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自苦,越美丽。
愈美丽,愈自苦。
一段跨越年龄、距离却跨不过孤独自矜少女魂的姊弟恋
一段纯洁如献祭物罗丽塔与她中年恋人以爱封印时间之跋涉
一串如珠鍊般晶莹的资深少女的新世纪城市漫游踏查欢愉哀艳小品
殊途同遇,探向异形青春最精密复杂也最脆弱惑人的风景
「那是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身体忽大忽小的困窘与自我认知错乱里,必须像小女孩赤足天真又无辜地在疯狂旋转的伪冒险中,调焦一个小学女生化妆舞会的小团圆。但这不是乱世,不是死生契阔的上海洋楼与弄堂,不是惘惘的威胁,而是爱特伍的《女祭司》,少女们穿着脱不掉的芭蕾舞鞋在一个雪景球般的精致城市里或一张跳针的唱盘上跳舞。李维菁的怪异在于她可以如张爱玲翻转鸳鸯蝴蝶派的破烂戏箱,她翻转了以奇遇、跨阶级之恋、隔阻为折磨、遮蔽森林般的身世为陈腔的罗曼史。那跳过了这十多年来都市女性书写的教科书式系谱展廊,一种「不是张腔的张爱玲」。
敏感、冷淡世故,故作尖诮,熟知猎场规则、蔑视中箭落马者结果却仍被内爆的罗曼史吞噬。顶住那青春的戏妆变成一种酷刑,她像职业杀手拆解枪械成满桌零件,告诉你城市美少女如何专业地一道道工序去组装成那个被男人慾望的幻影。她的灵魂海绵比二十三岁的张爱玲花了更长的十几年吸吮这城市的梦中暗影。」--骆以军.跋〈城市少女学〉
作者简介
李维菁
台大农经系毕业、台大新闻研究所硕士。长期投入当代艺术观察与评论写作,着有《程式不当艺世代18》、《台湾当代美术大系──商品与消费》、《名家文物鑑藏》、《我是这样想的──蔡国强》,以小说集《我是许凉凉》。
序∕少女革命与鬼故事 杨泽
辑(1) 我是许凉凉 ●1●2●3●4●5●6●7●8
辑(2) 普通的生活 ●1●2●3●4●5●6●7●8●9●10
辑(3) 少女学
T.H.
少女创伤症候群
手指
永远的少女
皮肤
男朋友的妹妹
流浪
秋子
脣蜜
单眼皮
预感
弹钢琴的少女
离子烫
跋∕城市少女学 骆以军
推荐序
纯真之光与暗影
看过《我是许凉凉》之后,我以为要採访的对象会是一个优美时尚的资深熟女,一个善体人意的职业女性。直到见面才发觉,骨架纤细,有着一双大眼睛的李维菁,当她静悄悄地出现在身边时,其实更像个研究所学生。
「我的生活很单纯。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太简单了,所以很爱听别人的故事,常常在别人生活里琐碎的细节,我都能够牢牢记住。」李维菁不讳言,《我是许凉凉》叙述一段相差十二岁,女大男小的姊弟恋,是刻意选择了一个现代都会生活中最时髦的话题做为核心,这样的题材虽然不算大胆,但是在李维菁绵密细腻的滔滔雄辩下,把一个三十八岁的气质女生欲爱却得不到爱的心情,描写得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
因为太真了,让我这个同样写过小说的人,都忍不住有对号入座的质疑,将作者形塑成一个世故与天真揉和,冷静与多情相偎的旖旎女性。是否在作者的真实生活里,也是如此缤纷丰富?
「我对视觉非常敏锐。对人的印象,常常不是集中在他的长相,而是他身上衣着的颜色,他的手指头,他的配饰,他的姿态。想要依赖语言与文字去了解一个人,其实很虚伪。」
李维菁一语道破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同样身为职业女性,我认同她所了解的残酷是我们每天必须面临的生活挑战;但是同样以文字做为遣怀或抵抗人间炎凉的创作者,最终相不相信这世界还保留一种叫做「纯真」的东西?
