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禅研究

古典禅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佛教
  • 中国哲学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思想
  • 心性
  • 冥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八十多年前,胡适开始撰写中国禅宗史稿,却又不得不停下,因为他感到:今日所存的禅宗材料,至少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北宋和尚道原、赞宁、契嵩以后的材料,往往经过了种种妄改和伪造的手续,故不可深信。

  在其后八十多年中,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笼罩在禅宗史料上的迷雾已逐渐被拨开,而早期禅宗的发展历史也被越来越清晰地勾划出来了。各种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传统的定见不断被打破;新说迭起,精义纷呈。但同时也因为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给禅学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

  有人认为,禅宗史实本即水月镜花,要处处落实,反落无稽。因此,对禅宗史的研究只能是关于禅宗意念史的研究。易言之,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建构,其史学意义不大;但禅宗史中某禅师的形象演进以及禅宗意识形态的形成却具有思想史的意义;禅宗传记当做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圣传来研究,更合乎历史的逻辑。

  贾晋华教授这本书的研究主题是马祖及其后辈禅师,但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远不止此……。

本书特色

  ★对古典禅有兴趣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佳作!

  ★本书对古典禅展开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讨论,以可靠的资料为基础,对古典禅的研究进行哲学的、阐释的分析。

作者简介

贾晋华

  福建漳州人,中国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博士(比较文学专业)。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哈佛大学,曾任哈佛大学神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复旦大学聘任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为澳门大学副教授。已出版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等多部着作,及数十篇中英文论文。

