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潘景新
1944年生于台南,祖籍南投埔里爱兰(乌牛栏)人,有非常纯正的巴宰(Pazen)平埔血统,一生大半时间都住在府城台南。台南二中高中部毕业,在校期间除了主编《南二中青年》,并创办「暴风文艺」及「绿潮诗社」,作品曾入选文坛社1965年出版──钟肇政主编之《本省籍作家作品集》。
现为府城旧册店、东门城脚文史工作室负责人、首都诗报发行人。
市长序 ∕许添财 8
处长序 ∕刘怡苹 10
编辑序 ∕吕兴昌 12
序一 潮来潮去的惊喜 ∕莫渝 16
序二 以诗击画 ∕刘文三 21
序三 观心生活、超越疆界∕潘翰声 23
序四 小书店大志业∕潘静竹 28
《自序》从凝视到流转
一位Pazeh平埔族诗人的书写告白 30
第一辑 府城风华.台湾原色 35
1. 东丰路顶斑芝红 36
2. 鲲鯓内海夕阳红 38
3. 赤崁楼头显朱红 40
4. 禄仔师彩笔画出台湾红 42
5. 当归虱目鱼汤 44
6. 后驿风情.(1)地下道 46
7. 后驿风情.(2) 蹋屈死 49
8. 有1种等待—诗送仝沿(同庚)的陈恆嘉 52
第二辑 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潮间带 55
1. 被爱挟持在四草大桥 56
2. 鲲鯓海岸记事 58
3. 泅泳在倒风内海的诗流域 62
.1 唿唤情爱的提琴手 62
.2 马鞍藤之恋 64
.3 黑皮启示录 66
.4 悲怆的渔港 68
.5 一道叫人昏眩的银光 70
.6 五柳枝生活美学 72
.7 (木康)榔山庄论剑 74
.8 回眸 76
4. 淡水唿渡 8
5. 轻轻 别惊醒那一方湛蓝 80
6. 17公里心情海岸 82
.1 新竹渔港码头 82
.2 看海公园 83
.3 海天一线看海区 84
.4 港南运河 85
.5 红树林公园 86
.6 风情海岸 87
.7 海山渔港 88
.8 南港赏鸟区 89
第三辑 诗与画的共振 91
1. 日落何其速-诗题油画处女作 92
2. 诗写南瀛美术家<10家> 94
.1 高山百合永不凋零 94
.2 看尽繁华与苍凉 98
.3 洞悉生命玄机的狂佯画:洪通 101
.4 听听那寂静 104
.5 刻乡土.迓妈祖 106
.6 笔立玉山.心系和平与宽容 108
.7 站在岬角上的偷诗贼 110
.8 等待莿桐花开时 113
.9 追寻黑琵.一生使命 115
.10 就是要画木麻黄 118
3. 在赤崁楼咖啡座遇见张炳堂 120
4. 花想—诗题潘元石版画「葡萄美酒」 123
5. 吶喊—观刘文三画作《我有话说》有感 125
6. 一张隐喻的脸—
诗题马芳渝1997作品《南方的思念》油画 127
7. 举目向天—观郑春雄雕塑作品《牵罟》有感 129
8. 人物习作—观陈昭明水彩人物连作 131
9. 流窜的生命迹线—观陈耀武画作有感 133
10. 镜子与影子—观林秀聪押花作品「盼」有感 135
11. 风中劲竹—观潘静竹灯会作品有感 137
12. 美学现在进行式-
诗贺2009潘静竹《青春的花蕊.流转的心事》个展 138
13. 同攀群峰—贺府城六潘联展 140
14. 织锦—贺六潘联展潘静竹灯饰.潘锦夫书法合成 142
