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四行观

达摩四行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达摩
  • 四行观
  • 佛教
  • 修行
  • 顿悟
  • 智慧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乘之道安心之钥
  一部可以如实学步,如实踏地,如实行道,可甘实调摄的随身法藏

  《四行观》语言精简、直截、扼要,了无大乘诸经的华丽骈难;可惜,太简净、平实、朴质了!行者往往以为易易,而随意略过、随目蹉过,未曾真正虚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为一部可以如实举步,如实踏地,如实行道,也如实调摄的随身法藏。

  火宅清凉。人类人性种种烦恼、情境,大抵皆不脱于「四行观」的范畴,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观」而销融、对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为「入道」、「走路」而设;可惜,人们走路,总不用它!总向更华丽浩瀚、更虚渺玄难处捞涉。

作者简介

梁寒衣

  台湾外文系毕。曾参与高棉、越南的难民救援工作;异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触发了她人道思考的写作动机。

  出身禅门,以直了生死为本务。修持因以禅门为髓脑,以华严大教为终极。蛰隐山茨十数载,参究《阿含》、《楞严》、《维摩诘》、《华严》、《大涅槃》等南北传教与诸部。

  1999年开始,陆续于寺院、讲堂、禅学中心、弘讲《胜鬘经》、《六袓坛经》、《佛袓道》、《证道歌》、《老子道德经》等诸部,并担任文学与禅学指导。

  曾获1989年「联合文学」小说中篇推荐奖。1996年「普门文学」短篇小说奖。2009年「中国文艺奖章」小说奖。着有《上卡拉ok驴子》、《赫!我是一条龙》、《黑夜里不断抽长的犬齿》、《一个年轻的死》、《将名字写于水上》、《雪色青钵》、《水仙的炎镜》、《迦凌之音》、《无涯歌》、《优昙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茎》、《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等。

《星辰轨迹: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 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探索我们存在的终极奥秘 《星辰轨迹》并非一本探讨宗教哲思或古代经典的著作,而是一部以现代科学为基石,描绘宇宙从奇点爆炸到生命萌芽,再到文明兴起的宏大叙事的科普巨著。本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引人入胜的宇宙图景,解答那些萦绕在人类心头最古老也最前沿的疑问:我们从何而来?宇宙将往何处去?生命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第一部分:无中生有——宇宙的黎明与基本法则的奠定 本书伊始,我们将时间回溯至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这不是一个空间中的爆炸,而是空间本身的诞生。作者以精妙的比喻,带领读者穿越暴胀时期(Inflationary Epoch),理解宇宙如何在瞬间膨胀至不可思议的尺度。我们详细阐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它是宇宙婴儿时期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宇宙物质分布的直接证据。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宇宙最基本的构建模块:粒子物理学。从夸克、轻子到规范玻色子,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标准模型的核心概念,以及希格斯场如何赋予粒子质量。我们深入探讨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在早期宇宙高温高密环境中如何逐步分离和支配物质的演化。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讨论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尽管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但它们却主导了宇宙的命运。暗物质提供了引力骨架,使得星系得以形成;而暗能量则以一种神秘的斥力,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作者梳理了当前领先的几种暗物质候选粒子理论(如WIMPs、轴子)和暗能量的模型(如宇宙学常数、第五种力),展示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挑战。 第二部分:恒星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宇宙诞生后的数亿年,是黑暗时期(Dark Ages)。引力开始发挥其无可匹敌的作用,将早期宇宙中均匀分布的氢和氦气体团块拉拢、压缩。本书细致描绘了第一代恒星的诞生——它们巨大、炽热且寿命短暂。这些“创世之星”是宇宙中所有重元素(碳、氧、铁等)的真正熔炉。 我们深入探讨了恒星的生命周期:从主序星到红巨星,再到壮丽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不仅是宇宙中最壮观的事件之一,也是自然界最高效的炼金工厂。正是这些爆炸,将构成行星、乃至我们身体的元素抛洒到星际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播下了物质的种子。 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讲解了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从小型的矮星系到庞大的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我们探讨了星系合并的动力学过程,以及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核心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引力陷阱,也是调节恒星形成速率的“引擎”。 第三部分:生命之地的探寻——宜居带与系外行星革命 随着宇宙冷却和元素的富集,行星系统开始形成。在这一部分,我们转向天体生物学的前沿领域。作者详细介绍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TESS任务带来的革命性发现:系外行星的数量已达数千,其中不乏处于“宜居带”(Goldilocks Zone)的类地行星。 我们深入分析了定义“宜居性”的关键因素:液态水的存在、合适的行星质量、磁场的保护、以及合适的恒星类型。本书探讨了“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等新兴的行星分类,并讨论了它们拥有生命的可能性。 一个关键的讨论集中于生命的起源(Abiogenesis)。我们审视了地球早期生命证据,从深海热泉到米勒-尤里实验的现代翻版。作者探讨了RNA世界假说、脂质囊泡的自发形成,以及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合成路径。我们强调,生命的出现是基于化学和物理法则的必然结果,还是极其罕见的“幸运事件”,是科学界尚未解决的重大命题。 第四部分:生命的复杂性与智慧的涌现 从单细胞生命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命的演化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我们探讨了演化论的核心机制——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基因突变——如何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塑造出惊人的生物多样性。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智慧生命的可能性。我们分析了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的各种解释,从“大过滤器”理论到“动物园假说”。我们评估了地球生命演化中那些关键的瓶颈事件:真核细胞的出现、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以及大脑复杂度的提升。这些事件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能否通过分析行星大气中的生物标记气体(Biosignatures)来远程探测地外文明的踪迹? 结语: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星辰轨迹》的结尾,是对人类自身定位的反思。我们是宇宙演化的偶然产物,还是某种必然趋势的体现?在浩瀚的时空尺度下,人类文明的脆弱与珍贵并存。本书呼吁读者,带着科学的敬畏心和探索的热情,去认识我们脚下的行星,去仰望头顶的星空。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穿插有大量的科学插图、时间轴和数据可视化图表,确保了其极高的科普价值和阅读乐趣。它不是一本介绍古代智慧的书籍,而是一部关于物质、能量、时间与生命的现代科学探险日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菩提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全文006
【导言——讲者序】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008
【关于传法者达摩】018
【关于记录者昙琳】028

