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

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法會
  • 佛教
  • 宗教
  • 修行
  • 講座
  • 佛學
  • 心靈
  • 智慧
  • 文化
  • 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曾經不自覺地發生過無數次的喜悅,這個喜悅是來自何處呢?我們可以說它是來自於「無處」,或者說它是來自於「每一個地方」,它是無因的。它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隻是一種存在,是一種純粹的喜悅,它脫離瞭頭腦、脫離瞭思維。因為它沒有想要到達任何地方,沒有目的地,沒有命運要履行、沒有終點,因為它所到之處就是終點。這樣的喜悅,我們把它叫做「靜心」。

  在修辦道的過程中,不知多少人擁有過這樣的喜悅,尤其是在初逢三天法會時,那仙佛的慈悲、點傳師的付齣、辦事人員的熱心,以及課程的內容,真教每一個進入三天法會的人,重拾原來的自己,不自覺地進入寜靜的喜悅,讓每一個人放鬆在當下的這個片刻。這是什麼力量呢?天道的殊勝,再再牽引齣一個封鎖已久、迷失已久的心靈。在三天法會的當下,每一個人都變得清醒、喜悅、柔和又自在瞭。

  因此,三天法會的每個環節都是扣人心弦的關鍵,我們必須用一顆真摯、清晰的心,辦好這閃亮的三天。其中,課題的內容便佔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講師的修持、口纔、智慧、用心,都影響著這初次探尋究竟的心。如果課題內容不紮實、重點不明確、流程不連貫,便會影響班員的專注與興趣。

  從過去以來,一直沒有一本完整的三天法會專題,以緻於找資料時隻好東拼西湊,或依照過去聽課的經驗模擬,聽聽錄音帶、翻遍所有道義書籍,再重新整閤,的確是件很辛苦的事。

  明德齣版社為瞭減少您尋找資料的時間與麻煩,特彆將剛求道道親參加三天法會的課題,逐一重寫、編列,以豐富的內容、多種的題綱呈獻給您。共計三冊,綱要明確、多樣版本,以及賞心悅目的美編,讓您一書在手,暢行無阻。

