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收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创作,其中短篇小说 32篇,中篇小说1篇,计33篇。它们分别选自《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为了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更加了解鲁迅的作品,我们从有关评论中,相对应地在每篇小说后面附上了简短的解读文字。这些解读一般不做全面的分析,只是从或思想内容,或人物形象,或写作特点等不同角度进行挖掘,限于篇幅,大多也是「点到为止」。每则解读均标有出处,读者如有兴趣,可找原文研读。
正文前,我们收集了各个历史时期诸多名家对鲁迅小说的总体评论,以期与各篇「发微」式的解读互相映照,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同时尽量考虑到从宏观上对鲁迅小说的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诸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评论也只截取了原文的一个片断,为了使读者获得一些历史感,这些评论大都标明了写作时间。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即全力宣导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木刻插图中,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赵延年先生的作品,因对原作丰赡的内涵理解深刻,所作圆熟老到,质朴遒劲,动人心魄,余味无穷,影响深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赵延年先生的鼎力支持,从其二百多幅鲁迅作品插图中,我们选用了98幅,读者在学习和理解鲁迅小说时,欣赏和玩味这些艺术佳构,会得到难以逆料的体会、联想和审美享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版画家简介
赵延年
浙江省湖州市人,1924年4月生于苏州。1938年进上海美专,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美术系。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作品一千余幅为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三十六所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金质奖章;2009年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與讀者建立一種深刻的對話。魯迅先生的小說,尤其如此。每次翻開,總有新的感受,新的領悟。這次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梳理那些我曾經讀過,也曾經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比如說,《狂人日記》。雖然這篇小說的篇幅不算長,但其中「吃人」的意象,以及「我」在瘋狂中試圖喚醒世人的吶喊,卻一直是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深刻印記。我想再次細細品味,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魯迅先生是如何用這樣極致的表達,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與麻木。這不僅僅是對於過去的批判,更是對於人類普遍困境的一種警示。而《孔乙己》裡的那個迂腐、落魄的讀書人,他身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讓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同情,甚至去反思,那種知識分子的困境,在不同的時代,是否有著相似的影子?我特別想看看,在這次完整的閱讀體驗中,我能不能發現更多先前忽略的細節,感受到作者更深層的意圖。我希望這本書能引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文學世界,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以及他作品中蘊含的永恆價值。
评分對我來說,閱讀魯迅,總是一種既期待又有些許挑戰的體驗。這次入手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希望能以一種更為平和的心態,去重新認識他。我不太喜歡那些過度簡化或符號化的解讀,我希望能夠直接從他的文字本身,去感受他所想傳達的一切。我對他筆下的「悲劇」故事,總是難以釋懷。比如《孤獨者》裡那個在時代洪流中被孤立的知識分子,他的痛苦和堅持,總讓我聯想到許多現實中的身影。我希望能從更細膩的角度,去體會他如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何展現他們在特定環境下的掙扎與抉擇。我也想看看,在他對「魯鈍」和「麻木」的批判背後,是否也藏著一份對「清醒」的渴望,一份對改變的期盼。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大師的靈魂對話,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迪,也能對人性的複雜性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直擊人心、觸動靈魂的作品,有著特別的偏愛。魯迅先生的小說,無疑就屬於這種類型。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並沒有急著去翻閱,而是先讓它靜靜地躺在我手邊,感受著它的重量,彷彿在醞釀著一段深刻的對話。我最期待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我感到震撼的篇章。比如《藥》。那種對愚昧和迷信的無聲控訴,那種對無辜生命的消逝所帶來的無力感,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我希望能再一次細細品味,在每一個字句之間,去感受作者是如何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描繪出最殘酷的現實。我也想特別關注他筆下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或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卻是最能反映時代真實的一面。我希望這次完整的閱讀,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魯迅先生是如何用文學的方式,為那些被忽視的生命發聲,為那些被壓抑的聲音代言。我期待著,在這本全集中,找到更多的共鳴,更多的啟示,以及更深層次的人性洞察。
评分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許多過去的閱讀片段。記得第一次接觸魯迅,應該是在求學時期,課本上那幾篇被反覆咀嚼、分析的文章,給人一種考試的壓力,也留下了一些刻板的印象。這次,我希望能藉由這本全集,真正「還原」魯迅。我特別想仔細端詳那些我比較不熟悉的篇章,看看它們是否和我對他的既有認知有所不同。比如說,他對於鄉土的描寫,那些看似平凡的農村生活,在他的筆下,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意蘊?我對《故鄉》裡的「自然」和「寂寥」有著很深的印象,但這次我想看看,他筆下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如何生存,如何掙扎,如何面對他們的命運。我希望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他筆下的中國,那個動盪、變革,卻又充滿人情味與複雜性的中國。這次閱讀,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去聆聽一個時代的聲音,去感受一個民族的脈動,去思考,在歷史長河中,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又能從中汲取到怎樣的智慧。