第四辑 原乡.故乡.他乡 143
1. 头文字P种在最美的盆地 144
.1 宽元铁店 144
.2 老茄苳树王公 145
.3 埔里酒厂 146
.4 广兴手工纸寮 148
.5 牛耳公园 149
.6 桃米里 150
.7 爱兰长老教会 151
2. 毛风铃木 153
3. 南台南生命地图 鲲鯓之东.府城之南 155
.1 桂子山最后一抹晚霞 155
.2 国民大饭店:殡仪馆 158
.3 SPA火葬场 160
.4 富贵南山灵骨塔 162
.5 永安街资源回收场 164
序
从凝视到流转,一位Pazeh平埔族诗人的书写告白∕潘景新
六十年代文艺青年时期,虽然也写了不少的散文、小说,但与友侪组诗社,办诗刊,疯狂而执着的拒绝联考,结婚后当兵前,生活靠的就是老婆教洋裁的收入,全神贯注的凝视着诗,看不到其它。
尘封50年的文学梦
青衫少年思思念念的,无非那一顶自视垂手可摘的诗人桂冠,好像人生的意义就是当一位诗人,比吃饭睡觉来得还重要。直到当兵回来,一个太太、三个孩子要养,只有搬出二层行溪畔的偏乡,进入南方港都,开始追逐一个更艰苦的文化出版梦,1981年家庭、事业双重变故,而开始流离奔逐的生活,所有年少作品全部散佚。
都是施俊州惹的祸
台湾头、台湾尾漂浪40年,2005年与本家潘静竹相约以艺文为主题在成大后驿附近,开书店卖旧书出发,共同期许向台湾文学、艺术的大门轻叩,由台北板桥来台南落脚的台文战将陈金顺先生,成大台文系博士生施俊州先生,经常在书店进出,喝咖啡、聊文学是非,一株频临枯萎的文学心灵,再次重新骚动。尤以施俊州那一年在成大举辨的台语文学研讨会中提出论文:〈华文体制kap台籍新诗创作世代〉,其中一节提到「《文艺青年 e 结社kap「ua」行现象》」,其中50年前用的笔名「潘熙瀚」碰到考古学家正式出土,40余年身体漂浪,心灵也自我放逐,如果有诗的花园,举目也尽是断垣残壁,不忍卒睹。
原乡、故乡、他乡的错乱
与心仪的台文界大老陈明仁、宋泽莱、林央敏……迭有来往。自己也正式「下海」创作台语诗,与台文作家站在「边缘战斗」的位置,这五年间也是我与教会中众多「兰侨」(埔里爱兰教会散落全国各处的巴宰平埔族番亲),互动最频繁的时候,几次专程回埔里寻根,几次与赖贯一牧师长谈,在原乡、故乡、他乡的认知错乱中,对于我创办《首都诗报》推广台语,颇不以为然,因为福佬人也是摧残巴宰文化、霸佔原乡家产的刽子手,但巴宰族的命运不也是台湾国族的命运吗?
在制式教育下,以华文写作吐诗,变成一种弔诡与罪恶感的行径,也是不得不的无奈,因为巴宰语文已经名存实亡,不管语言工具是啥,对曾经生养我的台南、高雄、埔里最大的歉疚,就是写给土地的诗太少。
海洋意象,像潮间带蕴含无尽的爱与美
平埔族裔基因具有山海子民的个性,坚韧不屈,「腹肠」开阔,年轻时代就在《海洋生活》杂志发表大量诗作,仅心向往之,就已经沛不能御,三年海上舰艇兵,战地、离岛巡戈,身为舰上不晕船的唯一充员兵,与海洋有更多的独处面对,在澎湖渔翁岛小智湾(西屿),七级风下与老兵同袍共饮烈酒,齐声欢笑,在花莲太平洋沿岸那一方湛蓝,反射出思念母亲与妻小的容颜而抱头痛哭。海洋的意象,是诗人的大点滴药剂,融涵着永恆的美善,就像台湾,只有航向海洋,才是真正的出路与活路。潮间带与海洋的最接近处,蕴含着最丰饶的生命,潮来潮去,富丽在里头,苍凉也在里头,当然诗也一併被温润了。
画与诗是雁行还是共振?
