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四行觀

達摩四行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達摩
  • 四行觀
  • 佛教
  • 修行
  • 頓悟
  • 智慧
  • 哲學
  • 中國哲學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乘之道安心之鑰
  一部可以如實學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可甘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四行觀》語言精簡、直截、扼要,瞭無大乘諸經的華麗駢難;可惜,太簡淨、平實、樸質瞭!行者往往以為易易,而隨意略過、隨目蹉過,未曾真正虛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為一部可以如實舉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也如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火宅清涼。人類人性種種煩惱、情境,大抵皆不脫於「四行觀」的範疇,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觀」而銷融、對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為「入道」、「走路」而設;可惜,人們走路,總不用它!總嚮更華麗浩瀚、更虛渺玄難處撈涉。

作者簡介

梁寒衣

  颱灣外文係畢。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異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觸發瞭她人道思考的寫作動機。

  齣身禪門,以直瞭生死為本務。修持因以禪門為髓腦,以華嚴大教為終極。蟄隱山茨十數載,參究《阿含》、《楞嚴》、《維摩詰》、《華嚴》、《大涅槃》等南北傳教與諸部。

  1999年開始,陸續於寺院、講堂、禪學中心、弘講《勝鬘經》、《六袓壇經》、《佛袓道》、《證道歌》、《老子道德經》等諸部,並擔任文學與禪學指導。

  曾獲1989年「聯閤文學」小說中篇推薦奬。1996年「普門文學」短篇小說奬。2009年「中國文藝奬章」小說奬。著有《上卡拉ok驢子》、《赫!我是一條龍》、《黑夜裏不斷抽長的犬齒》、《一個年輕的死》、《將名字寫於水上》、《雪色青鉢》、《水仙的炎鏡》、《迦淩之音》、《無涯歌》、《優曇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莖》、《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等。

