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现代性与后殖民

伊斯兰、现代性与后殖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伊斯兰
  • 现代性
  • 后殖民主义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学
  • 中东研究
  • 宗教研究
  • 历史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伊斯兰文明所遍及的区域相当辽阔,所涵摄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极为多元,但在充满异质的文化表象内又蕴涵着令人惊异的宗教信仰之一致性。本书企图跳脱对伊斯兰「东方主义」式的认识框架,以「传统-现代-后殖民」的时间轴线为基础,採取经典文献分析和比较宗教的研究途径,釐清伊斯兰重要的宗教史议题。

  上篇的「经典论述」三章,分别探讨伊斯兰最具争议性的三个课题:圣战、性别及灵修,对比传统的经典诠释与受到现代性与后殖民思潮冲击的当代诠释;下篇的「区域文化」四章,分别探讨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三区域的伊斯兰传统的历史根源,以及伊斯兰与在地传统之间的交流、融合或冲突,尝试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区来检视伊斯兰与亚洲其他宗教传统的互动关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导论:后殖民处境的伊斯兰研究1
第一节前言1
第二节殖民主义、东方学与伊斯兰研究4
第三节后殖民时代的伊斯兰论述14
第四节超越「东方/西方」与「传统/现代」的二元论述25
第五节结论31

上篇经典论述35

第一章圣战37
第一节前言37
第二节《古兰经》的圣战论述38
第三节《圣训》的圣战论述42
第四节历史脉络49
第五节结论73
附表:伊斯兰圣战大事纪76

第二章性别81
第一节前言81
第二节《古兰经》的性别论述82
第三节《圣训》的性别论述95
第四节历史脉络98
第五节后殖民时代的性别论述102
第六节结论111

第三章灵修115
第一节前言115
第二节《古兰经》的灵修相关经文117
第三节苏非主义起源的历史脉络133
第四节《古兰经》的「密义」诠释学之建构139
第五节结论146

下篇区域文化151

第四章伊斯兰与佛教在印度初次遭逢的历史论述153
第一节前言153
第二节《古兰经》对非伊斯兰宗教的观点154
第三节乌玛雅朝阿拉伯穆斯林的征服印度西陲158
第四节迦兹纳维朝的突厥穆斯林入侵西北印度168
第五节从古尔朝的入侵到德里苏丹朝的建立177
第六节结论189

第五章中国穆斯林经堂传统的溯源与变迁的宗教史考察193
第一节前言193
第二节中世纪伊斯兰经院教育的制度与脉络195
第三节明中叶以后经堂教育初期发展史206
第四节经堂教育之制度与教学内容215
第五节经堂教育的苏非主义思219

第六章刘智的伊斯兰与儒家交涉思想之论述分析229
第一节前言229
第二节王岱舆三一论与《天方性理》的苏非思想232
第三节《天方典礼择要解》:儒家之「礼」
与伊斯兰「法」的对比238
第四节伊斯兰认同的建构与调适:儒家传统之借用249
第五节结论254

第七章马来西亚的伊斯兰化与社群主义化之历史辩证257
第一节前言257
第二节马六甲朝历史叙事的伊斯兰259
第三节西方殖民现代化与伊斯兰现代主义275
第四节后殖民时代的宗教与文化论述286
第五节结论299

参考书目30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1990年夏,初抵费城的天普大学宗教学系就读博士班时,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充满迷惘。当时台湾并无一所大学有宗教研究的博士班,仅凭一己的追求未知之境的浪漫暇想,面对着全新的学术环境、几乎全然陌生的知识景观,拜台湾的教育体制之赐所累积的一丁点对宗教的先入之见,已被彻底解构,面对天普所提供的丰富多采之课程与研究选项,一时之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建构自己的学术工程。

