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法会专题(系列1)

三天法会专题(系列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会
  • 佛教
  • 宗教
  • 修行
  • 讲座
  • 佛学
  • 心灵
  • 智慧
  • 文化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不自觉地发生过无数次的喜悦,这个喜悦是来自何处呢?我们可以说它是来自于「无处」,或者说它是来自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无因的。它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情绪,只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纯粹的喜悦,它脱离了头脑、脱离了思维。因为它没有想要到达任何地方,没有目的地,没有命运要履行、没有终点,因为它所到之处就是终点。这样的喜悦,我们把它叫做「静心」。

  在修办道的过程中,不知多少人拥有过这样的喜悦,尤其是在初逢三天法会时,那仙佛的慈悲、点传师的付出、办事人员的热心,以及课程的内容,真教每一个进入三天法会的人,重拾原来的自己,不自觉地进入宁静的喜悦,让每一个人放松在当下的这个片刻。这是什么力量呢?天道的殊胜,再再牵引出一个封锁已久、迷失已久的心灵。在三天法会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变得清醒、喜悦、柔和又自在了。

  因此,三天法会的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关键,我们必须用一颗真挚、清晰的心,办好这闪亮的三天。其中,课题的内容便佔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讲师的修持、口才、智慧、用心,都影响着这初次探寻究竟的心。如果课题内容不扎实、重点不明确、流程不连贯,便会影响班员的专注与兴趣。

  从过去以来,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三天法会专题,以致于找资料时只好东拼西凑,或依照过去听课的经验模拟,听听录音带、翻遍所有道义书籍,再重新整合,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

  明德出版社为了减少您寻找资料的时间与麻烦,特别将刚求道道亲参加三天法会的课题,逐一重写、编列,以丰富的内容、多种的题纲呈献给您。共计三册,纲要明确、多样版本,以及赏心悦目的美编,让您一书在手,畅行无阻。