「你白天遇到鬼的机率有多高?」李维菁回答:「纯真只是一种概念。它像植入脑里的晶片,持续地反覆辩证。纯真就像是一种程式,在演算的过程中,会不断更换设定条件,每一次拆解或移除、加减,都会更改程式的演绎,也就改变了定义。」
在《我是许凉凉》中,华丽地展演了这一场繁琐推理的爱情方程式。三十八岁的女人与二十六岁的男人,因为灵魂的相似而牵引碰撞,在爱情的火焰中燃烧,而余烬是什么?
「小时候我也相信某种光的存在,那是最漂亮的颜色,疆界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因此我对艺术特别感兴趣,那些遐想与创造、璀璨与朦胧……,但是当我真正从事现代艺术的採访报导工作之后,见识到了这些艺术家的真相,心就老了。那时候我就在思考,我要不要长大?要不要投入?」
彷彿美好的真实只存在于年轻,于是我们发掘了共同的记忆,同样迷恋美国老牌男星葛雷.格莱毕克,法国女星凯瑟琳.丹尼芙,以及童年时最喜欢整理妈妈的珠宝盒,将一个个闪闪发光的项鍊、珠宝、戒指、拿出来罗列整齐,再依序置入收藏。甚至,连针线包都成为最亲暱的伴侣,将众人置之不理纷乱缠绕的线圈与死结,用缝衣针一笔一笔细细地挑开,松绑,展延出俐落笔直的线条,重新恢复原状。
年轻象征某种纯真吗?我说了关于一个女人教导她的儿子将来长大以后「娶妻要娶德」的故事,结果儿子在读幼稚园时,就懂得选择那个认真聪明又温柔听话但是长相抱歉的女孩子做为好朋友,而不是另一个全身名牌古怪精灵总是故意作对的漂亮妹妹。
当我欣慰于小男生早熟到了解伴侣的意义是「互相照顾与陪伴」时,李维菁说出了她更犀利的见解:「这是权力的分配。连小男生都懂得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难道这就是许凉凉注定面对的悲剧?在第一章里,男人的母亲阴影不断,男人总是刻意错开母亲与情人相遇的机会,男人满嘴推辞与谎言,男人畏爱着他的母亲。许凉凉,一个睿智温柔又懂得时尚品味,具备强烈的社会敏感度却又向往真爱的女性,虽然年纪大了一点,却超越不了男人的母亲,而陷入了不利于己的阶级位置,成为辈分更上位者宰制的工具。
「母亲跟所有年长者,在上位者一样,是所有资源的来源,他们掌握权力的控制。就像小孩撒娇跟母亲要钱,学生用功博取老师给予好成绩,下属努力工作渴望得到长官的嘉许,所有想要迈向菁英之路的人,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求得认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公式。」
所以许凉凉会说:「美丽的、明亮的、活跃的、多彩的、富有的、生殖力旺盛的、家族显赫的、强壮的、富饶的、资源丰富的、无所畏惧的、充满信心的,终究会获得一切。」
原来一切早已经分配好了,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像过筛子,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多数人流离失所;这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标签时代,上流与下流永远不会融合,那些消泯疆界的最纯粹的包容性极其广大的关于「光」的想像,从来就不存在。
「其实我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些阶级的律法了,但我当时以为爱情是唯一可以打破这牢固阶层使之崩溃决堤的唯一可能。」故事中的许凉凉如此解读人性。真实生活里的李维菁,为笔下人物做了更透澈的形容,她认为许凉凉不是耽溺于爱情,她执着的是「虚妄」;「知道而不理解,是许凉凉面对社会眼光的状态。在第八章里,我做了非常多的论述,许凉凉看不清楚现实,她不懂什么是界限,她也不明白在人际关系的收放自如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这些也是我胸中块垒经常缠绕的疑问。」
谁懂得?除了张爱玲的小说人物白流苏在未倾之城墙下向范柳原调情时能义无反顾地说出:「我懂得!我懂得!」之外,那些年长者在上位者也不见得有足够的智慧来解惑,他们只是主宰了权力的分配,他们就是王。权力的分配来自群众力量,因此必须要先有组织,也就是同侪,小圈圈。这种狡黠灵巧的政治智慧,又岂是借笔抒怀的青青子衿悠悠我辈之心?
