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155个词条,一代人心灵的词典史
当代经典华文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绝版重现!
国际一致赞誉:
中国大陆小说界20年来最重要的收获!
小说家韩少功,以词典式的《马桥词典》
突破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创作纪录
8种语言、10个国家、超过20个版本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都读过这本书
《马桥词典》以别开生面的词典手法,透过词典的形式,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并以这些词条为引子,利用词典的语言来叙述发生在马桥地方小镇的故事情节及连串的传奇、各色人物与风俗情景,搜集了地方上流行的方言,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包含人文、地理、风俗、物产、传说、历史与民俗种种内容,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马桥是早年屈原的流放地,亦是作家韩少功知青时代的劳动场所。《马桥词典》中所描述皆为韩少功插队六年的亲身见闻,在大陆《小说界》杂志刊出后,即广受好评;出版后更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之列,是20年来中国大陆长篇小说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力作,成为专家学者们探讨的话题,深受读者喜爱。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大陆一级作家,也是目前最被国际注目的大陆作家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是中国作家跃升国际的重要代表之一,《马桥词典》可视为其代表作。
《马桥词典》的人物故事大致分作三类:一类是政治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一类是民间风俗故事,讲的是乡间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还有一类是即使在乡间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和讲述的,如铁香、万玉、方鸣等人的故事。
得奖纪录
1997年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9年《亚洲週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10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
作者简介
韩少功
汉族,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现居海南。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1997),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以及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2002)等。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被两岸三地专家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作品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马桥词典》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一画
一九四八年(续)
二画
九袋
三画
三毛
三月三
三秒
小哥(以及其他)
下(以及穿山镜)
四画
天安门
不和气
不和气(续)
月口
公地(以及母田)
公家
火焰
五画
民主仓(囚犯的用法)
白话
台湾
六画
打玄讲
打车子
打起发
打醮
老表
夷边
同锅
朱牙土
企尸
七画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呀哇嘴巴
江
走鬼亲
八画
官路
肯
放转生
放藤
放锅
九画
怪器
泡皮(以及其他)
科学
狠
军头蚊
背钉
红娘子
红花爹爹
马桥弓
马疤子(以及一九四八年)
马疤子(续)
马同意
十画
哩咯啷
根
格
神
神仙府(以及烂桿子)
洪老板
津巴佬
破脑(以及其他)
问书
豺勐子
十一画
冤头
甜
流逝
栀子花,茉莉花
开眼
十二画
渠
挂栏
清明雨
茹饭(春天的用法)
贵生
发歌
散发
荆界瓜
现
结草箍
黑相公
黑相公(续)
黄茅瘴
黄皮
十三画
嗯
枫鬼
晕街
碘酊
煞
话份
十五画
浆(稀粥)
汉奸
满天红
模范(晴天的用法)
贱
莴玮
十六画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
撞红
怜相
醒
梦婆
罢园
道学
磨咒
龙
龙(续)
十七画
懈
压字
亏元
乡气
嬲
十八画
颜茶
双狮滚绣球
隔锅兄弟
归元(归完)
二十画
懒(男人的用法)
罗江
飘魂
宝气
宝气(续)
觉
觉觉佬
二十五画
蛮子(以及罗家蛮)
编撰者说明
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果,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
(1)编撰者原来是依照各词条首字的笔画多少,来决定词条排列的顺序。为了便于读者较为清晰地把握事实脉络,也为了增强一些可读性,后根据出版者的意见,改成现在的排列顺序,但保留了词条的首字索引目录于后以方便读者查检。
(2)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流传范围。在这本词典里,词目前加有△记号的,表示这个词的流传范围不限于马桥。相反,在词目后面加有▲记号的,表示该词流传范围仅限于马桥,甚至只为马桥个别人使用。
(3)为了减少读者阅读中的障碍,笔者在释文中尽量少用方言。但这并不妨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本书已经提供的方言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释文中某些相应的词进行方言转换,那样的话,可以更接近马桥实际生活原貌。
谢谢出版社这一词典提供的热情支持。
后记
人是有语言能力的生物,但人说话其实很难。
一九八八年我移居中国的南方之南,最南端的海南岛。我不会说海南话,而且觉得这种话很难学。有一天,我与朋友到菜市场买菜,见到不知名的鱼,便向本地的卖主打听。他说这是鱼。我说我知道是鱼,请问是什么鱼?他瞪大眼睛说,「海鱼么。」我笑了,我说我知道是海鱼,请问是「什、么、海、鱼?」对方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显得有些不耐烦。「大鱼么?」我和朋友事后想起这一段对话,忍不住大笑。
海南人有全国最大的海域,有数不尽数的渔村,历史悠久的渔业。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关于鱼的词汇量应该说是最大的。真正的渔民,对几百种鱼以及鱼的每个部位以及鱼的各种状态,都有特定的语词,都有细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足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词典。但这些绝大部分无法进入普通话。即使是收集词条最多的《康熙字典》,四万多汉字也离这个海岛太遥远,把这里大量深切而丰富的感受排除在视野之外,排除在学士们御制的笔砚之外。当我同这里的人说起普通话时,当我迫使他们使用他们不太熟悉的语言时,他们就只可能用「海鱼」或「大鱼」来含煳。
我差一点嘲笑他们,差一点以为他们可怜地语言贫乏。我当然错了。对于我来说,他们并不是我见到的他们,并不是我在谈论的他们,他们嘲啾呕哑叽哩哇啦,很大程度上还隐匿在我无法进入的语言屏障之后,深藏在中文普通话无法照亮的暗夜里。他们接受了这种暗夜。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我多年来一直学习普通话。我明白这是必要的,是我被邻居、同事、售货员、警察、官员接受的必需,是我与电视、报纸沟通的必需,是我进入现代的必需。我在菜市场买鱼的经历,只是使我突然震惊:我已经普通话化了。这同时意味着,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普通话化了,正在一天天被异生的语言泸洗─它在这种泸洗之下,正在变成简单的「大鱼」和「海鱼」,简略而粗糙,在译语的沙漠里一点点干枯。
这并不是说故乡不可谈论。不,它还可以用普通话谈论,也可以用越语、粤语、闽语、藏语、维语以及各种外国语来谈论,但是用京胡拉出来的《命运交响曲》还是《命运交响曲》吗?一只已经离开了土地的苹果,一只已经被蒸熟了腌制了的苹果,还算不算一只苹果?