佛法探微:觉悟之路的指引 精装典藏版,全新修订 本书是为寻求内心平静、渴望深入理解佛教核心教义的读者精心准备的深度导读。 它并非对特定法会或系列活动的记录,而是一部系统阐述佛教根本思想、修行方法和历史演变历程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著作。 第一部分:缘起与基石——佛教哲学的核心建构 本书伊始,带领读者回到佛陀的时代,探究“缘起”这一贯穿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根本观念。我们详细剖析了“缘起性空”的深层含义,阐明了事物相互依存、无有自性的本质。 第一章:四圣谛的逻辑框架 本章深入探讨了佛教对人生困境的诊断与疗愈方案。我们不仅复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传统论述,更着重于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实践意义。 苦谛的辨析: 不仅限于生理上的痛苦,更深入探讨了“无常”、“无我”所导致的存在的本质性不安。 集谛的根源追溯: 详细分析了“烦恼”的运作机制,特别是“贪、嗔、痴”作为驱动轮回的“三毒”如何塑造我们的心智模型。 灭谛的澄明: 阐释涅槃并非虚无,而是超越二元对立、彻底止息烦恼的究竟安乐状态。 道谛的路径规划: 以八正道为核心,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讲解如何将正见、正思维落实到日常决策中。 第二章:无我与空性的辩证 “无我”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思想的关键基石。本章借助阿毗达摩(Abhidharma)的分析方法,对“我”的概念进行层层解构。 五蕴的剖析: 细致解析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流转与聚合,揭示“我”不过是这些刹那生灭要素的暂时组合。 小乘与大乘对“空性”的不同侧重: 比较部派佛教对“人无我”的坚持,以及大乘佛教“法无我”的拓展,为后续大乘空宗思想的铺垫。 第三章:十二因缘链的动态模型 十二因缘(或称十二有支)是理解生命轮回机制的精密模型。本书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视角来审视这条链条: 从无明到老死: 详细描绘了每一个环节如何相互衔接,强调了“无明”在整个链条中的枢纽作用。 破除因缘的实践意义: 阐明一旦认识到因缘的非固定性,便获得了改变生命轨迹的可能。 第二部分:大乘的辉煌与广博——菩萨道的实践 跨越了小乘的教法基础,本书深入探入大乘佛教的宏伟世界,重点聚焦于“般若”智慧与“慈悲”实践的融合。 第四章:般若智慧的导航 本章以《心经》和《金刚经》为核心文本,系统梳理般若学派的精髓。 缘起性空与般若的统一: 解释“照见五蕴皆空”是如何直接导向对缘起性的彻底洞察。 无所得的辩证法: 探讨为何说“无所得”本身也是一种权宜之计,强调了智慧的不可言说性。 第五章:六度万行的圆满 菩萨道的具体实践,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详尽解读。 布施的层级: 从财施、法施到无畏施,探讨布施如何转化贪执心。 忍辱与精进的平衡: 分析如何在面对逆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精进),同时不生嗔恨(忍辱)。 禅定与般若的相依: 强调禅定是般若生长的土壤,而般若则是禅定的指南针。 第六章:唯识学派的心灵地图 为了解释“空性”如何与万象森罗共存,本书引入了瑜伽行派(唯识宗)的理论,构建了一幅复杂而精细的心灵结构图。 三界唯识的架构: 详细解析了八识(前五识、末那识、意识、阿赖耶识)的功能和相互转化。 种子与习气的力量: 重点阐述阿赖耶识中储存的“种子”如何“现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独特体验,这是修行的核心突破口。 第三部分:禅修与净土——修行方法的取舍与融合 本书的最后部分侧重于不同修行法门如何在不同根器的人身上展现其力量,并强调了法门之间的相互印证。 第七章:止观双运的禅定实践 本章专注于佛教止观(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实际操作指南,适合有志于深入内省的读者。 安般守意的训练: 对初级禅修者如何通过呼吸来集中注意力进行细致的步骤说明。 毗婆舍那的洞察技巧: 引导读者如何运用觉察力,观察身体感受和念头的生灭,以证悟空性。 第八章:净土法门的信愿行 针对根器较钝或生活繁忙的修行者,本书公正地分析了净土宗的殊胜之处,强调信愿的重要性。 他力与自力的关系: 辩证地看待阿弥陀佛愿力的接引与自身修行努力的结合。 往生的条件与准备: 探讨临终正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念佛来培养往生的资粮。 总结:回归当下,安住正念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是将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收束回“当下”。佛教的最高价值在于解脱,而解脱的实现,即在于对当下每一个念头的清醒觉察。本书旨在提供一把多维度的钥匙,帮助读者开启通往内心安稳与终极智慧的大门。 本书适合: 佛学爱好者、哲学研究者、寻求心灵成长的个人,以及希望系统了解佛教教理与修行路径的初学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演礼∕6
前言∕10
礼的由来及其重要性∕12
礼的种类及其内涵∕16
结论∕29
◆道与教的分析~之一∕31
前言∕32
道与教的认识∕35
道与教的分别∕44
道与教之关系∕57
结论∕63
◆道与教的分析~之二∕65
前言∕66
何谓道?何谓教?∕68
道与教的不同∕73
道与教有何关系?∕79
左道旁门∕81
结论∕85
◆道与教的分析~之三∕87
前言∕88
道与教的广狭义∕89
道与教的异同∕96
结论∕103
◆如何消冤解孽~之一∕105
何谓冤孽∕107
冤欠造成的原因∕111
如何消冤解孽∕125
结论∕135
◆如何消冤解孽~之二∕139
前言∕140
因果报应∕141
六道轮回∕143
何谓冤欠∕145
如何消冤解孽?∕148
结论∕150
◆如何消冤解孽~之三∕151
灵性存在之事实∕152
宇宙自然存在之定律∕156
三期末劫、道劫并降∕158
何谓冤孽?∕160
怎样消冤解孽?∕164
结论∕170
◆如何消冤解孽~之四∕171
前言∕172
冤、欠、孽之由来∕175
消冤解孽的重要性∕178
如何消冤解孽?∕184
结论∕1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道与教的分析~之一