佛法探微:覺悟之路的指引 精裝典藏版,全新修訂 本書是為尋求內心平靜、渴望深入理解佛教核心教義的讀者精心準備的深度導讀。 它並非對特定法會或係列活動的記錄,而是一部係統闡述佛教根本思想、修行方法和曆史演變曆程的學術性與實踐性兼備的著作。 第一部分:緣起與基石——佛教哲學的核心建構 本書伊始,帶領讀者迴到佛陀的時代,探究“緣起”這一貫穿整個佛教思想體係的根本觀念。我們詳細剖析瞭“緣起性空”的深層含義,闡明瞭事物相互依存、無有自性的本質。 第一章:四聖諦的邏輯框架 本章深入探討瞭佛教對人生睏境的診斷與療愈方案。我們不僅復述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傳統論述,更著重於其在現代語境下的實踐意義。 苦諦的辨析: 不僅限於生理上的痛苦,更深入探討瞭“無常”、“無我”所導緻的存在的本質性不安。 集諦的根源追溯: 詳細分析瞭“煩惱”的運作機製,特彆是“貪、嗔、癡”作為驅動輪迴的“三毒”如何塑造我們的心智模型。 滅諦的澄明: 闡釋涅槃並非虛無,而是超越二元對立、徹底止息煩惱的究竟安樂狀態。 道諦的路徑規劃: 以八正道為核心,結閤具體的生活場景,講解如何將正見、正思維落實到日常決策中。 第二章:無我與空性的辯證 “無我”是佛教區彆於其他宗教思想的關鍵基石。本章藉助阿毗達摩(Abhidharma)的分析方法,對“我”的概念進行層層解構。 五蘊的剖析: 細緻解析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流轉與聚閤,揭示“我”不過是這些刹那生滅要素的暫時組閤。 小乘與大乘對“空性”的不同側重: 比較部派佛教對“人無我”的堅持,以及大乘佛教“法無我”的拓展,為後續大乘空宗思想的鋪墊。 第三章:十二因緣鏈的動態模型 十二因緣(或稱十二有支)是理解生命輪迴機製的精密模型。本書提供瞭一種動態的、流動的視角來審視這條鏈條: 從無明到老死: 詳細描繪瞭每一個環節如何相互銜接,強調瞭“無明”在整個鏈條中的樞紐作用。 破除因緣的實踐意義: 闡明一旦認識到因緣的非固定性,便獲得瞭改變生命軌跡的可能。 第二部分:大乘的輝煌與廣博——菩薩道的實踐 跨越瞭小乘的教法基礎,本書深入探入大乘佛教的宏偉世界,重點聚焦於“般若”智慧與“慈悲”實踐的融閤。 第四章:般若智慧的導航 本章以《心經》和《金剛經》為核心文本,係統梳理般若學派的精髓。 緣起性空與般若的統一: 解釋“照見五蘊皆空”是如何直接導嚮對緣起性的徹底洞察。 無所得的辯證法: 探討為何說“無所得”本身也是一種權宜之計,強調瞭智慧的不可言說性。 第五章:六度萬行的圓滿 菩薩道的具體實踐,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詳盡解讀。 布施的層級: 從財施、法施到無畏施,探討布施如何轉化貪執心。 忍辱與精進的平衡: 分析如何在麵對逆境時保持堅韌不拔(精進),同時不生嗔恨(忍辱)。 禪定與般若的相依: 強調禪定是般若生長的土壤,而般若則是禪定的指南針。 第六章:唯識學派的心靈地圖 為瞭解釋“空性”如何與萬象森羅共存,本書引入瞭瑜伽行派(唯識宗)的理論,構建瞭一幅復雜而精細的心靈結構圖。 三界唯識的架構: 詳細解析瞭八識(前五識、末那識、意識、阿賴耶識)的功能和相互轉化。 種子與習氣的力量: 重點闡述阿賴耶識中儲存的“種子”如何“現行”,構成我們對世界的獨特體驗,這是修行的核心突破口。 第三部分:禪修與淨土——修行方法的取捨與融閤 本書的最後部分側重於不同修行法門如何在不同根器的人身上展現其力量,並強調瞭法門之間的相互印證。 第七章:止觀雙運的禪定實踐 本章專注於佛教止觀(奢摩他與毗婆捨那)的實際操作指南,適閤有誌於深入內省的讀者。 安般守意的訓練: 對初級禪修者如何通過呼吸來集中注意力進行細緻的步驟說明。 毗婆捨那的洞察技巧: 引導讀者如何運用覺察力,觀察身體感受和念頭的生滅,以證悟空性。 第八章:淨土法門的信願行 針對根器較鈍或生活繁忙的修行者,本書公正地分析瞭淨土宗的殊勝之處,強調信願的重要性。 他力與自力的關係: 辯證地看待阿彌陀佛願力的接引與自身修行努力的結閤。 往生的條件與準備: 探討臨終正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日常的念佛來培養往生的資糧。 總結:迴歸當下,安住正念 全書的最終落腳點,是將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收束迴“當下”。佛教的最高價值在於解脫,而解脫的實現,即在於對當下每一個念頭的清醒覺察。本書旨在提供一把多維度的鑰匙,幫助讀者開啓通往內心安穩與終極智慧的大門。 本書適閤: 佛學愛好者、哲學研究者、尋求心靈成長的個人,以及希望係統瞭解佛教教理與修行路徑的初學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演禮∕6
前言∕10
禮的由來及其重要性∕12
禮的種類及其內涵∕16
結論∕29
◆道與教的分析~之一∕31
前言∕32
道與教的認識∕35
道與教的分彆∕44
道與教之關係∕57
結論∕63
◆道與教的分析~之二∕65
前言∕66
何謂道?何謂教?∕68
道與教的不同∕73
道與教有何關係?∕79
左道旁門∕81
結論∕85
◆道與教的分析~之三∕87
前言∕88
道與教的廣狹義∕89
道與教的異同∕96
結論∕103
◆如何消冤解孽~之一∕105
何謂冤孽∕107
冤欠造成的原因∕111
如何消冤解孽∕125
結論∕135
◆如何消冤解孽~之二∕139
前言∕140
因果報應∕141
六道輪迴∕143
何謂冤欠∕145
如何消冤解孽?∕148
結論∕150
◆如何消冤解孽~之三∕151
靈性存在之事實∕152
宇宙自然存在之定律∕156
三期末劫、道劫並降∕158
何謂冤孽?∕160
怎樣消冤解孽?∕164
結論∕170
◆如何消冤解孽~之四∕171
前言∕172
冤、欠、孽之由來∕175
消冤解孽的重要性∕178
如何消冤解孽?∕184
結論∕19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道與教的分析~之一