「小学时我总是被排挤,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永远被摒除于圈圈之外,没有任何理由。那些天生的公主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迅速结合某种群组城邦,一旦有了势力,立刻展开权力的掌握与分配。我看尽同学的嘴脸与老师的眼光,让我更不相信语言与文字的意义,直想拆穿所有的虚伪。」
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因为单亲家庭的背景,我被贴上了标签,那时候,我也在圈圈外面,看着圈圈里的人欢乐地跳高踢毽子,玩躲猫猫,每一次的冷空气都在我加入团队之后降临,上课铃声也总是在气氛冻结后的三分钟内响起。
生命中的大圈圈小圈圈,都像雨水激起的涟漪一样交错于浅搁的湖泊,李维菁是撑伞驻足于湖边的人,她冷眼旁观人情冷暖,却也在雨中淋得满身湿泞。
「其实,你愈不相信语言与文字,不相信爱情,或是质疑某种纯真的降临,就代表你愈恐惧;愈是恐惧这一切,也就愈显得你多么想得到它。」
我们都在心里豢养着一个童稚的自己,纵使历经了成人社会的洗礼,小女孩偶尔还是会跳跃出记忆质疑,这世界有没有因为你们的长大而变好?慧黠的李维菁说,我们不要这么严肃的访问了,不如一起去买买化妆品,看些亮晶晶的东西。我多么赞同她的提议啊!诗人艾略特用《荒原》陈述二十世纪文明的虚无与沉沦,李维菁用高度细致的文字在《我是许凉凉》中书写了二十一世纪的孤独处境。所有的哲学都是这样开始的:四月是最残酷的月分,死地里生出紫丁香,揉合慾望与回忆,让春雨滋润迟钝的根芽。
当春雨降临的时候,说一声朋友会不会太奢侈?我觉得我认识许凉凉好久了。
【2010.10月号 INK印刻文学生活志】朱国珍专访李维菁
序
少女革命与鬼故事 杨泽
A.
法国人罗兰.巴特说过这样妙语:「上帝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本来就不应该,同时发明爱情与死亡……
B.
延伸巴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上帝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本来就不应该,同时发明爱情与城市……
C.
《圣经》说,爱比死更坚强。
的确,如果没有死的有限性,人何以证明爱的无限性?
没有瞬间与永恆的辩证,人又如何证成爱情「瞬间永恆」的真理?
日本漫画《美少女战士》中的女主角月光仙子,武器、配备虽然十分阳春,单靠纯爱的力量却能一再击退邪恶势力。倒过来,倘若没有邪恶势力的威胁,月光仙子又何以成其纯爱、真爱的象征?
D.
也许有人会质疑,爱情到底是一种发现,还是一种发明?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过来这样说:就像人类先发现爱情,才发现死亡,人类先发明了城市,然后才发明了爱情。
的确,爱与死已变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道方程式,而城市正是这道方程式,得以展开历史辩证的伟大舞台。
E.
延伸巴特,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说:「上帝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存不存在……
F.
二十年前,因缘际会,有这么一座我们身居其中的城市,开始与资本主义大谈恋爱,因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消费时代。
在这个城市,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风潮或革命,譬如,宠物革命、宅男革命、少女革命,也因此促成了各式各样,宠物学、宅男学、少女学的论述的诞生。
谈到女人从家庭出走,在城市获得解放,这早已是众人耳熟能详女性历史的主流。进入城市前,女人原来处于权力关系的边缘,只因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初恋情人——导致城市兴起,带动了消费革命,女人遂得以在日常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新的自我。
G.
回头看去,二十年前的少女革命其实与消费革命密不可分。
跨国百货公司纷纷崛起,身体的商品化、时尚化益发受到强调,加上女性主义论述的成功发酵,「姊妹向前走」,少女不单成为新的消费主体,也是新的文化英雄,一时之间,如果套用晚明理学的说法,「满街都是圣人」——在我们当年的消费城市帝国里,也似乎,满街都是美少女战士。
H.
回头看去,城市少女当年所经历的,不只是向外走,也是向内走的一段过程。
向外走也正是一种向内走。向外,头角峥嵘的城市少女经历了,与世界的摩擦和碰撞,在校园与职场、家庭与百货公司之间,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拉扯关系;向内,从集体过渡到个体,既纯真且世故的城市少女反覆推敲思考,暗自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既浮华且昇华、既保守且爆破的角色造型。
形形色色的城市少女,不管是打扮休闲随性,举止落落大方,抑或是穿着整齐套装,仪态有所矜持,三三两两,她们在街道和巷弄之间出没徘徊,行走着且窥视着这座城市。
我们可以这样说,她们自成一个族群,却从来也不愿意,轻易的在城市中认出彼此。
I.
