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樱花的故乡

山樱花的故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muy Aki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亲情
  • 乡村
  • 日本文学
  • 女性
  • 情感
  • 人生
  • 樱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一本原住民女作家书写有关泰雅族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轻松好读的文字,书写泰雅族部落人的生命故事。

  故事以1960年代为背景,描写泰雅族的堡耐.雷撒一家人从北部迁移到高雄县三民乡(今改为那玛夏乡)开垦定居的经过。

  透过堡耐.雷撒一家人在新竹山上的斯卡路部落,以及迁徙到三民乡之后所发生的感人的以及有趣的故事,可以认识泰雅族人的生活型态、一般习俗,也更了解泰雅族人传统的核心价值。

  三民乡境内有邹、布农、泰雅、排湾、闽、客、外省等族群,在当时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生存,他们垦植、狩猎各取所需,但各族人却又能和谐相处,展现了过去时代的人们勤垦淳厚、朴实善良的一面。

  《山樱花的故乡》,谈的是泰雅族堡耐.雷撒一家人从北部的斯卡路部落迁徙到高雄那玛夏乡开垦定居的经过。里慕伊除了透过堡耐.雷撒一家人的故事,反映泰雅族传统风习和其族人之核心价值外;做为一个女性作者,她更注意到一般男性作家所忽略的视角和细节。她提到狩猎,但不放过对几只可爱猎犬的描写,甚至牠们的机灵和死亡。她歌颂泰雅男人的威勐,但写到尤帕斯跑到学校去探望学洋裁、情窦初开的吉娃丝时,却着重描写他的腼腆和羞涩。故事中有大人、老人,但更不忘写小女孩比黛和她深爱的洋娃娃……。整部小说里女人不断说话,也有行动,她们煮饭、洗衣、腌肉、播种、收割甚至谈判……,非常活跃。这正是里慕伊文学创作中最独特的一面,突显一个单纯少女看待世界的方式。──孙大川(原住民委员会主委)

