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许多美食书,虽然文笔流畅,但大多都是採访出发,真正识食懂煮的并不多,真正有餐厅经营及市场行销实际经验者更是凤毛麟角。曾应邀上「马英九治国周记」畅谈台湾美食的作家梁幼祥,是台湾少有兼有餐饮经营及市场行销实际经验,能写擅说,做得一手好菜的美食行家。
「滋味。梁幼祥说食话」是他多年美食经验的总集,他在书里分享怎么吃?如何做? 怎么挑食材?好吃在什么地方?文字中流露独到的美食见解,展现与众不同的说菜魅力和玩弄文字的功力,煮字谈食,引得读者饥肠辘辘,好想马上跟着试做看看!
梁幼祥在书序中提到:「我喜欢吃,喜欢到处吃,更喜欢一大伙人一起吃,因此我的吃友,从政商名流、市井小卒、黑白两道都有,每次吃饭的气氛都是开开心心的。政治大学黎登鑫教授说我的饭局天天有,俨如孟尝君的家宴,但我规定我的朋友不谈公事、不论政局,只谈吃喝玩乐。
有好吃的、好聚的互通有无,这几十年吃下来,我得罪了两种人,一是我前、后任女朋友,虽然常吃到别人吃不到的珍馔美味,但她们受不了常常大伙人一起吃饭,没法与我单独烛光情话;另一种人是老板和厨师,只要我觉得菜不对,会叫这两人到桌前,亦教亦训、品头论是一番,受者通常得道,生意更好,不受者通常就……,因为我既然喜欢这店,我说一些吃经,以后我每次来,还有其他人来,都能吃得更舒服,不是吗?」
说食(实)话是他的真性情使然,多年来他在各大电视台制作并主持美食节目,也在台湾各大报执笔美食专栏,近年来受邀担任台湾观光人员训练班长期美食讲师,并受邀至各大专院校演讲。对于美食自有一番深刻见解,他说:「我一直认为「美食」是瞬间的艺术,要有文化、食趣,最终讲究的还是取材用料烹调的基础。」
在书中的「饕餮之味」单元里,梁幼祥精辟剖析美食门道,不但说典故、关键,更有自己的吃食经验及感想,他写台南虱目鱼粥时提到:「台南的虱目鱼粥,就有些讲究了。老人家说吃这粥得早上八点前吃才鲜,学问不在粥,而在鱼。
虱目鱼在台南叫扫把鱼,这鱼离水即亡,胆小得很。粥店会要求渔民清晨四点捕鱼前,要用竹篙在鱼塭的水面上拍击,吓得鱼儿屁滚尿流后,就不去动鱼群,过一小时后,待鱼群静下来,肠清了、肉松了,即刻收网,捕上来的鱼要在尾肚处弯一下,放在扁的竹篓盘中,才送市。
所以在台南要选扫把鱼,都是选尾肚弯的,懂行道的绝不会选身直的虱目鱼。店家将送来的鱼去掉多刺的头尾煮汤,鱼肚的地方切片与清粥同煮,放些鱼高汤、加些葱丝、胡椒粉,那鲜柔的鱼片,可了不得了!老板会将留下的鱼肠用小火煎香了,再喷些酱油,把鱼肠弄得干香干香的,只卖给懂得的老客户来吃。这是吃扫把鱼粥的绝配了。」
梁幼祥也是台湾最早在报章杂志推广眷村小食的美食家,只要经他推荐,店家立刻生意兴隆,对于最有感情的凉面,他的心得最多:「
凉面所需的调味有淡酱油、糖水、柠檬水、蒜水、酒水、香油、芝麻粉、芝麻酱、花生粉、花椒粉、芥末酱,吃辣的就再加些辣椒油,所有的调味料与面掺拌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享受了,因为每一调料的香一阵一阵,突然芝麻香、突然柠檬香、接着花椒香、吃到嘴里一会儿甜、一会儿麻、一会儿又有微微的呛……看似一盘微不足道的面,却有那么多元的味型和香味呈现,像雾又像花。」
一般食家多半只懂品味,梁幼祥还能做得一手好菜,他曾在各大电视台制作并主持美食节目,也出版过食谱,仅就一枚鸡蛋,也有很多烹饪技巧,梁幼祥在「谁识蛋滋味」里教大家煎好荷包蛋的诀窍:
「蛋」基本上是个密度高且质可多变的食材,所以热的穿透是须要掌握技巧和时间的,火候太大,蛋的外层都煎焦了,蛋黄还流生着;用小火煎,蛋无弹性水份流失,吃来无劲且腥。
煎蛋最好用中华圆铁锅,而非平底锅,因为蛋黄沉,它会顺锅中凹,乖乖的躺在锅心并在蛋白的中心,而圆锅的弧度,更可使热源能均匀的分佈,大家有个误解,以为平底锅的热度较均匀,其实平底锅的热分佈,最高温处不是锅心,而是锅边,以许多用平底锅煎蛋的人,常常把蛋煎得边都焦了,蛋心还生的,简单的画个圆您就啦!