卷一 《达摩四行观》原(序)033
原文034
语译035
微言036
讲释037

卷二 【二入】之道——理入、行入063
原文064
语译064
微言065
讲释067

卷三 报冤行105
原文106
语译106
微言107
讲释108

卷四 随缘行137
原文138
语译138
微言139
讲释141

卷五 无所求行155
原文156
语译156
微言157
讲释159

卷六 称法行181
原文182
语译182
微言183
讲释186
【跋——行道之花】222
【附录一:幻化虚诳——封面「达摩像」的虚与实】223
【附录二:关于大鑑禅学会】225

图书序言

导言--讲者序

直入本源的探索∕梁寒衣

  一直有个观点:任何一门学科、领域,乃至一个思想、主义,欲掌握其思想精髓、精神风格的全貌,则必须溯回其发轫的源点、建构的根砥;正如一株巨木,无论其枝叶、花果何其蓊郁斑烂,欲洞识其生命迹路,晓了它的肌肤纹理、盘根错节、正逆背向……则必须一定循枝干茎节而下,溯回其种子、根部,以及其背景、土地、人文。光是在市场买回那枚果子,或撷取片段花絮、枝、叶,之于一名真正的追寻者,是永永不够的。那仅是一个门外汉,看客、过客的行径。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谓,欲会识儒家,则须溯回孔子以及《春秋》;会识道家,则须溯回老子《道德经》以及《庄子》原典;会识佛家,则须明识诸佛教典——箇中,「教外别传」是一利器,若能参禅,透破本参,明见心性,则一切经藏,也将如「推门落臼」:一刀两断,直出心髓,更无玄难、玄奥、玄疑之处。

  一己的主张也一贯如是:一切修行皆须溯回其源点、本体。依此,欲了解佛陀根砥,须溯回原始佛法,薰修《四阿含经》;欲了解「天台宗」,则须先识《法华经》以及天台智顗、天台教观。欲洞悉「华严宗」,则须投身《华严》巨海,深泳玩味……明白「南宗禅」(即历代以迄今日,我们所称的「禅」及「禅宗」),则须溯回「南宗禅」的源首,六祖慧能本身及其《坛经》,详研「五家七派」【註一】的各个祖师、古德,谙晓其生命气质、悟道修证的脉络、经纬、行状。「曹洞」是曹洞,「临济」是临济……无论是什么,欲把掌其思想、禅法的特质,其出格、(火冏)绝处,便仅是回归原点,一一还原、检视、凝观、比对……而不仅是片段片段、烟火霓霞一般,捞摸迸耀闪现的禅诗、禅偈、禅案。唯因借取他家珠宝、璎珞,虽然一时眩动、瑰丽,终究不是自己本来面目;可以一时吟诵昂洋、赏玩痛快,终究了不得生死。须是踏踏实实、立定脚跟,循着本源探去、剿去,依着禅门严整严恪的修证系统,参去、思去……始知公案、禅偈,原来真是一个了生死、见心性的「叩门砖」——是敲开无始生死、铁壁铁墙的有力禅柱子,一块坚实厚质、真实不坏的「金刚砖」。不是贴在墙上,薄片艳体、花色撩目、仅具装饰、说唱性质的「纹花小瓷片」。

