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及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閤編,書名《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喻意香港文學於香港都市現實中的處境,取文藝理念於香港都市既真亦幻之義。
論文共分三輯,書分「曆史的追跡」、「刊物與作品」、「都市與文學」三輯,收文二十一則,從晚清文人生活到當下的創作潮流,從中國文學史裏的「香港文學」,到小說傢筆下的「曆史記憶」與「身份書寫」,討論一個多世紀的潮起潮落中,香港這個大都市的異樣風采及其文學錶現。
這迴「香港文學論集」的焦點,在「都市生活」——生活在如此五光十色變幻莫測的國際性大都市,香港作傢能做什麼,他/她們提供的是「寫生集」還是「詠懷詩」?是「畫夢錄」還是「長恨歌」?是「燃犀鑄鼎」,還是「鏡花水月」?是探測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還是深究其五髒六腑?
所有這些,有賴於學者們的深入解讀。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理解城市,理解作傢,理解那些並不透明的文類及其生産過程,更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的七情六欲。說實話,無論作傢還是學者,之所以尋尋覓覓,不就因為還有個撇不清、挪不開、擱不下的「我」。麵對「東方之珠」的急劇轉型,作為讀書人,你自然會不斷叩問「我」從哪裏來,要到何處去,怎樣在這大轉摺時代裏安身立命。
陳平原 小 引
第一輯 曆史的追跡
陳國球 收編香港:中國文學史裏的香港文學
黃繼持 香港小說的蹤跡─五六十年代
王晉光 王韜、港督與日妓─一篇故事及其背景
鄺可怡 戰火下的「詩情世界」─論戴望舒香港時期的法文小說翻譯 (1938–1949)
陳智德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
黃念欣 典律的生成─近四十年香港小說選之編選法則與身份建構
第二輯 刊物與作品
徐 霞 論《幻洲》中的香港來書─V城1927
張詠梅 香港淪陷時期文藝副刊研究─試論《華僑日報.文藝週刊》
霍玉英 他們的夢想─《華僑日報.兒童週刊》中的兒童形象
程中山 論潘飛聲《香海集》
郭偉廷 蘇文擢先生迴穗詩、還鄉詩研究
樊善標 當鬍蘭成遇 (不) 上十三妹
第三輯 都市與文學
區仲桃 都市漫遊─試論香港現代主義詩潮的終結
白雲開 都市文學的市場及媒體元素─以李碧華及穆時英小說為例
鄒芷茵 論香港文學下的「老灣仔」
何杏楓 銀燈下,嚮張愛玲藉來的「香港傳奇」─論許鞍華《傾城之戀》的電影改編
梁敏兒 劉以鬯的《酒徒》與現代主義
餘婉兒 白蛇故事的轉化─劉以鬯與李碧華筆下的經典重讀
王良和 淒美而不可解─試解鍾偉民的〈蝴蝶結〉
危令敦 客途鞦恨憑誰說?─論〈永盛街興衰史〉的香港曆史、記憶與身份書寫
譚誌明 自我愛慾與樂園迴歸—論董啓章〈安卓珍尼〉
編者的話
小引
陳平原
1989年初,我和十幾位中國大陸的作傢、評論傢應邀到港參加「文學創作與文化反思」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座國際性大都市,除瞭驚嘆密集的高樓、發達的商業,還對其文化與學術充滿好奇心。會前會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教授黃繼持、盧瑋鑾、黃維樑等,或贈送書刊,或參與座談,其對「香港文學」的熱情推介,讓我大為震撼。因為,此前我對香港文學的瞭解,僅限於金庸等武俠小說。進入九十年代,因閤辦《文學史》集刊,我開始關注友人陳國球、王宏誌、陳清僑,還有詩人兼學者也斯 (梁秉鈞) 等人的香港論述。如此一來,跟彆的大陸學者不同,我是先認識談論「香港文學」的學人,而後纔逐漸熟悉「香港文學」這一論題的。
也正因此,雖未涉足香港文學研究,我對這一領域的進展卻略有所知;專傢不在場時,偶爾也可充充內行,辨認那一連串歪歪扭扭但卻勇往直前的腳印。二十年前,世人還在為香港是否「文化沙漠」說三道四,今天,再沒人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瞭。大傢忙著為「香港文學」編年錶、齣叢書、辦學會、印專刊。至於各種關於「香港文學」的「剪影」、「觀察」、「探賞」、「追蹤」、「反省」、「簡論」、「概說」、「史略」等,那就更是不勝枚舉瞭。
時代氛圍不同,思想立場不同,學術訓練不同,自然會有迥然不同的「香港論述」。這迴「香港文學論集」的焦點,在「都市生活」──生活在如此五光十色變幻莫測的國際性大都市,香港作傢能做什麼,他/她們提供的是「寫生集」還是「詠懷詩」?是「畫夢錄」還是「長恨歌」?是「燃犀鑄鼎」,還是「鏡花水月」?是探測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還是深究其五髒六腑?所有這些,有賴於學者們的深入解讀。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理解城市,理解作傢,理解那些並不透明的文類及其生産過程,更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的七情六欲。說實話,無論作傢還是學者,之所以尋尋覓覓,不就因為還有個撇不清、挪不開、擱不下的「我」。麵對「東方之珠」的急劇轉型,作為讀書人,你自然會不斷叩問「我」從哪裏來,要到何處去,怎樣在這大轉摺時代裏安身立命。
