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法会专题(系列1)

三天法会专题(系列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不自觉地发生过无数次的喜悦,这个喜悦是来自何处呢?我们可以说它是来自于「无处」,或者说它是来自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无因的。它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情绪,只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纯粹的喜悦,它脱离了头脑、脱离了思维。因为它没有想要到达任何地方,没有目的地,没有命运要履行、没有终点,因为它所到之处就是终点。这样的喜悦,我们把它叫做「静心」。

  在修办道的过程中,不知多少人拥有过这样的喜悦,尤其是在初逢三天法会时,那仙佛的慈悲、点传师的付出、办事人员的热心,以及课程的内容,真教每一个进入三天法会的人,重拾原来的自己,不自觉地进入宁静的喜悦,让每一个人放松在当下的这个片刻。这是什么力量呢?天道的殊胜,再再牵引出一个封锁已久、迷失已久的心灵。在三天法会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变得清醒、喜悦、柔和又自在了。

  因此,三天法会的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关键,我们必须用一颗真挚、清晰的心,办好这闪亮的三天。其中,课题的内容便佔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讲师的修持、口才、智慧、用心,都影响着这初次探寻究竟的心。如果课题内容不扎实、重点不明确、流程不连贯,便会影响班员的专注与兴趣。

  从过去以来,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三天法会专题,以致于找资料时只好东拼西凑,或依照过去听课的经验模拟,听听录音带、翻遍所有道义书籍,再重新整合,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

  明德出版社为了减少您寻找资料的时间与麻烦,特别将刚求道道亲参加三天法会的课题,逐一重写、编列,以丰富的内容、多种的题纲呈献给您。共计三册,纲要明确、多样版本,以及赏心悦目的美编,让您一书在手,畅行无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演礼∕6
前言∕10
礼的由来及其重要性∕12
礼的种类及其内涵∕16
结论∕29
◆道与教的分析~之一∕31
前言∕32
道与教的认识∕35
道与教的分别∕44
道与教之关系∕57
结论∕63
◆道与教的分析~之二∕65
前言∕66
何谓道?何谓教?∕68
道与教的不同∕73
道与教有何关系?∕79
左道旁门∕81
结论∕85
◆道与教的分析~之三∕87
前言∕88
道与教的广狭义∕89
道与教的异同∕96
结论∕103
◆如何消冤解孽~之一∕105
何谓冤孽∕107
冤欠造成的原因∕111
如何消冤解孽∕125
结论∕135
◆如何消冤解孽~之二∕139
前言∕140
因果报应∕141
六道轮回∕143
何谓冤欠∕145
如何消冤解孽?∕148
结论∕150
◆如何消冤解孽~之三∕151
灵性存在之事实∕152
宇宙自然存在之定律∕156
三期末劫、道劫并降∕158
何谓冤孽?∕160
怎样消冤解孽?∕164
结论∕170
◆如何消冤解孽~之四∕171
前言∕172
冤、欠、孽之由来∕175
消冤解孽的重要性∕178
如何消冤解孽?∕184
结论∕191

图书序言

道与教的分析~之一

一 前言

有很多求过道的人,一直搞不清楚自己求道是求得甚么?甚至还莫名其妙地问着:「我们所求的道是甚么教?」或「我们求的是一贯教?还是一贯道?」实在是不知所云啊!因为曾经有不少已皈依、洗礼的人,被朋友渡去求道,在他求道之前也曾担心过「我已皈依佛了,再求道的话,会不会违背了释迦牟尼佛呢?」或「我已经在基督教里头洗礼过了,不可以再拜偶像求道的!」以及「我已经在佛教里进修了,为甚么还要求道呢?」等等问题,所以就一直在「心好就好,何必求道?」的话题里打转,这全对于「道与教」仍不明白的原故;甚至有些人总是喜欢强调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所求的道比别人还殊胜,导致衍生了道与教的争辩问题,这也是因为对于「道与教」的认知以及实行还不够透彻的原因。

有个故事:日据时代,在台北曾经有一次类似博览会的市集,那时赶往参观的人很多,可说是人山人海;而且,各教的传教士也借此机会到这里传教,有和尚、尼姑,亦有牧师、神父、修女……非常热闹。

有一天,和尚与牧师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较优异而争执不下。后来和尚就对牧师说:「我们也不用争了,现在由一件事情,马上可以得到证明。我说佛较伟大,你说耶稣较伟大;现在我把这一根蜡烛点燃,你可以对他说三声『耶稣』,我对他说三声『佛』,看谁可以让蜡烛媳灭,就表示谁伟大。」

牧师听了以后说:「可以啊!」接着就对蜡烛说三声「耶稣」,但是烛火依然。换和尚对蜡烛说「佛」,第一声烛火就摇晃不定,第二声几乎熄灭,第三声真的熄灭了。和尚于是很得意的对牧师说:「你看,还是我佛较有办法吧!」

佛法本是平等的,既没大小,也没有等级。各教圣人都是得道、济世化人、圣德圆满的圣人。老子说:「天上地下唯吾独尊」,佛亦曰「天上地下唯道独尊」,而耶稣也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若是要从比较的心态上来看的话,那就失去「道」的真义了。五教圣人虽然所传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宗旨却都是一样的;这个宗旨也就是他们所指的「道」。只有「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超越时空对待的一个绝对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道与教的分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