二十年后,当读者看到李维菁一系列标榜为少女学的短篇故事,不禁会兴起沧海桑田、往事并不如烟的似曾相识之感。
就如咖啡馆、小酒馆、pub当年还犹是新生事物,如今,连便利商店都卖起咖啡和红酒,看在五年级、六年级的眼里,别有一种况味。pub里仍然是酒促美眉与塔罗牌,揉揉眼睛,却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当年闹得轰烈的小少女、革命少女们,如今都已成了拒绝老去的老少女,美其名曰熟女与轻熟女。
借故事人物之口,李维菁说:人近中年,胸中的少女始终不肯走。
可她并不准备回头是岸。
J.
李维菁写城市的pub,写其中的男欢女爱;她写阴性的细节,唇蜜、彩色指甲、离子烫、单眼皮及双眼皮。李维菁也写不伦,姐弟恋、老少配;她写感情的出轨,不太直接写第三者,虽然在她的世界里,第三者似乎无所不在。
李维菁和她的故事人物,骆以军说「她的许凉凉们」,都是城市游魂。李维菁说:她知道自己是鬼,别人却不知道,她恍恍地在人世中漫游,无恃无靠,但是也无所渴求,留在这里就是只剩一双贪婪的眼睛爱恋世上花花绿绿,五光十色。
李维菁自言,有双天生沧桑的冷眼,敏于观察世上的众生相。如果你以为,她就是长期以来,文化理论千唿万唤、万众期待的「女漫游者」(fluneuse),那你就错了。
K.
对照上一代女作家的冷眼,笔下人物往往表现出悲苦凄凉,却又言语尖峭的特质,李维菁和她的「许凉凉们」(李维菁的命名不无反讽之意),她们的内心却拥有另一种热情的鬼火。
李维菁的人物总与世界隔着一层薄膜。谈到新一代城市少女,不管是老少女还是小少女,她们的扮演是个颇复杂的题目,无法以几句话说明白。如果一定要说,「甜」是个关键字,「可爱」或「装可爱」是另一个。
「甜」是那种,在服饰之上之下,自然流露出的很特别的「自爱」。这份「自爱」,我在别的地方说过,既是高度自恋、「自闭」的,却又极其渴望被他人凝视。说穿了,美丽的衣服、身上的配件配备,不只是孔雀开屏般,都会文明的「奇观」(spectacle),更是一层量身打造,薄薄的玻璃罩。只是在这些城市少女身上,这层拥有童话色彩的玻璃罩,似乎变成了某种入口即化的糖衣。
李维菁的人物打扮拥有更多细节的趣味性,她们灵活地活在这个消费城市中,不至于像契诃夫式的「套中人」那般僵硬。但这些城市少女的「可爱」并不单纯,与其说「可爱」,不如说「装可爱」。所谓「可爱力量大」:可爱所以力量大,其实就在于它不是可爱,而是装可爱,因而有一种隐藏的攻击性,比上一代的「锦衣华服,严阵以待」,更具攻守自如的灵活性。
这些美少女战士们也许不再活在父权的阴影下,却因为渴望爱情,永远活在 她们的对象物与欲望物,她们的爱人的凝视与回望之中。
L.
不像过去的三毛,李本人并不是那种离开熟悉环境,四处漂泊的吉普赛人。
借故事人物之口,她告诉我们:她每天在固定时间起床,走固定巷弄,搭固定捷运路线去工作,到固定的咖啡厅,坐固定角落,点固定的餐。
但如果你以为,她是那种以拥有「自己的房间」为满足,或者那种点一杯咖啡,坐在咖啡馆写作一整天的上一代女作家,你就错了。
李维菁跨界,但你也可以说,她不跨界(她的不跨界就是跨界)。她是那种,把城市当作天涯海角来流浪,在少女江湖打滚了很久,熟悉各种密码、律法与游戏规则的新人类。她长期在职场工作,对于资本主义的消费市场或人肉市场,一点也并不陌生。在这点上,就像在爱情上,她是个老江湖。
M.