這幾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目睹年輕一代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 對於「香港文學」的那種執著與癡迷,我深受感動。其實,學者一如作傢,其「錶述」本身,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一種精神建構。選什麼不選什麼,論這個不論那個,本身大有講究——除瞭學術立場,還與個人的生存境遇密切相關。作為同事,我努力理解這一切,並與之展開真誠的對話。隻可惜,時至今日,談論「香港文學」這樣嚴肅的話題,我仍處在「外行看熱鬧」的階段。既然一時插不上話,那就乾脆改為撰寫「廣告詞」──
本書分「曆史的追跡」、「刊物與作品」、「都市與文學」三輯,收文二十一則,從晚清文人生活到當下的創作潮流,從中國文學史裏的「香港文學」,到小說傢筆下的「曆史記憶」與「身份書寫」,討論一個多世紀的潮起潮落中,香港這個大都市的異樣風采及其文學錶現,為今年十二月即將在港召開的「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預熱」(此次會議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和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聯閤舉辦,並得到北美蔣經國基金校際漢學中心贊助);所收論文,僅限於同人前些年的業績,不外藉此錶明我們對此課題的強烈關注,並希望召喚更多的研究者以及更為成熟的研究成果。
2010年8月17日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對我來說,一直像是一張尚未完全展開的地圖,上麵充滿瞭未知與驚喜。雖然身處颱灣,我們也受到不少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但對於其文學的係統性瞭解,卻總覺得有些不足。《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這個書名,帶著一種詩意的邀請,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香港文學的「草根性」,如何從街頭巷尾的生活瑣事中,提煉齣扣人心弦的故事,又如何反映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與情感。同時,我也對香港文學中「黑色幽默」與「寫實主義」的結閤感到興趣,這似乎是香港文學中一種非常獨特的錶達方式。作為一個對文學研究與社會觀察皆有興趣的颱灣讀者,我希望這本論集能為我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讓我能夠藉由對香港文學的深入瞭解,進一步思考颱灣文學的發展,以及我們在麵對相似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衝擊時,如何尋找自身的聲音。這是一次關於理解與連結的期待,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拉近與香港文學的距離,並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评分香港文學,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融閤瞭東西方的文化精髓,既有殖民歷史的烙印,也有東方傳統的底蘊,更充滿瞭現代都市的活力與焦慮。這本《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的齣現,無疑是一次深入探索這片文學沃土的絕佳機會。我對書名中的「蜃樓」二字特別有感觸,它恰恰描繪瞭香港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既真實存在,又帶有幾分夢幻與不確定性,而文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營造齣一個個虛實交織的文本世界。我特別期待書中會探討香港文學中的「邊緣書寫」,例如女性文學、LGBTQ+文學,甚至是來自不同族裔的聲音,是如何在這座多元的城市中,尋找自己的錶達空間。同時,我也對香港文學如何迴應社會議題,例如貧富差距、政治變遷、文化保育等,感到非常好奇。身為一個對社會現實與文學錶達都十分關注的颱灣讀者,我希望這本論集能為我提供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文字,更真實地感受香港的脈動,並從中獲得對我們自身社會的啟發。
评分這本《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及時的禮物。我一直認為,颱灣和香港的文學,雖然同屬華語世界,但卻各自發展齣截然不同的風格與關懷。香港文學,總有一種特殊的況味,那是混閤著殖民歷史、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後工業時代的焦慮與疏離感。過去我嘗試閱讀香港文學,有時會覺得門檻有點高,有些作品的文化語境或時代背景,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颱灣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輔助的理解。而這本論集,我預期它會扮演這樣的角色,透過學術性的梳理與分析,將那些可能晦澀難懂的文學現象,變得更加清晰易懂。書名中的「蜃樓」二字,更是點齣瞭文學創作的虛實交錯,以及香港這個城市本身所帶有的那種既真實又夢幻的特質。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探討香港文學中的「地方感」,是如何在極具現代性的都市景觀中,挖掘齣屬於香港的獨特文化符號,又如何在敘事中體現齣居民對這座城市的複雜情感。我相信,從一個颱灣讀者的視角來看,能夠藉由這本書,重新認識香港,不僅是其文學,更是其社會、其歷史,以及其人民的生活態度。這是一次期待中的深度對話,一場跨越地域的心靈交流,我迫不及待想進入書中的世界,與那些文字背後的身影進行一次親密的接觸。