作者简介 

里慕伊.阿纪(Rimuy Aki),汉名曾修媚

  1962年生,泰雅族新竹县尖石乡葛拉拜(Klapay)部落人。

  从事学前教育十余年,曾任幼稚园园长。目前于北县小学担任泰雅族语教师,以及泰雅族语配音员。

  写作种类有学前教育专文、青少年心灵成长专文、生活散文、小说。

  曾获1995年第一届山海文学奖散文组第一名、2000年第一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小说组第三名、2001年第二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奖第三名、2007年山海文学奖小说祖佳作。着作有《山野笛声》(晨星)、《彩虹桥的审判》(新自然主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暮光之下的琥珀森林》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暮光之下的琥珀森林》 作者:艾琳·莫里斯 类型:历史悬疑、家族秘辛 出版社:星辰之光文化 ISBN:978-1-2345-6789-0 内容提要: 在苏格兰高地的腹地,一片被世人遗忘的琥珀森林深处,隐藏着一个关于财富、背叛与永恒誓言的古老秘密。《暮光之下的琥珀森林》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悬疑小说,它带领读者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深入探究卡尔弗特家族——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伐木和贸易王朝——如何从辉煌的顶峰跌入世纪迷雾的深渊。 故事以2018年的苏格兰为开端,年轻的室内设计师莉娅·卡尔弗特继承了她素未谋面的曾祖父留下的位于高地边缘的“橡木庄园”。这座庄园,与其周围那片被称为“琥珀森林”的古老林地,似乎被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莉娅的到来,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家族历史。她发现庄园的阁楼里藏着一个上锁的樟木箱,里面装满了泛黄的信件、一份奇异的日记,以及一张模糊不清的旧照片——照片上是她的曾祖父,伊莱亚斯·卡尔弗特,站在一棵巨大到令人窒息的古树下,神情复杂。 随着莉娅开始修复庄园,她不经意间触碰到了家族历史的敏感神经。当地的居民对卡尔弗特家族讳莫如深,眼神中流露出恐惧与警惕。莉娅很快意识到,这座庄园和那片森林远非一处普通的地产,它们是家族过去所有荣耀与罪孽的见证者。 小说的叙事线索在两个时代间交错展开。主线聚焦于莉娅对家族真相的追寻,而穿插其中的,则是伊莱亚斯·卡尔弗特在20世纪30年代的奋斗史。 第一部:铁木的崛起 (1928-1945) 1928年,年轻、雄心勃勃的伊莱亚斯·卡尔弗特,一位受过森林工程学训练的苏格兰青年,带着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不朽事业”的信念,来到高地边缘,开创了他的伐木帝国。他运用前沿技术,以惊人的速度砍伐着世代相传的古树,将“琥珀森林”的木材运往爱丁堡和伦敦的建筑工地。他建立的卡尔弗特公司,迅速成为苏格兰北部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 伊莱亚斯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他与当地的盖尔族原住民部落——阿恩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阿恩人世代守护着这片森林,视其为神圣之地,他们相信森林的核心隐藏着某种不可触碰的自然力量。伊莱亚斯为了拓宽采伐范围,不惜使用强硬手段,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土地争端。 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年代,伊莱亚斯娶了来自爱丁堡的社交名媛维多利亚。这段婚姻表面光鲜,实则暗流涌动。维多利亚深爱着她所描绘的“现代文明”,鄙夷高地的野蛮与迷信,她开始怀疑伊莱亚斯在森林中所做的一切,尤其是他夜深人静时对那片核心区域的痴迷。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二战前夕。伊莱亚斯发现了一项足以颠覆他事业的秘密:在森林最深处,那些被阿恩人视为禁地的古老树木的树液中,含有极其罕见的、具备奇特稳定性的天然树脂——这就是“琥珀”的真正来源。这种树脂如果能被提纯,将是制造新型航空材料的革命性突破。伊莱亚斯孤注一掷,秘密组织了一支小队,试图在战争爆发前夕窃取这份自然馈赠。然而,这次行动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和彻底的失踪告终,伊莱亚斯本人也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卡尔弗特公司一夜崩塌,留下的只有债务和无尽的谜团。 第二部:时间的碎片与迷雾的重现 (2018至今) 回到现代,莉娅在整理曾祖父留下的遗物时,发现那张旧照片背后的签名,指向了一个她从未听闻的名字:伊娃·麦克劳德——阿恩部落的最后一位语言学家。通过追踪伊娃的日记,莉娅发现伊娃曾是伊莱亚斯秘密项目的一名翻译,她记录下的不仅是伐木的细节,还有关于森林深处“契约”和“守护者”的神秘传说。 莉娅的调查将她引向了当地一位年迈的林务员,他似乎对卡尔弗特家族的历史了如指掌,却拒绝透露关键信息。随着莉娅越来越接近真相,庄园中开始出现无法解释的现象:夜间的低语声,家具的莫名移动,以及森林边缘总有人影的闪现。她意识到,家族的诅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过去的罪恶所构建的现实。 她发现,伊莱亚斯失踪的真正原因,可能与他企图窃取的“琥珀”有关,以及一个他为了金钱而背弃的古老誓约。当莉娅终于找到了通往森林核心的那条被刻意掩埋的小路时,她必须面对一个痛苦的选择:是揭露所有真相,让家族的阴影彻底消散,还是顺从家族的命运,永远守护那个关于琥珀和失落者的秘密。 《暮光之下的琥珀森林》是一部关于贪婪、自然伦理以及代际创伤的史诗。它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与自然界永恒的力量之间的较量。艾琳·莫里斯以其精准细腻的笔触,重构了一个失落的时代,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读者将跟随莉娅的脚步,一同在这片迷雾缭绕的琥珀森林中,寻找属于家族的救赎,或最终的毁灭。这本书承诺将带领你领略苏格兰高地最深沉、最动人心魄的历史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雅外的力量--《山樱花的故乡》中的女性

  我知道里慕伊一直有尝试写长篇小说的期待和计画,如今她终于完成了《山樱花的故乡》,对她个人算是了了个心愿,对整个原住民文学来说,我们又多了一部长篇,尤其出自于一位女性之手,更是令人欣喜。