一 前言

有很多求过道的人,一直搞不清楚自己求道是求得甚么?甚至还莫名其妙地问着:「我们所求的道是甚么教?」或「我们求的是一贯教?还是一贯道?」实在是不知所云啊!因为曾经有不少已皈依、洗礼的人,被朋友渡去求道,在他求道之前也曾担心过「我已皈依佛了,再求道的话,会不会违背了释迦牟尼佛呢?」或「我已经在基督教里头洗礼过了,不可以再拜偶像求道的!」以及「我已经在佛教里进修了,为甚么还要求道呢?」等等问题,所以就一直在「心好就好,何必求道?」的话题里打转,这全对于「道与教」仍不明白的原故;甚至有些人总是喜欢强调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所求的道比别人还殊胜,导致衍生了道与教的争辩问题,这也是因为对于「道与教」的认知以及实行还不够透彻的原因。

有个故事:日据时代,在台北曾经有一次类似博览会的市集,那时赶往参观的人很多,可说是人山人海;而且,各教的传教士也借此机会到这里传教,有和尚、尼姑,亦有牧师、神父、修女……非常热闹。

有一天,和尚与牧师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较优异而争执不下。后来和尚就对牧师说:「我们也不用争了,现在由一件事情,马上可以得到证明。我说佛较伟大,你说耶稣较伟大;现在我把这一根蜡烛点燃,你可以对他说三声『耶稣』,我对他说三声『佛』,看谁可以让蜡烛媳灭,就表示谁伟大。」

牧师听了以后说:「可以啊!」接着就对蜡烛说三声「耶稣」,但是烛火依然。换和尚对蜡烛说「佛」,第一声烛火就摇晃不定,第二声几乎熄灭,第三声真的熄灭了。和尚于是很得意的对牧师说:「你看,还是我佛较有办法吧!」

佛法本是平等的,既没大小,也没有等级。各教圣人都是得道、济世化人、圣德圆满的圣人。老子说:「天上地下唯吾独尊」,佛亦曰「天上地下唯道独尊」,而耶稣也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若是要从比较的心态上来看的话,那就失去「道」的真义了。五教圣人虽然所传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宗旨却都是一样的;这个宗旨也就是他们所指的「道」。只有「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超越时空对待的一个绝对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道与教的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三天法會專題(系列1)》這本書,我整個眼睛都亮了起來!身為一個在都市叢林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每天被各種訊息轟炸,心情常常起起伏伏,總是渴望能找到一個讓心靈喘口氣的地方。我對佛法一直有著好奇心,但總是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不是那麼容易親近。而「三天法會」這個詞,聽起來就很具體,有種「我可以做得到」的感覺,而且「專題」兩字,更是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了想像。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短短三天時間內,如何透過法會,達到身心靈的淨化和提升?會不會有實際的案例分享,或者是一些引導性的練習,讓我們在參與法會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感受到法喜?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法會的流程,更能觸及到法會背後的核心精神,以及它對我們日常生活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例如,聽聞經文時,該如何去體悟其中的意涵?在共修時,又該如何收攝心神,與大眾同心同願?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走入法會的世界,讓我不再因為陌生而卻步,而是能帶著一顆開放的心去體驗,去感受。

评分

一打開《三天法會專題(系列1)》這本書,我就覺得它散發出一種很特別的氛圍,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宗教感,而是一種溫和、包容的氣息。我一直以來對佛法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感,覺得它裡面的智慧,好像能解釋生活中很多我無法理解的現象,但是,實際去接觸,去了解,又常常覺得自己笨笨的,聽不太懂那些高深的理論。所以,「三天法會」這個詞,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扇比較容易推開的門。我曾聽說過,法會是一個能夠快速讓自己沉靜下來,離塵囂的地方,但對於「法會」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進行的,我總是處於一種「霧裡看花」的狀態。這本書的「專題」設定,讓我覺得它應該能把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像切蛋糕一樣,一塊一塊地呈現在我眼前,而不是給我一整塊複雜的知識。我特別期待書裡能講述一些,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的法會體驗,比如,在短短三天內,如何去感受法會帶來的內在轉變,又或者,在莊嚴的儀軌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原來參加法會,不只是形式上的參與,更是一種可以讓我們重新連接內心、獲得力量的過程。