  博一下按照宗教系修业规定,得选修一门非东亚宗教传统的基础课程,心想既然本系鼓励研究生跨出自己的宗教传统做多元学习,干脆选择原本最陌生的伊斯兰,或许能在自己的宗教认知地图上多添加些异国色彩,于是便修了Khalid Y. Blankinship教授的伊斯兰通论,岂知竟被伊斯兰独特的宗教伦理观、曲折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单一信仰却在不同地域开展出多重样貌的文化风格,所深深着迷。当时正值老布希发动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之际,Blankinship教授经常在课堂上率直地批判着西方学术界对伊斯兰的偏见与曲解,以及美国政府对中东国家的不当干预政策,并与系上的另一伊斯兰专家Mahmoud M. Ayoub教授及犹太教专家Norbert M. Samuelson教授在校园办了一场反战的论坛,强调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存,并批判掌权者对宗教的误用。这一切的学习经验都与过去在台湾所接受的狭隘宗教观与世界图像大相迳庭,遂引发个人一探究竟的知性好奇心,从此步入伊斯兰研究之路,至今已近二十寒暑。

  199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及后殖民主义席卷美国人文学界的「后学」众声喧譁的年代,但同时也是共产政权垮台后美国独霸的后冷战时代,新保守主义的抬头,美国领导菁英企图重建「世界新秩序」,开始建构出「伊斯兰恐怖主义」新敌人取代共产主义旧敌人。这种政治上的自由派/保守派的对抗也反映在学术界的左/右论战,从事伊斯兰研究特别容易感受到这种二元对立的学术政治氛围,其中最能代表此种对立氛围的便是杭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1993年所提出的「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论。其实,美国学术界内部的「文明冲突」当时已经持续了十数年,若要标出一个确切时间,应肇始于1978年萨依德(Edward W. Said)出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使得「东方主义」论战至今未歇。「东方主义」论及「文明冲突」论其实是从相互对立的两个观点去处理同一个课题,也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政治义涵为何,所发展出的两种相互抗衡之论述。就在杭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同年,萨依德出版另一力作《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该书最后一章对「文明冲突」论予以严厉批判。有趣的是,隔年杭廷顿仍在其理论之扩大增修版《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1994)一书引用萨依德的「东方主义」论,做为自己理论的佐证。

  无论是「东方主义」论或「文明冲突」论,其中所内含的二元对立认识论,其实都与「现代性」(modernity)问题有关,两者可算是分别代表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在当代全球化脉络之下,重新反思现代性之后所做的最具代表性的回应。伊斯兰遭逢现代性的历史曲线,既与西方的基督宗教不同,亦与东亚各宗教不同。由于现代性乃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发展与思潮演变的核心特质,并透过西方殖民主义向非西方世界扩张而变成全球的问题,但每一个非西方文明都有源自本身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回应现代性的在地模式。伊斯兰世界由于紧邻西方世界,所以当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向亚洲旧大陆发动殖民侵略时,伊斯兰世界的大部份地区首先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并进行从外部强加的殖民现代化,因此伊斯兰世界遭逢现代性的历史经验与殖民主义的历史经验密不可分。基于此一历史经验,现代伊斯兰思想史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流变,与其从殖民到后殖民的政治社会转型有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也因此现代穆斯林知识份子对现代性持更加怀疑、批判及反制的特殊现象,可从其殖民主义的历史经验来理解。

  本书以现代性与后殖民做为探究伊斯兰传统的两个主要的参照概念,便是基于上述的理解。若说当代伊斯兰世界存在着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思想的话,其乃是被包含在后殖民论述之中,并以二次战后的后殖民情境为其脉络。或许笔者的上述看法稍嫌概括与化约了些,不一定能包含当代伊斯兰世界的诸多思想流派,但提供了一个化繁为简的切入点,读者可自行研读本书各章节的论述来体会并评判此种化约的道理所在。

  伊斯兰文明所遍及的区域相当辽阔、所涵摄的民族、语言与文化相当多元,但在空间上的异质性中却内涵着令人惊异的宗教信仰之一致性与纯粹性。若将伊斯兰视为普世性的世界宗教之一,如同佛教与基督宗教,则其信仰与仪式的跨区域之相似性更为显着。这或许是因其圣典只能以阿拉伯文诵读与书写所致、亦有可能是其律法所规范的礼拜仪式更为严格及鉅细弥遗、或者是自古以来各穆斯林民族的高流动性之生活方式所致,无论是朝圣、求学或经商皆然,使共通的理念及实践更容易传播与交流。总之,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在历史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促成伊斯兰「信仰共同体」(ummah,本书内文则以音译「温玛」称之,以突显其在伊斯兰的特定义涵)的一体,并无单因单果的解释。但若将伊斯兰视为文明,相较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又呈现出在种族、语言、习俗、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乃至文学、艺术等外在文化形式的更大歧异性,前述促成一体的因素可能同时也是造成多元的因素,故掌握一与多之间的辩证是理解伊斯兰文明的主要途径。

