,其中「香港三部曲」入选1999年《亚洲週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作品有英、日、法、韩、西班牙、捷克文等译本。
记忆的救赎
台湾心灵史的鉅着诞生了 南方朔
三世台湾的人、物、情 王德威
上卷
1 避难
2 穿巷不堪余夕照
3 她从哪里来
──掌珠情事之一
4 遗种
5 脱下大祹衫
──掌珠情事之二
6 哪知萍水便逢卿
中卷
1 风起
2 含笑花
──掌珠情事之三
3 漂鸟(一)
4 月落
5 孤女的愿望
──掌珠情事之四
下卷
1 漂鸟(二)
2 嫁接
3 旗袍与电影
──掌珠情事之五
4 三世人
5 伤逝
代后记
与和灵魂进行决斗的创作者对谈
──陈芳明与施叔青
推荐序1
记忆的救赎:台湾心灵史的鉅着诞生了 南方朔
(节录) 因此,在作品的定位上,《三世人》可以说是近代台湾文学里第一部有关心灵史的创作,由于它涉及心灵的历史,因而作者遂需要花费大量的研究,去理解时代及社会的演变,以及相对应的官方意识形态、民间习俗及价值认同的改变,以此为架构,始能理解到在那些时代中,人们心灵的变化,以及失去自我所造成的徬徨与受苦。个人一向认为,杰出的小说家经常也必然是个杰出的时代见证者,甚或是杰出的思想家。在《三世人》这部台湾人的心灵史诗里,施叔青证明了这一点。
杰出的小说作者施叔青只能把以前因为被折叠,因而遭到隐藏的事物,细手细脚地一点点揭开,让时间的风声把那些压抑掉的痛苦痕迹再现。在没有回答「我是谁」之前,《三世人》至少已试着要为「我不是谁」去替时代解惑。
故事说完了,而未来却仍敞开在那里等待着去画下更美好、也更少折磨的结语。无论如何,施叔青终究献给台湾最珍贵的礼物!
推荐序2
三世台湾的人、物、情 王德威
(节录)「台湾三部曲」的首部《行过洛津》以多情的戏子跨海来台寻情开始;第二部《风前尘埃》以日本移民在台湾的情殇作为主轴。尽管都是黯然收场,却是此恨绵绵,余意盎然。这其实也是施叔青以往写香港故事就擅长的风格。但到了《三世人》,她「言情」的策略有了改变。小说表面充斥各种情绪:亡国的悲情,追逐殖民现代性的热情,献身民主独立的激情。然而施叔青写来却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人与人,人与家国,甚至与自己,缺乏真情与实意的故事。
施寄生的遗老姿态可疑,因为跨海过去,大清皇朝真没把台湾的得失当回事,施的悲哀就显得一厢情愿。王掌珠的生命有十足煽情的元素,但她对自己、对环境缺乏自知之明,以致显得自作多情。至于新派民主人士的奋斗,不论是自治运动还是暗杀计画,到头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小□里的几段爱情故事也显得苍白无力。所有的怨怼和躁动此起彼落,到了二二八一触即发,为台湾人带来最大的挫伤。
是什么样的历史经验让三代的台湾人这么「伤感情」?什么样的历史观点让作者在熙熙攘攘的「民族」、「国家」、「帝国」、「现代性」的修辞之下,直见殖民主体自欺欺人的「恶信念」(bad faith)?这,是《三世人》最让人无言以对的问题。
施叔青终于在面对家乡的一页痛史时,变得无比谦卑肃静。对这样一位专志的作者,我们当然应该给予最高的敬意和企盼。
《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和人心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她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更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立体,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内心矛盾的普通人。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角色面临困境时的挣扎,或者做出艰难选择时的无奈时,产生强烈的共情。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台湾本土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那些淳朴的人情世故,都让我倍感亲切。它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片土地上的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唤醒一段记忆,让我重新审视台湾的过去,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影响。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小说,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深沉的韧性,一点点地剥开历史的尘埃,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时代洪流下的生命轨迹。我最震撼的是书中对人物内心的挖掘,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那种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坚持,写得丝丝入扣。你会看到,即使身处命运的摆布之下,个体依然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挣扎,也因此才显得如此真实和可贵。比如书中某个角色,在面对家族责任和个人情感之间的两难时,那种内心的煎熬,那种咬牙坚持的决心,让我感同身受。我也很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绘,台湾的山川、河流、气候,都被赋予了生命,仿佛成为了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甚至能想象到书中人物走过的那些小巷,呼吸过的空气,感受到的风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安宁与繁荣,究竟是怎样艰难地争取而来的。书中的女性角色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她们在那个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依然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和智慧,她们不仅仅是男性的衬托,她们是故事的主体,是时代的脊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故事,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都在作者的笔下重获新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幅宏大的史诗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台湾近代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多重面向。我最欣赏作者的叙事功力,她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编织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之中,让读者在感受个体悲欢离合的同时,也对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书中的细节描写极其到位,从衣着打扮到饮食起居,从人情世故到社会风貌,都力求真实再现。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那些隐忍的情感,那些难以启齿的欲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无奈的挣扎,都写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个角色在困境中的选择,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如果是自己,又会如何抉择?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故事的参与者,共同经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同时,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客观与公正,她不回避矛盾与冲突,但也绝不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邃的视角,呈现出事件的全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台湾的过去,是由无数个这样鲜活的生命故事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铭记。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一翻开就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好像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回到了这片土地上,看到了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们和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台湾那个时代的描绘,从细微的生活细节到宏大的历史事件,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史实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比如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差异的刻画,有钱人家的奢华生活和普通人家的辛勤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不易。