《星辰軌跡:宇宙演化與生命起源的宏大敘事》 一部跨越時空的史詩,探索我們存在的終極奧秘 《星辰軌跡》並非一本探討宗教哲思或古代經典的著作,而是一部以現代科學為基石,描繪宇宙從奇點爆炸到生命萌芽,再到文明興起的宏大敘事的科普巨著。本書旨在為普通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引人入勝的宇宙圖景,解答那些縈繞在人類心頭最古老也最前沿的疑問: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將往何處去?生命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第一部分:無中生有——宇宙的黎明與基本法則的奠定 本書伊始,我們將時間迴溯至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這不是一個空間中的爆炸,而是空間本身的誕生。作者以精妙的比喻,帶領讀者穿越暴脹時期(Inflationary Epoch),理解宇宙如何在瞬間膨脹至不可思議的尺度。我們詳細闡述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意義,它是宇宙嬰兒時期的“照片”,為我們提供瞭早期宇宙物質分布的直接證據。 隨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宇宙最基本的構建模塊:粒子物理學。從誇剋、輕子到規範玻色子,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標準模型的核心概念,以及希格斯場如何賦予粒子質量。我們深入探討瞭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在早期宇宙高溫高密環境中如何逐步分離和支配物質的演化。 在這一部分,我們還將討論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謎團。盡管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它們,但它們卻主導瞭宇宙的命運。暗物質提供瞭引力骨架,使得星係得以形成;而暗能量則以一種神秘的斥力,推動著宇宙加速膨脹。作者梳理瞭當前領先的幾種暗物質候選粒子理論(如WIMPs、軸子)和暗能量的模型(如宇宙學常數、第五種力),展示瞭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的挑戰。 第二部分:恒星的熔爐與元素的煉金術 宇宙誕生後的數億年,是黑暗時期(Dark Ages)。引力開始發揮其無可匹敵的作用,將早期宇宙中均勻分布的氫和氦氣體團塊拉攏、壓縮。本書細緻描繪瞭第一代恒星的誕生——它們巨大、熾熱且壽命短暫。這些“創世之星”是宇宙中所有重元素(碳、氧、鐵等)的真正熔爐。 我們深入探討瞭恒星的生命周期:從主序星到紅巨星,再到壯麗的超新星爆發。超新星不僅是宇宙中最壯觀的事件之一,也是自然界最高效的煉金工廠。正是這些爆炸,將構成行星、乃至我們身體的元素拋灑到星際空間,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係統的形成播下瞭物質的種子。 本書還專門開闢章節,講解瞭星係的形成與演化。從小型的矮星係到龐大的螺鏇星係和橢圓星係,我們探討瞭星係閤並的動力學過程,以及超大質量黑洞在星係核心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們不僅是引力陷阱,也是調節恒星形成速率的“引擎”。 第三部分:生命之地的探尋——宜居帶與係外行星革命 隨著宇宙冷卻和元素的富集,行星係統開始形成。在這一部分,我們轉嚮天體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作者詳細介紹瞭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和TESS任務帶來的革命性發現:係外行星的數量已達數韆,其中不乏處於“宜居帶”(Goldilocks Zone)的類地行星。 我們深入分析瞭定義“宜居性”的關鍵因素:液態水的存在、閤適的行星質量、磁場的保護、以及閤適的恒星類型。本書探討瞭“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等新興的行星分類,並討論瞭它們擁有生命的可能性。 一個關鍵的討論集中於生命的起源(Abiogenesis)。我們審視瞭地球早期生命證據,從深海熱泉到米勒-尤裏實驗的現代翻版。作者探討瞭RNA世界假說、脂質囊泡的自發形成,以及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閤成路徑。我們強調,生命的齣現是基於化學和物理法則的必然結果,還是極其罕見的“幸運事件”,是科學界尚未解決的重大命題。 第四部分:生命的復雜性與智慧的湧現 從單細胞生命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的演化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我們探討瞭演化論的核心機製——自然選擇、遺傳漂變和基因突變——如何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塑造齣驚人的生物多樣性。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討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我們分析瞭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的各種解釋,從“大過濾器”理論到“動物園假說”。我們評估瞭地球生命演化中那些關鍵的瓶頸事件:真核細胞的齣現、多細胞生物的齣現、以及大腦復雜度的提升。這些事件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們能否通過分析行星大氣中的生物標記氣體(Biosignatures)來遠程探測地外文明的蹤跡? 結語: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星辰軌跡》的結尾,是對人類自身定位的反思。我們是宇宙演化的偶然産物,還是某種必然趨勢的體現?在浩瀚的時空尺度下,人類文明的脆弱與珍貴並存。本書呼籲讀者,帶著科學的敬畏心和探索的熱情,去認識我們腳下的行星,去仰望頭頂的星空。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穿插有大量的科學插圖、時間軸和數據可視化圖錶,確保瞭其極高的科普價值和閱讀樂趣。它不是一本介紹古代智慧的書籍,而是一部關於物質、能量、時間與生命的現代科學探險日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全文006
【導言——講者序】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008
【關於傳法者達摩】018
【關於記錄者曇琳】028

捲一 《達摩四行觀》原(序)033
原文034
語譯035
微言036
講釋037

捲二 【二入】之道——理入、行入063
原文064
語譯064
微言065
講釋067

捲三 報冤行105
原文106
語譯106
微言107
講釋108

捲四 隨緣行137
原文138
語譯138
微言139
講釋141

捲五 無所求行155
原文156
語譯156
微言157
講釋159

捲六 稱法行181
原文182
語譯182
微言183
講釋186
【跋——行道之花】222
【附錄一:幻化虛誑——封麵「達摩像」的虛與實】223
【附錄二:關於大鑑禪學會】225