  它不是提味香料,而是用以截断口舌。开眼用的。

  会识「禅」与「禅宗」,须溯回「南宗禅」的本源,六祖慧能。会识中国禅宗的原始风貌,则须溯回南、北宗禅未分裂以前的数代,尤其是肇启中土禅宗的第一代——达摩本身的思想和教观——而《大乘入道四行观》(简称「二入四行观」,或「四行观」)即是历史所载,达摩口传的最古老的修证指授。其传述对象虽是慧可、道育二名嫡传弟子,内容却是一切显、密、净、律……大乘诸宗诸派所「共」的;是「一切大乘佛子入于菩提、正觉之径所必须依循的共同道路、不二法则」——佛子欲入大乘,则必定循此「理入」、「行入」二大系统,无宗可以例外,无人可以豁免。它是「走在道路上的方法」,如果你想走入大乘、走入修行,就得站在这个标线、走在这条途轨上。教下如此,宗下亦然【註二】。它是所有大乘佛子的通则。舍此,别无蹊径。

  同时,《四行观》既是南、北宗分裂之前的源首;自然,也是南、北宗「和诤」的基础,彼此「和会」、「合流」的契机。

  《四行观》语言精简、直截、扼要,了无大乘诸经的华丽骈难;可惜,太简净、平实、朴质了!行者往往以为易易,而随意略过、随目蹉过,未曾真正虚心、下心地加以深研、深究,奉为一部可以如实举步,如实踏地,如实行道,也如实调摄的随身法藏。

  火宅清凉。人类人性种种烦恼、情境,大抵皆不脱于「四行观」的范畴,也皆一一可以引「四行观」而销融、对治——它本是「大乘安心之法」,本为「入道」、「走路」而设;可惜,人们走路,总不用它!总向更华丽浩瀚、更虚渺玄难处捞涉。

  这部《四行观》弘讲于下山弘法的第三年【註三】。当时,病体孱羸,集注心力,唯愿一生之中毕竟弘讲过《坛经》一回,留下禅门完整的修证系统、迹路、方法,与髓旨。《坛经》讲罢,又陆续弘讲了「从西土到东土」——依《佛祖道影》溯回了禅宗肇始的西天廿八代,乃至中土五祖弘忍前的五代。之后,便是这部以达摩思想为主体,指涉中土禅宗初始面貌的「二入四行观」;最末,以「一宿觉」【註四】——永嘉玄觉的《证道歌》,为三年的弘讲划下一个圆弧:以「南宗禅」破立的先驱为始,也以「南宗禅」独特的证觉者为终;六祖慧能,是起承,亦是转捩,「五家七派」大河流衍……如是,建构了禅宗从西土至东土,由达摩初来,乃至南、北宗分裂,「南宗禅」独领风潮,成为今日禅宗主干主体的完整脉络。

  这部《四行观》依弘讲录音整理、删改、添润、补缀而成,由于录音失误,「理入」的部份是全盘重新撰写、补入的。也因此,它的整理方式,是循着录音,由「昙琳序」开始,直接切入「四行」,最后返回补述完「理入」;由二○○七年十二月底开始间续跋涉了一年半的时光,至二○○九年六月下旬结束,分为三次进行【註五】。长居山岭,冬日凛冽湿寒,二○○九年一月,于整理「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时,已进入昼夜无眠的剧咳;「理入」的书写,则已是血迹恻目,肺疾已然严厉,且到了直呕鲜血(不止于血痰)。无常如斯霹雳奋迅!唯恐他日道也无从道,于是,又将平日所会得的禅门心旨密密扎缝了进去,超出了原本简要的达摩论旨极多、极多。然则,即请宽谅这份不惮其烦、「临行密密缝」的老婆心切罢——它是一名病体离支,俯贴着死亡的禅人的临行之语——即或现代医学之于种种肺疾已能作到最好的掌控,然而,人命危浅,一名禅者总须随时随地准备「卸下包袱」——「全盘入」,亦「全盘出」,将生命所有的对待、相晤、行事,俱视为最后一回,全心而入,也全体而出;旷旷豁豁,不留一点未竟、未了,也不留片分葛藤、挂碍。