评分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的心裡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魯迅的名字在台灣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符號;陌生,是因為總覺得對他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一些片段式的印象裡。這次,我希望能藉由這本全集,進行一次全面的「補課」。我對他筆下的「國民性」批判,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有些許的猶豫。我想知道,在他所描繪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身上,有哪些特質,是跨越時空,依然可以在我們當代社會中找到痕跡的?我會特別關注那些描寫「看客」的小說,他們冷漠、麻木的態度,在現代社會的網絡上,是否也有著類似的體現?我希望能從更宏觀的層面,去理解魯迅先生對民族精神的憂慮,以及他期望的「立人」之道。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文學的閱讀,更像是一次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我希望在這段閱讀旅程中,能夠獲得更為清晰的認知,也為自己的思考提供更多的養分。
评分說實話,魯迅的作品,在我心裡一直有種「沉重」的標籤。不是因為內容本身有多麼血腥或暴力,而是那種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批判,往往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毫不留情,讀起來總需要一些心力去消化。這次入手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最想做的,就是試圖打破這種「沉重感」,用一種更寬容、更開放的心態去重新認識他。我希望透過這次的閱讀,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在他尖銳的筆觸背後,其實蘊含著一份怎樣的悲憫和關懷。我會特別關注他筆下的女性形象,像是《祝福》裡的祥林嫂,她的悲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究竟有多少是個人命運的捉弄,又有多少是時代和社會結構的壓迫?我希望能從更細膩的角度去體會,去理解,去感受那份女性在父權和封建禮教下的掙扎與無奈。我也會試著去探究,魯迅先生對於「救贖」的可能性的思考,即使在最黑暗的筆觸中,他是否也留下了那一點點微弱的光?這次閱讀,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尋找人性溫度的旅程,期望能在他深刻的批判中,找到那份屬於人性的溫度和力量。
评分從書架上拿起這本《魯迅小說全集》,彷彿觸碰到了一個時代的重量。我一直覺得,魯迅的作品,就像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座里程碑,它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這次,我希望能以一種更為自由、更為個人的視角,去重新解讀這些經典。我對他筆下那些充滿「嘲諷」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複雜的情感。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他的嘲諷,究竟是對現實的無奈,還是對改變的一種隱喻?我會特別關注他對「渺小人物」的描寫,那些在歷史洪流中不起眼的生命,是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又是如何面對他們的命運。我希望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那份對於普通人的關懷,那份對於生命本身的尊重。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場文學的探索,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期待它能帶給我更多的感動,也能讓我對人生有更為深刻的體悟。
评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我們自身的某些部分,也能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魯迅先生的小說,無疑就是這樣一面極具力量的鏡子。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最迫切想做的,就是重新深入地探索他那看似簡潔,卻又蘊含深意的筆觸。我對他筆下那些充滿「虛無」和「絕望」感的氛圍,始終有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我希望能在此次閱讀中,更深刻地去理解,這種氛圍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僅僅是對現實的反映,還是也包含了作者對未來的一種隱憂?我會特別關注他對「希望」的描寫,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篇章裡,是否也埋藏著一絲微弱的火種?我希望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那些能夠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那些關於人性中堅韌、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也是一次對現實社會的觀察,我期待它能帶給我更深刻的啟示,讓我對生活有更為獨特的理解。
评分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我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許多關於「反思」的關鍵字。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有一種讓人無法迴避的警醒力量。這次,我希望能藉由這本全集,更全面地審視他作品中的「批判」面向。我對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的描寫,一直有著深刻的印象,但我也想知道,這些「病態」是否也隱藏著一些普遍的人性弱點,這些弱點,是否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都有著相似的表現?我會特別關注他對「傳統」的看法,他如何看待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俗,以及它們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我希望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一種勇於挑戰權威、勇於革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對於我們身處的當代社會,是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閱讀,對我而言,是一次對歷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對現實的拷問,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也為我的價值觀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评分拿到這本《魯迅小說全集》,老實說,心裡有些複雜。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魯迅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彷彿刻進了成長的記憶裡。從高中時期課本裡零星的幾篇,到後來自己偶然在二手書店翻到的幾本舊譯本,總覺得自己對他,對他的文字,始終隔著一層什麼,像是看著一個遙遠的、在歷史洪流中被無數次解讀和詮釋的巨人,卻難以真正觸碰到他內心最真實的脈動。這一次,終於有機會完整地攤開這本厚重的全集,像是一次長途跋涉的啟程,既有對未知的期待,也有對過往理解的質疑。我很好奇,在台灣的社會氛圍下,在不同的時代脈絡裡,我們對魯迅小說的閱讀經驗,會不會和他原生的語境有什麼樣的微妙差異?他筆下的國民性批判,在我們現今台灣的語境下,又會激盪出怎樣的迴響?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無數個場景:或許是在深夜,伴著窗外偶爾傳來的風雨聲,翻開《阿Q正傳》,想像著那個滑稽又令人心酸的形象;又或許是在咖啡館的午後,人聲鼎沸,我卻沉浸在《祝福》裡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感受那份不被理解的絕望。我知道,這趟閱讀之旅不會是輕鬆的,但我也相信,它會是一次充滿啟發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歷史的紋理,也折射出我們當代社會的某些角落,那些看似微小卻又深刻的真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