府城旧册店给艺文界的印象是很会搞名堂(台语叫-出头真济),我常戏称是不务正业,两位老板都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潘静竹明明是艺术家,稍为努力一点,时间多用一点,就可达阵,却偏偏为了要圆小时候作家的梦想,跑来与我一起开书店,且看着周遭的朋友写得很勤,兴趣一来,也把对小时候三崃故乡事以「阿妈的故事」开始写起台语诗。
我常看着她与一群画友户外写生或辟室画模特儿素描,互动热络充满活力,令我也想凑热闹,画上几笔,看画展也是我搬书、卖书之余唯一的休闲活动。一张好画常给我波澜壮阔的思绪,发而为诗,诗与画有共同的美学终极点。
老友-资深画家刘文三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看我揹着画架,就给我严重警告,说目前台湾诗人画都画不好,画家写诗也没有杰出的诗人,这句话让想做诗画双栖的诗人当头棒喝,值得深思。但凭着尝试与坚持的心,会一直探索诗与画相融的况味。
书 悲凉世界的纯净依附
多数人想喝最优质鲜乳,会不计价钱的掏腰包购买以图口腹之慾,但怎样也不会去养乳牛开牧场。对于白纸黑字装帧而成的书就不会这么想,书比红颜还恐怖,比祸水还祸害一生,这一生几乎有五十年与书为伍,说与书相知相惜有点矫情,说书误我一生并非言过其实,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人历经沧桑,书也已经人老珠黄,但依然是不离不弃,视为致命的情人。
白天书店的琐碎事是份内的工作,晚间遁入睡房,四壁的书墙通到遥远的他方,也在翻阅之间呈现最当下的语音,国内、外的文豪大家似乎都从字里行间走出来,与我面对、争吵、抚慰,纵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书永远都是一辈子的忠仆,并不计较主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把前人的悲欢感染着我们,每一本书只要一个观念警醒我们就值回书价。一生大半时光都在卖书,为人作嫁,出版别人的书,自己的诗集竟然要靠得奖才能出版面世,五十年前启航,现在才缓缓的靠岸,不会上了码头就狂欢放浪,会更加审视自己,并整理行囊,重新远航,岛屿的色彩还需要诗人来用力挥洒。
诗 苦难人生的最佳救赎
平生很爱看诗、读诗,但很少看诗论与诗评,对于诗艺、诗观,如有人问起,也是说得言不及义,当然也不能一句「诗,什么都不是」就可以逃避的,未经学院训练的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我们的强项,也是弱点,诗人晚年的云霭是昏灰或绚烂,「在野诗人」要能直指人心,并贴近台湾这片土地,不管是说的,或是写的,都能把它看成国族纷扰,生灵痛楚的一方救赎。
文学的心扉重开,诗的沉重锚锭再被拉起,这些不是作者有什么才情,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让我重生也是卑微的心灵最奇妙的见证。
《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本书,真是一股清流,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科普读物,结果却被作者温柔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深深打动。她对潮间带的描绘,简直就像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湿润的空气,听到海浪的声音,看到那些微小的生命在潮水的律动下,上演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生命顽强度的描绘,比如,在礁石缝隙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藻类,如何在海水的冲刷和阳光的照射下,坚韧地生长。又比如,那些寄居在贝壳里的寄居蟹,它们不断地寻找更大的家园,那种对生存的渴望,让我觉得它们和我们一样,也在努力地活着。作者将“爱与美”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她不是刻意地去渲染,而是通过对生命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就充满了爱与美。她写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她也写到,生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种共生关系,就是生命最真挚的爱。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命,重新思考,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与美。
评分哇!《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开始被书名吸引,以为是纯粹的自然科普,没想到读起来,文字的质感和情感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对潮间带世界的描绘,简直是声画俱全,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海浪的声音,能闻到海风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微小生命的观察,比如一只小小的海螺,里面住着一只寄居蟹,它们在潮水进退间,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描绘这些生命,让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物种,而是拥有自己生命故事的个体。她写到海星如何在礁石上缓慢而坚定地移动,那种执着和耐心,让我深受触动。又写到退潮后,沙滩上那些被海浪冲刷过的贝壳,每一颗都承载着大海的记忆,也见证了生命的轮回。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将“爱与美”这个主题,巧妙地融入到对潮间带生命的描绘中。她不是刻意地去说教,而是通过对这些生命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细致观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物种的爱与和谐。她写到海葵与小鱼的共生,写到潮间带生物在生命轮回中扮演的角色,都充满了生命的智慧和动人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而爱,更是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科学的读物,结果却是一场文字与情感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潮间带的描绘,简直是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潮水涨落间,上演着生命悲欢离合的微小生物。她对海葵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柔软的身躯,在海水的抚慰下轻轻摇曳,看似柔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每一次潮水的洗礼中,都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她还写到那些在礁石缝隙中栖息的海螺,它们的坚硬外壳,是它们对抗风浪的保护伞,而内部,则孕育着新的生命。我特别喜欢她对生命韧性的描绘,在潮间带这个变幻莫测的环境里,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地生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作者还将对“爱与美”的理解,融入到对这些生命的观察中。