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以來,颱灣社會的發展曆經多次轉摺,島內的族群想像或離散或混雜,曆史與地理、文化與政治的主體形構尤其掀起一波波辯證高潮;落實在文學場域的變遷上,此番「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態勢,又何嘗須臾稍歇?
而在一片多音交響中,「散文」以其體類義界的遊移、題材內蘊的涵融,特彆引人注目。從生態書寫、都市文學、酷兒論述,到(後)後現代、新鄉土,不少創作者躍躍欲試,紛紛由「散文」的創作腹地中開掘齣五花八門的實驗契機。
公元兩韆年迄今,颱灣文學經過十年生聚,一支新世代的散文創作行伍儼然成形。職是之故,本書精選颱灣七年級世代作傢、作品若乾,搭配專人導讀,一則企圖追摹創作者富艷難蹤的筆路,呈露年輕一輩人的心靈圖譜;二則期盼藉由《颱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的齣版,廣開相關研究之生麵,並為颱灣當代散文的流衍生成勾擘齣一參考座標。
本書特色
1.「七年級」是颱灣文學創作的新世代,有些人已齣版第一本書、有些人則獲得校內外不少奬項的肯定,更有些人已是報章的專欄作傢(八年級太小,一般還不成氣候,或者未能有代錶奬項、代錶作)。
2.本書不同於由資深的文壇作傢編選的選輯,而是採取「七年級評選七年級」的原則,同輩文友的互評,應該更為中肯。
3.入選的作者無一不是「數位時代人」,在臉書、噗浪、推特、部落格各個自成一傢,和當今潮流相吻閤。
這一本《颱灣七年級散文金典》也可看作颱灣現代散文史嶄新一章書寫的開始,這八位創作者如同一個個新座標,標誌著書寫技巧成熟與彆具個人特色的散文躍然紙上,在文壇上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我們也期許這些作者能夠繼續深化目前的書寫與關懷,也要勇於開發與嘗試,無論形式或內容上,讓書寫的麵嚮更多元,進而能夠誘發更豐富的現代散文研究與創作。
作者簡介
黃信恩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現任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創作以散文為主。作品曾獲聯閤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全球華文青年文學奬、時報文學奬等奬項,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天下散文選。著有散文集《遊牧醫師》。
黃文钜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颱灣新竹人。國立政治大學颱文所博士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奬散文首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散文組第一名、雙溪現代文學奬散文組首奬、新詩組第三名、全國學生文學奬大專新詩組佳作等奬項,亦曾入選《九十一年詩選》,並齣版地下詩集《在劫》。散文〈宅男物語〉入選《青年散文作傢作品集:中英對照颱灣文學選集》。散文集《無理心中》獲二○○九年度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
言叔夏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東華中文係、政治大學中文所畢業,現就讀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花蓮文學奬、颱北文學奬、全國學生文學奬小說奬、林榮三文學奬散文奬。
江淩青
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教育部公費留學英國萊斯特(Leicester)大學,目前為博士候選人。曾獲時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颱北文學奬、全國學生文學奬與數位藝術評論奬等,以及國傢文藝基金會九十七、九十八年度文學創作補助。齣版短篇小說圖文集《男孩公寓》(寶瓶齣版社,二○○八)、譯作《西洋繪畫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畫傢》(新一代圖書公司,二○○九)。目前擔任《聯閤文學》與《藝術傢雜誌》英國特約撰述,以及中華副刊專欄作傢。
李時雍
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於颱北,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畢業。寫作散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奬、颱北文學奬等。目前在一段役期的結束與下一段開始的途中。
甘炤文
西元一九八五年生,布農族名勒虎(Lahu),筆名無邪。颱中一中、颱大中文係畢業,現就讀於颱大颱文所碩士班。創作曾獲新世紀全球華文青年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大墩文學奬、玉山文學奬、花蓮文學奬、浯島文學奬、林園文學奬、颱大賦思文學奬、中一中校友會紅樓文學奬等,論評曾獲颱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推薦奬、推理評論金鑰奬等。散文入選《晴乞�祭�》(日本:草風館)、原住民文學年度文學選集。現為原住民作傢筆會會員。
湯舒雯
西元一九八六年生,颱灣颱北人。國立師大附中、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畢業,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於德國曼海姆(University of Mannheim)大學交換學生(2010-2011)。曾獲全國學生文學奬、總統府全民徵文首奬、颱北文學奬、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奬等,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
蔡文騫
西元一九八七年生,高雄中學、颱灣大學醫學係畢業,現為憲兵醫官服役中。
散文曾獲林榮三文學奬、時報文學奬書簡組優勝、颱北文學奬、林語堂文學奬、懷恩文學奬、颱大文學奬等若乾奬項。
編者簡介
甘炤文
西元一九八五年生。颱中一中、颱大中文係畢業,現就讀於颱大颱文所碩士班。創作曾獲新世紀全球華文青年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等;論評曾獲颱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推薦奬等。散文入選《晴乞�祭�》(日本:草風館)、原住民文學年度文學選集。現為原住民作傢筆會會員。
陳建男
西元一九八○年生,南投人。政治大學中文係、中文所畢業,目前就讀颱灣大學中文係博士班。寫作新詩與散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奬、玉山文學奬等。
誰怕七年級!──「颱灣七年級文學金典係列」策劃人語∕楊宗翰 撰
序
進化與革命──寫在《颱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前∕甘炤文 撰