这些总集半世纪的美食心得,是「食家」才能写出的文章!
作者简介
梁幼祥
爱美食,尝遍山珍海味
所以能说得一口好菜,做出满桌佳餚
擅长煮字谈食,兼有餐厅经营及市场行销实际经验
因此应邀上「马英九治国周记」畅谈台湾美食
曾在各大电视台制作并主持美食节目
也在台湾各大报执笔美食专栏
近年来受邀担任台湾观光人员训练班长期美食讲师
并受邀至各大专院校演讲。
着作:
大陆美食游踪 标致出版社
老爸的菜 韬略出版社
吃最幸福──梁幼祥带您上馆子 大田出版社
爱上素食 佛光电视台、三友图书公司
素点心 佛光电视台、三友图书公司
美丽中国菜 三艺文化公司
滋味.梁幼祥说食话 四块玉文化
辑1 饕餮之味
软熘软熘吃豆腐
食粥乐趣多
千年老菜狮子头
有诗有韵东坡肉
烤出来的鸭美味
煲汤绝学
寒风里的腊味儿
懂不懂都爱吃火锅
老广煲粥
寒夜客来茶当道
到台北,来碗牛肉面吧!
食不厌精,厌俗!
辑2 记忆之味
眷村与凉面
我在台北的第一碗牛肉面
热乎,香乎,吃涮锅
完美的荷包蛋
吃斋忆往
有了腊味,更添年味儿
拨鱼与面疙瘩
边走边吃,烧饼传香
老李和他夜里的馄饨
骗了古龙的老爸独门锅
无肠公子牵红线
鸳鸯与菠萝油的下午
避风塘蟹与XO
唐老爹的书和烤鸭
辑3 啖鲜之味
美味海茄子
最爱鲍之味
蟹馋
辑4 私房之味
谁识蛋滋味
可以简单不能随便的咸鱼蒸肉饼
我的洋葱初恋
茄子本无罪
凉凉吃面
妈妈的珍珠丸子
暖心暖胃面疙瘩
后记>我们的母亲——「二空」
翻开《滋味.梁幼祥说食话》,我总有一种置身于台湾老街巷弄的感觉,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种食物香气,听到人们热情的交谈声。梁幼祥老师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不仅仅是在写食物,更是在写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属于台湾特有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时令”的重视。他会详细地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哪些食材是最美味的,最适合食用的。比如,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夏天吃西瓜,冬天吃橘子,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身体最需要的滋养。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如今这个可以一年四季都吃到各种食材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对抗”自然,而是在教你如何“顺应”自然,如何在自然的恩赐中,找到最纯粹的美味。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想,下一个季节,我应该去品尝什么样的食物,去感受怎样的风味。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充满惊喜的台湾美食地图,带领我探索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它让我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评分第一次接触梁幼祥老师的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他说这本书里有种“家的味道”。翻开《滋味.梁幼祥说食话》,果然,那种家的味道扑面而来,却又比我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深刻。他笔下的食物,总是带着一种温度,一种人情味。我记得他写到一道简单的炒青菜,却能从青菜的叶片纹理,讲到它如何在阳光雨露下成长,如何被精心采摘,再到如何用最简单的调味,激发出它最本真的鲜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质地和味道,总觉得只要能吃饱,能填饱肚子就好。但梁老师的文字,像是在提醒我,食物不仅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我们与自然,与生活连接的桥梁。他对于食材产地的介绍,也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他会带你走进台湾的各个角落,去认识那些默默耕耘的生产者,去了解他们对于土地的深情。比如,他谈到某个地区的某种特产,会详细介绍那里的气候、土壤,以及当地居民如何世代传承着种植或养殖的技艺。这种对“在地”的推崇,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在台北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生活久了,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忽略了身边这些最宝贵的在地文化。梁老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也更加珍视那些平凡却充满力量的在地滋味。
评分第一次翻开《滋味.梁幼祥说食话》,就被梁幼祥老师那温润中带着一股老饕特有的从容给吸引了。书页泛着一股淡淡的墨香,像是台北老街巷口传来的炸粿香气,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虽然不是什么美食评论家,但平日里也算是个对吃颇有研究的“吃货”,特别喜欢挖掘台湾各地隐藏的美食店家,也爱研究各种食材的产地和故事。梁老师在这本书里,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训”读者,而是像一位邻家大哥,或是你家巷口那家最有故事的老板,娓娓道来他对食物的理解。他谈论的不仅仅是菜肴本身的味道,更是烹饪背后的哲学、人情味,甚至是季节的轮回。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他写到小时候跟家人一起去海边抓鱼、回家亲自烹煮的画面,那份纯粹的喜悦和对食材最原始的敬意,隔着文字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对于食材的观察,细腻到像是能听到蔬菜在阳光下舒展的声音,或是感受到鱼儿在海水中游弋的活力。这种对“原味”的追求,在如今这个追求极致调味、创意无限的餐饮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会告诉你如何做出米其林三星的菜肴,但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一道简单的蒸鱼,能够唤醒你内心最深处的乡愁;为什么一碗热腾腾的白粥,能抚慰你疲惫的心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谈论“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