  毕竟禅法所训练的,不是「不会死」,也不是「晚点死」;而是任何时刻死,皆磊磊然,自在、无碍的人。

  密密扎缝了;至于,谁毁?谁誉?谁取?谁弃?谁烧?谁埋?谁领?谁受?……已非山中人管带的范畴。

  它仅能在诸佛的眼目中。

  一己,是箇学术的门外汉。山野十七年,数度闭门圈点《楞严》《华严》《大涅槃》《阿含》……等南、北传经卷,目的,仅为契会诸佛本怀,贯通佛心而已,是为自体修法的需要而如此;既无任何学术、研究的怀抱,也无任何着述、创作的野心。即弘法,也仅是顶戴世尊,顶戴祖师的一种方式,仅能视为「副产品」,而非修行的主体。既是为了修持的方便,那么,如何将「法的名相、语词」,对应、折射为现实,销融、转化为「日常生命、生活的语言」,以便具体操作、实践,则是一桩攸关重要的命题。因此,本书仅能视为一名修法者,从自体的经验与实证中出发,所标下的路迹与路标。它的对象,是所有打算如实走在道路上的追寻者、体验者和修法者。仅能就「修法的层次、领域」谈,而不具足任何学术的指涉、论诤,与兴味。果若有那么一点不幸的涉入与叠合,仅能说,正因了立于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目光洞远、视象别异。可感谢的仍是巨人本身:正由于前代于知识、学术、修持……的积厚与努力,如是,有了奠基其上,不同的视线与开觉。

  最后,要说明的是关于书中「字、词」的使用:
  一、古文中二祖惠可,六祖惠能的「惠」,均改成「慧」;乃因古代「惠」与「慧」是通用的,以致可写成「聪惠」,近代则已区隔出来,再写成「聪惠」即形成隔碍了。惠可、惠能的「惠」,两者皆有佛法中的「佛慧、觉慧」义,所指的是「般若之慧」;是「求慧,可也。」「佛慧,能也」,所以依义,将之改为现代使用的「慧」。

  二、「销熔」「销融」「消融」三词,于行文同时举用,未曾以一词全书统一,在于所表征的是修行的功行、力道的不同。《大乘起信论》谓「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依此,销熔,所指的是初修行时,「粗中有粗」的凡夫境界;烦恼、习气俱如一整座庞巨的岩石、矿山,须用十分的巨力始能对治、粉碎。不仅属于「有功」用行,且须非常、非常的用力、用功,与烦恼搏斗、厮杀、对阵。销融,指「粗中有细」至「细中之粗」的菩萨境界。烦恼、习气已从矿山、岩山粉碎成大、中、小型不等的岩块、石砾、板片;属「有功用行」,仍须拔河、拉锯,对抗,但已更能掌握用功的方法和调摄的途轨、力道。消融,指的是「细中之粗」至「细中之细」,由更精细的菩萨地而至佛地的过程。烦恼、习气已从粗砾、卵石,削减、研磨为细粒、砂尘;恰如水面仍有冰的悬粒、浮片。已从「有功用行」过渡到「无功用行」;功行已然淳熟,仅须觉照、微调即可。属「不用力」或「浅微用力」的状态。

  三者标示的,正是修行从粗至细,从「用功到不用功」、「用力到不用力」的调治、着力工夫。

  为了精准,回首查阅了《证道歌》,发现永嘉玄觉使用的是「销融顿入不思议」,用的是中间、中级的力道。元代竺原永盛禅师的《证道歌》註本,誊註时,却写成「销镕顿入不思议」(「熔」是「镕」的俗字),足见此佬于日常行持所下的雄勐巨力,的确是以金刚焰销熔积厚的矿山、矿垢。

  会不会仅是一种笔误?一种习惯?不具任何意义?

  一名修行者会下意识、不假思索的「用此不用彼」,已显现他最「惯习」、最自然而然的倾向、功行、与状态了。从未曾下过勐力、苦工夫,着着实实去熔铸矿山、岩山的,则难以使用「销熔」二字,唯因「非彼境界」;向来不需此金刚力道。它是「内自证」境界,行者依自体修行的经验、历程自动书写、标记下来:是用力、对抗过的迹痕。

  不然,写来写去,便只是约定俗成的「消融」了。

  书中,其余的字、词皆如此。大抵是「依修行的内面、本质」而设的。无论永嘉玄觉、竺原永盛何如,山中人毕竟是循此一步一步裂破黑山、矿垢,踅涉而来的。

  每一卷次皆区分为「语译∕微言∕讲述」三部份。极聪敏、明睿的读者或可仅读「微言」,直取纲领。若欲深入修行,沥明如来法教以及禅门心目,则不妨安下脚步,从头至尾,细细思惟,参研、切磋。

