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作者老陈来到位于台湾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担任交换学生。同年4月,老陈于《中国时报》上发表〈一位陆生眼中的「飞弹尴尬」〉一文,建议大陆撤除或是后移对准台湾的飞弹,同时向两岸年轻人发出号召,深入了解彼此,建立互信,消弭隔阂,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被评论界认为是难能可贵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客观声音。
这不但是一本不断更新的旅途记忆,更是一位大陆年轻人关于台海关系的思考记录。全书洋溢着自由和开明的气息,在「陆生赴台」的具体操作细节尚未尘埃落定的今天,向台湾人展现了一位大陆留学生在台生活半年的真实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陈尔东
人称老陈,脖子上方挂着一张与实际年龄不符的略显沧桑的面庞。老陈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大陆最动荡的年月──1989年6月,成长在民国旧都、博爱之城──中国南京。18岁那年,老陈独自漂洋过海,前往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 (American University) ,攻读国际关系。大二开始,老陈为多家中英文政策期刊撰写关于华府─北京─台北三角互动的分析评论,在Foreign Policy in Focus,Asian Times Online,China Post,《光明日报》等平台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在学界崭露头角。
他序 搭起知识的桥樑,心灵上的互通
他序 笔下露真情,袖中展干坤
自序 海崃纵有天堑 彩虹终将相连
万里征途第一步──搞定「入台证」
华府智库里的台湾元素
旅行的意义──北韩
尴尬「通行证」 旅途蒙阴影
旅途辗转 飞向台北
那一夜,我在桃园机场
小校园 大世界 真假融合
平溪天灯会 握手马英九
世新大学堂 提问成思危
身在宝岛 观察大陆 感悟差异
烟花三月高铁台南 《宝岛一村》名不虚传
畅游西子湾,感悟美丽岛
我在垦丁,天气晴
《一页台北》里的爱情童话
中国人?台湾人?还是华裔台湾人?
〈一位陆生眼中的「飞弹尴尬」〉
「陆生来台」悬而未决,立法委员大打出手
体育的角力,政治的博弈
ECFA「双英辩论」
政大这些人,那些事儿
我被《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一位来自大陆的年轻朋友,曾经身处华盛顿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却为何会将目光投向我们台湾?华盛顿的经历,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在那里见识了世界的广阔,从而对同文同种的土地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还是在那里经历了一些事情,让他对两岸关系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我特别好奇,他在华盛顿的日常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将这种视角,应用到观察台湾的?书名中“一位大陆年轻人”这个身份,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他能带来一种不同于我们本地人视角的新鲜感。他会关注我们社会的哪些方面?是我们的民主实践,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是我们的文化创意,还是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我期待他能用一种真诚、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他眼中一个立体、鲜活的台湾,一个或许能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惊喜的台湾。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老实说,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毕竟,“大陆年轻人”这个标签,在台湾这里,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刻板印象,但“从华盛顿到台北”这个地理跨度,又显得特别有意思。它暗示着一种视角上的跳跃,从一个全球性的、现代化的都市,转向我们这片更具地方特色的土地。我很好奇,这位作者在华盛顿的经历,是怎样的?他是在那里学习,还是工作?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决定将目光投向台湾?是在美国看到了台湾的某些代表性元素,比如某部电影,某首歌,或者某次国际事件,让他心生向往?还是说,他在美国的求学或生活,反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台湾的资讯,甚至是认识台湾的朋友?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带着怎样的“问题意识”来看台湾?是带着学术的严谨,还是纯粹的好奇?是抱着“纠正认知”的态度,还是“学习交流”的心态?书名中的“眼中”二字,尤其引人遐想,它承诺的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视角,而不是官方的、宏大的叙事。我期待他能描绘出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角落,那些在他看来闪闪发光,或者引人深思的细节。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熟悉的一切,看到它在一位“外来者”眼中的不同面貌。
评分《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旅程和对比。从华盛顿这样一座充满历史感和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到我们这片土地,这其中必然承载着作者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我很好奇,这位年轻人,在华盛顿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学术上的探索,还是文化的碰撞?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将目光从一个国际大都会,转向了我们这片更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他是否在华盛顿的经历中,找到了某种理解台湾的钥匙,或者,是否在异国他乡,反而让他更想去了解自己的“根”?我期待他能分享他在华盛顿的观察,以及这些观察如何影响了他对台湾的期待和认知。作为一位“大陆年轻人”,他的视角一定是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我想知道,他会关注我们社会的哪些方面?是政治体制,是社会经济,是流行文化,还是民众的生活状态?他是否会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提出一些我们自己可能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或者用一种我们不曾想过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环境?