她不是用宏大的叙事,而是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去捕捉那些生命的瞬间,去体悟生命的意义。她写到海浪拍打礁石,激起朵朵浪花,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一种生命力量的展现。她也写到,在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羁绊,一种无法言说的爱。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人类是否也像潮间带的生物一样,在生活的海洋中,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爱与美,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评分读完《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与海的对话。作者的文笔极其优美,将潮间带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灵动与生命力。我尤其被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比如,她写到退潮后,海滩上那些被海浪冲刷而留下的海藻,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泽,仿佛是大海留下的低语。又写到在礁石缝隙里,那些努力生长的海葵,它们柔软的身躯,在潮水的起伏中,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美。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她更是在解读生命。她将“爱与美”这两个主题,融入到对潮间带生命的描绘之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美,体现在它顽强的生存意志中,体现在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体现在它无声的付出与传递中。她写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在努力地生存,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像潮间带的生物一样,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传递生命的力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爱与美的痕迹。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更加热爱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评分拿到《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完全超越了我对一本关于海洋生物书籍的期待。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她对潮间带世界的描绘,就像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将那些生命的美丽与活力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她对海边生物的观察,比如,她写到那些在礁石上努力吸附的海螺,它们承受着海浪一次又一次的拍打,却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又写到退潮后,沙滩上留下的海藻,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海留给陆地最温柔的问候。作者不仅仅是记录,更是用一种充满情感的视角去解读这些生命。她将“爱与美”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到对潮间带生命的描绘中。她写到,生命在短暂的存在中,也能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种光芒,就是生命最动人的美。她也写到,生命之间的相互连接,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一种深刻的爱。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力量,认识到,美和爱,并非只存在于人类的世界,它们同样也存在于广阔的自然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里。
评分这本书,《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真的像是一场温柔的洗礼。我从开始阅读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不可思议,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精心雕琢。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热爱,是能够在最平凡的角落里发现最不凡的美。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看见了平凡生命中涌动着的壮阔与温柔的书。我被书中对潮间带生物的描绘深深打动,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记录,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灵动。比如,她写到退潮后,那些寄居在海螺壳里的寄居蟹,它们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寻找新的家园,那份对生存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盼,让我觉得它们就如同我们人类一样,也在努力地生活着。还有那些在礁石上吸附着的藤壶,它们看似渺小,却能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海浪冲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作者非常擅长捕捉这些微小生命中的细节,比如海星在岩石上缓缓移动留下的痕迹,小鱼在水中灵活穿梭的身影,还有海藻在水中舒展肢体的优雅。这些场景通过她的文字,都变得生动而立体,仿佛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生命视为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赋予了它们情感和故事。她写到一只小小的海星,在巨大的海浪面前,如何紧紧抓住礁石,那种无声的抗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种将生命的情感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共情这些海洋生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生命的美,并不在于它的宏大或显赫,而在于它在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对爱和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天啊,我最近读完一本让人惊艳的书,名字叫做《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一拿到书,它的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细腻的水彩画风,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湿味,让人瞬间就沉浸在一种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氛围里。