方言当然不是唯一的语言障碍,地域性也不是语言的唯一属性。在地域性之外,语言起码还有时代性的维度。几天前,我与朋友交谈,感慨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使人类越来越强化了横的联系,越来越加速了文化更新的进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基本上剷除和融化文化的地域差别,倒是可能扩大和加剧时代差别。地球村的同代人吃着同样的食品,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的房子,流行着同样的观念,甚至说着同样的语言,但即便到了那个时候,50年代的人了解30年代的人,2020年出生的人要了解2000年出生的人,有可能就像现在湖南人要了解海南文化,中国人要了解英国文化一样困难。
事实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在同一种方言内,所谓「代沟」不仅表现在音乐、文学、服装、从业、政治等等方面的观念上,也开始表现在语言上─要一个老子完全听懂儿子的词语,常常得出一把老力,已成为我们周围常见的事实。「三结合」、「豆豉票」、「老插」、「成分」……一批词汇迅速变成类似古语的东西,并没有沉淀于古籍,没有退出日常生活,仍然在某些特定的交际圈子里流通,就像方言在老乡圈子里流通一样。不是地域而是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还在造就出各种新的语言群落。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往深里说。即使人们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障碍,是否就可以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呢?有一个语言教授做过一次试验,在课堂上说出一个词,比方「革命」,让学生们说出各自听到这个词时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形象。答案竟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旗,有领袖,有风暴,有父亲,有酒宴,有监狱,有政治课老师,有报纸,有菜市场,有手风琴……学生们用完全不同的个人生命体验,对「革命」这个词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下意识诠释。当然,他们一旦进入公共的交流,就不得不服从权威的规范,比方服从一本大词典。这是个人对社会的妥协,是生命感受对文化传统的妥协。但是谁能肯定,那些在妥协中悄悄遗漏了的形象,一闪而过的感觉,不会在意识暗层里积累成可以随时爆发的语言窜改事件呢?谁能肯定,人们在寻找和运用一种广义普通话的时候,在克服各种语言障碍以求心灵沟通的时候,新的歧音、歧形、歧义、歧规现象不正在层出不穷呢?一个非普通化或者逆普通化的过程,不正在人们内心中同时推进呢?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所谓「共同的语言」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消和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对交流保持警觉和抗拒,在妥协中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这正是一种良性交流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有的词典。
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情感,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
一段时间以来,我的笔记本里就捕捉和囚禁了这样一些词。我反覆端详揣度,审讯和调查,力图像一个侦探,发现隐藏在这些词后面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一本书。
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部词典,对于他人来说不具有任何规范意义。这只是语言学教授试验课里各种各样答案中的一种,人们一旦下课就可以把它忘记。
**评价八:** 收到《马桥词典》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毕竟“词典”这两个字,总会让人联想到某种程度上的枯燥与学术。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沉浸其中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美好的方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那种板正的学术腔调来解读词语,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跟你闲聊,娓娓道来那些与“马桥”相关的词汇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生活化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充满人情味的点点滴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或者已经模糊的生活痕迹,其实都蕴含着如此动人的力量。
评分**评价三:** 《马桥词典》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和“宁静”。拿在手里,感觉像是捧着一本古籍,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让人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怀旧感。我喜欢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记录什么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留存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或者即将消失的生活细节和语言碎片。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马桥”的词语的?它们是如何被他发现、收集、整理,并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在想,每一个词语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段鲜活的故事,一个生动的人物,一种独特的习俗。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发现。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曾经的生活,也让我们反思现在的生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评分**评价九:** 《马桥词典》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慢下来”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它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那些被遗忘的,或者正在消逝的语言与生活。作者的文字非常朴实,却又充满了力量,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那些“马桥”的词语,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仿佛在不经意间,就把你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对“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方式。
评分**评价一:** 哇,收到《马桥词典》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吓了一跳,因为它厚实得像块砖头,但拿在手里却意外地有质感,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握住了某种沉淀了时光的物件。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但那个“马桥”两个字,却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像是一种古老印记,又像是一种神秘的召唤。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作者序,他的笔触很细腻,像是娓娓道来一个陈年的故事,又像是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词典”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情感与思考。读着读着,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画面,可能是老街的巷口,可能是集市的热闹,也可能是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的斑驳光影。我开始想象,那些被收录在《马桥词典》里的词语,它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又连接着怎样的人生片段。这本书,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陪伴”,一个可以随时翻开,找到共鸣,或者发现新知的精神寄托。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探索这个名为“马桥”的独特世界,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深邃与温度。
