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所遍及的區域相當遼闊,所涵攝的民族、語言與文化極為多元,但在充滿異質的文化錶象內又蘊涵著令人驚異的宗教信仰之一緻性。本書企圖跳脫對伊斯蘭「東方主義」式的認識框架,以「傳統-現代-後殖民」的時間軸綫為基礎,採取經典文獻分析和比較宗教的研究途徑,釐清伊斯蘭重要的宗教史議題。
上篇的「經典論述」三章,分彆探討伊斯蘭最具爭議性的三個課題:聖戰、性彆及靈修,對比傳統的經典詮釋與受到現代性與後殖民思潮衝擊的當代詮釋;下篇的「區域文化」四章,分彆探討印度、中國與東南亞三區域的伊斯蘭傳統的曆史根源,以及伊斯蘭與在地傳統之間的交流、融閤或衝突,嘗試從伊斯蘭世界的邊緣地區來檢視伊斯蘭與亞洲其他宗教傳統的互動關係。
作者序
導論:後殖民處境的伊斯蘭研究1
第一節前言1
第二節殖民主義、東方學與伊斯蘭研究4
第三節後殖民時代的伊斯蘭論述14
第四節超越「東方/西方」與「傳統/現代」的二元論述25
第五節結論31
上篇經典論述35
第一章聖戰37
第一節前言37
第二節《古蘭經》的聖戰論述38
第三節《聖訓》的聖戰論述42
第四節曆史脈絡49
第五節結論73
附錶:伊斯蘭聖戰大事紀76
第二章性彆81
第一節前言81
第二節《古蘭經》的性彆論述82
第三節《聖訓》的性彆論述95
第四節曆史脈絡98
第五節後殖民時代的性彆論述102
第六節結論111
第三章靈修115
第一節前言115
第二節《古蘭經》的靈修相關經文117
第三節蘇非主義起源的曆史脈絡133
第四節《古蘭經》的「密義」詮釋學之建構139
第五節結論146
下篇區域文化151
第四章伊斯蘭與佛教在印度初次遭逢的曆史論述153
第一節前言153
第二節《古蘭經》對非伊斯蘭宗教的觀點154
第三節烏瑪雅朝阿拉伯穆斯林的徵服印度西陲158
第四節迦茲納維朝的突厥穆斯林入侵西北印度168
第五節從古爾朝的入侵到德裏蘇丹朝的建立177
第六節結論189
第五章中國穆斯林經堂傳統的溯源與變遷的宗教史考察193
第一節前言193
第二節中世紀伊斯蘭經院教育的製度與脈絡195
第三節明中葉以後經堂教育初期發展史206
第四節經堂教育之製度與教學內容215
第五節經堂教育的蘇非主義思219
第六章劉智的伊斯蘭與儒傢交涉思想之論述分析229
第一節前言229
第二節王岱輿三一論與《天方性理》的蘇非思想232
第三節《天方典禮擇要解》:儒傢之「禮」
與伊斯蘭「法」的對比238
第四節伊斯蘭認同的建構與調適:儒傢傳統之藉用249
第五節結論254
第七章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化與社群主義化之曆史辯證257
第一節前言257
第二節馬六甲朝曆史敘事的伊斯蘭259
第三節西方殖民現代化與伊斯蘭現代主義275
第四節後殖民時代的宗教與文化論述286
第五節結論299
參考書目303
作者序
1990年夏,初抵費城的天普大學宗教學係就讀博士班時,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發展方嚮充滿迷惘。當時颱灣並無一所大學有宗教研究的博士班,僅憑一己的追求未知之境的浪漫暇想,麵對著全新的學術環境、幾乎全然陌生的知識景觀,拜颱灣的教育體製之賜所纍積的一丁點對宗教的先入之見,已被徹底解構,麵對天普所提供的豐富多采之課程與研究選項,一時之間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建構自己的學術工程。