颱灣現代散文史的新座標∕陳建男 撰
黃信恩
桂冠與蛇杖──小論黃信恩散文∕趙弘毅 撰
扼口
須張聲勢
黃文钜
通俗的夾縫──小論黃文钜散文∕何敬堯 撰
宅男物語
原諒
言叔夏
傾聽憂鬱迴鏇──小論言叔夏散文∕趙弘毅
馬緯度無風帶
憂鬱貝蒂
江淩青
畫片裏,漫尋靈光──小論江淩青散文∕陳正維 撰
自助餐式書寫
迴收青春期
李時雍
互文與涉入──小論李時雍散文∕陳建男 撰
蜘蛛巢城
潮騷
甘炤文
青春和戀物的末世輝煌──小論甘炤文散文∕何敬堯 撰
衣所欲言
驚起卻迴頭
湯舒雯
有女初涉事──小論湯舒雯散文∕甘炤文 撰
初經.人事
藍駱馬
蔡文騫
煮字為藥,散珠成文──小論蔡文騫散文∕甘炤文 撰
我兄
尋訪偕醫師
導讀者簡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展現瞭颱灣七年級生對“平凡”的敬畏。在當下這個追求“不凡”的時代,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平凡的生活,同樣可以孕育齣不平凡的意義。書中的作者們,用質樸的文字,記錄著他們生活中的點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承載著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比如,關於“陪伴”的描寫,不是轟轟烈烈的情感宣言,而是默默的守護,是無聲的支持。又比如,關於“感恩”的描寫,不是宏大的感謝,而是對生活中那些微小美好的細緻體察。這些“平凡”的敘事,反而更能觸動人心,因為它源於真實的生活,源於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情感。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平凡”的價值,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蘊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子裏。
评分這本書有一種獨特的“在地性”魅力。它所描繪的場景、人物、情感,都深深植根於颱灣這片土地。無論是提及的某個城市角落,還是某種地方特有的飲食文化,抑或是人與人之間那份特有的熟悉感,都充滿瞭濃濃的颱灣風情。作者們用散文的形式,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颱灣生活畫捲,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座島嶼獨特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人情味的描繪,那種鄰裏之間的互助,那種朋友間的仗義,那種陌生人之間的善意,在如今這個越來越疏離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這些文字,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傳承,傳承著颱灣社會中那些溫暖而美好的價值。讀這本書,你會覺得自己仿佛迴到瞭傢,迴到瞭一個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地方。
评分《颱灣七年級生散文金典》之所以能打動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展現齣的“生命力”。這些文字,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情,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對夢想的執著。即使在描寫睏境和挫摺時,也總能從中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作者們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但他們也從未放棄對美好的追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尋找自我”的探討,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認清自己的價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引路人,它鼓勵我們去探索,去嘗試,去發掘自己身上那些獨特的閃光點。它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讀完這本書,你會感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一種想要更加積極地去生活,去擁抱生命的衝動。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成長”的多元解讀。我們這一代人,見證瞭颱灣社會巨大的變遷,經曆瞭教育體製的改革,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書中的作者們,用各自的筆觸,展現瞭他們對成長的理解,有的是在挫摺中學會堅強,有的是在迷茫中尋找方嚮,有的是在平凡中發現不凡。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斷捨離”的描寫,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整理,更是精神上的梳理。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往往被各種信息淹沒,而這些文字,恰恰提醒我們要學會取捨,學會聚焦,學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長路徑。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成長觀,它讓我們認識到,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充滿驚喜和挑戰的過程,而最重要的是,它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它對“當下”的關注。與許多迴顧過去或展望未來的散文集不同,《颱灣七年級生散文金典》似乎更側重於描繪當下,即七年級生身處的這個時代,以及他們在其中所經曆的種種。這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視角,因為它將讀者拉迴到瞭最真實的存在狀態。書中對於日常生活的描繪,比如通勤路上的風景、工作中的際遇、與朋友的閑聊,都被賦予瞭獨特的意義。作者們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平凡和瑣碎,反而從中挖掘齣動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如何與自我相處”的探討,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與自己內心的對話。這本書通過一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提醒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寜是多麼重要。它不是一本提供解決方案的書,而是一本陪伴我們一同探索的書,陪伴我們在這個當下,認真地生活,深刻地感受。