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书

昨日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彿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台湾得奖设计师聂永真装祯设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世芳


  广播人,写作者,1971年夏生于台北。

  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精选辑迷上老摇滚,从此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当年节目迭有听众逐集录下,珍藏迄今。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乃成为乐史重要文献。

  1995年编纂《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必读参考书。二十七岁和朋友合着《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喧腾一时,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2000年创办「五四三音乐站」,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2006年出版散文辑《地下乡愁蓝调》,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提名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入选台北国际书展「Books from Taiwan 2008」。2009年重续前缘,统筹编辑《1975-2005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再次轰动两岸文化圈。

  2002年起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深度专访音乐人,并常安排空中现场实况,屡被誉为中文世界最好的流行音乐节目。

  马世芳现居台北,仍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部落格:honeypie.org

图书目录

代序:给未来的自己

◎辑一: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一个六年级生的青春歌史
 我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
 那些惯于寂寞的人
 一九七六年那只可乐瓶
 再唱一段思想起
 告别,不要告别──两首歌的曲折故事
 就要回家
 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那既远且近的故乡

◎辑二:余烬犹温
 想起Pink Floyd和一个人
 点头示意,若你听得见
 那一夜,我在日本现场
 我那群日本乐迷朋友
 迪伦为甚么酷?
 记得蓝侬
 重塑雕像的权利──关于《我所深爱的约翰蓝侬》
 胡士托猜想
 初访坎城唱片展:一则菜鸟报告
 星巴克唱片公司

◎辑三:蓦然回首
 我所记得的太平岛
 归乡,离乡
 香菸
 一代不如一代
 恨意
 眉批
 时代气味
 影印机与我
 不可无尺
 透明的版型
 字体的脾气
 不一定要铜版纸
 版型不等于内容
 所谓出去玩
 三十年以后
 发色
 躲避球
 在乎不在乎
 蓦然回首

附录:地下乡愁来信
作者跋

图书序言

一个六年级生的青春歌史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有歌的。一九七○年代,我的母亲陶晓清一面主持西洋热门音乐节目,一面推广台湾青年创作歌谣,家里到处堆着录音带、唱片和词谱。「民歌运动」最热闹的那几年,母亲经常筹划主持演唱会,那些民歌手三不五时便到我们家里开会。客厅铺满褟褟米,很是宽敞,大伙便席地而坐,纵论畅谈。母亲心疼其中几个离家求学的孩子难得喫顿好饭,常常邀请他们早点儿过来一起晚餐。长大之后读到文坛前辈回忆林海音、刘慕沙昔时照顾年轻穷作家的故事,立刻想起母亲当年照顾那些民歌手,也是如此。
回想起来,那些歌手当时都是二十郎当的大孩子,母亲也才三十出头,大家有的是青春锐气,不知江湖险恶,个个天真热情,志比天高。原本说是开会谈正事,后来总得岔题,有人拿起吉他唱起刚写的新歌给大伙评判,有人说起自己坎坷的成长史,感动得女孩们拭起眼泪。当然,恋爱和失恋的故事总是少不了的。那时我还是满地乱跑的小娃娃,那些常来串门子的叔叔阿姨的歌,原是写给他们同龄人听的,也都一一化成了浸染我整个童年的背景色彩。
母亲从未主动「教」我听音乐。那些歌总是触手可及,我却从未想过要跨前一步,走进那片天地。直到上了中学,才稍微认真听起西洋音乐,先是和同龄孩子一样,疯魔起排行榜的偶像明星,继之偶然向母亲借来一卷披头(Beatles)卡带,这一听,当下流行的新歌尽皆失色,我一头栽进父母辈的摇滚世界,万劫不复。
一九八七年台湾解严,我上了高中。课堂上,老师小心翼翼提起那些封印了几十年的词组:白色恐怖、政治犯、黑名单、二二八……。课室外的社会激腾动盪,我则罩着耳机,饥渴若狂地听着二十年前嬉皮世代的摇滚,浑然不知台湾流行音乐也正迈向史无前例的高潮。然而,再愚钝的孩子也该感觉得到:我们正在经验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高二那年一个失眠的晚上,躺在床上,蓦然想起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一九八三):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剎时一道闪电击中脑袋,我想通了:这首歌唱的从来不是那障眼的副标「致中南半岛难民」,而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彼时我并不知道,这早已是许多资深乐迷心领神会的祕密。
这桩发现狠狠震撼了我。自己似乎错过了许多饶富深义的歌诗,它们埋藏着重重的线索,每一条都与我们的集体记忆血肉相连。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