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为:台大图书馆、台大出版中心、行人文化实验室联合出版
关于这两部你或许早已读过的小说,
更多的故事被遗忘在手稿里……
是回归 也是歧异
三十七年后 终于见到《家变》最初的样貌
《王文兴手稿集》完整收录小说《家变》与《背海的人》原始手稿,是台湾首部以手稿形式出版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收藏价值,更提供了读者一个深入阅读王文兴的全新角度。手稿回归一笔一划最初的模样,忠实呈现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犹豫、删改,还原手稿背面潦草的註记、试写,甚至作者与自己的对话与诘问。同时,手稿也开启了无限的可能。原来,「出走的父亲」、「四人之家」都曾经是《家变》的名字;锄草歌旁註记着「Reconsider」,「或唱万里长城万里长」。
「拥挤混乱」或「拥□混□」?
字字锤鍊 岂止推敲而已
王文兴曾说,写作的过程像「打铁一样,字是打出来的」。他先以铅笔在纸上快速打出节奏线条,接着转译文字成初稿,最后才誊写在方格稿纸上成为抄正定稿。手稿不但完整展现作家对文字的讲究与要求,更是实践王文兴所提倡「精读」方法的最佳文本。「平躺放大的逗号」、「半个句号」……各式各样的符号让阅读手稿像是解码。每一个细节:空格、字体、标点都具意义。曾经,排版师傅将《背海的人》中的八个「的」排成七个,被王老师校对发现,补了回来。
创作的另一边 创作历程完整直击
《王文兴手稿集》套书除了包含《家变》、《背海的人》二书手稿,亦以数位光碟形式收录《家变》与《背海的人(下)》之抄正稿,完整呈现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抄正稿由王文兴亲自誊写在方格稿纸上,几乎是作品的最后定本。在完成《背海的人》后,作家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抄写、校对。对他而言,抄写和校对,是「非办不可的当务」,是「天平下,创作的另一边,非要不可的平衡」。
四十一次录音
《家变》、《背海的人》作品全文诵读 听见王文兴
除了手稿和抄正稿件,《王文兴手稿集》同时收录了《家变》与《背海的人》完整诵读光碟。本光碟内容为国立中央大学易鹏教授一系列国科会计画──「口书(Gramophone)」──之研究成果,由作家亲自诵读小说作品,呈现其中的声音效果,让读者有机会「听见」王文兴。王文兴多次谈到音与义的结合。他曾说,「文字像是音符」,轻重快慢都是情感,所以我们应该「用嘴唇读书」。自二○○一年十一月开始,在一处紧邻教堂的录音工作室里,每次约一个小时,作家一字一句朗读《背海的人》与《家变》两部作品。我们终于有机会听见王文兴读王文兴。
特别收录:《开始的开始》研究集 台奥德法学者谈王文兴与手稿研究
此外,套书特别附有研究集《开始的开始》,收录五篇论文与一篇访谈,特别邀请台湾、奥地利、德国与法国学者针对王文兴先生与手稿研究相关主题撰文讨论。德.比亚西(Pierre-Marc de Biasi)教授和范华(Walter Fanta)教授分别介绍法、德两国手稿保存、研究的传统与成果;马尔尚(Sandrine Marchand)教授将手稿视为作者的异质空间,讨论王文兴的创作;易鹏教授聚焦《家变》作品中的标点符号,讨论手稿中的「附属」现象;冯铁则提出关于未来《家变》编订本之思考意见。另外,德.比亚西与马尔尚针对王文兴手稿所作的精采对谈也一併收录于研究集当中。
「手稿提供了一个观看方式,与已完成的作品相互对应。它发掘另一个时空,先于印刷作品,但也在其中持续存在。在王文兴的第二部小说中,手稿看起来甚至比最终文本更完整,更接近声音、节奏。」──桑德琳.马尔尚( Sandrine Marchand ),法国奥托大学副教授,王文兴小说法文翻译
「一件作品的手稿显然有别于文本;虽然它们最终走向文本,但也不断提醒我们,它们是早于文本和外于文本存在的……王文兴手稿的出版是重要的一步,毫无疑问也将是将来当代中文文学资产与发生学理论合作的范例。」──皮埃尔-马克.德.比亚西(Pierre-Marc de Biasi)教授
「不是书写,那是碑刻。」──陈传兴
「手稿可视为一次版本,在电脑书写尚未发生以前,当作家意念萌生,援笔而书,情感与思想即在笔尖流动,大约会有从纷繁混杂到秩序井然的过程,展现在纸面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有缘之人才能看到。」──李瑞腾,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
套书内容:
《家变》手稿
《背海的人》手稿
研究集《开始的开始》
导读小册《白的灰阶》
数位光碟:《家变》与《背海的人(下)》抄正稿、《家变》与《背海的人》全文朗读
作者简介
王文兴
福建人,一九三九年生,在台湾长大。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留美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小说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为《现代文学》杂志创办人之一,曾任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担任小说课程,提倡精读。出版有《家变》、《十五篇小说》、《背海的人》等书。二○○七年获台湾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二○○九年荣获国家文艺奖。
对于王文兴先生,我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他的《家变》和《背海的人》,是我文学启蒙的重要读物,它们所带来的思考,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我一直觉得,手稿是展现作家最真实创作状态的载体。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家变》那充满张力的家庭叙事中,王文兴先生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文字,来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他对于那种孤独的意象,对于那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在手稿的笔触下,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解读,是否有着更具象的文字表达?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手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文兴先生的创作思路,理解他对文字的严谨态度,理解他如何将深邃的思想,化为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这本手稿集,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大师灵魂的对话,一次对文学艺术的深度探索。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王文兴手稿集:《家变》、《背海的人》》,我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么厚重!”。当然,不是说书的重量,而是它所承载的分量。