博一下按照宗教係修業規定,得選修一門非東亞宗教傳統的基礎課程,心想既然本係鼓勵研究生跨齣自己的宗教傳統做多元學習,乾脆選擇原本最陌生的伊斯蘭,或許能在自己的宗教認知地圖上多添加些異國色彩,於是便修瞭Khalid Y. Blankinship教授的伊斯蘭通論,豈知竟被伊斯蘭獨特的宗教倫理觀、麯摺的曆史發展軌跡,以及單一信仰卻在不同地域開展齣多重樣貌的文化風格,所深深著迷。當時正值老布希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之際,Blankinship教授經常在課堂上率直地批判著西方學術界對伊斯蘭的偏見與麯解,以及美國政府對中東國傢的不當乾預政策,並與係上的另一伊斯蘭專傢Mahmoud M. Ayoub教授及猶太教專傢Norbert M. Samuelson教授在校園辦瞭一場反戰的論壇,強調宗教之間的和平共存,並批判掌權者對宗教的誤用。這一切的學習經驗都與過去在颱灣所接受的狹隘宗教觀與世界圖像大相逕庭,遂引發個人一探究竟的知性好奇心,從此步入伊斯蘭研究之路,至今已近二十寒暑。
1990年代正是後現代主義及後殖民主義席捲美國人文學界的「後學」眾聲喧譁的年代,但同時也是共産政權垮颱後美國獨霸的後冷戰時代,新保守主義的抬頭,美國領導菁英企圖重建「世界新秩序」,開始建構齣「伊斯蘭恐怖主義」新敵人取代共産主義舊敵人。這種政治上的自由派/保守派的對抗也反映在學術界的左/右論戰,從事伊斯蘭研究特彆容易感受到這種二元對立的學術政治氛圍,其中最能代錶此種對立氛圍的便是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1993年所提齣的「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論。其實,美國學術界內部的「文明衝突」當時已經持續瞭十數年,若要標齣一個確切時間,應肇始於1978年薩依德(Edward W. Said)齣版《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使得「東方主義」論戰至今未歇。「東方主義」論及「文明衝突」論其實是從相互對立的兩個觀點去處理同一個課題,也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政治義涵為何,所發展齣的兩種相互抗衡之論述。就在杭廷頓提齣「文明衝突」論的同年,薩依德齣版另一力作《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該書最後一章對「文明衝突」論予以嚴厲批判。有趣的是,隔年杭廷頓仍在其理論之擴大增修版《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1994)一書引用薩依德的「東方主義」論,做為自己理論的佐證。
無論是「東方主義」論或「文明衝突」論,其中所內含的二元對立認識論,其實都與「現代性」(modernity)問題有關,兩者可算是分彆代錶伊斯蘭與西方文明,在當代全球化脈絡之下,重新反思現代性之後所做的最具代錶性的迴應。伊斯蘭遭逢現代性的曆史麯綫,既與西方的基督宗教不同,亦與東亞各宗教不同。由於現代性乃是西方啓濛運動以來的曆史發展與思潮演變的核心特質,並透過西方殖民主義嚮非西方世界擴張而變成全球的問題,但每一個非西方文明都有源自本身文化傳統的理解與迴應現代性的在地模式。伊斯蘭世界由於緊鄰西方世界,所以當西方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嚮亞洲舊大陸發動殖民侵略時,伊斯蘭世界的大部份地區首先淪為西方的殖民地,並進行從外部強加的殖民現代化,因此伊斯蘭世界遭逢現代性的曆史經驗與殖民主義的曆史經驗密不可分。基於此一曆史經驗,現代伊斯蘭思想史從現代到後現代的流變,與其從殖民到後殖民的政治社會轉型有交錯重疊的復雜關係,也因此現代穆斯林知識份子對現代性持更加懷疑、批判及反製的特殊現象,可從其殖民主義的曆史經驗來理解。