评分我一直对两岸关系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从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台湾,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这本书的标题《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感觉像是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很好奇,这位来自大陆的年轻人,在遥远的华盛顿,是如何萌生出对台北的兴趣的?他的视角会是怎样的独特?是带着多少的憧憬,又或许夹杂着哪些未知的好奇?他在华盛顿的生活经历,会如何影响他对台湾的观察和理解?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反而对东方文化有着更深的探究欲,还是在异国他乡,反而更思念同文同种的故土?我期待他能分享他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如何为他观察台湾打下基础,或者说,是哪些瞬间让他觉得,有必要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台湾。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从一个国际化都市的视角回望,再聚焦到我们这片熟悉的土地,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展现出他对台湾社会、文化、历史的细致观察,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作为一个“大陆年轻人”,他的“眼中”所见的台湾,与我们这些“台湾人”所见的,又会有何不同?是哪些细节,是哪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曾深思的东西,在他那里被放大、被解读?我满心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些答案,看到一个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台湾,通过一位年轻人的眼睛。
评分《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就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个从大陆来的年轻人,而且是在华盛顿这样一个充满国际化气息的城市度过了某种时期的他,回过头来观察我们台湾,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对比和张力的组合。我非常好奇,他在华盛顿的经历是怎样的?是求学,还是工作?他在那里接触了什么样的人,看到了什么样的事,又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影响?这些经历,是如何让他对台湾产生兴趣的?他的好奇心是如何被点燃的?是通过书本,还是通过交流,亦或是其他的什么契机?作为一位“年轻人”,他的观察角度,一定是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我期待他能用一种非传统、不带包袱的眼光来看待台湾,去发现那些我们自己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忽略了的细节。他可能会对我们的某些生活习惯、社会现象、或是文化符号,提出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大陆年轻人的台湾见闻,更是通过他的眼睛,来重新审视和认识我们自己。
评分《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简洁而富有张力。一位来自大陆的年轻人,在华盛顿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我们台湾,这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我非常想知道,他在华盛顿的经历是怎样的?是学习,是工作,还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对我们台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书名中的“一位大陆年轻人”这个身份,让我期待他能带来一种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视角。我想知道,他会对我们台湾的哪些方面产生好奇?是我们的政治生态,是我们的经济模式,是我们的文化底蕴,还是我们人民的生活百态?他是否会从一个相对独立的立场,观察出一些我们自己可能因为身处其中而忽略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次真诚的交流,通过他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
评分《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扇开启未知世界的门。一个来自大陆的年轻人,在遥远的华盛顿,是如何孕育出对我们这片土地的好奇,并最终付诸笔端?华盛顿,那个承载着世界权力中心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城市,它的氛围,它的历史,它的生活节奏,是否对这位年轻人的成长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迫切想知道,他在华盛顿的岁月,是如何为他观察台湾打下基础的。是他在那里看到了某种与台湾相似之处,从而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还是他在那里遇到了某种挑战或困惑,让他开始反思和审视与自己文化根源相近的台湾?书名中“一位大陆年轻人”的身份,让我期待他能带来一种不同于我们本地人视角的新鲜感和客观性。我想知道,他会对我们社会的哪些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们的民主制度,我们的科技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人民的生活百态?他是否会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来解读这些,从而触及到一些我们自己可能已经麻木或习以为常的现象?
评分读到《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奇。毕竟,从华盛顿这个充满异国风情、自由开放的都市,视角拉回到台湾,这本身就很有故事性。我非常想知道,这位年轻的大陆朋友,在华盛顿的成长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如何让他产生了对台湾的好奇心的?他在华盛顿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是充满了学术的探索,还是对文化的碰撞?是经历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让他对台湾有了特别的关注?书名中的“一位大陆年轻人”这个身份,让我期待他能带来一种不同于我们本地视角的新鲜感。我想看看,他会关注我们社会的哪些方面?是政治,是经济,是文化,还是人民的生活?他会从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他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或者用一种我们不曾想过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是一次真诚的分享,而不是带有预设偏见的观察。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鲜活、立体、有温度的台湾,一个被一位远道而来的年轻人,用心去观察、去感受的台湾。
评分当我看到《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就被立刻吸引了。一个来自大陆的年轻人,从遥远的华盛顿出发,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台湾,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思考?华盛顿,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首都,在那里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无疑会给他的观察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角。我很好奇,他在华盛顿的日常是怎样的?他观察到了美国社会的哪些特点,又从中获得了哪些对世界的理解?这些理解,是否又在他心中激起了对台湾的好奇?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从一个宏观的国际视野,转而聚焦于我们这片土地?是文献资料的阅读,是媒体的报道,还是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关于台湾的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他形成对台湾认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他在台湾的见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年轻人”,他所拥有的活力、冲动、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会如何在书中得到体现?我想看他如何解读我们社会的文化现象,如何评价我们的生活方式,又会从中发现哪些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亮点或不足。
评分读到《从华盛顿到台北:一位大陆年轻人眼中的台湾》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想象。一个年轻的大陆朋友,在华盛顿这样一个国际化的舞台上,却将目光投向了台湾,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非常好奇,他在华盛顿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对台湾的兴趣?是他在美国看到了台湾的某方面成就,还是听到了关于台湾的某些声音,从而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书名中的“一位大陆年轻人”这个身份,让我期待他能带来一种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视角。我想知道,他会对我们台湾的哪些方面特别感兴趣?是我们的民主自由,是我们的科技创新,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人民的生活方式?他是否会用一种新鲜、不带偏见的眼光,来解读这些,从而发现一些我们自己可能忽略的、或者习以为常的精彩之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用不同视角重新认识台湾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