王文兴先生的作品,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我觉得不用我多说了,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凡读过几本台湾文学名著的人,都不可能错过他。他的文字,那种严谨到近乎雕琢的风格,总让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件艺术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地安放在该有的位置。而现在,居然能看到他的手稿,这简直是文学研究者和忠实读者的福音!我特别想知道,在《家变》里,那个充满着经济衰败和人伦悲剧的家庭,在王文兴先生最初的笔下,是如何一点点成形的?他的文字,是否在手稿阶段就已经是如此的精准和有力?还是说,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打磨,才达到了我们现在读到的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背海的人》那种孤独的探索,那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手稿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会不会有不同寻常的构思,或者一些在最终版本中被舍弃的精彩片段?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当我在翻阅这些手稿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墨水在纸上晕染的声音,能感受到作者当年伏案疾书时的气息。这种亲临创作现场的感觉,是任何印刷本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王文兴先生的作品,对我而言,始终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家变》所揭示的家庭裂痕,《背海的人》所映照的个体孤寂,都曾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现,对我来说,绝对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我一直对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手迹”特别感兴趣,因为那里面蕴含着最真实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情感。我非常想知道,在《家变》的创作过程中,王文兴先生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家庭关系,如何通过文字来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奈。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期待,想看看他如何用笔触描绘那种深邃的孤独感,如何通过意象来传达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我希望,在这些手稿中,能够看到那些不曾公开的细节,看到那些修改的痕迹,它们都将是王文兴先生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宝贵的见证。这本手稿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钥匙,它将引领我深入理解王文兴先生的文学世界,感受他文字中蕴含的深沉力量。
评分想到王文兴先生,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家变》和《背海的人》这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小说名称,它们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回响,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探索。这次《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我一直对文学创作的“幕后”充满好奇,尤其是像王文兴先生这样,文字功底如此深厚、思想如此深刻的作家。我非常想知道,在《家变》那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家庭氛围中,他当初是如何构思每一个角色的,又是如何通过文字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想看看他对于那种孤独的意象,对于那种精神的追寻,在手稿的笔触下,是否有着更丰富、更具象的表达。我希望在这些手稿中,能看到那些不曾为人所知的草稿、批注,甚至是涂鸦,它们或许能透露出王文兴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以及他对文字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读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文学巨匠的近距离对话,一次对艺术生命力的探寻。
评分作为一名从小就浸淫在台湾文学作品中的读者,王文兴先生的名字,对我来说,几乎就是“经典”的代名词。他的《家变》,曾经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种对家庭破碎的描绘,那种在贫困和道德困境中的挣扎,至今想来仍令人心头沉重。而《背海的人》,则以一种更加飘渺、更加象征性的方式,触及了人生的孤独与追寻。《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份迟来的礼物。我非常好奇,在手稿的原始状态下,他的文字会呈现出怎样的样貌?是否会比我们现在读到的更加原始,更加充满着作者的个人情绪?我尤其想看看,在《家变》那样需要精密构思和细致描写的作品中,王文兴先生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通过文字的堆叠,营造出那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对于《背海的人》,我则希望能在手稿中,看到他对于那种大海的意象,对于那种孤独的追寻,有着怎样的灵感迸发,又有着怎样的艺术探索。这本手稿集,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呈现,更是对文学创作过程的一次深度挖掘,一次对作者内心世界的窥探。我期待着,在翻阅这些手稿时,能与王文兴先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
