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说故事」的沟通艺术,渐渐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俨然成为最热门的沟通新显学。永固法师,这位佛光山的资深教育家,擅于发挥小故事所产生的譬喻、暗示作用,让生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生活化。一般大众,可以很容易将故事中的智慧经验,活用在现实的生活中。
人的一生,是由许许多多独一无二的故事,贯串而成。本书精选作者于北美弘法期间,刊登在世界日报的60篇小品散文,内容与生活相关,希望提供一些比较舒服的看法观点,帮助读者从「创造性思考」的角度,省思作者所抛出的提问。奇妙的是,在莞尔会心的笑意中,你我本具的自省觉知,被唤醒了...。
看事情的角度最好是「全观」,如果不能全观,那也要多看几个面向,会比较客观。如同看到半杯水,有人说:「只有半杯水」;有人却会说:「还有半杯水」。也就是有的人习惯看「半空」,有的人习惯看「半满」,角度不同,看出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生活处处有觉知、有感动,作者以细腻的观点,将许多生命中的重要观念结合故事,裁剪成文,以飨大众。期以书中诸多小故事,触动迷茫世人一丝「心」的感动,适时谧静身心,停下脚步,沈淀一回自心,恰似游走一趟涤洗心灵的旅程。
很欢喜,佛光山又多了一枝笔!透过这枝笔,除了丰富你我的生活观点,也为生命开展一扇更协调的『心视界』!本书适合喜爱轻松阅读的一般大众,可以作为探讨人生观的共读教材。借由分享讨论或观心自读,重新检视生命中曾被误导的观念,为下一秒的生命注入新风景。
作者简介
永固法师
22岁跟随星云大师出家,
之后,
用好奇的眼,观看世间;
用慈悲的耳,倾听大众;
用柔软的口,宣说佛法;
用赤子的心,体验人生;
再用一枝笔写下他看故事、听故事、说故事的旅程。
现在,
回到佛光山丛林学院,
用他的全心全意来照顾佛教的菩提幼苗。
﹝推荐序﹞写生命的故事∕星云大师
﹝推荐序﹞写作也是一种布施∕王鼎钧
﹝自序﹞指月之手
卷一.春耕
1. 心是雕塑家
2. 施与受
3. 小不可小之
4. 网路里的魔镜
5. 不是为了生气
6. 放下自在
7. 单纯的心
8. 注意脚下
9. 无眼之眼
10. 走路的速度
11. 补习班补不到的东西
12. 向前的姿势
13. 用妈妈的心看世间
14. 珍贵的白布
15. 耕耘心田
卷二.夏耘
1. 面对人生的球赛
2. 说个故事吧!
3. 马虎不得
4. 赶快找扁鹊吧!
5. 改过
6. 养身与养心
7. 心灵空间
8. 拔一毛以利天下
9. 主因与助缘
10. 认错的勇气
11. 一休万事修
12. 火烧功德林
13. 心灵的伤痕
14. 匆忙与从容
15. 有心就有力量
卷三.秋收
1. 您快乐吗?
2. 爱的鼓励
3. 天天发财
4. 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5. 不知道是福
6. 天使在人间
7. 请问,您富有吗?
8. 我爱经济舱
9. 月无阴晴圆缺
10. 人情味
11. 美好的月光
12. 秋天的心与境
13. 寻人启事
14. 菩提树的伤痕
15. 其实您很幸福
卷四.冬藏
1. 生命的态度
2. 热锅上的家庭
3. 无限可能性
4. 生命的缺口
5. 练习失去
6. 不可知的重量
7. 相伴一生是有缘
8. 量大福大
9. 留一点给后代子孙
10. 身教之美
11. 可爱的老人
12. 自觉不自觉
13. 关掉GPS之后…
14. 您,更新了吗?