  至于,初学者不妨暂时置下「空如来藏」、「大光明藏」等略嫌繁难的佛法名相,向浅白、受用、相应处下手(可从任何一卷切入),久久、久久……淳熟了,再回首参思更艰难、玄深的法意。

  六祖慧能道「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本书的着述,纯粹仅为分享、回归修行的本体、实际。如有过患、过失,仅是山中人修行的不到底、不洞明罢了。是「诤无可诤」的。死生迅即,更无能唐丧时光、言语于诤辩,所能有的,仅是倾注山茨,默寂而修。

  所祈愿的,是佛陀之道磊朗,生命因之而受益。一切黑山黑蜮的叩索,俱将空阔、澄明……我们皆能溯回本源,晤见本体真面。

  「吾常于此切。」曹洞禅者如是说。

禅门弟子
玄于闭关中心
深山深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達摩四行觀》,封面設計簡潔,字體又很有味道,當下就覺得跟它有緣。我本身對禪修、佛學一直很有興趣,但總是覺得有些理論比較深奧,不容易入門。這本書的標題倒是挺直接的,讓人好奇達摩祖師到底是如何闡述這「四行」的。我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但單從書名和作者,就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台灣社會步調很快,生活壓力不小,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渴望找到一個能讓心靈沉靜下來的方法。希望這本《達摩四行觀》能提供一些簡單易懂、又 J.K. 羅琳的小說,雖然寫作風格差異很大,但同樣都能引人入勝。我特別期待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實際的修行方法,讓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書的篇幅大概是我平常閱讀習慣可以接受的範圍,希望不會太厚重,影響我一口氣讀完的樂趣。

评分

拿起《達摩四行觀》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紮實的印刷品質和紙張觸感,這點在現今充斥著快速消費的出版品中,顯得格外珍貴。我平日裡喜歡閱讀歷史與人文類的書籍,對於一些古籍的考究和傳承特別感興趣。達摩祖師的傳承,在佛教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四行觀」更是被視為他留給後世的珍貴法寶。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對「四行觀」的歷史背景、起源,以及歷代祖師大德的註解做一番梳理?我對比學術研究和民間流傳的各種說法,總覺得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撥開迷霧,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尤其是在台灣,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和推廣,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如果這本書能在此方面有所著力,那就更值得推薦了。我對書中的學術考證部分非常期待,希望能有深入的見解。

评分

最近生活中有點卡關,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心情也悶悶的。剛好在網路書店上滑到《達摩四行觀》的推薦,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力量,好像能點醒我一樣。我平常比較喜歡讀一些心靈成長、勵志類的書籍,像是稻盛和夫、或者一些日本作家寫的關於「餘命」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給我一些實際的啟發。達摩祖師的「四行觀」聽起來就很有深度,我猜測書裡會提到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困境、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想,如果書裡能有一些貼近生活的小故事,或是練習方法,那我一定會愛上這本書。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重新找回熱情、看到生命意義的書,希望《達摩四行觀》就是它。

评分

說實話,我對佛教的認識不算很深,但對於一些禪宗的公案、或是電影裡呈現的僧侶生活,還是蠻有興趣的。這次在《達摩四行觀》這本書上,我看到「達摩」這個名字,就聯想到他那種不畏艱難、堅毅不拔的精神。我很想知道,他所提出的「四行觀」,到底是什麼樣的修行法門?它會不會像《孫子兵法》一樣,有一套戰略性的思考方式,只是應用在內心修煉上?我對書中的「觀」這個字特別有感覺,是不是也包含著一種觀察、一種覺察?我平常很喜歡讀一些策略性的讀物,像是《圍棋的十種棋藝》這類,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受益良多。希望這本書也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评分

《達摩四行觀》這本書,最近在我的書櫃裡佔據了一個蠻顯眼的位置。我本身是個科技從業人員,工作上常常需要處理複雜的邏輯和問題,但我發現,越是這樣,我越渴望找到一種簡單、純粹的力量。聽說這本書談的是「四行」,我猜想這應該是一種非常精煉的智慧。我平時也會看一些程式設計類的書籍,它們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讓我對「架構」和「原理」有了深刻的體會。我希望《達摩四行觀》也能提供給我這樣一種清晰的架構,讓我能循序漸進地理解達摩祖師的教誨。我特別好奇,這種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還能有多少的實用性?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事物不同的面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