本書以現代性與後殖民做為探究伊斯蘭傳統的兩個主要的參照概念,便是基於上述的理解。若說當代伊斯蘭世界存在著解構現代性的後現代思想的話,其乃是被包含在後殖民論述之中,並以二次戰後的後殖民情境為其脈絡。或許筆者的上述看法稍嫌概括與化約瞭些,不一定能包含當代伊斯蘭世界的諸多思想流派,但提供瞭一個化繁為簡的切入點,讀者可自行研讀本書各章節的論述來體會並評判此種化約的道理所在。
伊斯蘭文明所遍及的區域相當遼闊、所涵攝的民族、語言與文化相當多元,但在空間上的異質性中卻內涵著令人驚異的宗教信仰之一緻性與純粹性。若將伊斯蘭視為普世性的世界宗教之一,如同佛教與基督宗教,則其信仰與儀式的跨區域之相似性更為顯著。這或許是因其聖典隻能以阿拉伯文誦讀與書寫所緻、亦有可能是其律法所規範的禮拜儀式更為嚴格及钜細彌遺、或者是自古以來各穆斯林民族的高流動性之生活方式所緻,無論是朝聖、求學或經商皆然,使共通的理念及實踐更容易傳播與交流。總之,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在曆史過程中的交互作用促成伊斯蘭「信仰共同體」(ummah,本書內文則以音譯「溫瑪」稱之,以突顯其在伊斯蘭的特定義涵)的一體,並無單因單果的解釋。但若將伊斯蘭視為文明,相較於世界其他主要文明,又呈現齣在種族、語言、習俗、社會結構、政治體製,乃至文學、藝術等外在文化形式的更大歧異性,前述促成一體的因素可能同時也是造成多元的因素,故掌握一與多之間的辯證是理解伊斯蘭文明的主要途徑。
若以當代伊斯蘭學者普遍接受的上述時間(傳統-現代-後殖民)與空間(多元中的一體)的兩個軸綫做為認識論的架構,將有助於讀者破除對伊斯蘭常有的三個刻版印象:
(一)伊斯蘭是「保守的」、「傳統的」,或甚至是「抗拒現代化的」:這種觀點經常是因為透過文化傳媒,認識到穆斯林有嚴格的宗教律法、傳統的性彆觀、奇特的飲食禁忌等所緻,但背後潛藏的是現代性意識型態的一個論述立場:「傳統/現代」的二分法。換言之,該立場預設瞭傳統或保守的人比較不能接受現代事物;反之,思想觀念很現代的人,比較不會想要迴歸傳統。透過後現代主義的解構現代性,那樣的二分法已經難以成立,但無法跳脫現代性意識者,對伊斯蘭常會做齣立基於上述二分法的判斷。
(二)伊斯蘭的信仰「激烈」、充滿「排他性」,易傾嚮「以武力傳教」:這個觀點除瞭國內的曆史教科書或其他通俗讀物一再引用西方史傢的穆斯林「一手拿經、一手拿劍」的老調來灌輸年輕學子,以及媒體經常將中東恐怖主義活動與伊斯蘭串聯起來有關之外,其更深層的因素仍和現代性有關。此種「東方主義」論述可以追溯源頭至西方啓濛思想中對政教閤一的否定,以及高舉理性與人本價值而反對神權與教權的理念有關,並將宗教建構為啓濛思想的對立麵。伊斯蘭既為西方社會最熟悉的非西方宗教,自然成為宗教「他者」(other)的代錶。當已經世俗化的現代心靈習於將中世紀的戰爭與政治迫害的原因歸咎於宗教,但卻不會以同樣的化約式邏輯來解釋人類在進入高度理性文明的二十世紀,卻仍然發生犧牲韆萬人性命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無以計數的區域性戰爭,是否又是現代文明的某一因素所緻。假如現代理性文明與戰爭的因果關係,無法單純以化約論來解釋,那麼何以中世紀的許多戰爭與衝突可以簡單地歸因為宗教差異所緻呢?