又比如对不同族群之间关系的描绘,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以及后来移民过来的外省人,他们的碰撞、融合,甚至是冲突,都写得相当细腻。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思考,原来我们现在所处的台湾社会,它的根源是如此复杂,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理解和铭记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它也让我反思现在。书中那些人物的选择,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无奈,都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性,她不回避矛盾和黑暗面,但也绝不偏颇,而是尽力展现出事件的多重面向,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读这本书,就像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和这片土地的过去对话。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和牺牲,都化作文字,再次鲜活起来。我感觉自己和台湾的历史,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都有了更深的连接。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壮阔感,又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事结构,她能够将多条人物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命运交织。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成功,他们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坚韧也有软弱,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他们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依然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和智慧,她们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力量。读到她们的故事,我常常会感到由衷的钦佩。同时,作者对台湾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也体现在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都非常准确和生动,让我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亲身经历了那些风雨。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又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那些隐藏在笑容背后的忧伤,那些在沉默中爆发的力量,都写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被书中角色的命运所打动,他们身处时代的漩涡,却依然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的挣扎与选择,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台湾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她不仅仅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宏观脉络,更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那些淳朴的人情世故,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深沉的厚重感,仿佛承载了台湾近一个世纪的记忆与情感。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土地的深情,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社会变迁的描绘,从日据时期的种种影响,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新格局,再到后续的社会转型,作者都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那个时代下,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奋斗、如何适应的深刻记录。书中那些人物,他们身上肩负着家族的责任,时代的使命,还有个人的梦想,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挣扎,都牵动着我的心。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他们的处境,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这种共情,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关于台湾的深刻剖析。作者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展现,也让我倍感亲切。那些熟悉的乡音,那些传统的习俗,那些淳朴的人情,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又加深了几分。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一种穿越历史、连接心灵的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人物所经历的迷茫、痛苦、挣扎,以及最终的释然与成长,都写得入木三分。这些人物的命运,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他们的经历所感动,被他们的选择所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台湾社会历史变迁时的客观性,她不回避矛盾和冲突,但也不会过度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视角,呈现出事件的多重面向。这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台湾近代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我最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她没有回避那些艰难和痛苦的时刻,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出历史的真相。这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成功,他们有各自的命运,各自的挣扎,也各自的希望。我常常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动,为他们的选择而思考。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深刻寓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描绘,那些熟悉的乡愁,那些独特的气息,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我身边,每一个人物,都曾与我擦肩而过。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又加深了几分。
评分《三世人:「台湾三部曲」之三》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关于人性、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力,她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让读者在感受个体悲欢离合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时代背景。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成功,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各自的成长轨迹,他们的选择和命运,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我常常会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心疼,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描绘,那些熟悉的乡音、习俗、食物,都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童年。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更加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