  若以当代伊斯兰学者普遍接受的上述时间(传统-现代-后殖民)与空间(多元中的一体)的两个轴线做为认识论的架构,将有助于读者破除对伊斯兰常有的三个刻版印象:

  (一)伊斯兰是「保守的」、「传统的」,或甚至是「抗拒现代化的」:这种观点经常是因为透过文化传媒,认识到穆斯林有严格的宗教律法、传统的性别观、奇特的饮食禁忌等所致,但背后潜藏的是现代性意识型态的一个论述立场:「传统/现代」的二分法。换言之,该立场预设了传统或保守的人比较不能接受现代事物;反之,思想观念很现代的人,比较不会想要回归传统。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现代性,那样的二分法已经难以成立,但无法跳脱现代性意识者,对伊斯兰常会做出立基于上述二分法的判断。

  (二)伊斯兰的信仰「激烈」、充满「排他性」,易倾向「以武力传教」:这个观点除了国内的历史教科书或其他通俗读物一再引用西方史家的穆斯林「一手拿经、一手拿剑」的老调来灌输年轻学子,以及媒体经常将中东恐怖主义活动与伊斯兰串联起来有关之外,其更深层的因素仍和现代性有关。此种「东方主义」论述可以追溯源头至西方启蒙思想中对政教合一的否定,以及高举理性与人本价值而反对神权与教权的理念有关,并将宗教建构为启蒙思想的对立面。伊斯兰既为西方社会最熟悉的非西方宗教,自然成为宗教「他者」(other)的代表。当已经世俗化的现代心灵习于将中世纪的战争与政治迫害的原因归咎于宗教,但却不会以同样的化约式逻辑来解释人类在进入高度理性文明的二十世纪,却仍然发生牺牲千万人性命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以计数的区域性战争,是否又是现代文明的某一因素所致。假如现代理性文明与战争的因果关系,无法单纯以化约论来解释,那么何以中世纪的许多战争与冲突可以简单地归因为宗教差异所致呢?

  (三)伊斯兰是「中东的」宗教或「阿拉伯人的」宗教:这种印象当然也和媒体的再现有关,人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头戴圆帽、身着黑白长袍、长满落腮胡须的阿拉伯男性,或戴头巾及面纱的阿拉伯妇女,在大漠中骑着骆驼踽踽而行,这或许是许多人心目中典型的中东风光。殊不知伊斯兰乃是广佈世界五大洲的世界宗教,阿拉伯人只是全球信仰伊斯兰的众多民族之一。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在于,阿拉伯半岛虽为伊斯兰的发源地,但随后传往波斯民族,便发展出波斯伊斯兰文化,接着又有土耳其伊斯兰文化,然后是非洲伊斯兰文化、印度伊斯兰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马来伊斯兰文化,甚至欧美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并非一陈不变地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在历史上,每当伊斯兰传入一个新的民族与文化地区,伊斯兰便逐渐结合当地本土的文化形式而呈现新风貌,这点也可看出伊斯兰的包容性及适应性,绝非媒体所传达的极端、难容异己的排他信仰。

  本书的撰写与组织,企图跳脱对伊斯兰的上述时间与空间的侷限框架及刻版印象,各章内容除了触及伊斯兰宗教与文明的核心课题外,尚有意突显伊斯兰的文化多元性。除导论之外,本书上篇「经典论述」包含三章,分别探讨伊斯兰最具争议性、也是最能彰显「传统/现代」的张力与复杂关系的三个课题:圣战、性别及灵修,通过对比古典与现代较具代表性的穆斯林与西方学者的经典诠释,来破除各种对伊斯兰的迷思,勾勒出适合于后现代与后殖民情境的伊斯兰论述;下篇的「区域文化」四章,所探讨者均为中东以外的伊斯兰传统,包括:印度、中国与东南亚,这三个区域的穆斯林人口加总,已超过五亿,接近全球穆斯林人口之半,故三区域伊斯兰社群的发展动态及与其他宗教与文明的互动关系,势必冲击伊斯兰「中土」(即一般所指的中东地区),甚至影响全球局势。从伊斯兰中土之外的边缘地区,更可看出伊斯兰的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以及伊斯兰与亚洲其他主要宗教与文化传统的调适关系。

