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絕非自願
我第一次在好萊塢露天音樂會(Hollywood Bowl)上演齣的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麯子;兩年後的第二次,還是同一首麯子;又過瞭兩年的第三次,我仍然被告知要彈同一首柴可夫斯基。
「嗯,或許您記錯瞭,但我已經連續兩次在你們這兒演奏同一首麯子瞭。」我怯生生地對來通知我演齣麯目的洛杉磯愛樂的傑伊.魯巴諾夫說。
「沒錯,」他闆著臉,深鎖雙眉,對我吼叫,「不過你要一直彈這個麯子,直到你彈好為止。」
他們一定注意到我在那場演齣的進步。隔年暑假,我發現我被安排彈奏普羅高菲夫瞭。
記得演齣那天早上,我非常興奮地去排練。我的興奮之情不隻是來自新的麯目,更是來自能在洛杉磯演齣的成就感。那是我長達三個月巡演的最後一站,因為一些可笑的巧閤,我從巴登巴登一路演齣到博拉博拉島,還在博拉博拉島染上傷寒病毒卻不自知。但是,什麼事情都不能破壞我因為再次證明地球確實是圓的所得到的喜悅。我跟指揮安德烈.普列文(Andre Previn)打招呼,眉飛色舞地說:「我昨天還在帕皮提開車呢!」
安德烈兀自數著拍子,正在讀樂譜。他抬起瞭眼,慧黠地點頭後下瞭評語:「是喔,那你一路上一定都沒有遇到紅燈吧!」
如果當時在我跟前,正跪著一位尋求啓示的年輕鋼琴傢,肯定會迫不及待提問:「老師啊,我完全聽到瞭您所說的,能否開示其中的含意?」在一番慎思之後,我猜我會迴答:「好孩子,首先要記得,你絕對不可能完美,就算偶爾覺得還不錯,總還是會有人不滿意。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最要緊的是,你做得好不好,自己難道不知道嗎?」
「那第二個寓意呢?這到底教瞭我什麼啊?」
「第二點,聽好囉,人傢指揮纔不關心你去瞭哪裏逍遙,你隻要在該齣現的時候準時齣現就行瞭。」
或許正因如此,年輕鋼琴傢沒幾個要來跪在我跟前,但從另一角度(或另一個膝蓋)看來,這樣的結果也好,就像我那位永遠泰然自若的經紀人哈利.比爾(Harry Beall)最喜歡說的:「即使上刀山,下油鍋,總得親自體驗纔會深刻。」再說,現在的情況也大為不同瞭!
作者簡介
蓋瑞.葛拉夫曼 Gary Graffman
1928年齣生,是當今碩果僅存的20世紀鋼琴大師,他在音樂教育方麵的貢獻,更是影響深遠。
葛拉夫曼是音樂神童,3歲學鋼琴,7歲就破格進入寇蒂斯音樂院,第一次登颱就與奧曼第(Eugene Ormandy)閤作,也曾拜塞金(Rudolf Serkin)、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為師。總之,葛拉夫曼所接觸的音樂大師都是今天古典音樂名人堂中的不朽名字。
葛拉夫曼最為一般人所知的是1979年他在大導演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幕後獻聲,彈奏蓋希文的《藍色狂想麯》。此時,葛拉夫曼已經因扭傷右手無名指而逐漸影響其演奏,最後迫使他不再使用右手。
葛拉夫曼在演奏事業受此打擊之後,一方麵仍然登颱,彈奏左手麯目(也有多位作麯傢譜寫隻用左手的麯目,題獻給他);二方麵,他把心力轉而投注在寫作、攝影、東方藝術以及音樂教育之上。葛拉夫曼從1986年接掌寇蒂斯音樂院,到2006年卸下院長職務,至今仍在該校任教。在這二十多年間,葛拉夫曼調教齣許多傑齣的鋼琴傢,包括炙手可熱的郎朗、王羽佳、張昊辰、莉迪亞.阿蒂米烏(Lydia Artymiw)等。
序
「福氣老人」的奇妙人生∕焦元溥
「你一定要訪問蓋瑞!」
二○○五年十月,我在香港訪問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一聽到我還沒連絡上葛拉夫曼,他居然比我還著急,當下就撥瞭電話,非得要我立刻排時間訪問這位鋼琴名傢。「相信我,蓋瑞絕對會是你遇過最精采的人!」
可惜陰錯陽差,要到二○○九年八月,我纔真正有機會測試阿胥肯納吉所言虛實;而葛拉夫曼,我隻能說,我終於能夠瞭解阿胥肯納吉的熱心與贊嘆--蓋瑞,你實在太酷瞭!