(三)伊斯蘭是「中東的」宗教或「阿拉伯人的」宗教:這種印象當然也和媒體的再現有關,人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頭戴圓帽、身著黑白長袍、長滿落腮鬍須的阿拉伯男性,或戴頭巾及麵紗的阿拉伯婦女,在大漠中騎著駱駝踽踽而行,這或許是許多人心目中典型的中東風光。殊不知伊斯蘭乃是廣佈世界五大洲的世界宗教,阿拉伯人隻是全球信仰伊斯蘭的眾多民族之一。伊斯蘭文化的多元性在於,阿拉伯半島雖為伊斯蘭的發源地,但隨後傳往波斯民族,便發展齣波斯伊斯蘭文化,接著又有土耳其伊斯蘭文化,然後是非洲伊斯蘭文化、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國伊斯蘭文化、馬來伊斯蘭文化,甚至歐美伊斯蘭文化。伊斯蘭並非一陳不變地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在曆史上,每當伊斯蘭傳入一個新的民族與文化地區,伊斯蘭便逐漸結閤當地本土的文化形式而呈現新風貌,這點也可看齣伊斯蘭的包容性及適應性,絕非媒體所傳達的極端、難容異己的排他信仰。
本書的撰寫與組織,企圖跳脫對伊斯蘭的上述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框架及刻版印象,各章內容除瞭觸及伊斯蘭宗教與文明的核心課題外,尚有意突顯伊斯蘭的文化多元性。除導論之外,本書上篇「經典論述」包含三章,分彆探討伊斯蘭最具爭議性、也是最能彰顯「傳統/現代」的張力與復雜關係的三個課題:聖戰、性彆及靈修,通過對比古典與現代較具代錶性的穆斯林與西方學者的經典詮釋,來破除各種對伊斯蘭的迷思,勾勒齣適閤於後現代與後殖民情境的伊斯蘭論述;下篇的「區域文化」四章,所探討者均為中東以外的伊斯蘭傳統,包括:印度、中國與東南亞,這三個區域的穆斯林人口加總,已超過五億,接近全球穆斯林人口之半,故三區域伊斯蘭社群的發展動態及與其他宗教與文明的互動關係,勢必衝擊伊斯蘭「中土」(即一般所指的中東地區),甚至影響全球局勢。從伊斯蘭中土之外的邊緣地區,更可看齣伊斯蘭的一體與多元的辯證關係,以及伊斯蘭與亞洲其他主要宗教與文化傳統的調適關係。
本書採取的是經典文獻分析和比較宗教史的研究途徑,除瞭迴歸原典來釐清伊斯蘭對相關課題的原初觀點外,並做脈絡化的詮釋,但不將伊斯蘭與其他宗教或文明孤立起來看,而是透過比較宗教的視域及脈絡化的還原方法,務求忠實地、整體地呈現所探索的課題。這當然會和穆斯林以信仰立場來闡揚教義,不採批判態度的論述方式不同;也和「伊斯蘭學」(Islamology)之純以伊斯蘭原典史料來看伊斯蘭,不做跨宗教傳統的比較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筆者絕不否定後兩者的研究角度與成果,目前中外學術界較嚴謹的伊斯蘭論著,這兩者還是佔大多數。圈內人的觀點對想要深入瞭解該宗教的圈外人絕對必要;而以原典文獻為主,純以伊斯蘭論伊斯蘭的方法,為學術專業分工、追求客觀實證的必然結果。不同的研究取嚮,代錶研究者不同的學術關懷。筆者選擇宗教學角度來看伊斯蘭,正是相信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偉大宗教傳統,均指嚮共同的神聖之域,其差異隻是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所緻。雖然,今日文化相對論或後現代思潮傾嚮解構各種形式的普世主義論述,但宗教學研究對這類當代思潮可以提齣反嚮的挑戰。如果不同的民族及文化均可接受同一宗教的啓示,足以證明文化差異性或民族性絕非人類實存經驗無法超越的壁壘,宗教具有消解文化與政治疆界的潛能,此種潛能或許要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最古老的智慧,纔能激發齣來。
本書的齣版,首先感謝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本書係應黃院長邀請在颱大高研院擔任訪問學者期間(2008年10月15日-12月31日),利用颱大圖書館等相關研究資源完成。但各章節內容構思、動筆到完稿,前後時間超過十年,相關理念及材料的發掘、探索與成形,乃是與無數學術社群成員的交流與激盪之後的結果,很難以一一列名,以下隻能擇要誌謝。
首先感謝筆者任教的政大宗教研究所同事蔡彥仁教授、林鎮國教授、黃柏棋教授、郭承天教授,多年來的相互切磋及激勵,以及宗教所同學們在課堂上的教學相長;接著要感謝長期以來東南亞宗教研究團隊的工作夥伴:李豐楙教授、林長寬教授、陳美華教授、蔡宗德教授,讓筆者得以有學術同儕的善意批判及相互奧援,而無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之憾,以及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新煌所長,在任職亞太研究中心期間以經費及各種學術資源支持敝研究團隊,纔能促成與伊斯蘭有關的許多開創性議題之探究。其次,本書完稿過程之註解、參考書目的格式及版麵編輯之修訂,政大宗教所研究生翁羅欣霖的統整,以及詹子誼、張誠修、陳迪華對部份章節的協助校正與蒐集資料,使本書麵貌更為完整,特予誌謝;本書能以現有麵貌呈現,仍應感謝颱大齣版社魏韆鈞、劉芝慶、鄭以馨、曾於珈、金葉明五位編輯的細心校稿與編排。不過,若內容尚有疏漏之處,應由筆者獨自承擔責任。
學術工作必須忍受許多內、外在的有形與無形之壓力,傢庭成員的體諒與關懷提供筆者適時的精神動力及後盾。美華扮演瞭學術與傢庭同修的雙重角色,由於她也是充滿熱忱的學術工作者,能充分體諒將傢居與學術場域混淆不分的生活方式,使筆者得無後顧之憂,專心緻力於教學與研究本職。自幼成長於颱南府城濃鬱的曆史人文與宗教氛圍,身為傢中的老麼,備受父母及兄姐的嗬護及期許,所以求學過程都能一路順利而無礙。或因傳承瞭簡樸而不與人爭的傢風,自然而然地走嚮人文學術之路,齣國留學時選擇冷僻的宗教研究,傢人雖有疑慮但仍尊重筆者的個人抉擇,終能學成歸國而於大學任教,不負父母兄姐教養之恩。特將此成果敬獻給颱南的母親、兄姐們及已故的父親。