圖書序言

導言--講者序

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

  一直有個觀點:任何一門學科、領域,乃至一個思想、主義,欲掌握其思想精髓、精神風格的全貌,則必須溯迴其發軔的源點、建構的根砥;正如一株巨木,無論其枝葉、花果何其蓊鬱斑爛,欲洞識其生命跡路,曉瞭它的肌膚紋理、盤根錯節、正逆背嚮……則必須一定循枝乾莖節而下,溯迴其種子、根部,以及其背景、土地、人文。光是在市場買迴那枚果子,或擷取片段花絮、枝、葉,之於一名真正的追尋者,是永永不夠的。那僅是一個門外漢,看客、過客的行徑。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謂,欲會識儒傢,則須溯迴孔子以及《春鞦》;會識道傢,則須溯迴老子《道德經》以及《莊子》原典;會識佛傢,則須明識諸佛教典——箇中,「教外彆傳」是一利器,若能參禪,透破本參,明見心性,則一切經藏,也將如「推門落臼」:一刀兩斷,直齣心髓,更無玄難、玄奧、玄疑之處。

  一己的主張也一貫如是:一切修行皆須溯迴其源點、本體。依此,欲瞭解佛陀根砥,須溯迴原始佛法,薰修《四阿含經》;欲瞭解「天颱宗」,則須先識《法華經》以及天颱智顗、天颱教觀。欲洞悉「華嚴宗」,則須投身《華嚴》巨海,深泳玩味……明白「南宗禪」(即曆代以迄今日,我們所稱的「禪」及「禪宗」),則須溯迴「南宗禪」的源首,六祖慧能本身及其《壇經》,詳研「五傢七派」【註一】的各個祖師、古德,諳曉其生命氣質、悟道修證的脈絡、經緯、行狀。「曹洞」是曹洞,「臨濟」是臨濟……無論是什麼,欲把掌其思想、禪法的特質,其齣格、(火冏)絕處,便僅是迴歸原點,一一還原、檢視、凝觀、比對……而不僅是片段片段、煙火霓霞一般,撈摸迸耀閃現的禪詩、禪偈、禪案。唯因藉取他傢珠寶、瓔珞,雖然一時眩動、瑰麗,終究不是自己本來麵目;可以一時吟誦昂洋、賞玩痛快,終究瞭不得生死。須是踏踏實實、立定腳跟,循著本源探去、剿去,依著禪門嚴整嚴恪的修證係統,參去、思去……始知公案、禪偈,原來真是一個瞭生死、見心性的「叩門磚」——是敲開無始生死、鐵壁鐵牆的有力禪柱子,一塊堅實厚質、真實不壞的「金剛磚」。不是貼在牆上,薄片艷體、花色撩目、僅具裝飾、說唱性質的「紋花小瓷片」。

  它不是提味香料,而是用以截斷口舌。開眼用的。

  會識「禪」與「禪宗」,須溯迴「南宗禪」的本源,六祖慧能。會識中國禪宗的原始風貌,則須溯迴南、北宗禪未分裂以前的數代,尤其是肇啓中土禪宗的第一代——達摩本身的思想和教觀——而《大乘入道四行觀》(簡稱「二入四行觀」,或「四行觀」)即是曆史所載,達摩口傳的最古老的修證指授。其傳述對象雖是慧可、道育二名嫡傳弟子,內容卻是一切顯、密、淨、律……大乘諸宗諸派所「共」的;是「一切大乘佛子入於菩提、正覺之徑所必須依循的共同道路、不二法則」——佛子欲入大乘,則必定循此「理入」、「行入」二大係統,無宗可以例外,無人可以豁免。它是「走在道路上的方法」,如果你想走入大乘、走入修行,就得站在這個標綫、走在這條途軌上。教下如此,宗下亦然【註二】。它是所有大乘佛子的通則。捨此,彆無蹊徑。

  同時,《四行觀》既是南、北宗分裂之前的源首;自然,也是南、北宗「和諍」的基礎,彼此「和會」、「閤流」的契機。

  《四行觀》語言精簡、直截、扼要,瞭無大乘諸經的華麗駢難;可惜,太簡淨、平實、樸質瞭!行者往往以為易易,而隨意略過、隨目蹉過,未曾真正虛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為一部可以如實舉步,如實踏地,如實行道,也如實調攝的隨身法藏。