要怎麼形容葛拉夫曼?「二十世紀美國音樂傢代錶人物」、「世界知名鋼琴巨擘」、「音樂教育傢」、「中國藝術收藏專傢」、「獨門伏特加釀造大師」(《紐約時報》曾專文報導)、「美食品賞行傢」、「旅遊考古老手」……彆懷疑,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葛拉夫曼。如果覺得上述形容還不夠,您手上這本自傳,又足以讓他名列「幽默作傢」。
隻是對我而言,無論葛拉夫曼何其多纔多藝,世人又如何用盡言語描繪,「福氣老人」,大概纔是對蓋瑞最貼切的形容。
就結果而論,葛拉夫曼還真是一生好運。不但機會無數,更有說不完的奇遇妙事。不管局勢看來多艱險,情況何其不樂觀,葛拉夫曼總能化險為夷,甚至還能從中得到好處。他朋友就曾形容,就算葛拉夫曼跌進廁所,「馬桶也能開齣花來!」
彆說其他,光是葛拉夫曼在紐約的傢,就是有福之人纔能居住。那是超過一百二十五年的美麗老公寓,格局古雅,有錢也買不到的稀世珍寶。但更驚人的是葛拉夫曼的起居佈置--那簡直是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的東方藝術分館,書畫雕塑、人像石刻,各朝各代的經典文物在他傢客廳燦然齊備。在西方世界尚未開始欣賞中國藝術的一九五○年代,自幼著迷於此的葛拉夫曼卻藉旅行演奏之便,就已在歐美藝術市場辛勤蒐集,終成今日價值連城的經典收藏。付齣國産車的價錢,買到的卻是賓士甚至勞斯萊斯,這等境遇又怎不讓人羨慕?
然而,雖然藏品五花八門,這些東方文物和歐式傢具與美製鋼琴卻又相得益彰,彼此混搭不見絲毫扞格:這又是更高一層的學問瞭。豐富卻非奢華,大氣而不炫耀,葛拉夫曼傢如其人,在絕佳品味中淡定流露深厚素養,又滿是樸實自然的溫暖深情,這絕非單純「幸運」所能形容。
是的,葛拉夫曼雖然好運,但他從來沒有浪費上天給他的祝福。除瞭福氣,更是修養,纔能成就如此獨特非凡的藝術大師。
不說彆的,光是這本自傳沒有記載,發生在葛拉夫曼自己身上的故事,就是麵對人生變局最好的迴應。
有天,葛拉夫曼練習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麯》,發現有個地方怎麼練都彈不好,手指到瞭那邊就不聽使喚,永遠彈錯音。葛拉夫曼自知有異,和朋友請教,大傢卻笑說:「你以為隻有你會彈錯音嗎?」
包括葛拉夫曼自己,沒有人料到,那兩隻手指是「肌張力不全癥」。從手指到右手,神經傳導路綫的改變,讓鋼琴傢竟無法控製,最後隻能放棄演奏。
一般人遇到如此狀況(好吧,這裏的「一般人」,是指每年演奏約一百場,世界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傢),人生由彩色變黑白,幾乎無法繼續正常生活。但葛拉夫曼卻不這樣想。當手指失去控製,他擔心的不是演奏事業,而是這是否隻是緻命惡疾的前兆。畢竟音樂界就有大提琴傢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這樣令人錯愕心碎的例子,任誰都不想經曆她所遭遇的一切。
這永遠樂觀、永遠看人生光明麵的鋼琴傢,知道癥狀隻在手指,不會蔓延到全身之後,也就再也不擔心:「我沒有放棄演奏,隻是改彈左手而已。我過瞭二十多年每季演齣一百場的生活,現在變成一年隻有二十五場,也是樂得輕鬆。」
自繁忙演奏邀約空齣的時間,葛拉夫曼可真活得開心無比。他始終沒有忘記鋼琴傢的本分,仍然日日勤學苦練:勤學展現在他對左手樂麯的努力開發,不但演奏許多為人遺忘的重量巨作,如艱深異常的康果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左手鋼琴協奏麯》,更影響當代作麯傢為他譜寫新作,進一步豐富左手麯目;苦練則錶現在他始終卓越齣群的演奏技巧,其音色之厚實溫潤且色彩繽紛,更是鋼琴界最迷人優雅的傳奇典範。
然而,一如所有偉大音樂傢,葛拉夫曼的人生不會隻有音樂。熱愛亞洲藝術的他,手傷後興緻勃勃地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相關碩士,還開始學中文,不但從此能深入瞭解他多年纍積的豐富收藏,更讓自己成為品味學養俱足的文物鑑賞傢。學識加上熱忱,演奏會少瞭,葛拉夫曼依然跑遍世界,跟著博物館團隊一起在世界各地考古。光聽他說如何在菲律賓挖掘遺址,或在大漠風沙中仰望敦煌傳奇,就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當他手傷消息傳齣,母校寇蒂斯音樂學院更馬上邀他擔任鋼琴教授,速度之快連葛拉夫曼都感到訝異。「後來學校告訴我,他們就怕慢邀,怕我被茱利亞音樂院搶走!」好人緣的葛拉夫曼最後不隻擔任鋼琴教授,更成為寇蒂斯音樂學院院長。這位善心過頭的老好人,永遠看學生優點,永遠說學生好話。不隻他自己的學生,連所有寇蒂斯學生和校友,葛拉夫曼也是永遠稱贊鼓勵,真像老爺爺麵對他心愛的大傢庭。
但葛拉夫曼不隻是動動嘴皮而已。他和夫人娜歐米--頭腦冰雪聰明、說話銳利幽默、文筆生動詼諧、廚藝高深莫測、繪畫莫測高深的神奇女性--可是真真實實為學生無私付齣所有關愛照顧。有次我和葛拉夫曼一起欣賞王羽佳和費城交響的演奏,光是看著樂團齣場,他就滿臉喜悅:「你知道嗎?費城交響樂手幾乎都是寇蒂斯校友,而樂團裏麵,大概三分之二是我簽的畢業證書。」而若非親眼所見,也真的很難想像樂手在後颱見到葛拉夫曼,是多麼開心地喊著「真高興見到您,葛拉夫曼先生!」,然後給福氣老人院長一個甜甜、大大的擁抱,好像他們從未離開學校。
即使沒有王羽佳技驚四座,讓全場聽眾起立緻敬的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麯》,光看到如此溫馨感人的後颱情景,就值得整場音樂會。
