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林文月曾说:「散文的经营,是需费劳心神的,作者万不可忽视这一番努力的过程。」好的散文不仅文字具有生命力,更是让人受用无尽。为凸显台湾优秀文化竞争力,特推出「读名家,学英文」系列,希冀借由好看好读的文字,让国人同时领略中英双种语言之美。
本书精选名散文家晓风11篇不同题材、风格的散文,展现晓风多种深刻却又柔情与天真的面貌。有替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诉说不得志心情的〈不朽的失眠〉,有描绘另一种香江景致的〈不是游记〉,更有青春情怀的〈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有的精辟入理,剖析众生百态;有的上天下海,富含种种奇思异想;有的在随写随抹中,讶异造物之奇。
全书採用中英对照的编排方式,阅读散文风采外,还能欣赏精准译文。让想学英文与中文的读者,能自由穿梭在两种语言中,享受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懂得如何使用。
本书特色
★散文名家张晓风女士第一本中英对照作品!
★特邀中华民国笔会专业翻译家翻译,译文优美流畅是学习英文、品味散文的最佳选择!
作者简介
张晓风
江苏铜山人。曾获得吴三连文学奖、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青年。曾任教东吴大学、阳明大学,现为「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她编、写戏剧,杂文,小说。然而真正表现她创作的,应是她的散文,诗人□弦则称她是「诗人散文家」。着有散文集《玉想》、《星星都已经到齐了》、《从你美丽的流域》、《送你一个字》,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小说教室》等。
审订者简介
中华民国笔会
创立于1924年,为1921年创立之国际笔会最早会员之一。首任会长蔡元培,秘书林语堂。1953年在台北复会,参加国际笔会恢复会籍。
笔会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创刊于1972年秋季,发行一百二十余会员国。历任总编辑包括张兰熙、齐邦媛、彭镜禧、张惠娟、高天恩。现任总编辑梁欣容。
彭淮栋
现任报社编译。译有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女作家娜汀.葛蒂玛的《我儿子的故事》、萨依德《乡关何处》、《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以撒.柏林《现实意识》,安伯托.艾可《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等书。
译者简介
杜南馨
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于台湾大学教授翻译及口译。自1993年起,已为中华民国笔会英文季刊英译小说、散文多篇。
吴敏嘉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笔译暨口译硕士。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中英文会议传译、文学翻译等。译有:《千江有水千江月》英译长篇小说。曾获得第十届梁实秋文学翻译奖。
胡守芳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赴加拿大读比较文学,后改读室内设计及建筑。现从事写作和翻译。曾获多项海外华文创作奖及多次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翻译奖。
施铁民(一九四二 ~ 二○○一年)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曾任东吴大学教授。早年翻译多篇中国古典与现代短篇小说,把中国文化透过小说介绍给海外学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康士林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着作有专书The Best and Fairest Land: Medieval Images of China,及翻译文章多篇。
陈懿贞
译者,为中华民国笔会英文季刊英译小说、散文多篇。
彭镜禧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及硕士、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维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中外文学》及笔会(英文)季刊主编、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戏剧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现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辅仁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民国笔会会长。研究及教学领域为莎士比亚、文学翻译。已出版编、着、译作品三十余册。
彭安之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曾获梁实秋文学翻译奖第十一届英译中(散文组)、第十二届英译中(诗组)第一名、第十二届中译英(短篇小说)优选。出版译有《东京》。现旅居夏威夷,从事口、笔译工作。
003 欣赏中文与英文双美
007 不朽的失眠Immortal Sleeplessness
杜南馨∕译
021 就让他们不知道吧!Just Let Them Not Know!
陈懿贞∕译
067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You’re So Good, You’re Just Like Me When I Was Young
彭安之∕译
077 1230点1,230 Spots
彭镜禧∕译
127 我捡到了一张身分证Finding An ID
康士林∕译
149 月,阙也The Moon, The Imperfect
胡守芳∕译
163 十月的阳光October Sun
施铁民∕译
183 不是游记Not a Travelogue
吴敏嘉∕译
219 画 晴Painting a Sunny Day
吴敏嘉∕译
243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吴敏嘉∕译
255 给我一个解释 Give Me an Explanation
吴敏嘉∕译
编者序
欣赏中文与英文双美
中译英本非易事,除了了解字面意义外,还要懂得作者笔下的意境。中华民国笔会多年来秉持「团结优秀作家,提高创作水准,译介本国当代作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之宗旨,在历任主编殷张兰熙、齐邦媛、宋美王华、彭镜禧、张惠娟、高天恩、梁欣荣等教授主事下,精选优秀的中文作品,翻成英文,推广至全球各地爱好中文之美的人士。多年来,政府致力推广优质国内文学作品,希冀借由台湾优秀的文化竞争力,以期与国际接轨,因此九歌出版社与中华民国笔会合作,精选好看好读的名家文章,并配合精确的英文翻译,让国人同时领略中英双种语言之美,与政府拓展国人国际观的理念目标,相辅相成。
本系列以名家作品为主,首先推出多位知名散文家的散文,计有张晓风、廖玉蕙、席慕蓉等。本书为名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中英对照《不朽的失眠:张晓风散文中英对照》。晓风老师的散文具备高度的精密性与艺术性;她写宇宙万物的大道理,也写多彩缤纷的日常生活,更关照社会民生;不论描人绘景,或是叙事抒情,文字皆洗鍊生动,用句遣词刚柔并济,读者在潜移默化间得着抚慰与激励。
内容上,精选晓风老师名作:有替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诉说不得志心情的〈不朽的失眠〉,有省思身分证明的〈我捡到一张身分证〉,有诉说香江景致的〈不是游记〉,更有青春情怀的〈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等共11篇散文。而编排上则採用中文与英文对照编排方式,让爱好中文散文者,阅读名家作品,丰富自己的用字遣词,增进写作能力。学习中文人士可借由精采的散文作品中英对照,了解道地优雅的中文;阅读英文及翻译研究者,忠实领略到文学之美。期待这一套书为中西方文学打开交流与了解之门。
编者
张晓风的文字,有一种“道”的韵味。我并非指宗教上的“道”,而是指那种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那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联系。她写“时间”,写“回忆”,写“存在”,总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她的“失眠”,我理解为一种对生命深刻的觉察,一种在宁静中进行的深刻对话。这种对话,可能与宇宙,与自己,与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力量有关。她用笔尖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用文字固化那些易于消散的情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更加期待能够细细品味她如何在中英文之间游走,如何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出同样深沉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语言的灵魂交流。