  本书採取的是经典文献分析和比较宗教史的研究途径,除了回归原典来釐清伊斯兰对相关课题的原初观点外,并做脉络化的诠释,但不将伊斯兰与其他宗教或文明孤立起来看,而是透过比较宗教的视域及脉络化的还原方法,务求忠实地、整体地呈现所探索的课题。这当然会和穆斯林以信仰立场来阐扬教义,不採批判态度的论述方式不同;也和「伊斯兰学」(Islamology)之纯以伊斯兰原典史料来看伊斯兰,不做跨宗教传统的比较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笔者绝不否定后两者的研究角度与成果,目前中外学术界较严谨的伊斯兰论着,这两者还是佔大多数。圈内人的观点对想要深入了解该宗教的圈外人绝对必要;而以原典文献为主,纯以伊斯兰论伊斯兰的方法,为学术专业分工、追求客观实证的必然结果。不同的研究取向,代表研究者不同的学术关怀。笔者选择宗教学角度来看伊斯兰,正是相信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伟大宗教传统,均指向共同的神圣之域,其差异只是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所致。虽然,今日文化相对论或后现代思潮倾向解构各种形式的普世主义论述,但宗教学研究对这类当代思潮可以提出反向的挑战。如果不同的民族及文化均可接受同一宗教的启示,足以证明文化差异性或民族性绝非人类实存经验无法超越的壁垒,宗教具有消解文化与政治疆界的潜能,此种潜能或许要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才能激发出来。

  本书的出版,首先感谢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黄俊杰院长多年来的支持与鼓励。本书系应黄院长邀请在台大高研院担任访问学者期间(2008年10月15日-12月31日),利用台大图书馆等相关研究资源完成。但各章节内容构思、动笔到完稿,前后时间超过十年,相关理念及材料的发掘、探索与成形,乃是与无数学术社群成员的交流与激盪之后的结果,很难以一一列名,以下只能择要志谢。

  首先感谢笔者任教的政大宗教研究所同事蔡彦仁教授、林镇国教授、黄柏棋教授、郭承天教授,多年来的相互切磋及激励,以及宗教所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教学相长;接着要感谢长期以来东南亚宗教研究团队的工作伙伴:李丰楙教授、林长宽教授、陈美华教授、蔡宗德教授,让笔者得以有学术同侪的善意批判及相互奥援,而无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之憾,以及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萧新煌所长,在任职亚太研究中心期间以经费及各种学术资源支持敝研究团队,才能促成与伊斯兰有关的许多开创性议题之探究。其次,本书完稿过程之註解、参考书目的格式及版面编辑之修订,政大宗教所研究生翁罗欣霖的统整,以及詹子谊、张诚修、陈迪华对部份章节的协助校正与蒐集资料,使本书面貌更为完整,特予志谢;本书能以现有面貌呈现,仍应感谢台大出版社魏千钧、刘芝庆、郑以馨、曾于珈、金叶明五位编辑的细心校稿与编排。不过,若内容尚有疏漏之处,应由笔者独自承担责任。

  学术工作必须忍受许多内、外在的有形与无形之压力,家庭成员的体谅与关怀提供笔者适时的精神动力及后盾。美华扮演了学术与家庭同修的双重角色,由于她也是充满热忱的学术工作者,能充分体谅将家居与学术场域混淆不分的生活方式,使笔者得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教学与研究本职。自幼成长于台南府城浓郁的历史人文与宗教氛围,身为家中的老么,备受父母及兄姐的呵护及期许,所以求学过程都能一路顺利而无碍。或因传承了简朴而不与人争的家风,自然而然地走向人文学术之路,出国留学时选择冷僻的宗教研究,家人虽有疑虑但仍尊重笔者的个人抉择,终能学成归国而于大学任教,不负父母兄姐教养之恩。特将此成果敬献给台南的母亲、兄姐们及已故的父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