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筆功力著實不淺。這些七年級生的散文,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也沒有故作深沉的議論,而是以一種自然而然的語言,講述著屬於他們的故事。那些關於夢想的描繪,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帶著對現實的審視,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在現實與夢想間掙紮的真實寫照。我尤其喜歡那些對人生選擇的探討,在看似尋常的選擇背後,隱藏著多少的猶豫、多少的權衡,以及最終決定背後的勇氣。書中很多段落,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邊,輕聲訴說著我的心聲。它沒有試圖去說教,也沒有試圖去定義什麼,隻是靜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思考。這種“留白”式的錶達,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的書,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書,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人生、對生活,又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七年級生麵對世界的方式。他們成長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觸瞭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潮,但同時,他們也繼承瞭颱灣社會特有的溫良恭儉讓。書中的文字,就很好的體現瞭這種融閤。比如,在談論社會議題時,他們不像一些前輩那樣激進,而是帶著一種溫和的批判,一種對事物真相的探求,以及一種對未來的希望。他們既有年輕人特有的銳氣,也有對人世的理解和包容。我特彆注意到,書中有很多關於“連接”的描寫,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還是人與土地的文化連接,亦或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些連接,構成瞭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也是他們麵對復雜世界的支撐。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來自年輕一代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充滿挑戰的時代,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求,去守護。
评分剛收到這本《颱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迫不及待翻開,一股熟悉的懷舊氣息撲麵而來。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復古感,而是七年級生獨有的、對成長軌跡的真摯迴溯。這些文字,像是藏在抽屜深處泛黃的照片,又像是年少時偷偷寫下的日記,每一個字都帶著當年的溫度和青澀。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青春期睏惑的描寫,那種在迷茫中摸索、在跌倒中學習的真實感,讓我一下子迴到瞭高中時代。記得那時候,成績、升學、感情,仿佛是生活中永遠解不開的方程式,每一天都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也正是在這份不確定中,我們學會瞭如何去麵對未知,如何去定義自己。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我們共同經曆過的街角小店、學校操場、第一次的離彆,以及那些說不齣口的暗戀。這些場景,雖然簡單,卻承載瞭我們最純粹的情感,是最珍貴的青春印記。這本書,不僅僅是散文集,更像是一本關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史,它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走過的路,重新體會那些被時間衝淡卻從未消失的感動。讀著讀著,仿佛看到瞭年輕的自己,那個充滿夢想,也充滿稚氣的自己,在書頁間與我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七年級生,正好處在現代與傳統交織的時代洪流中,他們成長時,網絡開始普及,但同時,人情味濃厚的颱灣社會氛圍也深深烙印在他們的成長記憶裏。書中的作者們,就像是對生活有著韆裏眼的觀察者,能夠從日常瑣碎中提煉齣不平凡的哲理。比如,關於傢庭的描寫,不是簡單的敘述父母的養育之恩,而是深入到傢庭成員間微妙的情感互動,那些不易察覺的關心,那些被忽略的付齣,以及在爭執和理解中的成長。又比如,對颱灣本土文化的描繪,不僅僅是羅列風俗習慣,而是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個人的生活體驗中,通過一次廟會、一次夜市、一次對老街的漫步,展現齣一種根植於土地的文化認同和情感依戀。我特彆欣賞那種將個人經曆與時代背景巧妙結閤的寫法,它讓我們看到,個體命運是如何被時代的車輪所裹挾,又是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軌跡。閱讀這本書,就好像品嘗一杯溫潤的颱灣茶,初入口時或許平淡無奇,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能體會到其深藏的韻味和迴甘。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這本書如此觸動人心?我想,最關鍵的因素是它的“真誠”。七年級生的文字,沒有太多刻意的修飾,沒有過多的理論包裝,而是直接、坦率地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這種真誠,體現在對個人經曆的坦白,體現在對社會現象的直觀感受,也體現在對人生的不懈追問。我記得書中有幾篇關於“失落”的描寫,那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碰撞後産生的失落感,那種對未知未來的迷茫,寫得極其真實,仿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作者們並沒有沉溺於失落,而是從中尋找齣路,尋找重新站起來的勇氣。這種勇敢,不是轟轟烈烈的英雄主義,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堅韌和樂觀。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讓我們有機會審視自己,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拾起那些被遺忘的夢想和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