一 前言

有很多求過道的人,一直搞不清楚自己求道是求得甚麼?甚至還莫名其妙地問著:「我們所求的道是甚麼教?」或「我們求的是一貫教?還是一貫道?」實在是不知所雲啊!因為曾經有不少已皈依、洗禮的人,被朋友渡去求道,在他求道之前也曾擔心過「我已皈依佛瞭,再求道的話,會不會違背瞭釋迦牟尼佛呢?」或「我已經在基督教裏頭洗禮過瞭,不可以再拜偶像求道的!」以及「我已經在佛教裏進修瞭,為甚麼還要求道呢?」等等問題,所以就一直在「心好就好,何必求道?」的話題裏打轉,這全對於「道與教」仍不明白的原故;甚至有些人總是喜歡強調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所求的道比彆人還殊勝,導緻衍生瞭道與教的爭辯問題,這也是因為對於「道與教」的認知以及實行還不夠透徹的原因。

有個故事:日據時代,在颱北曾經有一次類似博覽會的市集,那時趕往參觀的人很多,可說是人山人海;而且,各教的傳教士也藉此機會到這裏傳教,有和尚、尼姑,亦有牧師、神父、修女……非常熱鬧。

有一天,和尚與牧師為瞭宣傳自己的教義較優異而爭執不下。後來和尚就對牧師說:「我們也不用爭瞭,現在由一件事情,馬上可以得到證明。我說佛較偉大,你說耶穌較偉大;現在我把這一根蠟燭點燃,你可以對他說三聲『耶穌』,我對他說三聲『佛』,看誰可以讓蠟燭媳滅,就錶示誰偉大。」

牧師聽瞭以後說:「可以啊!」接著就對蠟燭說三聲「耶穌」,但是燭火依然。換和尚對蠟燭說「佛」,第一聲燭火就搖晃不定,第二聲幾乎熄滅,第三聲真的熄滅瞭。和尚於是很得意的對牧師說:「你看,還是我佛較有辦法吧!」

佛法本是平等的,既沒大小,也沒有等級。各教聖人都是得道、濟世化人、聖德圓滿的聖人。老子說:「天上地下唯吾獨尊」,佛亦曰「天上地下唯道獨尊」,而耶穌也說:「我是上帝的獨生子」,若是要從比較的心態上來看的話,那就失去「道」的真義瞭。五教聖人雖然所傳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宗旨卻都是一樣的;這個宗旨也就是他們所指的「道」。隻有「道」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它是超越時空對待的一個絕對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道與教的分析」。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這本書,我整個眼睛都亮瞭起來!身為一個在都市叢林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每天被各種訊息轟炸,心情常常起起伏伏,總是渴望能找到一個讓心靈喘口氣的地方。我對佛法一直有著好奇心,但總是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不是那麼容易親近。而「三天法會」這個詞,聽起來就很具體,有種「我可以做得到」的感覺,而且「專題」兩字,更是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想像。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短短三天時間內,如何透過法會,達到身心靈的淨化和提升?會不會有實際的案例分享,或者是一些引導性的練習,讓我們在參與法會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感受到法喜?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法會的流程,更能觸及到法會背後的核心精神,以及它對我們日常生活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例如,聽聞經文時,該如何去體悟其中的意涵?在共修時,又該如何收攝心神,與大眾同心同願?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走入法會的世界,讓我不再因為陌生而卻步,而是能帶著一顆開放的心去體驗,去感受。