如此溫暖,其實也是葛拉夫曼一生寫照。雖然見多識廣,閱曆鮮有人及,在這本妙語如珠、熱情而滔滔不絕的自傳裏,葛拉夫曼永遠調侃自己,永遠不吝分享他的糗事,也永遠說彆人的優點長處。透過他現身說法,我們看到以往鋼琴傢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如何謙虛好學;指揮大師如何提攜後進、又如何疾言厲色;更有同輩鋼琴傢之間,那既辯論又閤作,互相扶持幫助,在演奏與藝術裏一起精益求精的心路曆程。若他不說,誰能想像在那缺乏好琴,史坦威公司得運送優良樂器供簽約鋼琴名傢使用的時代,葛拉夫曼和佛萊雪(Leon Fleisher)等知心好友,大傢竟會協調照應,讓彼此在重要演齣場閤都能彈到好琴?如果再對照佛萊雪最近齣的自傳《我的九條命》(My Nine Lives:A Memoir of Many Careers in Music),對他們這群好友交情的描述,不能不感嘆,那充滿友誼與溫情,懂得學習、努力上進,卻也能品味生活、享受藝術的美好年代,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
或許,這也正是葛拉夫曼這本自傳,所能給我們的最大啓示。齣生在紐約,成長在紐約,一輩子住在紐約的葛拉夫曼,的確滿是老紐約人的機智、見識與智慧。吸收瞭整個城市的絕代風華,溫柔敦厚的個性卻使他成為去除尖酸的伍迪艾倫--或者更如他自己精心釀造,以鬍椒、生薑入味卻甘甜爽喉的伏特加,在演奏、教學、藝術中越陳越香,散發無與倫比的芬芳。
即使永遠學不到他的優雅品味與深厚修養,打開書頁,至少我們能從文字中見證傳奇大師的人生,一同品嘗「福氣老人」的醉人魅力。
譯者序
陳泠竹
曾在紐約從事藝術經紀工作,現為無業遊民,居無定所。
過去在紐約三天兩頭看錶演,經常跟喜歡的音樂傢把酒言歡;葛拉夫曼夫婦更是幾乎每週都要相約見麵的人。翻譯這本書就像我紐約生活的延續。
《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葛拉夫曼老先生,這位音樂界的傳奇人物,以他那獨具魅力的“老頑童”形象,用一種極為親切、幽默的方式,與讀者分享瞭他對音樂、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我並非音樂科班齣身,對復雜的樂理知識知之甚少,但葛拉夫曼的文字卻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他沒有用高深的理論來“嚇退”我,而是用生動的故事和充滿智慧的見解,將音樂的魅力娓娓道來。我被他對待練琴的態度深深打動——那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與自我心靈對話的儀式,一種在音符的世界裏探索和釋放自我的方式。他並沒有迴避練琴過程中的艱辛,但他更善於在這些挑戰中找到樂趣,將每一次的練習都變成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我讀到他如何看待不同時期音樂的發展,如何理解作麯傢的創作意圖,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他深厚的學養和對音樂無與倫比的熱情。這本書讓我明白,練琴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追求錶麵的技巧完美,而在於內心的體驗,在於在音樂的起伏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的筆,為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音樂人生畫捲,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自由、更加深刻、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可能。
评分初讀《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我本以為會邂逅一本充斥著枯燥理論和教條式訓誡的書籍,然而,書中湧動的,卻是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與純粹的熱愛。葛拉夫曼,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仿佛是古典音樂舞颱上一位永遠精力充沛、充滿奇思妙想的老頑童。我並非音樂專業齣身,對那些復雜的樂理知識也隻是一知半解,但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親切、幽默、甚至略帶狡黠的方式,嚮我揭示瞭音樂學習的真正魅力。它不是冰冷的音符堆砌,也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殿堂,而是融入生活、沁人心脾的陪伴。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在與我這位懵懂的讀者進行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我仿佛看到瞭葛拉夫曼老爺子坐在鋼琴前,眼神裏閃爍著狡黠的光芒,一邊彈奏著華美樂章,一邊又時常迸發齣孩童般的頑皮笑容。他談論的練琴,不是為瞭功成名就,不是為瞭獲得掌聲,而是為瞭享受指尖與琴鍵碰撞的瞬間,為瞭在每一個音符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書中沒有空洞的勵誌雞湯,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對音樂最真摯的理解。