  《山樱花的故乡》,谈的是泰雅族堡耐.雷撒一家人从北部的斯卡路部落迁徙到高雄那玛夏乡开垦定居的经过。里慕伊除了透过堡耐.雷撒一家人的故事,反映泰雅族传统风习和其族人之核心价值外;做为一个女性作者,她更注意到一般男性作家所忽略的视角和细节。她提到狩猎,但不放过对几只可爱猎犬的描写,甚至牠们的机灵和死亡。她歌颂泰雅男人的威勐,但写到尤帕斯跑到学校去探望学洋裁、情窦初开的吉娃丝时,却着重描写他的腼腆和羞涩。故事中有大人、老人,但更不忘写小女孩比黛和她深爱的洋娃娃.....。整部小说里女人不断说话,也有行动,她们煮饭、洗衣、腌肉、播种、收割甚至谈判……,非常活跃。这正是里慕伊文学创作中最独特的一面,突显一个单纯少女看待世界的方式。

  故事的背景是六○年代,对原住民来说那是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我们不但要面对第一个国家(日本)、第一个国语(日语)到第二个国家(中华民国)、第二个国语(北京话)的断裂,还得快速适应资本主义货币逻辑的生活技巧。里慕伊在叙事中穿插了语言的问题,提到当兵、反攻大陆、青年训练、山地文化工作队和基督教。而自称是「生意人」的喜佑,在谎言被揭穿后,不但一把火烧尽堡耐辛苦建立的家屋,还以「匪谍」的罪名嫁祸给他们。原来部落的改变不单是外在的,族人内在的心灵和价值世界亦在迅速的崩解中。这样看来,堡耐家族向南的迁徙便不完全是生活空间的拓垦,其实也是泰雅族人面对现代性的冒险行动,一趟精神炼狱的探索……。

  堡耐一家人最后终于还是离开了三民乡返回北部故乡斯卡路。决定性的因素依然是由于一个有主见的女人雅外,她是堡耐三儿子伊凡的妻子。她对未来和现实的洞察力和坚持度,引导也开启了伊凡和堡耐的心智,重新定位那年南迁的动机和意义。我不太有把握里慕伊选择「三民乡」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是否别有用心?但是,以民族村、民权村、民生村构造起来的「三民乡」,做为「光复」后原住民企盼前往的伊甸园,多少带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和讽刺性;而堡耐家族之重返泰雅族原乡,或许正是原住民由国族转向各别族群认同的一种隐喻吧!这同时反映了一九八○年代台湾原住民新的历史转折。

  八八风灾之后,我因职务的关系多次进出三民乡,她如今已经正名为「那玛夏乡」了。无情的灾难,无论它是天灾或是人祸,我们那里的族人再次面对迁徙的命运。不同于堡耐的是,这次的迁移不但为大自然所迫,也是集体的。族人内、外的挑战和窘迫,当然无法与六○年代同日而语。问题是:面对未来,我们要固步自封、自怨自艾?还是要敞开心胸、迎向前去?里慕伊《山樱花的故乡》中,那些既有决心、现实感又有承担力的女性们,应该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孙大川

推荐序2

写在山樱花盛开之际

  「我出关了!你们这些兄弟姐妹,都不曾来帮我送饭、送菜,像龙应台就那么好命…」里慕伊.阿纪有一天下午打电话给我,那时我正在一个记者会现场,没等她抱怨完,就先说:「好、好,恭喜,我等一下回电话给妳!」挂上电话时,有点心虚,虽然她不是写什么大江大海的巨着,起码里慕伊一年前就很认真地让自己消声匿迹,连facebook、email…通通都没有反应。

  八八风灾过后,她一直挂念高雄那玛夏的部落族人,因为那是里慕伊在这一本书里面最重要的田野调查的部落之一。家人曾开玩笑说:「妳看!写什么那玛夏,现在都被土石流淹没了…」,「就是要写,这样以后的人才会永远记得那玛夏啊!」里慕伊很认真的回答。不过,当她下定决心要做认真的事,就会显露出她泰雅女子的韧性。就好比她决定自己一个人开车南下到高雄那玛夏做田野调查,也是千拜託、万拜託,要我交出手边的好友名单,以便保证她到山上不会被冷落。就这样,她从台北土城,开了一整天的车,终于抵达那玛夏,同时顺利找到了「山棕月影」部落月刊的创办人之一鞑虎。「我平安到达那玛夏啰!而且鞑虎他们也都很照顾我喔!」里慕伊又从遥远的那玛夏打电话给我,我当时正在主持主管会报,就说:「好、好,我在开会,帮我问候鞑虎和部落的朋友喔!」