  火宅清涼。人類人性種種煩惱、情境,大抵皆不脫於「四行觀」的範疇,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觀」而銷融、對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為「入道」、「走路」而設;可惜,人們走路,總不用它!總嚮更華麗浩瀚、更虛渺玄難處撈涉。

  這部《四行觀》弘講於下山弘法的第三年【註三】。當時,病體孱羸,集注心力,唯願一生之中畢竟弘講過《壇經》一迴,留下禪門完整的修證係統、跡路、方法,與髓旨。《壇經》講罷,又陸續弘講瞭「從西土到東土」——依《佛祖道影》溯迴瞭禪宗肇始的西天廿八代,乃至中土五祖弘忍前的五代。之後,便是這部以達摩思想為主體,指涉中土禪宗初始麵貌的「二入四行觀」;最末,以「一宿覺」【註四】——永嘉玄覺的《證道歌》,為三年的弘講劃下一個圓弧:以「南宗禪」破立的先驅為始,也以「南宗禪」獨特的證覺者為終;六祖慧能,是起承,亦是轉捩,「五傢七派」大河流衍……如是,建構瞭禪宗從西土至東土,由達摩初來,乃至南、北宗分裂,「南宗禪」獨領風潮,成為今日禪宗主乾主體的完整脈絡。

  這部《四行觀》依弘講錄音整理、刪改、添潤、補綴而成,由於錄音失誤,「理入」的部份是全盤重新撰寫、補入的。也因此,它的整理方式,是循著錄音,由「曇琳序」開始,直接切入「四行」,最後返迴補述完「理入」;由二○○七年十二月底開始間續跋涉瞭一年半的時光,至二○○九年六月下旬結束,分為三次進行【註五】。長居山嶺,鼕日凜冽濕寒,二○○九年一月,於整理「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時,已進入晝夜無眠的劇咳;「理入」的書寫,則已是血跡惻目,肺疾已然嚴厲,且到瞭直嘔鮮血(不止於血痰)。無常如斯霹靂奮迅!唯恐他日道也無從道,於是,又將平日所會得的禪門心旨密密紮縫瞭進去,超齣瞭原本簡要的達摩論旨極多、極多。然則,即請寬諒這份不憚其煩、「臨行密密縫」的老婆心切罷——它是一名病體離支,俯貼著死亡的禪人的臨行之語——即或現代醫學之於種種肺疾已能作到最好的掌控,然而,人命危淺,一名禪者總須隨時隨地準備「卸下包袱」——「全盤入」,亦「全盤齣」,將生命所有的對待、相晤、行事,俱視為最後一迴,全心而入,也全體而齣;曠曠豁豁,不留一點未竟、未瞭,也不留片分葛藤、掛礙。

  畢竟禪法所訓練的,不是「不會死」,也不是「晚點死」;而是任何時刻死,皆磊磊然,自在、無礙的人。

  密密紮縫瞭;至於,誰毀?誰譽?誰取?誰棄?誰燒?誰埋?誰領?誰受?……已非山中人管帶的範疇。

  它僅能在諸佛的眼目中。

  一己,是箇學術的門外漢。山野十七年,數度閉門圈點《楞嚴》《華嚴》《大涅槃》《阿含》……等南、北傳經捲,目的,僅為契會諸佛本懷,貫通佛心而已,是為自體修法的需要而如此;既無任何學術、研究的懷抱,也無任何著述、創作的野心。即弘法,也僅是頂戴世尊,頂戴祖師的一種方式,僅能視為「副産品」,而非修行的主體。既是為瞭修持的方便,那麼,如何將「法的名相、語詞」,對應、摺射為現實,銷融、轉化為「日常生命、生活的語言」,以便具體操作、實踐,則是一樁攸關重要的命題。因此,本書僅能視為一名修法者,從自體的經驗與實證中齣發,所標下的路跡與路標。它的對象,是所有打算如實走在道路上的追尋者、體驗者和修法者。僅能就「修法的層次、領域」談,而不具足任何學術的指涉、論諍,與興味。果若有那麼一點不幸的涉入與疊閤,僅能說,正因瞭立於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目光洞遠、視象彆異。可感謝的仍是巨人本身:正由於前代於知識、學術、修持……的積厚與努力,如是,有瞭奠基其上,不同的視綫與開覺。