我讀到他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練習,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如何將枯燥的重復轉化為一種充滿驚喜的探索。他沒有迴避練琴的艱辛,但更強調的是如何在這種艱辛中找到樂趣,如何讓音樂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對“為什麼練琴”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有瞭全新的、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練琴的認知,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睏難,在葛拉夫曼的筆下,似乎都變成瞭一種可以被化解、甚至是可以享受的挑戰。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又調皮的長者,輕輕拍瞭拍我的肩膀,告訴我:“孩子,彆怕,音樂的旅程,從來都充滿瞭樂趣,隻要你願意去感受。”
评分這本書《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練琴”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練琴是一件極其枯燥、需要極強毅力纔能完成的事情,但葛拉夫曼老先生的文字,卻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番天地。他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樂理知識來“勸退”讀者,而是用一種極其幽默、風趣、甚至略帶狡黠的口吻,分享瞭他與音樂結緣的種種經曆。我仿佛能看見他坐在鋼琴前,時而神情專注,時而又哈哈大笑,用他那充滿生命力的聲音,講述著他與音符的那些“愛恨情仇”。他並沒有迴避練琴的辛苦,但他更側重於如何在辛苦中找到樂趣,如何在枯燥的重復中發掘新的驚喜。他將練琴的過程描述成一次與自我心靈的對話,一種在音樂世界裏自由探索、釋放情感的旅程。我被他那種對音樂近乎癡迷的熱愛所深深打動,這種熱情能夠穿透文字,感染到每一個讀者。他談到自己對不同音樂傢和作品的獨到見解,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又充滿哲思,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曆。這本書讓我開始真正理解,練琴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技巧的提升,更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在音樂的起伏跌宕中,感受生命的律動,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的筆,為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音樂人生畫捲,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自由、更加深刻、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可能。
评分我承認,在翻開《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之前,我對“練琴”這個詞匯,總是帶著一種莫名的抗拒。在我過去的認知裏,練琴意味著枯燥的指法練習,是漫無止境的重復,是需要付齣巨大努力纔能勉強掌握的技能。然而,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那獨特而充滿魅力的筆觸,徹底顛覆瞭我對練琴的刻闆印象。他沒有迴避練琴的辛苦,但他更側重於如何在這種辛苦中尋找到樂趣,如何在每一次的練習中發現新的驚喜。他的文字,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邃哲理,但貫穿始終的,是對音樂最純粹的熱愛和對生命最真摯的領悟。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聆聽一位老朋友的絮叨,他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分享他與音樂結緣的種種經曆。他沒有用那些復雜的音樂術語來壓製我,而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我去感受音樂的美妙。他談到自己對不同音樂傢的看法,談到自己對不同樂麯的理解,這些都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如此鮮活、如此有趣的人。我看到瞭一個音樂傢如何在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融入到音樂的創作與演奏中。他沒有把練琴描繪成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溝通的途徑。我讀到他如何看待每一次的演齣,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生,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種樸實無華的大傢風範。這本書讓我明白,練琴不僅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人格的塑造,是靈魂的升華。葛拉夫曼用他的生命,嚮我們展示瞭音樂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音樂,讓生命變得更加豐盈、更加精彩。我不再畏懼練琴,反而開始期待每一次的練習,期待在音符的世界裏,找到那個更加美好的自己。
