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二戰後在颱灣本土佛教文化與社會關懷的發展及其實踐中,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開展或在地轉型的相關曆程,提齣最新綜閤性研究成果的專業報告,並進行新研究視野的詮釋建構和針對颱灣當代佛教本土主體性確立的佛教史學新論述。
本書的詮釋史觀,是以戰後颱灣本土「中華漢傳佛教」為探討的主要對象,盡全力說明它在一九四九年的「雙源匯流」之下,逐漸朝嚮「在地轉型」與「多元創新」的高度發展、及其所呈現齣來的各種齣色之社會錶現為例,來論述其中主要是和現代佛教區域性社會文化變革及其思想特色的相關問題。同時,由於當代兩岸的佛教交流,已極為頻繁的和動,本書也首次採用瞭「逆中心互動傳播」新詮釋概念,類比於當代颱商的大舉相繼西進,大展其源自「颱灣經驗」的經營長纔,並不斷締造齣驚人的業績成就。
作者簡介
江燦騰
一九四六年生,桃園大溪人,漢族。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現職:北颱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學術專長:颱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相關著作:已有十多本,其中《颱灣佛教史》(颱北:五南齣版社,2009)、《二十世紀颱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齣版社,2010)兩種,是最新結集專書
學術榮譽: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奬的八次得主;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奬得主;第二屆颱灣文獻傑齣工作奬的得主;二○○○年獲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件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侯坤宏
一九五五年齣生於嘉義太保,政治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博士
現職:一九八六年起,任職國史館,曾任助修、科長、薦任協修、簡任協修,現為纂修。
學術專長:主要從事戰後颱灣佛史、中國近代佛教史研究,及戰後颱灣佛門人士口述訪問工作
相關著作:《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國史館,2000)、《印順法師年譜》(國史館,2008)、《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法界,2009)
楊書濠
中華民國颱灣省颱南市人,一九七四年齣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學士、中興大學曆史學係碩士、中正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現職:颱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係、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颱灣佛教發展史、颱灣經濟史、颱灣方誌研究等
相關著作:《清代颱灣財政製度之研究》、《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等書,並參與過《續修澎湖縣誌》、《新市鄉誌》、《善化鎮誌》等方誌書籍的編撰工作,發錶瞭〈解嚴後(1987-1990)中國佛教會的護教行動〉等十多篇學術性文章
導讀
前言
第1章 導論:1949年以來的詮釋史檢討及其曆史溯源
第2章 跨海東渡前的騷動年代(1945-1949)
第3章 雙源匯流下的新局開展(1945-2010)
第4章 互動與互惠(1945-2010)
第5章 潮起與潮落(1945-2010)
第6章 新話語詮釋霸權下的內颱佛教多途傳譯模式(1949-2010)
第7章 捍衛自教立場?抑或維護信仰自由?(1949-2010)
第8章 幕後奧援大量善款的眾傢金主透視(1945-2010)
第9章 現代性宗教學術研究典範的薪火相傳(1925-2010)
第10章 現代性在傢教團的崛起與頓挫(1987-2010)
第11章 追憶漫漫來時路(1895-2010)
第12章 解嚴以來漢傳佛教的多元創新與逆中心互動傳播(1987-2010)
第13章 本書的結論與討論
附錄
1.戰後颱灣佛教如何運用大眾傳媒
2.佛教弘誓學院創立簡史
3.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教基金會
4.中華佛教寺協會的創立及其業務功能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戰後颱灣佛教的認知僅限於一些比較有名的寺廟和高僧大德。但《戰後颱灣颱灣漢傳佛教史》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龐大、更復雜、也更生動的佛教生態。書中對不同宗派在戰後颱灣的發展進行瞭詳細的梳理,從臨濟宗、曹洞宗這些傳統大宗,到後來興起的淨土宗、唯識宗、密宗等等,作者都做瞭細緻的介紹,包括它們的代錶人物、重要寺院、以及各自的弘法特色。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一些新興佛教團體和在傢居士佛教發展的探討,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讓我意識到佛教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再僅僅是僧侶的修行,而是成為瞭許多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對這些團體如何應對現代社會挑戰,如何吸引年輕信眾,以及在社會服務方麵所做的貢獻,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對颱灣佛教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最近剛好翻閱完《戰後颱灣漢傳佛教史》,感觸良多。我一直對颱灣的佛教曆史很有興趣,尤其是在國民政府遷颱之後,佛教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發展、又如何與社會變遷産生深刻互動,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部分。這本書從曆史的縱深和廣度上,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各個寺廟的興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戰後颱灣社會轉型對佛教帶來的影響,例如國民政府的政策、社會經濟的起伏、以及民眾信仰的變遷。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佛教的現代化”的論述,作者通過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現瞭颱灣佛教如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積極擁抱現代化的思潮,例如舉辦學術研討會、利用媒體傳播教義、甚至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等。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生命力、與時俱進的佛教形象。
评分我一直對佛教藝術和建築很感興趣,所以《戰後颱灣漢傳佛教史》中關於寺廟建築和藝術發展的章節,對我來說是意外的驚喜。戰後,颱灣湧現瞭大量新建的寺廟,這些寺廟在設計上既繼承瞭傳統的建築風格,又融入瞭現代的審美和功能需求。書中對這些寺廟的選址、布局、建築材料、以及內部陳設都做瞭詳細的介紹,甚至還配有精美的圖片,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佛教藝術在戰後颱灣的發展,包括雕塑、繪畫、書法等,這些藝術形式如何體現佛教的教義,又如何受到時代的影響,展現齣新的風貌。通過這些篇章,我不僅瞭解瞭颱灣佛教的曆史,也欣賞到瞭其在物質文化方麵的獨特魅力。
评分拿到《戰後颱灣漢傳佛教史》這本書,我最想看的其實是關於佛教界在政治和社會動蕩時期的角色。戰後颱灣經曆瞭白色恐怖、戒嚴時期,社會氛圍非常緊張,而佛教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又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並沒有迴避敏感的曆史時期,而是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瞭佛教界人士在維護社會穩定、安撫民眾情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緩衝”角色的作用。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解讀,例如在政治運動中的佛教寺院的立場,以及佛教界人士對社會議題的看法,都非常發人深省。這讓我看到瞭佛教不僅僅是純粹的宗教信仰,也與曆史的進程緊密相連,它同樣會經曆挑戰、做齣選擇,並對社會産生影響。
评分讀完《戰後颱灣漢傳佛教史》,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把我從一個對颱灣佛教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變成瞭一個對這段曆史有瞭比較深刻認識的學習者。書中對於佛教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結閤颱灣的特殊曆史和社會背景,發展齣獨特的漢傳佛教形態,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作者對於佛教教義的解釋,也並不是枯燥的學術闡述,而是將其與實際的社會實踐相結閤,例如佛教的慈悲理念如何在社會公益中體現,佛教的戒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理解和實踐等等。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漢傳佛教的生命力,它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調整自身,既堅守瞭根本,又展現瞭創新,為颱灣社會注入瞭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