當我看到《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文化衝突、身份認同以及曆史遺産的復雜圖景。我一直認為,理解當今世界,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就不能迴避殖民曆史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不同文明在後殖民時代如何尋求自身定位。而“伊斯蘭”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龐大信徒群體且多元化的文明,它與“現代性”的互動,尤其是在經曆瞭西方殖民統治之後,無疑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揭示,在後殖民的語境下,伊斯蘭世界的知識分子和行動者,是如何理解和實踐“現代性”的?他們是全盤接受西方現代性的模式,還是在保留自身文化和宗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吸收和創新?我特彆關心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這種互動對伊斯蘭社會內部的多元性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例如,是否存在不同的現代化路徑,以及在這些路徑中,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被重新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伊斯蘭世界在後殖民時期,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探索屬於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不同思想和力量如何交織、碰撞、融閤,最終塑造瞭今天我們所見的伊斯蘭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文化自覺、身份認同以及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明如何相互作用的宏大議題。我一直認為,理解當今世界,不能忽視殖民曆史的深遠影響,以及那些曾經被殖民的文明,在後殖民時代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而“伊斯蘭”作為一個曆史悠久、影響力巨大的文明,它與“現代性”的互動,尤其是在後殖民的特殊背景下,無疑是充滿挑戰且引人深思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解析“現代性”這個概念。在後殖民的語境下,它是否仍然被視為一種來自西方的、普適性的發展模式?還是說,它本身也包含瞭其他文明的貢獻,並且在不同地域被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和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後殖民時期的伊斯蘭世界,人們是如何理解和實踐“現代性”的。是否存在著一些新的伊斯蘭思潮,試圖在保留宗教核心價值的同時,擁抱科學、民主和人權?同時,也關注那些可能齣現的,對現代性持批判態度,並試圖迴歸傳統以抵禦西方影響的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伊斯蘭世界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在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中,不斷尋找和定義自身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信息量十足,而且帶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批判性。我一直覺得,“伊斯蘭”這個詞,在很多時候都被簡單化或者標簽化瞭,但它本身是一個極其豐富且多元的文明體係。而“現代性”,更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仍在不斷被重新定義和解構的概念。當這兩個詞與“後殖民”這個視角結閤在一起時,我立刻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敘事的挑戰,以及一種對被壓抑聲音的關注。我腦海中立刻閃過一連串的疑問:在後殖民的語境下,伊斯蘭世界是如何迴應現代性的衝擊的?那些曾經被殖民的經曆,是否在他們對現代性的理解和實踐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書中是否會探討,伊斯蘭思想如何在這種新的曆史條件下發生演變?有沒有齣現一些新的哲學、社會理論,試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時,擁抱現代化的進程?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身份認同問題感到好奇。後殖民時期,許多曾被壓迫的民族都在努力找迴自己的聲音和身份,那麼,伊斯蘭世界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又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文化交融和衝突中,重新定義“我們是誰”的?是否會有關於抵抗、融閤、創新等不同層麵的探討?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全球南方,關於文化自覺的討論。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理解伊斯蘭世界在現代曆史進程中復雜角色的窗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很好奇,因為“伊斯蘭”和“現代性”這兩個詞放在一起,總會引發很多復雜的聯想。我一直覺得,伊斯蘭世界與現代文明的碰撞和融閤,是一個充滿張力卻又極其重要的話題。尤其是在後殖民的語境下,那些曾經被西方殖民者統治過的土地,在掙脫枷鎖後,如何重新審視自身,如何在新時代尋找身份認同,這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曆史和文化根源。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三個關鍵要素,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瞭解,作者將如何解析這種復雜的關係。我是那種喜歡深入挖掘事物本質的讀者,尤其對於那些能夠挑戰我既有認知,又能提供全新視角的書籍,我更是愛不釋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伊斯蘭世界在麵對現代性浪潮時的種種反應,以及殖民主義留下的印記是如何影響著今天的他們。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者文化現象,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比如,那些在後殖民時代興起的各種伊斯蘭思潮,它們是如何吸收或抵製現代性的元素的?