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系统地介绍无文道璨及《无文印》,并论述道璨所代表的「文学禅」之特质。内容涵盖《无文印》的成书与流传,道璨的生平、师承与学术,其诗作所反映的「出家」与「归家」之矛盾心理,其禅学根基与对禅法之见解,其与文士间的诗文、道义之交,其孝思与孝行之表现,及其与同时法眷间的诗文议论。
主旨在说明「无文印」虽是道璨对「不立文字」的达摩传法心印之认知,但是他对诗文之热衷及「以诗为禅」的倾向,使其「无文印」之说流于「文饰修辞」(rhetoric),变成「迷思」(myth)。而其对「家」之依恋,及对人间情义之重视,又混淆了其禅僧之面貌,使其更像娴于诗、书、画的宋代文士。
作者简介
黄启江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历史博士。
曾任美国麻州Mt. Holyoke学院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兼麻州Amherst 学院亚洲系客座助理教授,美国纽约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纽约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学院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兼主任。曾获蒋经国基金会北美教授研究奖、亚洲学会东北亚研究奖。中文着作有《北宋佛教史论稿》(台湾商务,1997)、《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台湾商务,2010)、《因果、净土与往生─透视中国佛教史上的几个面相》(学生,2004)、《泗州大圣与松雪道人──宋元社会菁英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学生,2009)等书,及论文多篇散见于各大学术期刊。
说实话,我当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内容”的传统认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被文字、图片、视频塞满,追求的是内容的丰富和直观。但“无文印”这个词,瞬间就将我拉出了这个喧嚣的场域。它让我思考,如果一本书没有“文”,那它还能是什么?是某种形式的触觉体验?是某种声音的共鸣?还是某种意念的传递?“迷思”和“解读”两个词,更是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会不会是一本关于留白艺术的书?或者是一种关于禅意美学的探讨?又或者是对某种非语言沟通方式的深度剖析?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超然、更内在的方式去理解“内容”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暂时放下对文字信息的依赖,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意味。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就像是在黑夜中寻找北极星,虽然看不清脚下的路,但心中却有着对方向的坚定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素雅的米白色背景,配上一个极具留白美感的标题“无文印的迷思与解读”。第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沉静而引人遐思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古老的手稿,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当初会注意到它,就是被这个封面所吸引,觉得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哗众取宠的书籍,反而透露出一种内敛的智慧。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拿在手里有种踏实感,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无文”的题目下,作者究竟要如何展开论述,是关于某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哲学思考?“迷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神秘感,而“解读”又似乎在承诺一种揭示。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表面看似空白,实则蕴含丰富意义的事物。这种期待,就像是在静静等待一场即将到来的雨,知道它会滋润大地,但又未知它会以何种姿态降临,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古典、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联想。就好像是在一个尘封的古籍库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没有目录,也没有正文,只有一些奇特的印记的书。然后,我就像一个历史学家,或者是一位考古学家,试图去破译这些印记背后的含义。“迷思”二字,也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是在探讨一些关于人类集体无意识,或者是一些古老智慧的谜团。比如说,一些神话传说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代表了什么?“解读”则给了我一种希望,希望能够借由这本书,获得一把钥匙,去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世界。或许,这本书并非关于“没有内容”,而是关于“另一种形式的内容”,一种超越了语言文字的、更加深刻和普世的内容。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理解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
评分我一直对一些非传统、带有哲学意味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无文印的迷思与解读”这个名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在我看来,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文字和具象化的表达,反而忽略了那些潜藏在沉默中的信息。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递比千言万语更深刻的情感;又比如,一些古老的艺术品,它们留下的痕迹、风化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叙述。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在暗示,作者将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些“无声的语言”,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无文印”的,它是一种概念,一种象征,还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某种事物?“迷思”二字,也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未知、关于神秘的领域,比如一些古代文明的符号,或者某些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而“解读”,则让人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真相,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
评分“无文印的迷思与解读”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留白”和“想象空间”的艺术概念。在书法、绘画、音乐甚至生活哲学中,留白往往不是空无,而是给予观者或听者充分的想象和解读余地。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它可能是在探索这种“无中生有”的智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无文印”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迷思”和“解读”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些难以言喻、只能意会的状态?又或者,作者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块未被雕琢的玉石,虽然表面看似平凡,但经过作者的引导,能够展现出其内在的光华。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去捕捉那些微妙的、非显性的信息,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意义。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期待,因为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唤醒和能力的培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