  一年后,我听到里慕伊获得原住民文化事业基金会的出版补助,同时我也终于拿到了里慕伊完成的小说初稿。「弟弟,你要帮我写序喔,我就只有这么一个弟弟啊,还有啊,那个书名、那个出版社、那个书的封面、那个插图…」总之,里慕伊要出第二本书,就好像我自己正在进行的节目审查企划案,同时还要我包办所有重要程序的谘询与定案。我虽然常常说:「我真的很忙…」但是到后来,就会变成一种罪恶感,好像我是扼杀原住民文学萌芽的兇手似地,然后又默默地帮里慕伊完成所有她交办的、做弟弟应尽的义务。

  说真的,等了将近十年,我才发现,里慕伊在这一本书里,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几乎把自己在这一生对泰雅族的文化认知与生活体验,通通剪接在这一本很认真做田野调查的小说里。也就是说,很多像我这样出生在已经有电视、洋房年代的泰雅族新生代,借由里慕伊描写的泰雅族人垦荒的故事,竟然可以活生生地接触到传统泰雅族人的思维与内心世界。对我来说,里慕伊描述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段对话,就好像正在观赏一部3D版本的传统泰雅电影。不仅声音、场景,甚至连泰雅族的经典美食「腌鱼、腌肉」的气味,都不时地飘出令人垂涎三尺的泰雅腌肉特有的香味。

  看完「山樱花的故乡」,会让人想要立刻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拥抱真实的部落的亲人与部落的一草一木。特别是,当山樱花盛开的季节,只要看过一眼,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是我永远的故乡。

马绍.阿纪
(马绍.阿纪为泰雅族记者、作家,目前为原住民族电视台台长)

推荐序3

  认识里慕伊的时候,大概是在十几年前有一次去配卡通的录音的时候。那时,我才真正的认识她是公视主播曾一佳的姊姊,也是一位写短篇的作家。当时因为他们的族语程度还在初中级的阶段(现在已经是老师级),所以一起录制的过程中也帮他们修正,后来她常常会主动的来跟我请教族语的部分。在告诉她许多有关词汇背后的文化典故之后,发觉她很努力的做笔记,并且一直继续不断的问,那时候我才感受到一个长期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对自己文化的那种渴望,我打从内心的喜欢像她这种态度的原住民学子,于是暗地里许愿,一定要将我所知道的尽量给她。

  后来,在桃园先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中一位伙伴,因为家务事的关系不能分身,于是就请里慕伊来接任,一方面也是学习族语最好的机会。在那一年当中,我更看到了什么叫做认真又有主见的伙伴,她不但给予节目很多的建议,更增加了节目的活泼性,她---真的是一块宝。虽然我们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因为原民电视台的成立,造成补助经费的短缩而停止续约,但台长跟总经理都还不断的提起里慕伊的情形,可见她在电台里是多么的受重视。后来常听到她在忙着写作,要找她还真的不容易哩!

  去年在台北为清大所主办3D动画的卡通配音中再度跟她合作,她告诉我她写了一篇有关泰雅族人迁居异族地区的小说,我突然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让我顿时的心悸(心里的激盪),因为我也是曾经有过那段过程,当然一方面是想看看她写什么?可是还不等我问话,接着她又说想请我帮她写序,这一下我可乱了,我何德何能可以帮她写序?可是她又表现的那么认真,我只好说我尽力吧!不过我还是告诉她我必须先看过她写的故事内容,没想到她却是一口跟进的说:「我正好有族语的部分要请您修辞哩!既然您要看,就请你帮我这个忙啰!」

  看过之后,说真的我简直是一边看一边流着泪,因为她触动了我当初去那里的时候的情景,我的苦,我的孤寂简直都进在书中。因此,好奇的问了她,你是写谁呀?她轻轻的笑一笑,说是她因为偶然的机会,遇见一些搬到那玛夏定居的泰雅族同胞,她是广纳了许多人的口述之后,才虚拟一个主角家庭来建构故事的内容。我实在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环境,只凭几个人的口述,就可以塑造几可乱真的故事,于是也开始认真的来把我所认识的里慕伊推荐给大家,对她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保证不会让您失望。

黑带巴彦
(黑带巴彦为故乡研究工作室资深泰雅族文史研究工作者)

作者序

写一个故事

  第一次听「故事」,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被妈妈夹在两腿之间,头按在她左大腿上。妈妈说着长得肥油油的马大(matat)很爱吃呀!山猪、山羌、山鹿,甚至是小孩,他都吃。一边说着,双手一边翻我的长发~~抓头蝨。