评分《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練琴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活著”的書,一本關於“熱愛”的書。我被葛拉夫曼老爺子的語言魅力深深吸引,他那種不羈而又充滿智慧的錶達方式,讓我覺得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師,而是一位願意與我們分享人生感悟的智者。我不是一個勤奮的學生,尤其是在練琴這件事上,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讀瞭這本書,我仿佛被打通瞭任督二脈。葛拉夫曼並沒有用那些宏大的敘事來講述音樂的偉大,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將音樂的魅力娓娓道來。他談到自己學習音樂的經曆,談到自己對不同麯目的理解,甚至談到練琴時遇到的各種“小插麯”,都寫得繪聲繪色,讓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又常常在不經意間被觸動。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葛拉夫曼,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老頑童。他對待練琴的態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自由的錶達,一種與內心世界的對話。他教會我,練琴不僅僅是技巧的磨練,更是心靈的洗禮。通過音符的組閤,我們可以錶達喜怒哀樂,可以訴說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我開始嘗試著去感受音樂的“味道”,去體會每一個音符背後所蘊含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練琴的真正意義,在於享受這個過程,在於在音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葛拉夫曼的文字,如同他的琴聲一樣,充滿瞭感染力,它穿透瞭所有的理論和技巧,直達我的內心深處,讓我重新燃起瞭對音樂的熱情。我不再把練琴看作是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與自己內心深處的連接,一種釋放自我、探索生命的方式。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音樂世界的新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更加精彩的音樂天地。
评分初讀《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音樂理論書籍,或者是某個作麯傢生平的流水賬記錄。然而,當指尖滑過書頁,字裏行間湧動齣的,是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與純粹的熱愛。葛拉夫曼,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仿佛是古典音樂舞颱上一位永遠精力充沛、充滿奇思妙想的老頑童。我並非音樂專業齣身,對那些復雜的樂理知識也隻是一知半解,但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親切、幽默、甚至略帶狡黠的方式,嚮我揭示瞭音樂學習的真正魅力。它不是冰冷的音符堆砌,也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殿堂,而是融入生活、沁人心脾的陪伴。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在與我這位懵懂的讀者進行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我仿佛看到瞭葛拉夫曼老爺子坐在鋼琴前,眼神裏閃爍著狡黠的光芒,一邊彈奏著華美樂章,一邊又時常迸發齣孩童般的頑皮笑容。他談論的練琴,不是為瞭功成名就,不是為瞭獲得掌聲,而是為瞭享受指尖與琴鍵碰撞的瞬間,為瞭在每一個音符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書中沒有空洞的勵誌雞湯,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對音樂最真摯的理解。我讀到他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練習,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如何將枯燥的重復轉化為一種充滿驚喜的探索。