评分张晓风的文章,是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一片宁静角落的所在。她的文字,有一种“净化”的作用,能够将我内心那些杂乱的思绪一一梳理清楚。她写“爱”,写“失去”,写“懂得”,总能触及到我们最柔软的内心。她的“失眠”,我猜测,是一种对生命的觉察,一种在寂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这种声音,或许是来自远古的呼唤,或许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低语。这本书的“中英对照”版本,更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多样性与魅力。我一直相信,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翻译则是连接不同思想的桥梁。能够对照阅读,无疑能够加深我对张晓风文字的理解,也能够拓展我对不同语言表达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刻的美感,与“不朽的失眠”这个书名相得益彰。张晓风的文字,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食粮”。在她笔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她写“母爱”,写“乡愁”,写“对世界的善意”,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真情。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她是如何去表达这些情感的。这本书的“中英对照”,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同时领略中文的韵味和英文的表达。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去感受她对“失眠”这个概念的独特解读,以及这种“失眠”如何让她写出“不朽”的篇章。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不朽的失眠”这个书名。它本身就充满了文学的张力,仿佛一个古老的谜语,引人去探寻答案。张晓风的散文,我读过不少,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温度”,既不冷淡,也不炽热,恰到好处地温暖人心。她能够轻易地将那些最平凡的场景,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意境。比如,她写一片落叶,写一阵微风,都能引申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失眠”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或许是灵感迸发的夜晚,或许是深沉思索的时刻,又或许是对于某些无法安睡的忧虑。这本书的中英对照,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常常在想,中文的含蓄与意境,在翻译成英文时,会损失多少?又会产生多少新的解读?
评分我一直觉得,张晓风的文章,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在我人生中遇到一些低谷或者迷茫的时候,翻开她的书,总能找到一些慰藉。她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也不会给你空泛的道理,但她会用她那独特的方式,带领你审视自己内心的风景。她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写对土地的眷恋,写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主题都写得那么深入人心,那么真挚。这本书的“中英对照”版本,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对语言的魅力深感兴趣,也常常思考翻译在传递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能够对照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让我有机会去比对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去感受中文的意境是如何在英文中被转译的,又或者反之。这不仅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与体验。
评分我喜欢张晓风文字的“质感”。那种不事张扬,却又内蕴深厚的质感,总是让我沉醉其中。她写“回忆”,写“生命”,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一个主题都写得那么真实而动人。她笔下的“失眠”,我猜想,是一种对生命永恒的追问,是一种在寂静中对存在的深深眷恋。这本书的“中英对照”版本,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期待着,通过阅读,去感受她如何用两种语言,描绘出同一个“不朽的失眠”的世界,去体味那些超越国界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我曾经在一篇关于张晓风的访谈中看到,她提到自己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那时候,外界的喧嚣褪去,心灵变得格外澄澈。我想,“不朽的失眠”正是她这种写作状态的写照。她的散文,有一种“洗礼”的力量,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她写“平凡”,写“伟大”,写“爱与被爱”,总能引发我内心的共鸣。这本书的“中英对照”版本,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语言和文学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着,能够通过对照阅读,去感受中英文在表达张晓风那些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时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去体会她文字的“不朽”魅力。
评分张晓风的文字,有一种“启迪”的作用。她的散文,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她写“人生”,写“理想”,写“对美的追求”,总能激发我内心的力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这本书的“中英对照”形式,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让我有机会去品味,同样的情感和思想,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是如何被呈现和解读的。而“不朽的失眠”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它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一种在寂静中才能达到的深刻体悟。
评分这本书名《不朽的失眠:张晓风散文(中英对照)》一拿到手,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像是偶然间在旧书摊上翻到一本尘封的日记,又像是某位久未谋面的老友递来的一封饱含思念的信。张晓风这个名字,在台湾文坛上,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者的代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她的文字,总带着一股清冽的、不被尘埃沾染的质感,如同山间的溪水,潺潺流淌,涤荡心灵。而“不朽的失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引人遐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失眠,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抵达“不朽”的境界?又是什么样的散文,才能承载如此沉甸甸的意蕴?中英对照的呈现方式,更是增添了一层理解的维度,仿佛是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张晓风内心深处更广阔世界的另一扇窗,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语言视角去体味她笔下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洞察。
评分初读张晓风的文字,是在我少年时期,那时候的我还不太懂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只是被她那些优美而富含哲理的句子所吸引。她的作品,不像一些 contemporary 的小说那般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读者的心田。她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不寻常的感悟,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例如,她笔下的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自己的故事;她笔下的人情世故,也总是带着温暖的善意,即使是描绘悲伤,也绝不沉沦,而是透着一种超越悲伤的力量。这本书名中的“失眠”,我猜想,或许并非生理上的无法入睡,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敏感与清醒,一种对生命、对存在、对世间万物的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凝望。这种“失眠”,或许正是孕育出不朽文字的沃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