  我很怕妈妈抓头蝨,她的「两指神功」快、狠、准,对蝨子和头皮一点都不留情,常让我痛得哇哇大叫。

  可是,那天下午不一样,我的头脑被惊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以至于完全忘了头皮上的痛。这是我初次领略到「故事」神奇的魅力,当时,我五岁。

  父母忙于生计,绝少有机会说故事给孩子们听。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教会有几本捐赠的,破旧不完整的故事书之外,整个部落,谁也没有任何一本故事书。

  我每次看了教会的「半本」故事书之后,便会试着把从缺的情节用想像自己补上,甚至说给玩伴听。看见朋友入神的表情,再度让我感受到故事的魅力。于是,小小的心灵便许下一个愿望--以后我要当一个「制作」故事的人。

  长大之后,写了几篇小小说,也送去比赛得过奖项。后来,我就一直想着要写一个长一点的,「好看」的原住民故事,给每个像我一样爱听故事的人。

  一个机缘认识了yutas Payan(巴彦爷爷),他是一位泰雅族耆老的父亲。我因为需要一些泰雅族文化的资料,经人介绍去拜访一位耆老,向他请教。八十几岁的yutas Pyan总是静静坐在一旁,微笑着听我们的谈话。偶尔回答我们请教的问题,他说话总是非常简短。

  我跟耆老一家人很投缘,之后便常主动拜访。在跟耆老聊天的当中,知道爷爷在四十岁左右,曾经南下高雄,在当时的三民乡(原来称「玛雅乡」,现在改成「那玛夏乡」)开垦,并在当地居住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五十年代,的确有一群自桃园复兴、台北乌来、以及新竹五峰的泰雅族人,大约二十几户人陆续前往三民乡开垦定居。

  三民乡地理位置很特别,刚好在邹族、布农族、排湾族传统领域交界的地方。那里,除了有原住民族,还有闽南、外省等汉族人。这些不同文化的族群,彼此之间有互助,也有竞争。日常生活互动中,发生了许多有趣及温馨的故事。

  巴彦年轻时被日本征召到南洋打过仗,他开垦、狩猎,建房舍、编器具…勤劳不懈,胆识过人,却又谦虚慷慨。他拥有许多超乎常人的本事,都是由他的儿子或媳妇转述给我听。每次我们谈得兴高采烈,笑声、惊叹声不断。而谦虚内敛的老人却总是坐在一旁,微笑着倾听,自己从来不主动提那些「当年勇」。

  老人最让我尊敬的就是,在面对生命的每一个课题,不管快乐、痛苦,不论轻松、沉重,甚至是荣耀的、屈辱的,他总是冷静面对,虚心接受。我从来不曾在他的口中听到一句报怨的话,对自己、别人,对环境、对生命本身,只有感恩,完全没有一句抱怨。这几年,每下愈况的健康,使得这位当年神勇无比的猎人,必须靠着柺杖、轮椅作缓慢的行动,他也没有哼过一句。对老人的认识越多,我就越尊敬他,更多的认识让我更加喜爱亲近他。

  我们泰雅族传统古调里,有一首非常重要的歌,是关于泰雅族群从 sbayan的 pinsbkan(现在的南投县仁爱乡的发祥村)往北迁徙的历史,其中也有祖先对泰雅族人的训示。祖先期许泰雅族人要勇敢、智慧、正直、勤劳、互助、慷慨…等,这就是我们泰雅族人的核心价值。我在巴彦爷爷身上看见这样高贵的品格,在我们泰雅族社会里,人们会称赞他是Tayal balay(真正的泰雅人),这是泰雅族对人最高的评价。Tayal balay!巴彦爷爷当之无愧。

  我写过很多故事,却没有想过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将近十年的往来,完全基于喜欢亲近部落长老的习惯。老人过去的「事蹟」,也只是我跟耆老在讨论泰雅族文化之余,闲聊的话题。

  去年初,家父过世。伤痛之余,惊觉老一代原住民长辈的消逝,正在不可逆的进行着。有许多发生在这片山林土地上值得记录下来的故事,正在随着一个一个离开的老人,缓缓淡出人们的记忆,终至无声无息的消失。这对原住民族,甚至整个台湾的历史文化来说,是难以弥补的缺憾。