评分**评价七:** 《马桥词典》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散文那样抒发澎湃的情感,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牢牢地抓住我的注意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描绘出丰富而生动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马桥”词语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义,更是背后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种集体的情感记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之旅,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魅力远不止于沟通,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地方的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其中,去探索更多关于“马桥”的秘密,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真挚与深沉。
评分**评价六:** 《马桥词典》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意外”和“惊喜”。我一直以来对这类带有“词典”性质的书籍,总会有一种距离感,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生硬地去解释词语,而是通过讲述词语背后的故事,来展现“马桥”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生活化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充满人情味的点点滴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老友,在跟我分享他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
评分**评价五:** 拿到《马桥词典》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力量,仿佛预示着这本书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大部头”的人,但这本书的厚度并没有让我望而却步,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又带着诗人般的情怀,去记录和解读那些“马桥”的词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词语背后文化意涵的挖掘,它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更蕴含着一个时代的风俗,一个地方的记忆,一种人与人之间独特的情感连接。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已经模糊或者正在消逝的生活片段。它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却又如此真切的存在。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会对“词语”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评价十:** 《马桥词典》这本书,在我手中传递了一种特别的温度。它不像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地品,细细地酌。作者的文字很有韧性,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那些“马桥”的词语,在他手中仿佛都活了过来,有了生命,有了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词语的解读,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密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条的解释而会心一笑,或者因为作者对某个场景的描绘而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记忆的史诗。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马桥词典》这个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的工具书,毕竟“词典”两个字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冷冰冰的定义和解释。但当我真正拿到书,翻开它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这本书散发着一种非常迷人的气息,它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有明确的情节和人物,但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条,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有了温度。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深厚了,他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心弦的场景,或者最细腻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某个词条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个词与某个特定的地域、某个特定的人群、甚至是某个特定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的。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百科全书,但它又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故事性。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深度思考,喜欢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之美的人。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书,它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咀嚼,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就像在挖掘宝藏一样。
评分**评价四:** 对于《马桥词典》这本书,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但更多的是一种惊喜。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相当学术的书,充满了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考证,但事实证明,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有趣得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词条,串联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以及偶尔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条的解释而会心一笑,或者因为作者对某个场景的描绘而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强大力量,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个精明的收藏家,他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被时光遗忘的珍宝,一件件地收集起来,然后用他独到的眼光,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