李维菁并不特立独行,她从来不是那种,在群体中大放异彩、马上带走你目光的城市少女。反过来,她似乎是那种怪怪的,坐在边上看着众人的女孩。她也渴望注视,或者说,她在内心是偷偷地、强烈地渴望着。当你注意到她时,你会被她的气质,和她看人、看世界的独特态度所吸引。直到你回过神来,你才恍然,她早已朝你的方向,从容地眨了好几眼。
西谚有云: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那么怪女孩呢?她们会有她们的心思、她们的鬼计,只是,她们把那些心思、鬼计全部用在她们的爱情,她们的男人身上了。
在「单眼皮」这类短篇中,李维菁公布了她的性别策略,可算是城市少女学的一个高明套招。叙述者将世界上的男人轻易分成单眼皮和双眼皮两种,前者重义,后者情深;她说「单眼皮的眼睛有神、有力,冷静之下有种抑制的热情」,而双眼皮「情感氾滥太过闪烁」,谁会喜欢一个双眼皮比自己更深的男人呢?何况,电视命理节目也都说,双眼皮男多情,单眼皮好,冷静理智。叙述者的对应策略因此是,单眼皮做好情人,双眼皮做好兄弟。
虽然故事几经转折,叙述者最后发现,双眼皮固然情深,单眼皮固然义重,却都不是为了她。结局虽带有黑色喜剧的幽默与苦涩,至少对我这个读者而言,却另有一番启示。城市少女深谙情爱的法则,知道爱情的脆弱与短暂,因此往往设下好几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可以是死党、哥儿们,可以是妹妹或美眉,万万就不能是情人。
这样的性别策略还有其他的好处。它让李维菁,在情与理之间多了偌大的回旋空间,也让她有了与男性读者作者,平起平坐,甚至一决雌雄的机会。
N.
李维菁其实不可能满足于少女学的。时间的流逝,身旁充满拒绝离开的幽灵或回忆,压迫她一定要去问那些终极的大问题,譬如:爱情到底存不存在?爱是否比死更坚强?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李维菁,迫于时间的压力,开始坐下来写出她的第一篇故事。可以确定的是,从一开始,她就以过来人或「女鬼」的姿态出现。她的第一道防线早已溃堤,第二道、第三道也都守不住,她却未轻言放弃。但,写作绝不是她的最后防线,因为我们看见,她在作品中死去活来,从人变鬼、从鬼变人,随时准备作反扑。
这点上,李维菁便不单是个老江湖了。我们甚至在她身上嗅到了,那么一点女浮士德的气味。像浮士德一样,她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死了。的确,有好几次,她爱得要死要活,她彻底垮了下来。但,野草烧不尽,只要一点休息生养,只要春风一点撩拨,她马上又变得,像浮士德般,情不自禁、身不由己了起来。死了还要爱,还要爱得益发兇勐,益发情深义重。
O.
就像漫画中的美少女战士,李维菁既是不死的少女的精灵,也是不死的爱的精灵。
专属于少女的那份「自爱」,那种自我的戏剧化,在她的两部份量较重的小中篇,被推到了顶。我说的是,「我是许凉凉」及「普通的生活」,二者都是写老少配,前者女大男十二岁,后者男大女二十岁。
老实说,这些并不是什么独特的城市传奇,但众人往往以八卦心态看待它,其实却又视若无睹。李维菁以第一人称观点,以无比严肃的姿态去处理,这种日本人称为「纯爱」的不伦恋,更重要的,去面对内心,那个始终不肯走的少女,那一点始终在城市荒原中明灭闪烁的鬼火。
P.
而这也是李维菁与过去、与世界的对决。上一代女作家以写作为职志,常摆出类女巫的姿态,透过标榜文字的鍊金术或某种超越性,追求自我救赎。李维菁却化身故事中人,说出这样的话:我常觉得我无知,无知到无法沧桑……我如此孱弱又这样带种。
她又倾向于揭开爱情的梦幻性,两部小中篇皆见有关阶级的大量讨论。譬如,底下这样一段自白:「其实我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些阶级的律法了,但我当时以为爱情是唯一可以打破这牢固阶层使之崩溃决堤的唯一可能。但,其实什么都是早被阶级化规定好的。这世界,早就规定好了,哪些人会被爱,而哪些人不会被爱。」
这些有关情慾律法与世界律法的讨论,似乎构成了某种阶级跨界。李维菁却诚实的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在现实情慾世界的律法中,我如今也成为卑贱弱势者,一个中年、平胸、不美丽、不有钱、没有事业地位的人,一无所有的女人。
Q.