  今年春节,照例前往巴彦爷爷家拜访。这次,高龄九十几的爷爷生病躺在床上。我趋前俯身问安,老人家挣扎着坐起来跟我说话。他说话的声音,微弱得像秋日午后拂过芒花末梢的轻风,蓦然发觉当年胆识过人,骁勇善猎的「山猪之父」真的很老了。不知道哪一天,老人就要收拾行囊,走上我们泰雅的hongu utux(彩虹桥--神灵之桥),回到祖灵那永恆的故乡去了。

  那天回来之后,老人的故事就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把这故事写下来!」这样的声音常常都要出现在我心中。

  第一次尝试长篇小说,送给「Tayal balay」的巴彦爷爷。写一个「好看」的原住故事,送给遥远的年代,那没有故事书可以看的,小小的我,也送给每一个跟我一样爱听故事的人。

(此文为作者2008年申请国艺会写作补助之「创作缘由」代为序)

作者后记

  感谢主,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在我动手书写的这短短的一年之中,人事的急遽变化令我深感悲痛和不舍。我在2009年二月前往田调的那玛夏乡在同年八月遭受莫拉克台风侵袭成为重灾区之一,山川家园毁坏至今依然无法恢复。而我常去访谈的最敬爱的巴彦爷爷在今年春末山樱花凋零的时节往生了,老人家生前知道我正在写泰雅族人南迁开垦的故事,给我很多的鼓励和指导。可惜,我没有赶上老人家在世时亲手送一本书给他。

  虽然有悲痛和遗憾,但我在书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却受到太多人的帮助,让我每次回想起来就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恩。我要谢谢那玛夏的yata Yayut(雅悠伯母),让我在她家白吃白住了几天(这之前我们一点都不认识),白天到处带我去访查过去旧部落的遗蹟,晚上杀鸡给我吃,还告诉我许多过去发生的事。谢谢布农族的鞑虎(林圣杰)、邹族的Pyuri(陈圣富)告诉我很多有关那玛夏的过去以及各族的特性和互动的情形。谢谢排湾族的高素碧老师、布农族的余明辉老师、布农族的阿妮塔阿姨、舞媚大姐…以及所有那玛夏友善的乡亲们给我这个远道而来的陌生人的温暖接待。

  我还要特别感谢帮我写序文的孙大川老师,大川老师现在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执掌全国原住民事务的千繁万忙当中,愿意帮我这小小的一本书写序文,还很厉害的把我私自悄悄藏在故事里的灵魂给描了出来,看完老师的序文让我吓了一跳,也感动到飙泪。谢谢大川老师。

  感谢黑带老师一直协助我有关泰雅族文化和语言部分的解说和修正,帮我写序文还帮我画插图。黑带老师可说是泰雅族文史研究的权威,也是非常忙碌的,但只要我请他帮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总是很热心的给我协助。谢谢黑带老师。

  最后,我也要谢谢我的弟弟马绍,马绍现在是原住民电视台的台长,也是世界原住民广电协会(WITBN)的主席,国内国外到处跑,忙碌可想而知,却也在我的逼迫之下挤出时间写序。虽然他在序文中数落了我一顿,但我知道马绍很爱我,不但仔细阅读我的故事,还帮我找出许多必须修正的地方,台长变成校稿员了。谢谢马绍。

  感谢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写作补助,以及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的出版补助让这本书得以顺利诞生。

  回首书写的整个过程,才发现自己所得到的不只是一本书,书写以外获得的多于一本书的千万倍…最后,还是感谢。

图书试读

初到那玛夏部落

两父子步行下山,今天早上算是比较晚启程,但他们脚程非常快速,不到中午也就到了竹东小镇。两人是打着赤脚走路下山的,平常到镇上大家还是打着赤脚的,但这次毕竟是要远行,快到镇上的时候,他们就在路旁水沟把脚洗洗干净,从背网把鞋子拿出来穿上,堡耐只有这么一双黑色胶鞋,哈勇则是穿着当兵时的军用皮鞋。从小习惯打着赤脚走路的两人,即使哈勇当兵三年都穿鞋子,但他不管怎样还是习惯打着赤脚走路,在爬坡的时候尤其是没有路的山林草丛爬坡的时候,脚趾头还可以帮忙抓地有平衡稳定的作用,所以泰雅族人的脚拇指特别大,整个脚板宽宽大大的,这样的脚型穿起鞋子来就很不舒服。

