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了台湾文学的一些重要现象(如战后乡土小说与散文、现代派诗歌、女性写作、通俗文学、同志文学与酷儿写作、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等)的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选评了吴浊流、钟理和、余光中、华严、郑愁予、张晓风、席慕蓉、古月、陈冠学、粟耘以及从李昂、朱天文、苏伟贞到邱妙津、陈雪、洪凌等战后与新世代作家的创作与其衍变,多有个人化的解读,认为 「颠覆」已成为19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创作的普遍倾向;亦就两岸文学的联系与异同作了探讨比较;并由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具体解析,进而求索台湾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提倡整体观察、比较研究与兼容整合,彰显了理论视野与学术气度。
作者简介
曹惠民
男,1946年生于中国江苏南通。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目前担任中国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特约研究员。着有《他者的声音》、《多元共生的现代中华文学》及《百年中华文学史论》、《台港澳文学教程》、《阅读陶然》等。
自序
灯火阑珊处 相看两不厌
阅读台湾文学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1979年,那时我刚到上海读研究生,专业是现代文学,方向是做「五四」文学。当年在北京的《当代》和《上海文学》上发表的《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谭教授的一天》(李黎),是大陆最先刊载的境外作品、也便是最早进入我阅读视野的台湾文学作品。尽管这两位作家其时都身在美国,可不知为什么,那时大家都是把它们看作台湾作家、台湾小说的-那时还没有「海外华文文学」这一说。(也或许,和得知白先勇乃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谭教授」的原型据称就是「五四」元老、时任台大教授的台静农这些「背景」有关吧)。
初读之下,不禁暗自惊讶:海崃的那一边,原来竟也有如此高水准的作品!不由便慢慢地把台湾及香港的作家作品纳入了自己的专业阅读范围之内,倒并不是随便看看消遣的。那时候,我们这些「二进宫」的老学生,有个习惯──从餐厅里买了饭菜拿回宿舍吃,于是,吃饭时、睡觉前,就是互相之间交流的黄金时段,主要话题呢,不外乎各人当天看的专业着作或杂志上近期刊登的新作品,常常为一些新作品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忘乎所以、欲罢不能,还真是有点「废寝忘食」的味道。毕业后到苏州教书,先还是弄弄老本行,开的课也就是低年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再加上一门高年级的选修课《五四文学流派》,对台湾香港文学的阅读习惯虽还是持续着,却并没有动念把它引进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范畴。
1986年的某天晚上,有几个同学到舍下来玩,海阔天空的闲聊中,她们异口同声地向我推荐起了三毛,说:「老师,您看过三毛吗?没有书的话,我们那里就有啊,什么时候借给您看。」她们告知了同学们当下阅读的热点,还说不少女生甚至都成了「金(庸)迷」,说来说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开设有关的选修课。
现在回想起来,1988年我终于下决心在苏州大学开讲《台港文学研究》,把学术视野拓至「境外」,就主观方面而言,是缘于导师、同窗、学生的三重情:许杰师是「五四」元老,60年前就在吉隆玻主编华文报纸的文学副刊,我师从他读研时,常听他讲起当年在南洋的往事;北京师范大学的同窗、侨生涂乃贤15年前已经变身为香港作家「陶然」,那两年重又恢复联络,不断寄来作品;当下,喜爱三毛、金庸、琼瑶的中文系学生热切的建议和厚望。就客观而言,则是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调整的整体环境使然,我在拙着《他者的声音》一书的序中有过说明,此处不赘。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如此地既读又教,研究遂渐显必要。很自然地,一篇篇有关台湾、香港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的论文写了出来,专书也出版了几种。
收入本书的论文,是我二十多年来研究 、教学台湾文学的部分成果。量既不多,亦似不成体系,今不揣翦陋,以为芹献。身处江南,研究台湾(及香港)之学,并无地缘之利,若要写史,在我,似无可行性:私心以为,倘若不能亲自把第一手的原始史料遍读一过,爬梳剔抉一番,岂可轻言写史?──文学史书写之类的「宏大□事」是我不敢问津的。故所作以研读作家文本、观察文学现象为主,兼及对研究方法的思考。倘若有所感有所得,便写点东西,长短不论,务必要有心得(或新得),否则不写也罢。为学谨以「四不一没有」自励:不哗众取宠,不人云亦云,不信口开河,不故步自封;没有感悟、心得绝不动笔。几十年来大陆的风风雨雨曾经亲历,「文革」中的闭门读禁书,仍自历历在目,在南北两所最好的师范大学曾亲闻謦咳的师长(如北京师大的穆木天、李长之、陆宗达、启功、俞敏等,华东师大的许杰、施蛰存、徐中玉、王元化、钱谷融等)几乎都曾遭遇过不公平批判和非人磨难的经历,给我的问学之路、治学之思刻下了浓重的印记: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坚守,趋时附势不为,批判文章不写,敬畏学术,把文学的还给文学,与其被意识形态所左右,莫如为情造文。
从私人的角度说起来,台湾本与我的家族和个人素无因缘,在那里,可谓既无亲眷,亦无朋友。但自从阅读了台湾文学作品(后又延伸阅读了不少两岸有关台湾的各类出版物--特别是历史书和旅游书)以后,竟从心底对台湾这个地方平生出一份亲近感来,让我自己也不禁暗自称奇。后来因缘际会,还真结识了不少台湾朋友--多是学界中人,彼此相处甚洽;又四到台湾,两度客座,全台北西南东几乎「走透透」,更令我越加喜欢这方山水这里人。如此读、行、观、思,相激相荡,互动共生,我和台湾之间的情分,就用得着几句古人的诗了:「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对我而言,台湾就是我的「青山」、「敬亭山」。
回想这二十多年,在我的阅读经验和情感经验中,台湾文学、以及由此而来的「台湾」 的种种,真可算是我无日无时不在心中追寻的的一份「爱」。如今,重看这些年写下的这些关于台湾的文字,油然想起的,居然又是辛弃疾的那几句绝妙好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但愿我这些观察和思考,能让赏光阅读拙着的台湾朋友知悉,有一个大陆学人,是这样观察台湾的文学、思考台湾的种种的,虽说卑之无甚高论,但皆出诸真情。倘能如此,则于愿足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