15. 树的联想
推荐序
写作也是一种布施 ◎王鼎钧
佛光山注重以文字弘法,文风鼎盛,作家辈出,永固法师是其中之一。他来主持纽约的佛光山寺,大家见识到他一手很好的散文。
永固法师带动了居士们写作的风气,也引起华文文坛的注意。难得的是华文大报世界日报请他在周刊上开辟专栏,难得的是他也答应了,法师当然是以专栏为弘法度人的平台,报社当然是要提高大众阅读的兴趣,二者常常顾此失彼。法师能够溶合为一,足証他有出众的文学境界和表达技巧,报社慧眼识才,不拘一格,也是泱泱大风。
就作家的角度看,报纸号称媒体,位于他和读者大众之间,他必须先过媒体这一关,然后和大众接通。永固法师显然了解报纸的性能,善于使用此一工具,他先使报纸做第一顺位的受益人,然后读者大众成为第二顺位的受益人。他也以同样的智慧使用了广播。一位法师了解众生的需要,易,了解媒体的需要,难。永固法师能够兼筹并顾。
永固法师文章的风格一为婉转(善巧方便),一为纯正(光明洁净),洗尽散文的烟火。他的语言简洁生动,善于使用小故事产生譬喻和暗示的作用,读来一览无余而回味久长,于是主编和读者皆大欢喜。他法务繁忙,但专栏一贯有恆,从未间断,而且精致圆满,从未减色。每周一篇,从容自然,生机饱满,为有源头活水来。于今人虽离去,文章未断,道心文心,万里一脉。
纽约有个「九九读书会」,常有趣味相同者聚在一起,大家为写作而读书,因读书而写作,不薄今人爱古人,也曾四次从永固法师的专栏中选取范文,观摩取法。法师写过一则小故事:阿根廷的一位高尔夫选手赢得一笔奖金,他把钱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妇人,因为「她的孩子重病垂危,紧急需要一笔医药费来挽救」。几天以后,警察告诉那位选手上当了,那妇人是个骗子,根本还没有结婚。那选手的反应是:「太好了!你是说根本没有一个重病将死的小孩?这是我这个星期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我们曾以他的这篇文章为例,探索文学作品的「境界」,也曾以他的这篇文章为例,鼓励打破固定反应,从事创造性思考。
他另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不是为了生气」,主题显然是教人「去嗔」「去执」,他说了三个小故事,一个比一个精采。佛陀说法,长于寓言,后世辑有<百喻经>、<杂譬喻经>等书,一向列入文学作家的书单,永固法师显然尽得其诀。前贤说「艺术的奥祕在隐藏」,其效果反而欲盖弥彰,这正是我们的功课。永固法师谈佛法,有隐有显,有时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给我们很多启发。
对法师而言,写作是他的布施,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文学可以是布施的工具,弘法的手段,「弘」是扩大,发挥,照明,演绎,变奏,和声,而不是重复背诵和辗转影印。专栏登在报纸上,秀才不出门,机缘送上门,家家户户都是有缘人。当今佛门,星云大师最接近人间众生,长于使用文学接引,效用卓着。永固法师直接受教大师门下,一贯相承。
九九读书会有八人皈佛,会员们称为八大居士,他们有共同背景,会心之处尤多。读其文,想像其人,大师如将帅,法师如褓母。大师如演说,法师如谈心。大师如篆隶,法师如行书。大师如钟鼓,法师如琴箫。大师如森林,法师如花圃。大师如江河,法师如喷泉。大师如星,法师如云。
现在永固法师的专栏要出版单行本了,这是好消息,「书」是对专栏文章的最大肯定,保存文章最好的方式,也是传播文章的新起点,专栏入书,也好比修成了正果。
《说故事的旅程:一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这书名一听就很有画面感,而且“比丘尼”这个身份在台湾文化里也算是个特别的存在,常常给人一种宁静、智慧又带点神秘的联想。我很好奇,一位修行者走在红尘俗世中,会看到些什么?她的“说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叙事方式?是分享佛法道理,还是记录下她所遇见的人间百态?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她或许会在寺庙的廊下,轻声讲述一段古老的因缘;又或者,在某个偏远山村的茶馆里,为当地居民带来一丝慰藉。她的脚步,我想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太久,而是像风一样,轻盈地穿梭于大街小巷,用她的眼睛去捕捉,用她的心去感受,然后将这一切,化为动人的故事。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一场心灵的探索,一次文化的交融,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透过她的文字,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充满人情味,也充满人生哲理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说故事的旅程:一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光听就让人觉得很疗愈。在现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位比丘尼,她的生活本就与世无争,但“人间行脚”这四个字,却打破了我对传统比丘尼的刻板印象。这代表着她并没有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寺庙的高墙之内,而是选择走进人群,去体验生活,去感受悲欢离合。我猜想,她的故事里一定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对众生平等的慈悲。 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的生活场景中的?她的“说故事”,会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像是在分享她个人的修行心得,又或许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化解人们心中的困惑。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许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与力量。
评分《说故事的旅程:一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这个名字组合起来,总觉得有一股清流扑面而来。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这样的书名,很容易让人驻足。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位身着僧袍的女性,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台湾的乡间小路上,或是繁华的都市街头,缓慢而坚定地行走着。她为何要“行脚”?是为了参访名山古刹,还是为了体察民情?而她的“说故事”,又是以何种形式存在?是口述、是笔录,还是两者兼有? 我对“人间行脚”这个词特别有感觉,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代表着一种对世界的开放态度,一种主动去接纳和理解的态度。而“说故事”,则是一种传承,一种连接,一种分享。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可能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情节,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温暖而有力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本真,以及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
评分“说故事的旅程:一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这书名让我想到了许多关于台湾土地的美丽传说,也联想到在街头巷尾,那些默默奉献、却有着深厚智慧的长者。比丘尼,在我的认知里,通常是与寺庙、佛经紧密相连的,但“人间行脚”这个词,却赋予了这个身份一种动态的美感。我好奇,这位比丘尼的旅程,会经过哪些我熟悉或陌生的地方?她会在旅途中遇到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的故事,又如何被她以“说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想象着,她的故事里,或许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有关于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也有关于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它会用一种柔软却深刻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
评分《说故事的旅程:一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这个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禅意和人文关怀混合的独特气息。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励志读物。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漫游,一种对世间万象的细腻体察。我很好奇,这位比丘尼的“人间行脚”,究竟是怎样的路线?是环岛旅行,还是深入某个特定区域?她的“说故事”,又包含了哪些主题?是关于因果轮回,还是关于人间的慈悲喜舍? 我尤其欣赏“行脚”这个词,它透露着一种不设限的自由和探索的精神。而“说故事”,则是一种分享,一种连接,将旅途中的见闻、感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给读者。我相信,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刻的精神世界,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