既痴且颓,李维菁和她的叙述者分身,在〈普通的生活〉结尾,勇敢地打开了爱的黑盒子。
这次,她没看见自己或爱情的倒影,没看见小爱,她看见了别的东西。她说:「上帝,我跟你说话,你听好。打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便命定是个不合时宜的存在,终其一生虚度流年,投注对虚妄的执着,人世一切的进程我全不自觉地擦身而过终至于流失,孑然一身让记忆缠绕。」她又说:「我也必须对你坦承,多数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你的存在,怀疑痛苦的时候我却又质疑诅咒你……」
在长达数千言的喃喃独白里,她展现果敢的知性与感性,探讨宇宙万物,及人世的现实存在与循环。她与上帝平起平坐,变得雄辩滔滔,而上帝哑口无言,似乎只是另一个不负责任的老男人。她宣称,她已破解上帝的密码或造假,而她的老男人J并不知道:
J我,还有那成千上万的你与我,都是宇宙星砂尘埃碎片,然而尽管这些灰烬在碰撞之际,也曾经分享过那样相同的虚妄与迷离,相同的感受,灵犀撞击发生闪电一般的震撼与火光,那样哀愁壮丽。执着成那样浓烈的,已经不能说是曾经了。
那不可能是回忆。
那不可能是他方,那是此时此刻。
J以为在他方的,其实是此时此刻。
李维菁早不复是她自称的「女鬼」,那个盘据在她胸中、赶也赶不走的少女。她已经把自己提升到「幽冥界女王」的层次。祝福李维菁,以及所有同她一起走过,那个少女革命时代的台北少女们。
**第六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停下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然后又继续向前。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并没有给我那种“哇塞,太精彩了”的即时反应,但它却像一种无声的陪伴,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一种微妙的慰藉。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她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它不是那种令人绝望的凄凉,而是一种可以与之共处的、甚至带有一丝清冷的自由。它让我明白,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自我沉淀,自我探索的机会。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成长”的理解。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试错和反思。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掩饰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让我们看到,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她独特的魅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追求所谓的“完美”,接纳自己的缺点,然后带着这些缺点,继续向前,也是一种勇气。
评分**第十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个老旧的相册里,慢慢翻阅泛黄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时光,虽然不尽完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风格,并不是那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叙事,它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将作者的生活片段,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她对于“情绪”的捕捉。那些压抑的、喜悦的、迷茫的、坚定的,各种复杂的情绪,都被她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她当时的处境。这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我剖析的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韧性”的展现。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作者并没有选择消极抵抗,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去学习,去成长。这种韧性,不是来自于天生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后天的不断积累和自我调整。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风雨,从来都不会停止,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在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伞,然后继续前行。
评分**第九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怎么形容呢,它就像一杯温水,不辣不烫,却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能够让你惊呼“哇,太棒了”的作品,但它却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你的内心。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强的治愈力,她能够将那些生活中的痛楚,描绘得如此真实,却又不过分渲染,让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温暖。我最喜欢书中的那些关于“选择”的描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做出自己的选择,又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些过程的展现,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它对于“平凡生活”的尊重。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使生活平淡如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那些细微之处,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第四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深夜里,独自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然后突然想起一些往事。这种感觉,有点孤独,又有点温暖,复杂却又真实。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坦诚,她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把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部分,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让我觉得,她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位朋友,愿意和你分享她最真实的生活。我最喜欢书中的某些片段,那些关于她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不是那种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煽情戏码,而是充满着日常的烟火气,却又暗藏着深刻的情感。我常常会在读到这些地方时,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因为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些我们与亲近的人之间,看似平淡却又无比珍贵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它没有教你如何去追逐名利,而是引导你去关注内心的丰盈,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评分**第三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看看而已”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书名听起来有些……怎么说呢,有点“接地气”,不像是那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但是,越往后读,我越是惊喜。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将那些平凡的、甚至有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上演。我尤其喜欢她对人际关系的细致刻画。那些成年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博弈,那些欲言又止的试探,那些隐藏在微笑背后的复杂心思,都被她捕捉得一清二楚。我常常会读到某个地方,然后突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不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吗?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它的力量在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你可能不会因为某个情节而惊呼,但你会因为某个细节而默默地打动。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修行中,跌跌撞撞,却又义无反顾。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自我认同”的探讨。在充斥着外在评价的社会中,一个人如何能够坚定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为自己而活,这其中的艰难,作者用她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最真实的答案。它不是一个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个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生命样本。