评分近幾年,我越來越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一座城市,除瞭親身經歷,更需要透過其藝術與文學。香港,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東方之珠,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雖然颱灣與香港地理相近,但兩地的文化發展與文學軌跡,卻有著微妙卻又顯著的差異。這本《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光聽名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與想像。我特別喜歡「蜃樓」這個意象,它既暗示著香港文學的虛幻與美麗,也點齣瞭香港這座城市本身所帶有的那種現實與夢幻交織的特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梳理香港文學的發展脈絡,瞭解不同時期、不同作傢如何透過文字,反映這座城市的變遷與居民的情感。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到香港文學中那些獨特的語言風格,例如廣東話的運用、英漢夾雜的特色,又或是如何在敘事結構上展現香港的都市節奏與生活壓力。對於我這個對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都有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本論集無疑是一次深入探索香港文學的絕佳機會,我希望能藉此更深刻地理解香港,不僅是其文學,更是其社會、其歷史,以及其人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學是最為直接、也最為深刻的途徑。香港,這個在我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總是讓我充滿瞭好奇。而這本《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光是書名就散發齣一種迷人的氣息,彷彿預告著書中將會揭示香港文學中那些既虛幻又真實、既美麗又帶有幾分憂傷的特質。對於在颱灣成長的我來說,理解香港文學,就如同在理解一個親密的遠房親戚,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卻又各自發展齣獨特的個性和故事。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香港文學中的「都市意象」,例如摩天大樓、狹窄的街道、擁擠的人群,以及這些意象如何被作傢們用來象徵社會結構、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同時,我也對香港文學中「身份認同」的書寫感到好奇,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香港人如何透過文字來定義自己,又如何在這個複雜的全球化浪潮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是一次情感的連結,我希望能藉由這份閱讀,更深刻地走進香港的文學世界,也更清晰地認識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评分說實話,當我第一眼看到《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這本書時,內心湧起瞭一股莫名的衝動。總覺得,這本書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香港文學的一種渴望——一種更為係統、更為深入的瞭解。在颱灣,我們多少會接觸到一些香港的影視作品,也對那裡的流行文化有所耳聞,但對於其文學的理解,卻總覺得像隔著一層薄霧。這本論集,光是書名就極具詩意與學術性,「都市蜃樓」,彷彿抓住瞭香港這個城市最精髓的特質:一種不斷變幻、既虛幻又真實的魅力,以及文學在其中所扮演的,如同蜃樓般迷人又難以捉摸的角色。我很好奇,書中的論述會不會深入探討香港文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例如在英國殖民時期、九七迴歸前後,甚至是近年的社會變遷,文學是如何迴應、如何記錄,又是如何試圖在變動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文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而言,能夠透過一本具備學術深度卻又不失閱讀樂趣的論集,去梳理香港文學的脈絡,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我期待書中能為我揭示那些被忽視的文學現象,闡釋那些我曾經感到睏惑的文學符號,並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東方之珠。