两人在客运车站附近吃了面,就搭车到新竹,从新竹搭了普通列车南下高雄。冒着黑烟的柴油列车走走停停,他们对于车上那位提着大茶壶倒茶的服务生特别佩服,大茶壶里面是热滚滚的开水,壶身用厚厚的布包起来隔热,那服务生就一手提了茶壶,一手从客人座位的茶杯架上拿起有盖的茶杯,杯里已经有一包茶包,他用手指掀开杯盖准确的注入八分满的热开水,盖上盖子放回杯架上,熟练的动作完全是一贯作业没有差错的。

“wa,ima nanak qba nya qasa hya la,aki maku wal suqun tmakus kwara nyux mtama qani kun hya lwah.”

「哇,谁能像他那个手一样啊,要是我的话,大概已经把这些坐着的人全部都烫伤了。」堡耐笑着跟儿子说。

“aw ga,iyat saku qbaq yan hya knan hya lwah,baq balay hya hya la.”

「是啊,我是没有办法像他那样的,他真的是很厉害了。」哈勇看着服务生的背影说。

车行到了嘉义时,天已经黑了,两父子在车上把阿慕依准备的咸鱼和糯米拿出来,配着火车上的热茶水吃了起来,他们没有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糯米饭团吃的样子,让车上其他的客人感到很好奇,但又看到他们配着「蕃刀」加上深遂的双眼、黝黑的皮肤、高挺的鼻樑和明显的五官,就知道他们是「山地人」,一般平地人对于「山地人」并不是很了解,印象中会跟「野蛮」、「未开化」…联想在一起,所以乘客好奇也只敢偷偷瞄一下,没有人敢正眼瞧他们。

当火车终于摇到高雄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往甲仙的客运末班车早已开走了,两人就在火车站的椅子上坐着睡觉。当然,对他们来说,在车站睡觉比起在山上的猎寮睡觉可舒服多了。

两人睡到凌晨天微亮就起来了,到厕所洗把脸,沖下来的水都变成黑色的,才知道两人脸上都沾了一层黑煤烟,昨天搭了整天的柴油车,当列车进入隧道时,冒出的黑烟从窗外飘进车里,把脸都染黑了。洗完脸,哈勇跟父亲说,

“rasaw misu maniq 油条ru豆浆na theluw ba.”

「爸,我带您去吃外省人的油条和豆浆。」,哈勇在外岛当兵三年,已经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知道要带父亲吃一点不一样的食物。两人找了一家豆浆店点了两套烧饼油条,各一碗热豆浆。

“nanu blaq niqun nniqun na theluw qani.”

「果然这外省人的食物还真好吃啊。」堡耐吃完抹了抹嘴称赞,这是他第一次吃到豆浆油条,他以前下山只会去吃面,没有注意过其他的食物。

两人吃饱了就到客运站去等车,他们起得太早,等了很久才终于搭上第一班开往甲仙的客运车,老旧的汽车一路摇摇晃晃,从市区出发越开越偏僻,经过了一些不知名的小村庄,终于开到了甲仙小镇,这时也已经快十点了。两父子下车之后也不敢走远,就在客运站附近走走看看,这甲仙小镇跟家乡山下的竹东小镇比起来似乎小了一点,商店街短短的几条交错,一下子就全逛完了。不过,他们也注意到了镇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日常生活所需的货物,镇上都买得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山樱花的故乡》给了我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这本书的结构,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那样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由无数细小的笔触勾勒而成,整体呈现出一种疏朗而又富有深意的意境。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大量穿插了关于台湾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的描写,这些内容并没有显得生硬或突兀,反而与主线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境由心生,情随景动”的艺术效果。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许多我从未留意过的台湾地方特色,一些古老的习俗、地方的传说,甚至是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被作者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让我意识到,台湾这个地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拥有独特的生命轨迹。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