  最後,要說明的是關於書中「字、詞」的使用:
  一、古文中二祖惠可,六祖惠能的「惠」,均改成「慧」;乃因古代「惠」與「慧」是通用的,以緻可寫成「聰惠」,近代則已區隔齣來,再寫成「聰惠」即形成隔礙瞭。惠可、惠能的「惠」,兩者皆有佛法中的「佛慧、覺慧」義,所指的是「般若之慧」;是「求慧,可也。」「佛慧,能也」,所以依義,將之改為現代使用的「慧」。

  二、「銷熔」「銷融」「消融」三詞,於行文同時舉用,未曾以一詞全書統一,在於所錶徵的是修行的功行、力道的不同。《大乘起信論》謂「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依此,銷熔,所指的是初修行時,「粗中有粗」的凡夫境界;煩惱、習氣俱如一整座龐巨的岩石、礦山,須用十分的巨力始能對治、粉碎。不僅屬於「有功」用行,且須非常、非常的用力、用功,與煩惱搏鬥、廝殺、對陣。銷融,指「粗中有細」至「細中之粗」的菩薩境界。煩惱、習氣已從礦山、岩山粉碎成大、中、小型不等的岩塊、石礫、闆片;屬「有功用行」,仍須拔河、拉鋸,對抗,但已更能掌握用功的方法和調攝的途軌、力道。消融,指的是「細中之粗」至「細中之細」,由更精細的菩薩地而至佛地的過程。煩惱、習氣已從粗礫、卵石,削減、研磨為細粒、砂塵;恰如水麵仍有冰的懸粒、浮片。已從「有功用行」過渡到「無功用行」;功行已然淳熟,僅須覺照、微調即可。屬「不用力」或「淺微用力」的狀態。

  三者標示的,正是修行從粗至細,從「用功到不用功」、「用力到不用力」的調治、著力工夫。

  為瞭精準,迴首查閱瞭《證道歌》,發現永嘉玄覺使用的是「銷融頓入不思議」,用的是中間、中級的力道。元代竺原永盛禪師的《證道歌》註本,謄註時,卻寫成「銷鎔頓入不思議」(「熔」是「鎔」的俗字),足見此佬於日常行持所下的雄猛巨力,的確是以金剛焰銷熔積厚的礦山、礦垢。

  會不會僅是一種筆誤?一種習慣?不具任何意義?

  一名修行者會下意識、不假思索的「用此不用彼」,已顯現他最「慣習」、最自然而然的傾嚮、功行、與狀態瞭。從未曾下過猛力、苦工夫,著著實實去熔鑄礦山、岩山的,則難以使用「銷熔」二字,唯因「非彼境界」;嚮來不需此金剛力道。它是「內自證」境界,行者依自體修行的經驗、曆程自動書寫、標記下來:是用力、對抗過的跡痕。

  不然,寫來寫去,便隻是約定俗成的「消融」瞭。

  書中,其餘的字、詞皆如此。大抵是「依修行的內麵、本質」而設的。無論永嘉玄覺、竺原永盛何如,山中人畢竟是循此一步一步裂破黑山、礦垢,踅涉而來的。

  每一捲次皆區分為「語譯∕微言∕講述」三部份。極聰敏、明睿的讀者或可僅讀「微言」,直取綱領。若欲深入修行,瀝明如來法教以及禪門心目,則不妨安下腳步,從頭至尾,細細思惟,參研、切磋。

  至於,初學者不妨暫時置下「空如來藏」、「大光明藏」等略嫌繁難的佛法名相,嚮淺白、受用、相應處下手(可從任何一捲切入),久久、久久……淳熟瞭,再迴首參思更艱難、玄深的法意。

  六祖慧能道「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本書的著述,純粹僅為分享、迴歸修行的本體、實際。如有過患、過失,僅是山中人修行的不到底、不洞明罷瞭。是「諍無可諍」的。死生迅即,更無能唐喪時光、言語於諍辯,所能有的,僅是傾注山茨,默寂而修。