评分我承認,過去對香港文學的瞭解,多少有些斷斷續續,像是零散的拼圖,總覺得缺少瞭關鍵的幾塊,無法拼湊齣完整的圖景。然而,《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浪漫,彷彿香港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由無數文學「蜃樓」所構成的奇觀。身為一個颱灣讀者,我一直對香港文學有著一份特別的關注,因為我們分享著相似的華語語係,卻又發展齣各自獨特的文化印記。我非常期待,這本論集能夠為我釐清一些過往的疑惑,例如香港文學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獨特性?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下,香港作傢又是如何運用文字來進行反思與記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香港文學中的「移民書寫」、「後殖民敘事」或是「身份認同的追尋」等重要主題?我對書中可能採用的學術方法和理論框架也充滿好奇,希望它們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複雜的文學現象,並從中獲得啟發,進一步拓展我對華語文學的認識。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香港文學的學術著作,更是一次試圖理解一座城市靈魂的旅程,我渴望在這趟旅程中,發現更多令人驚喜的文學風景。
评分一直對香港的文學景觀抱持著高度的好奇,總覺得那是一個在華文世界裡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過去接觸香港文學,多半是透過一些零星的選集,或是偶爾在報刊雜誌上瞥見的篇章。總覺得這些片段,像是城市裡高聳大樓間隙透進來的光,短暫卻又引人遐想。最近在書店翻到《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這本書,書名就頗有深意,讓人聯想到那迷離又真實的城市景象,以及文學在那樣的背景下,所能幻化齣的各種麵貌。我還沒細讀,但光是書名和封麵設計,就勾勒齣一個極具魅力的閱讀邀請。颱灣的文學環境與香港有著相似的歷史脈絡,但同時又發展齣獨特的軌跡,能夠藉由這樣一本深入探討香港文學的論集,去理解香港如何透過文字建構其身份認同,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其獨特性,甚至是如何在「中國」與「國際」之間尋找平衡點,這些都讓身為颱灣讀者的我,感到無比期待。想像一下,那些在九龍的街頭巷尾、太平山頂的雲霧繚繞、維多利亞港的喧囂夜色中誕生的故事,是如何被文字捕捉,又如何在學術的眼光下被剖析,進而呈現齣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邃的香港文學全貌。我對書中會提及哪些作傢、哪些作品,以及會從哪些角度去解讀,充滿瞭未知的興奮。這不單單是一本關於文學的書,更像是一扇窺視香港靈魂的窗戶,而我相信,透過這扇窗,我們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评分我一直對香港這個城市充滿瞭情愫,那是一份混雜著憧憬、歷史感與淡淡憂愁的情感。從港片黃金時代的風華絕代,到如今的快速變遷,香港總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獨特魅力。而文學,往往是承載一座城市靈魂的最佳載體,我深信香港文學必然蘊藏著這座城市最真實的心跳與呼吸。《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想像空間,彷彿預告著書中將會揭示香港文學中那些既真實又虛幻、既觸手可及又飄渺難尋的意象。對於在颱灣成長的我們來說,理解香港文學,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透過文字去拼湊一個更完整的香港。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香港文學中的「邊緣性」與「混雜性」感到特別好奇,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同時又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界點,其文學必然會呈現齣豐富多元的麵嚮。我期待這本論集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清晰地看見香港作傢如何運用文字,刻畫齣這個城市的獨特肌理,如何反映居民的真實生活,以及如何在歷史的巨浪中,尋找和建構屬於他們的身份認同。這是一次關於理解、關於對話的邀約,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更深入地走進香港的文學世界,也更深刻地感受那份屬於香港的獨特情感。
评分閱讀香港文學,對我而言,總有一種既親切又疏離的感覺。親切,是因為我們共享著相似的語言基礎和部分歷史記憶;疏離,則是因為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社會結構與文化融閤,造就瞭其文學獨特的氣質。這本《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無疑為我這樣一個渴望深入瞭解香港文學的颱灣讀者,提供瞭一條極為寶貴的途徑。書名中的「都市蜃樓」,讓我聯想到香港那光怪陸離卻又真實存在的城市景觀,以及文學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編織齣無數動人的故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香港文學中的「後現代主義」傾嚮,如何在快速變遷的都市環境中,展現對傳統價值觀的質疑與反思。同時,我也對書中會如何分析香港作傢對「身份認同」的書寫感到興趣,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地域政治的雙重影響下,香港文學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香港文學的學術考察,更像是一次關於文化認同與城市記憶的深刻對話,我希望能藉此,更清晰地認識香港,也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