评分梁幼祥老师的《滋味.梁幼祥说食话》,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情感的百科全书,而食物,只是他用来承载这些情感的载体。他谈论“吃”,却不止于“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家庭聚餐的描写,那些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热腾腾饭菜的画面,充满了温馨和怀旧。他不仅仅是写出了菜肴的味道,更写出了餐桌上流淌着的亲情、友情,以及那份无需言语的默契。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自己和家人一起下厨的场景,那种忙碌中带着笑声,一家人为了同一顿饭而共同努力的画面,让我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许多回忆。他对于食材的选择,也常常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他会聊到年轻时在台湾各地工作,所品尝到的各色美食,以及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人。比如,他描述某个小镇上的一家小店,那里的老板娘如何用最朴实的食材,做出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以及她眼中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片段,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与梁老师一同品味着人生的百态。他不会刻意去渲染,只是用最真诚的笔触,描绘出食物与人之间最动人的连接。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道菜,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回忆,一种情感,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吃,更是关于如何去爱,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记住那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评分《滋味.梁幼祥说食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梁幼祥老师对于“简单”的极致追求。他不是那种会用复杂食材、繁复工艺来炫耀的厨师,而是能在最平凡的食材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味道。他会花很大的篇幅,去介绍一道家常菜,比如一碗卤肉饭,或者一份简单的蒸蛋,但他对这些家常菜的阐述,却能让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他会细致地讲解,如何挑选最适合的猪肉,如何调配最恰当的酱汁,以及如何掌握最精准的火候,才能做出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种对“基本功”的强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朴实的细节里。他不是在教你如何“玩转”食材,而是在教你如何“尊重”食材,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呈现它最本真的风味。我常常在阅读完某个菜肴的介绍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厨房尝试一番,即使我知道,我很难达到老师所描述的那种境界,但这个尝试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家常菜”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那些 everyday 的美味,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慰藉。
评分梁幼祥老师的《滋味.梁幼祥说食话》,真的让我对“吃”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风土”的描绘,如何将一个地方的风味,与当地的气候、土壤、人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会带你认识一种食材,比如某种特别的稻米,让你不仅仅知道它的名字,更能想象它如何在特定的土地上生长,吸收着怎样的养分,最终成为餐桌上那一粒粒饱满的米饭。这种对“原产地”的追溯,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在参与到食物的生命周期中,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美味。他笔下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而这些故事,往往都体现在那一盘盘、一碗碗的食物中。他会聊到某个地方的古早味,那种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如何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我常常在读到这些章节时,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吃过的东西,那种简单却又无比珍贵的味道,至今仍然让我怀念。梁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位时光的摆渡人,将我们带回那些温暖的旧时光,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家”的味道,以及“根”的意义。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烹饪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去“感受”食物,去“理解”食物,去“尊重”食物的书,它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滋味的宝岛。