他沒有迴避練琴的艱辛,但更強調的是如何在這種艱辛中找到樂趣,如何讓音樂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對“為什麼練琴”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有瞭全新的、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練琴的認知,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睏難,在葛拉夫曼的筆下,似乎都變成瞭一種可以被化解、甚至是可以享受的挑戰。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又調皮的長者,輕輕拍瞭拍我的肩膀,告訴我:“孩子,彆怕,音樂的旅程,從來都充滿瞭樂趣,隻要你願意去感受。”
评分《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這本書,以一種近乎魔術般的方式,將我從對“練琴”的固有印象中解救齣來。在此之前,我總是將練琴視為一項耗時耗力、甚至有些枯燥的任務,一個不得不完成的“功課”。然而,葛拉夫曼老先生,這位音樂界的“老頑童”,用他那充滿智慧和幽默的文字,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他的敘述,不是冰冷的陳述,而是飽含情感的分享,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嚮我傾訴他的音樂情緣。我並非科班齣身,對音樂理論的理解也僅限於皮毛,但葛拉夫曼的語言卻格外親切,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隻有發自內心的交流。他沒有迴避練琴過程中的挑戰,但更側重於如何在這些挑戰中找到樂趣,如何讓每一次的練習都成為一次全新的探索。他將練琴描繪成一種與自我對話、與心靈溝通的方式,一種在音符的世界裏釋放自我、尋找真我的過程。我被他那種對音樂近乎癡迷的熱愛所深深打動,這種熱愛跨越瞭時空,感染瞭我。他分享瞭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對音樂的理解,以及音樂如何伴隨他走過人生的種種風景。他談到自己對不同風格音樂的欣賞,以及如何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這些都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如此鮮活、如此有生命力的人。這本書讓我開始理解,練琴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技巧的完美,而在於心靈的體驗,在於在音符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的筆,為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音樂畫捲,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自由、更加深刻、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可能。
评分初讀《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我本以為會遇到一本充斥著專業術語和枯燥理論的書籍,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乎意料的輕鬆和幽默,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音樂魅力的世界。葛拉夫曼老先生,這位被譽為“音樂老頑童”的傳奇人物,用他那獨具一格的語言風格,將自己與音樂的不解之緣娓娓道來。他的文字,如同他的琴聲一般,時而激昂澎湃,時而細膩溫柔,時而又帶著一絲頑皮的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我不是音樂領域的專傢,對很多音樂理論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我被這本書深深吸引。葛拉夫曼並沒有用艱深的理論來“勸退”讀者,而是用一種極為生活化、極為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他對音樂的理解,以及他為什麼堅持練琴。他沒有把練琴描繪成一項艱苦的任務,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自我探索、一種與內心對話的獨特方式。我感受到瞭他對音樂純粹的熱愛,那種熱情能夠穿透文字,直擊心靈。他談到自己學習音樂的經曆,談到自己對不同麯目的感悟,甚至談到練琴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趣事,都寫得繪聲繪色,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與他一同經曆。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練琴”的意義,它不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心靈的滋養,是情感的釋放,是生命力量的源泉。我被他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所感染,也從他身上看到瞭音樂能夠給予人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的智慧和熱情,引導我走進音樂的殿堂,讓我看到瞭音樂的無限可能,也讓我重新燃起瞭對學習音樂的熱情。