评分

《山樱花的故乡》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根”的概念。在台湾,我们常说要“饮水思源”,要不忘本。这本书,就像是在讲述一群人,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那种淡淡的乡愁,那种对家园的眷恋,以及那种在时代变迁中,努力维系传统与记忆的挣扎。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迷失方向,忘记了我们出发时的初心。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坚守着自己“根”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选择,都带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翻开《山樱花的故乡》,我立刻被那种久违的、淳朴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是一种非常“台湾”的味道,不像现在很多书那样追求快节奏和强情节,而是缓缓地,像一条山间的溪流,慢慢地流淌进你的心里。书中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英雄,他们更像是我们身边最平凡的邻居,有着最真实的生活烦恼和喜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这些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他们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坚韧。就好像我们生活在这个岛屿上,面对着太平洋的潮起潮落,总有一种安于现状又渴望改变的矛盾心理。作者没有去刻意放大他们的苦难,也没有去煽情地渲染他们的幸福,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将他们的生活点滴串联起来,让你在字里行间,读出人生的况味。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温柔的注视,去审视台湾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耀着微光的,属于他们的故事。这种“慢”的叙事,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去体会每一个字,去感受每一个情节,去思考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仿佛我也成为了他们故事的一部分,与他们一同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

《山樱花的故乡》的文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台湾文学那种特有的细腻和婉约,又带着一股扎实的土地气息。读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山林里泥土的芬芳,听到山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到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洒下的斑驳光影。特别是描写山樱花的部分,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记忆中那些画面:粉嫩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少女的裙摆;盛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粉色,如梦似幻,又带着一丝稍纵即逝的忧伤。作者不仅仅是在描绘眼前的景象,更是在捕捉那种氛围,那种稍纵即逝的美丽,以及这份美丽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我常常会因为一段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品味,想象着自己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息息相关,而山樱花,则成为了连接这一切的,最美的符号。

评分

读完《山樱花的故乡》,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的画面。山海相连,四季如春,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故事。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在与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台湾元素,比如那些古老的巷弄,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市场,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生活着的人们。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台湾特有的坚韧和乐观。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看书?或许,就是因为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共鸣,可以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的。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这份共鸣,它就像是一声来自远方的问候,让我感觉温暖,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评分

拿到《山樱花的故乡》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就闪过许多关于台湾山樱花的画面。春天,阳明山上那些如云似霞的山樱花,总是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我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选择了一个工作日的清晨,避开了人群,独自漫步在开满山樱花的步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四周静谧无声,只有鸟儿的鸣叫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这本书的书名,恰恰勾起了我对那段经历的回忆,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山樱花的“故乡”,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所熟悉的场景,或者为我揭示一些我所不知道的,关于山樱花的秘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再次重温那份宁静与美好,并且从作者的笔下,发现更多关于山樱花,以及关于台湾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翻阅《山樱花的故乡》,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位老者的回忆录,又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在诉说家族的往事。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它更多的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叙述,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怀念。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被赋予了生命。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时代,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打动。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细节而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或者看到了我亲人曾经的模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平凡的生命,同样可以拥有动人的故事,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过往,同样值得我们去铭记和珍藏。

评分

《山樱花的故乡》这本书,在讲述故事的“人”的故事时,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山”的力量。这里的“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山脉,更是台湾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我注意到,书中的人物,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带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就像那些扎根于山间的草木,即使历经风雨,依然努力向上生长。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他们与自然的抗争,而是通过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生命哲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比如一次日出,一次骤雨,一次花开,都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有时候并非来自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于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和守护,来自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它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山樱花的故乡》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这名字特别有画面感。山樱花,听起来就带点淡淡的忧伤和浪漫,尤其是在台湾的山林里,那种盛开的景象,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阳明山、阿里山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地方,每年春天,山上那片粉色的花海,总能让人心醉。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又可能藏着一些故事的场景。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故乡”?是关于山樱花本身的故事,还是借山樱花来讲述一个关于人的归属、成长,或者是一些发生在山樱花盛开季节的动人传说?台湾的山樱花种类繁多,有绯寒樱、吉野樱、八重樱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风姿和花期。我想象着,作者可能在书中会细致地描写这些山樱花的品种,它们的生长习性,以及它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花,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关于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根脉。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我熟悉又陌生的山樱花的“故乡”,用文字勾勒出那份属于台湾的,独一无二的美丽。

评分

《山樱花的故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入口,或许会觉得有些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而悠长的韵味。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就像在悠闲地踱步,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画面之中,能够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凉意,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这种对自然的深情,也贯穿于人物的情感之中。他们与自然的连接,与土地的羁绊,构成了这本书最动人的底色。这本书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主题,但它所传递出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生命智慧,一种对生活最本真的理解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