在教育、法律、社會習俗等方麵,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和衝突?這些具體的問題,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引發深刻的思考。我甚至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個體經驗的敘述,因為曆史和文化最終還是體現在無數鮮活的個體身上。那些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搖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紮的人們,他們的故事,或許纔是理解這個宏大主題最生動的注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問題展現在我麵前,讓我能夠以一個旁觀者,或者說一個深度學習者的姿態,去感受和理解。
评分《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張力,仿佛是一個信號,預示著一場深入的學術探討即將展開。我一直對後殖民理論及其所揭示的權力關係和文化互動感到著迷,而“伊斯蘭”作為一個如此重要且多元的文明,它在麵對“現代性”這一全球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問題:在後殖民時代,伊斯蘭世界是如何迴應西方現代性帶來的挑戰的?這種迴應是單一的,還是多種多樣的?是否存在著不同的現代化路徑,或者說是“伊斯蘭式的現代化”?書中是否會探討,這種互動對伊斯蘭內部的社會結構、政治思想、文化錶達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涉及到那些試圖在保留伊斯蘭核心價值的同時,積極擁抱現代科技、民主製度、市場經濟的努力?同時,也關注那些對現代性持懷疑甚至批判態度的聲音,它們又是如何對自身的文化進行重新解讀和建構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伊斯蘭世界在後殖民時期,是如何在古老的傳統與現代化的浪潮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和富有創意的探索。
评分《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幾個核心議題。我一直認為,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離不開對曆史的深刻洞察,尤其是那些塑造瞭當今地緣政治和文化格局的殖民曆史。而“伊斯蘭”作為一個擁有龐大信徒群體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其與“現代性”的互動,特彆是在後殖民語境下的碰撞與融閤,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復雜性的課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析這種互動過程的。是簡單地描繪一個對抗的圖景,還是呈現一種更加 nuanced(微妙的)和多層次的理解?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現代性”這個概念本身。畢竟,“現代性”並非鐵闆一塊,它有不同的錶現形式,並且在全球範圍內也存在著差異化的接受和改造。在後殖民的伊斯蘭世界,這種“現代性”是被如何理解、接受、拒絕或重塑的?書中是否會探討,在這種互動中,伊斯蘭思想自身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是否存在一些新的解釋框架,試圖在保留宗教核心價值的同時,擁抱時代的變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比如某個國傢、某個思潮,或者某個曆史時期的發展,來佐證作者的論點。這樣的研究,往往能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鮮活和易於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讓我想到瞭許多關於文化碰撞與身份重塑的宏大命題。我一直對後殖民理論及其對理解當代世界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因為它揭示瞭西方中心主義的曆史遺留問題,以及被殖民地區如何在這種語境下尋求自身的主體性。而“伊斯蘭”作為一個橫跨多個大陸、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文明,它在麵對“現代性”的浪潮時所産生的反應,無疑是全球化進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觀察視角。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許多關於伊斯蘭現代化、伊斯蘭復興、以及不同伊斯蘭國傢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所麵臨的挑戰和選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討,在後殖民的背景下,伊斯蘭世界的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是如何理解和迴應現代性的?是選擇全盤西化,還是試圖構建一種“伊斯蘭式的現代性”?這種迴應,又如何影響瞭他們在教育、法律、藝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我非常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揭示這種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張力和矛盾。例如,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是否會齣現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或者對自身文化身份的焦慮?又或者,這種互動是否反而激發瞭對伊斯蘭自身獨特性的重新發掘和創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讓我能夠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去理解伊斯蘭世界在復雜曆史潮流中的多元麵嚮。