评分《滋味.梁幼祥说食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梁幼祥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和从容。他谈论食物,就像在谈论人生,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食”与“器”的理解。他不仅仅关注食材本身,更注重盛放食物的器皿如何与食物相得益彰,如何烘托出食物的质感和美感。他会聊到不同材质的碗盘,如何影响一道菜的温度和口感,甚至是如何影响我们品尝食物的心情。这种对“整体美”的追求,让我眼前一亮。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很多时候,连盛饭的碗都是随手抓起,全然不顾。梁老师的文字,就像是在唤醒我们沉睡的感官,让我们重新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他对于传统烹饪技法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会细致地讲解,为什么一道菜需要特定的火候,为什么需要特定的烹饪时间,以及这些技法背后所蕴含的智慧。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他多年来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读这本书,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在厨房里学习,在感受,在领悟。它让我明白,烹饪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
评分读《滋味.梁幼祥说食话》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味蕾旅行,只是这次的向导是梁幼祥老师,而旅途的目的地,是他心中那片关于食物最纯粹、最丰饶的土地。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于传统食材的介绍,那些我们日常餐桌上可能早已司空见惯,却鲜少去深究其背后故事的食材。他笔下的猪肉,不再仅仅是餐馆里的一道菜,而是有了猪只在山林中自由奔跑的画面,有了饲养者辛勤付出的汗水,甚至有了不同部位如何呈现出最完美风味的细致讲解。他对于“旬味”的强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食材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只要想吃,什么食材都能买到,但梁老师的文字,像一记温柔的提醒,让我明白,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最适合出现的那个季节,那个时间。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在盛夏时节,吃一道清蒸的竹笋,能让你感受到大地最直接的馈赠;为什么到了深秋,品尝一锅炖得软烂的排骨,才能体会到食物浓缩的精华。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贯穿了整本书,也让我对“慢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是那种会给你列出长长购物清单的书,他更多的是在引导你,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如何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找到属于你的“滋味”。我时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放下书,望向窗外,想象着那些食材的生长环境,试图在脑海中重现梁老师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
评分《滋味.梁幼祥说食话》,这本书我拿在手上,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美食宝箱。梁幼祥老师的笔触,温文尔雅,却又充满了力量,他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他对食物的热爱和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匠心”的阐述。他会花很大的篇幅去介绍,一个厨师,或者一个生产者,如何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食物的制作中,如何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的技艺,只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味道。这种对“坚持”和“执着”的赞美,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他不是那种鼓励你“速成”的书,他更像是告诉你,真正的美味,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的打磨。我记得他写到制作一道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食物,那过程中的等待,那种对未知的期待,以及最终品尝到成果时的喜悦,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关于烹饪,更是关于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敬意的态度。他让我明白,食物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付出和心意。这本书,让我对“美食”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愿意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
评分梁幼祥老师的《滋味.梁幼祥说食话》,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围绕着“食物”这个中心展开。他不是那种会给你列出长长食谱的书,他更多的是在分享他对食物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喜欢他谈论“食材的对话”。他会将不同的食材,比作不同性格的人,它们之间如何碰撞出火花,如何相互成就,最终成为一道完整的菜肴。他会形容某种辛香料,就像一个性格张扬的朋友,为整道菜增添了活力;而另一种食材,则像一个温婉的伴侣,衬托出主角的风味。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对食材有了更鲜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一道菜的形成,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所有食材和谐共鸣的结果。他对于“平衡”的追求,也贯穿了整本书。他会强调,一道菜的味道,需要在酸甜苦辣咸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就像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在各种情绪、各种经历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吃”,更是学会了“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会食物带给我们的多重意义。它像一碗心灵的鸡汤,温暖而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