《古典禅宗思想脉络:从印度到东亚的流变》 作者: [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梳理和剖析古典禅宗思想在印度本土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向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流变与深刻变革。我们着重探讨的不是最终定型的“禅宗”形态,而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土壤中,与婆罗门教、部派佛教、大乘般若思想、如来藏思想等哲学思潮相互激荡、融合的早期历史脉络与核心概念的演变过程。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古典禅宗思想的动态发展史。 --- 第一部分:印度“禅那”(Dhyāna)的哲学基石与早期实践 本部分将回溯“禅”概念的源头,即印度传统中的“禅那”(Dhyāna)——一种深度专注与冥想的实践体系。我们认为,理解东亚禅宗,必须首先理解其在古印度语境下的内涵与功能。 一、 早期婆罗门教对专注的探究: 我们将考察《奥义书》中对“梵我合一”的追求,以及瑜伽学派(尤其是《瑜伽经》)中对“八支分”的系统化论述,特别是“收摄”(Dharana)、“专注”(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的区分与层次。这为佛教吸收和改造冥想术提供了最初的哲学框架。 二、 部派佛教对“禅定”的分类与次第: 深入分析阿毗达摩(Abhidharma)体系如何将禅定实践纳入严格的次第和次第论中,包括对四禅八定(色界四定与无色界四定)的细致划分。重点讨论早期部派佛教中,禅定主要作为通往阿罗汉果的工具性修行,其核心目标是止息烦恼,而非直接体悟空性。我们会比对不同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在界定“心所”与“禅那关系”上的细微差异。 三、 大乘般若思潮对“定”的解构: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特别是龙树菩萨中观学派的出现,对传统禅定观的批判性继承成为关键。本节将阐述:般若经中“空性”的智慧(般若)如何成为超越一切心识活动的最终目标。禅定不再仅仅是心的收摄,而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观照。我们会细致分析“空”与“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空性是定境的本质,而非定境的产物。 四、 如来藏思想与“觉悟的潜能”: 最后,探讨如来藏思想对禅宗理念的深刻影响。如来藏思想强调众生本具佛性,这为后世“不假外求”、“直指人心”的禅修理念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我们分析了《胜鬘经》、《宝性论》中关于“法身”、“佛性常住”的论述,并将其与般若的“空”进行对比,为后续在东亚的融合埋下伏笔。 --- 第二部分:早期“禅那”在中国的初次接触与“禅法”的输入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早期阶段,即“禅那”作为一种外来修行法门,如何在汉传佛教中艰难立足,并与本土的玄学、道家思想发生碰撞。 一、 早期译经活动中的“禅法”记录: 考察安世高、竺法护等早期译师所译的阿含、中观经典中对“禅那”的翻译与描述。重点分析“禅那”一词的音译(禅)如何逐渐脱离其印度语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术语。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戒定慧”的并重,禅定是“慧”的必要前提。 二、 印度高僧的传法与修行体系的引入: 重点分析鸠摩罗什及其译经集团,如何在南方和北方的精英阶层中,推广以《中论》、《百论》为基础的般若思想与禅定观的结合。 三、 早期中国僧人的禅修实践与障碍: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如慧远等对禅定实践的接纳程度。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在于:中国士大夫倾向于修习玄学以求“悟道”,对印度式的苦行式禅定心存疑虑。我们探讨了早期中国佛教徒在面对“禅定”这一外来体系时,所表现出的“重慧轻定”倾向。 --- 第三部分: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禅观思想的萌芽与融合 本部分是探讨古典禅宗思想脉络的关键时期,关注印度禅观如何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早期禅观论述。 一、 达摩与“壁观”的早期形态解析: 细致考察早期文献中关于达摩祖师的记载(如《高僧传》他传中的零星信息,以及更早期的佚文线索)。我们将重点分析“二入四行”中“壁观”的本质——它更接近于《楞伽经》中“一切心”的内观,还是更偏向于道家“坐忘”的实践?我们试图从中辨识出印度“止观”与中国“内丹”思想的早期交汇点。 二、 慧可与僧璨对“体”与“用”的初步阐发: 分析慧可、僧璨等第二、三祖的简短论述(如《信心铭》),这些论述已经明显超越了印度部派佛教的次第论,开始强调心性的本体性,以及觉悟与日常行为的统一性。探讨《信心铭》如何巧妙地运用了道家和玄学的语言(如“不思量”、“绝言语”)来描述般若空性的体验。 三、 《楞伽经》在中国早期禅观中的核心地位: 重点分析《楞伽经》作为“四祖经”的地位。探讨《楞伽经》中“唯识”思想如何被用来解释“自性清净心”,以及如何为后来的“明心见性”提供了理论工具。这标志着禅观的重心,开始从“禅那的次第”转向“心性的本源”。 --- 第四部分:南北朝末期至隋唐初期:从“禅法”到“宗派”的结构性转变 本部分将阐述禅观思想如何从零散的修行理念,结构化为具有明确谱系和独立理论体系的“宗派”雏形,为唐代禅宗的成熟奠定理论基础。 一、 智顗与天台宗的“止观”体系的建立: 虽然天台宗不被视为后世的“禅宗”,但智顗的《摩诃止观》是古典禅观实践的集大成者。我们分析其“定慧止观”的圆融理论,尤其是“一心三观”的建立,是如何在结构上整合了印度禅那的层次性与中国哲学的圆融观。智顗的止观系统,实际上是对印度禅那在东亚进行“系统化整理”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它为后来禅宗的“顿悟”提供了对“渐修”的理论超越的可能性。 二、 隋唐之际的“顿悟”思潮初现: 考察与初唐诸师相关的早期教法文献(如敦煌出土的佚文片段),这些文本开始鲜明地将“渐修的禅定”与“顿悟的智慧”对立起来。我们辨析了这些早期“顿悟”说辞,如何继承了《楞伽经》和如来藏思想中关于“本自具足”的观念,并开始排斥传统上对“禅定次第”的依赖。 三、 东西两派对“心法”的不同阐释: 简要对比早期可能存在的“东山法门”的倾向(更偏向于对修行仪轨和次第的强调,与智顗的止观有共通之处)与更激进的“渐悟”或“顿悟”倾向,指出在唐代鼎盛期来临之前,不同地域和传承对“如何实现觉悟”存在着根本性的方法论分歧。 --- 结语 本书认为,古典禅宗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变的概念集合体,它在东亚的形成,是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禅那理论,与中国本土玄学、道家“内省”传统,以及佛教内部的般若、如来藏思想不断碰撞、选择和重构的复杂产物。我们所研究的“古典禅”,是“禅那”在东方哲学生态中完成本土化前的、充满张力的过渡阶段。本书聚焦于思想的发生学和概念的演变路径,而非某个特定宗派最终定型的教义体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导 论 1

2 马祖道一的传教历程和时代背景 29
一、出家蜀中 31
二、游学湖北湖南 35
三、传教福建江西 39
四、大化洪州 44

3 马祖弟子疑案辨析 51
一、天皇和天王 52
二、丹霞迷案 65
三、药山碑诤记 71
四、马祖弟子名单考述 76

4 机缘问答的出现和成熟 89
一、禅宗语录的构成和原始文本的形态 89
二、机缘问答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94

5 归属于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的文献考辨 111
一、归属于马祖的语录考辨 111
二、归属于马祖弟子的语录及其他类型文本考辨 142

6 古典禅教义及实践 153
一、平常心与佛性 154
二、本觉与无修 166
三、性在作用 171
四、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176
五、古典禅的宗教实践 184