评分自从读过王文兴先生的《家变》和《背海的人》,我便对他那种沉静而又力量磅礴的文字风格,深深着迷。他笔下的人物,仿佛自带光环,又仿佛带着阴影,总是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版,对我来说,无异于一份惊喜大礼。我一直相信,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最终呈现的完美,更在于创作过程中那无数次斟酌与修改。所以,我非常想在手稿中,探寻《家变》中那个复杂家庭的构建过程,看看王文兴先生是如何从最初的灵感,一步步打磨出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人物。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想看看他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那种与大海对话,与内心搏斗的孤独景象,是否在手稿中有着更具象的意象,或者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我希望,通过这些手稿,能够更贴近王文兴先生的创作现场,感受他对待文字的极致认真,理解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文学考古,一次对艺术生命力的追溯。
评分每次谈到王文兴先生,我都会想到他那仿佛凝固在纸面上的文字,每个字都带着一种坚硬的生命力。他的《家变》和《背海的人》,在我少年时代就已经读过,至今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一些片段,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真的是经久不衰。《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创作过程中的“意外”和“巧思”。所以,我非常渴望在这本手稿集中,看到王文兴先生在创作《家变》和《背海的人》时,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修改,有哪些最初的构思,甚至有哪些他认为不够完美而被舍弃的段落。我想看看,《家变》中那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在手稿的笔触下,是否有着更浓重的悲剧色彩?我想看看,《背海的人》那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在作者的笔尖下,是否有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他是如何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转化为如此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本手稿集,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王文兴先生创作时的心血和智慧,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感受。
评分我常常觉得,王文兴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美感。他的《家变》和《背海的人》,对我来说,早已是心中的经典,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反思,总让我回味无穷。《王文兴手稿集》的问世,对我而言,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文学殿堂的珍贵馈赠。我一直对作家的创作过程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像王文兴先生这样,文字功底如此扎实,思想内涵如此丰富的作家。我非常想知道,在《家变》中,那个复杂而沉重的家庭故事,在手稿阶段,是否有着不同的情节走向,或者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否有着更细腻的笔触?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想看看他如何通过文字,将那种孤独感,那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希望在手稿中,能看到那些被反复修改的痕迹,那些精雕细琢的字句,它们都将是王文兴先生创作心血的印记。这本手稿集,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情。
评分王文兴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一种独特的位置。他的文字,总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却能渗透人心。我尤其喜欢《家变》和《背海的人》,前者描绘的家庭悲剧,后者寄寓的孤独追寻,都让我深受触动。《王文兴手稿集》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手稿是展现作家创作过程最真实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里面寻找,《家变》中那个充满压抑感的家庭,在王文兴先生最初的笔下,是怎样的线条勾勒?他又是如何通过字句的推敲,来营造出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对于《背海的人》,我更是充满好奇,想看看他对于那种“背海”的意象,对于那种孤独的追寻,在手稿中是否有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是否有着更具象的文字表达?我希望,通过这些手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文兴先生的创作理念,理解他对文字的极致追求,理解他如何将深刻的思想,转化为如此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文学创作的朝圣,一次对思想深度的探寻。
评分哇,光是看到“王文兴手稿集”这几个字,就觉得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一直觉得王文兴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家变》和《背海的人》,不仅仅是小说,更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这次能有机会看到他的手稿,简直就像是窥见了文学创作的内心宇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字句,那些段落,在最初的笔触下,是怎样一番模样?会不会有不同于印刷体上的错别字、修改痕迹?会不会有作者当时的心情写照,比如某一句特别满意的反复推敲,或者某个情节卡住时的烦恼?我尤其好奇,在《家变》那种压抑、沉重,却又充满着家族血脉纠葛的叙事中,王文兴先生是如何一点点构建出那个令人窒息的空间的?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却又让你无法忽视。而《背海的人》,那种孤寂、追寻,那种与大海对话,与内心搏斗的意象,也总是让我回味无穷。我总是幻想,在那些手稿里,或许能找到他当年创作时的灵感火花,或许能看到他如何运用文字的精妙之处,如何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之处。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灵魂的亲密接触。我非常期待,手稿的真实质感,会带给我怎样的冲击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