  所祈願的,是佛陀之道磊朗,生命因之而受益。一切黑山黑蜮的叩索,俱將空闊、澄明……我們皆能溯迴本源,晤見本體真麵。

  「吾常於此切。」曹洞禪者如是說。

禪門弟子
玄於閉關中心
深山深雨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生活中有點卡關,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心情也悶悶的。剛好在網路書店上滑到《達摩四行觀》的推薦,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力量,好像能點醒我一樣。我平常比較喜歡讀一些心靈成長、勵誌類的書籍,像是稻盛和夫、或者一些日本作傢寫的關於「餘命」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給我一些實際的啟發。達摩祖師的「四行觀」聽起來就很有深度,我猜測書裡會提到如何麵對人生中的睏境、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想,如果書裡能有一些貼近生活的小故事,或是練習方法,那我一定會愛上這本書。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重新找迴熱情、看到生命意義的書,希望《達摩四行觀》就是它。

评分

拿起《達摩四行觀》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紮實的印刷品質和紙張觸感,這點在現今充斥著快速消費的齣版品中,顯得格外珍貴。我平日裡喜歡閱讀歷史與人文類的書籍,對於一些古籍的考究和傳承特別感興趣。達摩祖師的傳承,在佛教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四行觀」更是被視為他留給後世的珍貴法寶。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對「四行觀」的歷史背景、起源,以及歷代祖師大德的註解做一番梳理?我對比學術研究和民間流傳的各種說法,總覺得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撥開迷霧,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尤其是在颱灣,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和推廣,一直是大傢關注的焦點,如果這本書能在此方麵有所著力,那就更值得推薦瞭。我對書中的學術考證部分非常期待,希望能有深入的見解。

评分

《達摩四行觀》這本書,最近在我的書櫃裡佔據瞭一個蠻顯眼的位置。我本身是個科技從業人員,工作上常常需要處理複雜的邏輯和問題,但我發現,越是這樣,我越渴望找到一種簡單、純粹的力量。聽說這本書談的是「四行」,我猜想這應該是一種非常精煉的智慧。我平時也會看一些程式設計類的書籍,它們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讓我對「架構」和「原理」有瞭深刻的體會。我希望《達摩四行觀》也能提供給我這樣一種清晰的架構,讓我能循序漸進地理解達摩祖師的教誨。我特別好奇,這種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還能有多少的實用性?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事物不同的麵嚮。

评分

說實話,我對佛教的認識不算很深,但對於一些禪宗的公案、或是電影裡呈現的僧侶生活,還是蠻有興趣的。這次在《達摩四行觀》這本書上,我看到「達摩」這個名字,就聯想到他那種不畏艱難、堅毅不拔的精神。我很想知道,他所提齣的「四行觀」,到底是什麼樣的修行法門?它會不會像《孫子兵法》一樣,有一套戰略性的思考方式,隻是應用在內心修煉上?我對書中的「觀」這個字特別有感覺,是不是也包含著一種觀察、一種覺察?我平常很喜歡讀一些策略性的讀物,像是《圍棋的十種棋藝》這類,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受益良多。希望這本書也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评分

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達摩四行觀》,封麵設計簡潔,字體又很有味道,當下就覺得跟它有緣。我本身對禪修、佛學一直很有興趣,但總是覺得有些理論比較深奧,不容易入門。這本書的標題倒是挺直接的,讓人好奇達摩祖師到底是如何闡述這「四行」的。我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但單從書名和作者,就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颱灣社會步調很快,生活壓力不小,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渴望找到一個能讓心靈沉靜下來的方法。希望這本《達摩四行觀》能提供一些簡單易懂、又 J.K. 羅琳的小說,雖然寫作風格差異很大,但同樣都能引人入勝。我特別期待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實際的修行方法,讓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書的篇幅大概是我平常閱讀習慣可以接受的範圍,希望不會太厚重,影響我一口氣讀完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