评分

這次拿到《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這本書,真的是讓我跌破眼鏡!說實話,我本身對佛法禪修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遠觀而止」的態度,總覺得那是專業人士或是有特殊因緣的人纔會去接觸的領域,對我這種每天為生活奔波的凡夫俗子來說,好像有點太遙遠瞭。但不知怎麼的,在一次偶然的社群媒體瀏覽中,我的目光就被這本書的標題給吸引住瞭。「三天法會」,這聽起來就很有時間上的可行性,不像那種動輒七天、半個月的閉關,對於我這種請假睏難的上班族來說,是比較容易規劃的。而「專題」,更是讓我好奇。這代錶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會針對某個特定的主題去深入探討,這對我來說,比聽一些籠統的道理來得更有吸引力。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對於初學者來說,參與法會時可能遇到的常見疑問,或者是一些在儀式中不太懂的地方,該如何去理解?畢竟,我非常擔心自己會因為不懂規矩而顯得突兀,甚至打擾到別人。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貼心的嚮導,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心態上的準備,那對於我這樣的心懷嚮往卻又缺乏實際經驗的人來說,真的是太寶貴瞭!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解開參加法會的「神秘麵紗」,讓我不再感到卻步。

评分

哇!拿到這本《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真的是太意外的驚喜瞭!身為一個平常對佛法禪修有點興趣,但又常常覺得高深莫測、不知從何入門的平凡上班族,這本書根本就是及時雨啊!我一直覺得,聽聞佛法、參與法會,對心靈的平靜很有幫助,但往往時間、地點、還有那種「是不是要很虔誠纔能參加」的疑慮,讓我都停留在想像的階段。這次因為無意間看到有人在討論,又剛好是「三天法會」這種比較具體的長度,感覺好像比較容易安排時間,而且「專題」兩個字也讓我覺得不會太廣泛,能深入瞭解某個主題,實在是太吸引我瞭。我最期待的是,書裡會不會有比較實際的法會流程介紹,像是每天大概會有什麼樣的儀軌,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甚至是需要準備什麼物品。因為我腦袋裡對法會的印象,都還是停留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感覺很莊嚴,但又有點距離感。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新手村攻略」一樣,把這些實際操作的細節都講清楚,那我真的就可以鼓起勇氣,找個機會去體驗看看瞭!而且,我還特別好奇,既然是「專題」,那這次係列一又是講什麼樣的主題呢?是針對某位佛菩薩的,還是某種修行方法的?總之,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期待,希望讀完之後,真的能讓我對法會有個初步的認識,甚至開啟我實際參與的門檻!

评分

一打開《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這本書,我就覺得它散發齣一種很特別的氛圍,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宗教感,而是一種溫和、包容的氣息。我一直以來對佛法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感,覺得它裡麵的智慧,好像能解釋生活中很多我無法理解的現象,但是,實際去接觸,去瞭解,又常常覺得自己笨笨的,聽不太懂那些高深的理論。所以,「三天法會」這個詞,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扇比較容易推開的門。我曾聽說過,法會是一個能夠快速讓自己沉靜下來,離塵囂的地方,但對於「法會」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進行的,我總是處於一種「霧裡看花」的狀態。這本書的「專題」設定,讓我覺得它應該能把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像切蛋糕一樣,一塊一塊地呈現在我眼前,而不是給我一整塊複雜的知識。我特別期待書裡能講述一些,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的法會體驗,比如,在短短三天內,如何去感受法會帶來的內在轉變,又或者,在莊嚴的儀軌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原來參加法會,不隻是形式上的參與,更是一種可以讓我們重新連接內心、獲得力量的過程。

评分

拿到《三天法會專題(係列1)》這本書,我內心真的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一直以來,我對佛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自己領悟力不夠,很多佛經上的道理,都像是天書一樣,讓我望而卻步。而「法會」這個詞,在我心中更是濛著一層神聖卻又遙不可及的麵紗。這次能看到這本以「三天法會」為主題的書,而且還是「專題」係列,這對我來說,簡直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將「三天」這個較為集中的時間,與「法會」這個較為廣泛的概念結閤起來的?它會不會提供一套相對完整的,適閤初學者的法會體驗指南?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希望書中能深入淺齣地解釋,在法會中,有哪些核心的儀軌或經典是比較重要的,以及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和參與。另外,我也很想知道,透過這樣一個為期三天的法會,一個人可以獲得怎樣的心靈上的啟發或轉變?這本書會不會分享一些,讓人聽瞭會心有戚戚焉的親身經歷,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將法會中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讓生活更加自在圓滿的建議?總之,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獲得知識,也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找到踏入法會世界的勇氣和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