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人类心灵极致两端的道与艺
本书作者林谷芳,六岁,即有感于死生。高一时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禅门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禅为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画禅》一书,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包括:「见地--生命的归零」、「气魄--直上孤峰的气魄」、「破--抖落的畅快」、「行持--直契无别的世界」、「风光--即事而真的生涯」。
从「见地--生命的归零」第一章开宗明义,作者即道出:
禅是什么?
禅是生命的减法,且是彻底的减法,直说之,它就是生命的归零。
既是归零,一切都放下,禅其实也就不应该「是什么」。
禅不是什么,可就因这不是什么,它却又尽是什么。
不是什么,是他「只破不立」,尽是什么,是它「触目皆道」。
有一句话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指的正是这禅者的生命风光。
不是什么又尽是什么,不在玩文字游戏。禅是佛教的一宗,释尊菩提树下的悟道,所証正是人人皆具的佛性。本自具足、不假他求,但世人却头上安头、葛藤缠身。
所以说,修行或生命的超越,不在为学日益,而在为道日损。不心外求法,让葛藤脱落,本心自然映现,眼前就是一片不为惯性思虑所缚的天地,正如镜照万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你只须直心而为,便满目青山。
的确,在浑浊如今世,慾望横流,人们在心灵上如想追求一片祥和境地的禅意,谈何容易,何况是寻求道与艺兼得?《画禅》书中有极好的开示,全书共载有三十六篇文章,文图相映,并举出许多佳例,读来悠然畅快,也有禅活泼无碍的一面,令人莞尔。
作者简介
林谷芳
禅者,也是音乐家、文化评论人。现为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自序—道艺交参,画禅一如
第一章 见地—生命的归零
庭前柏树子—牧谿〈六柿图〉
觅心了不可得—石恪〈二祖调心图〉
若见诸相非相—八大〈双鸟〉册页
本来面目—白隐慧鹤〈达磨图〉1
两边俱坐断—宫本二天〈布袋观斗鸡图〉
万古长空—东岭圆慈〈一圆相图〉
第二章 气魄—直上孤峰的气概
剑刃上事—墨谿〈达磨图〉
高高山顶立—宫本二天〈枯木鸣鵙图〉、八大〈孤鸟图〉
大悟不存师—元人〈达磨图〉
佛来佛斩—梁楷〈六祖撕经图〉
此位无宾主—八大〈鱼〉
第三章 破—抖落的畅快
达磨不是祖—梁楷〈释迦出山图〉
骑驴要下—贯休〈罗汉图〉
不知最真切—梁楷〈老子图〉、贯休〈因揭陀尊者〉
恐上纸笔—陈洪绶〈品梵图〉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石涛〈山水〉册页
独超物外—玉涧〈山市晴峦〉、雪舟〈山水图〉
我不会佛法—雪舟〈二祖断臂图〉
第四章 行持—直契无别的世界
无—白隐慧鹤〈无〉
体露金风—龙安寺〈枯山水〉
啐啄同时—八大〈八哥图〉
不期之力—牧谿〈八哥图〉
行脚句亲—中原南天棒〈托钵图〉
但尽凡心—丁云图〈罗汉补衣图〉
婆子点心—罗聘、可翁〈寒山拾得图〉
饥来吃饭困来眠—宋人〈搔背罗汉图〉
还闻偃溪水声否?—牧谿〈渔村夕照〉
无情说法—玉涧〈庐山图〉
第五章 风光—即事而真的生涯
不二—八大〈鸭鱼图卷〉、〈眠鸭图〉
明月藏鹭—唐寅〈苇泽醉渔图〉
日日是好日—梁楷〈布袋图〉
始随芳草去—梁楷〈李白行吟图〉
雨过青苔润—禅庭园之「苔」
万法本闲—龚贤〈减笔山水〉、华嵒〈秋景〉册页
日用如云水—风外慧薰〈布袋图〉
廓然无圣—梁楷〈泼墨仙人图〉
读《画禅》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并非佛学高僧,对「禅」这个字,最初的认知可能停留在一些模糊的佛教概念,或者是一些意境深远的诗句里。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又极其诗意的方式,将「禅」的概念融入了笔墨之中。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禅宗公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我不是要在这里分析什么哲学观点,我只是觉得,它引导我去思考一些平常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画面中的一朵花,一株草,它们看似渺小,却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证悟。书中的留白,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是让观者自己去填补,去完成的。就像人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把一切都想得那么满,留一些空间,才能让美好的事物悄悄地溜进来。我曾在一幅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中只有几笔墨迹勾勒的山峦,和一泓淡淡的泉水。但我却在那片留白中,看到了云海翻腾,听到了潺潺流水,甚至感受到了山间的清风。这种意境的营造,不是靠堆砌,而是靠精准的笔触,和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画禅》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窗。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不同视角。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太多的信息轰炸,被太多的喧嚣包围,很容易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画禅》里的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自然景色的部分,那些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超然的意境。我曾在一幅画中看到一棵古树,它经历了风雨,却依然挺拔,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又在一幅画中看到一片竹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那是一种多么自然的和谐。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硬性的指导,也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我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的可能性。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静,越来越能够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素雅的色彩搭配,手绘的笔触,让我一眼就觉得它很特别。当我翻开第一页,那些细腻的线条和墨色晕染,仿佛直接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本身不是什么艺术家,对「画」这个字眼总是有种敬畏感,总觉得需要某种天赋才能与之亲近。但《画禅》里的画作,却有一种很自然的生命力,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美,而是像是从自然万物中悄悄生长出来的。有山,有水,有花,有树,但又不是写实到完全一模一样,而是带着一种写意,一种留白,让人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去想象。有时候,看着画,我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那种无忧无虑,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虽然我并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感受。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类的书,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画面,通过那种静谧的氛围,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喜欢它不露痕迹的教诲,不疾不徐的节奏,就像是在一个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被轻轻地抚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画禅》的时候,我有点担心自己看不懂。毕竟「画」和「禅」这两个词,听起来都有些高深莫测,我怕这会是一本让人望而却步的书。但翻开之后,我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艰深的理论。它更多的是通过画面,通过作者的一些随笔,来传达一种生活态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画作旁写下的一些心语。那些话语,就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真诚又坦率。有时候,它会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感悟,有时候,它会记录下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温度,感受到他在这幅画背后的思考和情感。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很多时候,内心有很多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说出来。但《画禅》里的这些文字,却给了我一种启发,让我觉得,原来表达情感,可以用这么简单,这么直接的方式。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画禅」,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画」出自己的「禅」。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之中。《画禅》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没有讲什么宏大的理论,也没有试图去改变谁的生活,但它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不是一个经常画画的人,对绘画技巧也没有什么研究,但这本书中的画作,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们可能只是几笔墨迹,几抹色彩,但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意境。我曾在一幅画中看到了一个简单的茶壶,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却感受到了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以及茶香四溢的温暖。我还在另一幅画中看到了一只飞鸟,它姿态轻盈,仿佛随时都能展翅高飞。这些画面,都让我觉得,生活的美,其实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而书中的文字,更是恰到好处地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它们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而是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却能引起共鸣的分享。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安静的庭院,和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虽然没有太多言语,却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