评分《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溫暖而深刻的對話。葛拉夫曼老先生,這位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的“老頑童”,以他特有的方式,卸下瞭音樂傢高高在上的光環,與讀者分享瞭他對音樂、對生活、對人生的肺腑之言。我並非音樂學院科班齣身,對許多音樂理論隻能是“仰望星空”,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讓我倍感親切,仿佛是一位長者在與我閑聊傢常。他沒有長篇大論地講授枯燥的樂理知識,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分析某個樂麯的結構。相反,他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一段段充滿智慧的感悟,將音樂學習的真諦,以及他與音樂結緣的種種故事,巧妙地融入字裏行間。我讀到他如何看待“練琴”這件事,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與自我心靈對話的儀式,一種探索內心世界的方式。他沒有迴避練琴過程中的艱辛與枯燥,但他更善於從這些挑戰中挖掘齣樂趣,將每一次的練習,變成一次充滿發現的旅程。我被他那種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所打動,那種熱情仿佛能夠穿越文字,感染到每一個讀者。他談到自己對不同音樂傢和作品的獨到見解,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又充滿哲思,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曆。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為什麼而練琴”這個問題,它不再是為瞭應付考試,也不再是為瞭取悅他人,而是為瞭讓自己活得更充實、更快樂,為瞭在音樂的世界裏,找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的文字,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自由、更加純粹、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可能。
评分在我看來,《我為什麼要練琴:音樂老頑童葛拉夫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熱愛生活”的書。葛拉夫曼老先生,這位被譽為“音樂老頑童”的傳奇人物,用他那充滿智慧和人生閱曆的筆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音樂的關係,以及音樂在生活中的意義。我並非音樂專業人士,對許多高深的音樂理論感到敬而遠之,但葛拉夫曼的文字卻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他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分享瞭他與音樂的不解之緣。他沒有用那些復雜的專業術語來“壓製”讀者,而是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一段段充滿哲思的感悟,將音樂學習的樂趣,以及他如何通過音樂來豐富人生的經曆,娓娓道來。我被他那種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情所深深吸引,他對待練琴的態度,從來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與自我心靈對話的儀式,一種在音符的世界裏探索和釋放自我的方式。他並沒有迴避練琴過程中的艱辛,但他更善於從這些挑戰中發掘齣樂趣,將每一次的練習都變成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我讀到他如何看待不同時期音樂的發展,如何理解作麯傢的創作意圖,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他深厚的學養和對音樂無與倫比的熱情。這本書讓我明白,練琴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追求錶麵的完美,而在於內心的體驗,在於在音樂的起伏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葛拉夫曼老先生用他的文字,為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音樂人生畫捲,讓我看到瞭音樂學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自由、更加深刻、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