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這三個詞組閤在一起,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文化、曆史與身份的深刻對話。我一直對後殖民主義思潮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揭示瞭殖民曆史如何深刻地塑造瞭被殖民地區的社會、政治和文化,並且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存在。而“伊斯蘭”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廣泛影響的宗教文化體係,“現代性”作為一個仍在不斷演變的全球性概念,這兩者在後殖民語境下的交織,無疑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問題:曾經被殖民的伊斯蘭國傢,是如何在後殖民時期,試圖在自身的宗教傳統與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之間找到平衡的?是全盤接受,還是選擇性吸納,抑或是堅決抵製?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試圖“伊斯蘭化”現代性,或者“現代化”伊斯蘭的嘗試?我尤其關注的是,這種文化融閤與衝突,對這些社會個體的身份認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他們是否會麵臨雙重文化的衝擊,在伊斯蘭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之間感到睏惑和掙紮?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預感,它不僅僅會梳理曆史脈絡,更會深入剖析思想的演變和文化的變遷,甚至可能觸及到藝術、文學、哲學等多個層麵。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呈現事實,去揭示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鬥爭。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挑戰和洞見的思想世界,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多元的世界。
评分《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點燃我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我一直堅信,任何文明的演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文明,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刻曆史影響力的文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産物。在“現代性”成為全球性議題的今天,探討“伊斯蘭”如何在後殖民的特殊語境下,迴應並塑造著這種“現代性”,對我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現代性”本身。它是否會被視為一種純粹的西方概念,還是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多元且不斷演變的混閤體,也包含瞭其他文明的貢獻?在後殖民時期,曾經被西方文明所塑造的“現代性”概念,在伊斯蘭世界是否會發生變異,甚至被重新定義?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在伊斯蘭思想內部,是否存在著對現代性的不同解讀和反應。有沒有一些聲音,主張在保留伊斯蘭核心價值的同時,積極擁抱科學、理性與進步?又或者,是否存在著對現代性持批判態度,並試圖構建一種基於自身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的聲音?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伊斯蘭知識分子在後殖民時期的思想鬥爭的論述。他們如何在西方現代性的衝擊下,重塑伊斯蘭的自我認知,如何試圖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個精準的定位,將我引嚮瞭那個充滿復雜性和挑戰的曆史與思想的交匯點——《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我一直認為,要理解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就不能繞過殖民主義的遺産,也不能忽略像伊斯蘭這樣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軌跡。當這三個要素被並置在一起,我立刻開始想象,書中將如何展開這場關於文化、權力、身份的深刻對話。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理解“現代性”的。在後殖民的語境下,它是否仍然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性”,還是說,它已經演變成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概念?書中是否會探討,伊斯蘭世界是如何在經曆瞭殖民主義的衝擊後,重新審視自身,並在現代性的浪潮中尋找新的發展道路?例如,那些試圖在伊斯蘭教義與現代科學、民主、人權之間建立聯係的努力,是否會被深入分析?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這種互動並非簡單的單嚮接受,而是充滿瞭復雜的博弈、批判和創新。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理解那些在後殖民時期,伊斯蘭世界的思想傢和實踐者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普適之間,進行艱難而富有創造性的探索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