翻开书页,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流动的溪水,时而轻柔地抚慰心灵,时而又激起澎湃的思绪。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潮间带生物的描绘,不是那种冰冷生硬的科普,而是带着深深的观察和情感。她写到礁石缝隙里那些顽强生长的小海葵,在潮水涨落间,柔软地摇曳,就像是生命最纯粹的舞蹈。又写到退潮时,沙滩上留下的贝壳,每一颗都像是一个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藏着海洋的秘密和海滩的记忆。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着脚下湿润的沙砾,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海藻香气。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巨大的潮汐力量下,如何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讲述宏大的生命哲理,而是通过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细致观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赞叹。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她将人类的情感,比如爱、孤独、希望,巧妙地投射到这些海洋生物身上,使得原本遥远的生命变得如此亲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它让我重新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与自然连接的能力,是否忽略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个书名吸引了,觉得非常有诗意,但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完全被作者的文字功力征服了。这简直是一场文学与自然的完美邂逅!作者的描写非常到位,她把潮间带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描绘得如同艺术品一般。我特别喜欢她对海藻的描写,不是简单地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而是赋予它们一种流动的生命力,仿佛它们在海水中跳着一支无声的华尔兹,又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还有那些藏在岩缝里的海胆,那些细小的刺,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防御,而是它们与世界互动的独特方式。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细微的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品味。比如,她写到一只螃蟹在退潮的沙滩上匆忙爬行,留下一串串细小的脚印,那种生命的痕迹,让我感受到一种时间流逝的重量和生命存在的珍贵。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生命时,融入了自己对爱与美的理解。她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我读到她对那些孤独的海边生物的怜惜,对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生存的生命的赞美,都让我感到温暖。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生命的美,可以存在于如此渺小而平凡的角落,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们重新找回与自然连接的那份纯粹的情感。
评分当我翻开《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本书,我以为我将要阅读的是一份关于海洋生物的报告,但很快,我便发现自己误解了。这更像是一封写给大自然的情书,充满着作者对生命最真挚的赞美和最细腻的体悟。她对潮间带的描绘,不是冰冷客观的科学记录,而是带着温度的艺术品。我被书中对那些微小生命细节的捕捉深深打动,比如,她写到海星如何在岩石上缓缓移动,留下一道湿润的痕迹,那不仅仅是物理的移动,更像是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足迹。她也描绘了海藻在潮水中翩翩起舞的姿态,仿佛是大海的精灵在低语,诉说着关于生长、关于变化、关于生命循环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她没有将这些生物看作是供人类研究或利用的对象,而是将它们视为与我们一样,在地球上努力生存、追求美好生命的伙伴。她将“爱与美”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这些生命现象的观察中,让我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爱与美。她写到,即便是最不起眼的藤壶,在潮水的滋养下,也能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是否也存在于它们最简单、最本真的状态之中。
评分《潮间带:涌动爱与美的生命迹线》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惊喜。我一直对海洋充满好奇,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满足,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作者的文字,简直就像是在海边捡拾的贝壳,每一句话都经过海浪的打磨,圆润而富有光泽。她对潮间带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湿味,感受到脚下沙滩的细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写到那些在退潮后短暂露出的潮池,里面孕育着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各种小生物在这里上演着生存的戏剧。她描绘了小鱼在水草间穿梭,海葵在礁石上静静地等待,还有那些忙碌的螃蟹。这些场景,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充满生命力。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生命时,融入了对“爱与美”的理解。她不是刻意地去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细致观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那些最本真的爱与美。她写到,生命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就是一种美的体现;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就是一种爱的展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像潮间带的生物一样,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处,学会去发现和珍惜身边的爱与美。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