7 通向正统之路 195
一、《宝林传》和禅宗祖统:正统的双重宣称 195
二、树立权威:归属于宝志和永嘉玄觉的禅偈考辨 208

8 洪州宗的崛起 225
一、建设基地:禅院及寺规的创立 225
二、传播和崛起 248

9 融合与分化:古典禅在晚唐五代的成立 255
一、有关洪州禅教义的两大争论和古典禅的成立 257
二、融合与分化:解构禅宗传统两系图 260
三、「师唱谁家曲」:解构禅宗传统五宗图 267

10 晚唐五代禅宗重要家系门风辨析 279
一、沩仰门风 281
二、曹洞门风 289
三、德山门风 299
四、临济门风 301
五、石霜门风 307
六、雪峰门风 308
七、云门门风 318
八、法眼门风 322

附录一 马祖语录校注 331

附录二 晚唐五代禅寺考 347
1. 广东 347
2. 江西 349
3. 湖南 355
4. 福建 358
5. 浙江 363
6. 江苏 372
7. 安徽 375
8. 湖北 376
10. 河南 380
11. 河北 382
12. 陕西 382
13. 甘肃 383
14. 山西 383

附录三 传世《寒山诗集》中禅诗作者考辨 385
一、《寒山诗集》中禅诗与非禅诗之区别及矛盾 385
二、曹山本寂:《寒山诗集》中禅诗之真正作者 401
三、附考:闾丘胤序及拾得、丰干诗之真正作者 406

参考书目 41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古典禅研究》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且迷人的组成部分,它不像其他一些哲学思想那样晦涩难懂,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禅宗核心概念的清晰阐释,比如“当下”、“无我”、“顿悟”等,并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古代中国被实践和传承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著名的禅宗故事和公案?我总是对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禅师对话感到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解读其中的奥秘。另外,我也对禅宗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结合感兴趣,比如它对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甚至是政治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看到禅宗思想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生根发芽,并开出独特的花朵。这本书应该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希望能够展现出禅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说实话,拿到《古典禅研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我承认我对“禅”这个概念一直有着一种模糊而神圣的敬畏,但要说真正深入理解,还有点距离。不过,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禅宗神秘的面纱,让我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我特别好奇,那些流传下来的禅宗语录,比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类诗句,它们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化成如此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表达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禅宗对中国艺术、文学,甚至日常生活的细微影响?比如,水墨画中的留白,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这些是否都能窥见禅宗审美的痕迹?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禅师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让我能够区分并理解他们的独特性。例如,慧能大师“不立文字”的思想,与神秀大师的“渐修”又有何根本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从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与实践,让像我这样初学者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吓退。

评分

最近在寻找能够拓展我历史知识广度的书籍,《古典禅研究》正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思想家、宗教领袖的智慧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乱世之中,他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并提出能够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思想体系的。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我猜想其中应该会对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的佛教发展有详尽的论述。例如,禅宗的兴起是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某些变化有关?它又是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并与儒家、道家思想产生互动与融合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佐证,让我看到那些理论不仅仅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历史现实。我特别想了解,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应对来自统治阶层、其他佛教宗派,甚至民间宗教的挑战与质疑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禅宗在历史上能够成为一股如此重要的精神力量,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穿越时空,去体会历史洪流中思想碰撞与演变的过程。

评分

最近在书店看到《古典禅研究》这本书,被它朴实而充满智慧的书名吸引。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必须去了解它的精神内核,而禅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古典禅的世界,去了解它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探讨禅宗的传播路径和发展演变感兴趣,比如它如何从印度传入,又如何在中国各地开枝散叶,形成不同的宗派。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重要禅师的介绍,让我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贡献以及他们的人生智慧。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禅宗的“不立文字”和“直指人心”等思想,以及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禅师语录和行为中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比如,那些山水画中的意境,诗词中的禅趣,是否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解读的线索?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验到思想的魅力,并最终启发我思考人生意义的书籍。

评分

最近入手了《古典禅研究》,光看书名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能够抚慰人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朴素,没有花里胡哨的图饰,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正经”的书的模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从禅宗初传到唐宋时期,那些高僧大德是如何将佛教的深邃智慧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的。比如,我想知道公案的形成与流传,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对话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禅机?还有,佛教的“空”与老庄的“无”之间,有没有更深刻的内在联系?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古代圣贤的思想火花,了解他们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求解脱之道,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堆砌,我更希望能读到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禅宗的兴盛与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