评分

這次拿到《三天法會專題(系列1)》這本書,真的是讓我跌破眼鏡!說實話,我本身對佛法禪修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遠觀而止」的態度,總覺得那是專業人士或是有特殊因緣的人才會去接觸的領域,對我這種每天為生活奔波的凡夫俗子來說,好像有點太遙遠了。但不知怎麼的,在一次偶然的社群媒體瀏覽中,我的目光就被這本書的標題給吸引住了。「三天法會」,這聽起來就很有時間上的可行性,不像那種動輒七天、半個月的閉關,對於我這種請假困難的上班族來說,是比較容易規劃的。而「專題」,更是讓我好奇。這代表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會針對某個特定的主題去深入探討,這對我來說,比聽一些籠統的道理來得更有吸引力。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對於初學者來說,參與法會時可能遇到的常見疑問,或者是一些在儀式中不太懂的地方,該如何去理解?畢竟,我非常擔心自己會因為不懂規矩而顯得突兀,甚至打擾到別人。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貼心的嚮導,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心態上的準備,那對於我這樣的心懷嚮往卻又缺乏實際經驗的人來說,真的是太寶貴了!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解開參加法會的「神秘面紗」,讓我不再感到卻步。

评分

哇!拿到這本《三天法會專題(系列1)》真的是太意外的驚喜了!身為一個平常對佛法禪修有點興趣,但又常常覺得高深莫測、不知從何入門的平凡上班族,這本書根本就是及時雨啊!我一直覺得,聽聞佛法、參與法會,對心靈的平靜很有幫助,但往往時間、地點、還有那種「是不是要很虔誠才能參加」的疑慮,讓我都停留在想像的階段。這次因為無意間看到有人在討論,又剛好是「三天法會」這種比較具體的長度,感覺好像比較容易安排時間,而且「專題」兩個字也讓我覺得不會太廣泛,能深入了解某個主題,實在是太吸引我了。我最期待的是,書裡會不會有比較實際的法會流程介紹,像是每天大概會有什麼樣的儀軌,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甚至是需要準備什麼物品。因為我腦袋裡對法會的印象,都還是停留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感覺很莊嚴,但又有點距離感。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新手村攻略」一樣,把這些實際操作的細節都講清楚,那我真的就可以鼓起勇氣,找個機會去體驗看看了!而且,我還特別好奇,既然是「專題」,那這次系列一又是講什麼樣的主題呢?是針對某位佛菩薩的,還是某種修行方法的?總之,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了期待,希望讀完之後,真的能讓我對法會有個初步的認識,甚至開啟我實際參與的門檻!

评分

拿到《三天法會專題(系列1)》這本書,我內心真的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一直以來,我對佛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自己領悟力不夠,很多佛經上的道理,都像是天書一樣,讓我望而卻步。而「法會」這個詞,在我心中更是蒙著一層神聖卻又遙不可及的面紗。這次能看到這本以「三天法會」為主題的書,而且還是「專題」系列,這對我來說,簡直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將「三天」這個較為集中的時間,與「法會」這個較為廣泛的概念結合起來的?它會不會提供一套相對完整的,適合初學者的法會體驗指南?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希望書中能深入淺出地解釋,在法會中,有哪些核心的儀軌或經典是比較重要的,以及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和參與。另外,我也很想知道,透過這樣一個為期三天的法會,一個人可以獲得怎樣的心靈上的啟發或轉變?這本書會不會分享一些,讓人聽了會心有戚戚焉的親身經歷,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將法會中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讓生活更加自在圓滿的建議?總之,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獲得知識,也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找到踏入法會世界的勇氣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