评分**第二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简直就像一坛陈年的高粱酒,初入口或许有些辛辣,但回味起来却是醇厚绵长,让人不自觉地想要一饮而尽,再细细品味。我不得不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那种直接而坦率的宣告,让我好奇,这个“许凉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即使在不被理解的洪流中,也要努力地发声。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人生的灰色地带,那些曾经的迷茫,那些不被世俗所认可的选择,她都坦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非常欣赏这种勇气,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完美人设的时代,这种真实得近乎粗糙的袒露,显得尤为可贵。我记得有几段描写,她描述自己在某个低谷时期,如何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度过漫长的黑夜,那种无助和绝望,我仿佛也感同身受。但与此同时,她又能在这种黑暗中,找到一丝微弱的光,坚持下去。这种韧性,不是来自于某种天赋异禀,而是来自于最朴素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每个人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轨迹?许凉凉的故事,或许能给那些正在泥沼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一种“你不是一个人”的共鸣。它没有提供鸡汤式的鼓励,而是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生命依然有无数种可能。
评分**第七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在咖啡馆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实的分享。我必须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姿态,一种面对生活,不卑不亢的态度。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人生的“坑”,那些失败的尝试,那些不被人理解的选择,她都坦然地呈现。这让我觉得,她是一个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人,也因此,她的故事才显得如此有力量。我记得有几个章节,她描述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挫折,那种内心的挣扎和自我怀疑,我感同身受。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从中汲取经验,然后继续出发。这种韧性,比任何空洞的励志口号都更有说服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坚持”的意义。它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基于对自我的认知,然后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方向是对的,每一次的尝试,都算数。
评分**第一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不小心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一股夹杂着旧时光味道的风扑面而来。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封面那种略显朴素的设计,让我觉得它可能只是一本普通的个人成长记录。但随着我慢慢地翻阅,我却被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故作深沉的哲学探讨,而是带着一种赤裸裸的真实感,仿佛她就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自己的过往。我能感受到她描述中的犹豫、挣扎,还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过往的些许无奈。有些段落,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那些对未来模糊的憧憬,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都如此熟悉。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没有试图去“拯救”谁,也没有给出任何“你应该怎样”的答案,它只是平静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以及在这个轨迹中,那些微小但却无比珍贵的闪光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清晨阳光洒进房间的样子,或是某次不期而遇的对话,这些细节虽然琐碎,却构成了生命的肌理,让整个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某些被遗忘的情感,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茅塞顿开的书,但它会在你心里留下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余韵,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突然想起,然后会心一笑。
评分**第八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抬头看到了几颗闪烁的星星。它们并不耀眼,但却能给予人方向和希望。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魅力,并不在于其多么华丽的文笔,而在于其朴实无华的真诚。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却在这些经历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喜欢她对“关系”的描绘。那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感,都被她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片段时,会心一笑,因为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看到了那些我们与身边人之间,既亲近又疏离的复杂情感。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它对于“自我接纳”的探讨。在如今这个充满比较和竞争的社会,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自信,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品质。作者用她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不必去模仿别人,也不必去迎合社会的期待,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出自己的色彩,就是最美的存在。
评分**第五段** 《我是许凉凉》这本书,初读之下,可能不会让你有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你的心田里慢慢发芽,然后悄悄地开花。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讲故事,而是娓娓道来,将生活的点滴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我经常会被一些细小的描写所打动,比如她描述在某个困境中,她如何通过一件小事来安慰自己,那种生命力的顽强,让我觉得非常触动。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它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刻画。在如今这个追求“不凡”的时代,作者却恰恰肯定了普通生活的价值。她让我们看到,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我们的生活依然可以充满意义,依然可以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她如何面对质疑的章节,她没有选择去激烈的反驳,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坚定的态度,继续走自己的路。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佩服,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声嘶力竭的辩解,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笃定与坚持。这本书不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它只是用一个生命的故事,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