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胡适开始撰写中国禅宗史稿,却又不得不停下,因为他感到:今日所存的禅宗材料,至少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北宋和尚道原、赞宁、契嵩以后的材料,往往经过了种种妄改和伪造的手续,故不可深信。
在其后八十多年中,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笼罩在禅宗史料上的迷雾已逐渐被拨开,而早期禅宗的发展历史也被越来越清晰地勾划出来了。各种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传统的定见不断被打破;新说迭起,精义纷呈。但同时也因为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给禅学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
有人认为,禅宗史实本即水月镜花,要处处落实,反落无稽。因此,对禅宗史的研究只能是关于禅宗意念史的研究。易言之,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建构,其史学意义不大;但禅宗史中某禅师的形象演进以及禅宗意识形态的形成却具有思想史的意义;禅宗传记当做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圣传来研究,更合乎历史的逻辑。
贾晋华教授这本书的研究主题是马祖及其后辈禅师,但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远不止此……。
本书特色
★对古典禅有兴趣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佳作!
★本书对古典禅展开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讨论,以可靠的资料为基础,对古典禅的研究进行哲学的、阐释的分析。
作者简介
贾晋华
福建漳州人,中国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博士(比较文学专业)。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哈佛大学,曾任哈佛大学神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复旦大学聘任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为澳门大学副教授。已出版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等多部着作,及数十篇中英文论文。
1 导 论 1
2 马祖道一的传教历程和时代背景 29
一、出家蜀中 31
二、游学湖北湖南 35
三、传教福建江西 39
四、大化洪州 44
3 马祖弟子疑案辨析 51
一、天皇和天王 52
二、丹霞迷案 65
三、药山碑诤记 71
四、马祖弟子名单考述 76
4 机缘问答的出现和成熟 89
一、禅宗语录的构成和原始文本的形态 89
二、机缘问答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94
5 归属于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的文献考辨 111
一、归属于马祖的语录考辨 111
二、归属于马祖弟子的语录及其他类型文本考辨 142
6 古典禅教义及实践 153
一、平常心与佛性 154
二、本觉与无修 166
三、性在作用 171
四、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176
五、古典禅的宗教实践 184
7 通向正统之路 195
一、《宝林传》和禅宗祖统:正统的双重宣称 195
二、树立权威:归属于宝志和永嘉玄觉的禅偈考辨 208
8 洪州宗的崛起 225
一、建设基地:禅院及寺规的创立 225
二、传播和崛起 248
9 融合与分化:古典禅在晚唐五代的成立 255
一、有关洪州禅教义的两大争论和古典禅的成立 257
二、融合与分化:解构禅宗传统两系图 260
三、「师唱谁家曲」:解构禅宗传统五宗图 267
10 晚唐五代禅宗重要家系门风辨析 279
一、沩仰门风 281
二、曹洞门风 289
三、德山门风 299
四、临济门风 301
五、石霜门风 307
六、雪峰门风 308
七、云门门风 318
八、法眼门风 322
附录一 马祖语录校注 331
附录二 晚唐五代禅寺考 347
1. 广东 347
2. 江西 349
3. 湖南 355
4. 福建 358
5. 浙江 363
6. 江苏 372
7. 安徽 375
8. 湖北 376
10. 河南 380
11. 河北 382
12. 陕西 382
13. 甘肃 383
14. 山西 383
附录三 传世《寒山诗集》中禅诗作者考辨 385
一、《寒山诗集》中禅诗与非禅诗之区别及矛盾 385
二、曹山本寂:《寒山诗集》中禅诗之真正作者 401
三、附考:闾丘胤序及拾得、丰干诗之真正作者 406
参考书目 413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古典禅研究》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且迷人的组成部分,它不像其他一些哲学思想那样晦涩难懂,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禅宗核心概念的清晰阐释,比如“当下”、“无我”、“顿悟”等,并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古代中国被实践和传承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著名的禅宗故事和公案?我总是对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禅师对话感到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解读其中的奥秘。另外,我也对禅宗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结合感兴趣,比如它对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甚至是政治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看到禅宗思想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生根发芽,并开出独特的花朵。这本书应该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希望能够展现出禅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说实话,拿到《古典禅研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我承认我对“禅”这个概念一直有着一种模糊而神圣的敬畏,但要说真正深入理解,还有点距离。不过,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禅宗神秘的面纱,让我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我特别好奇,那些流传下来的禅宗语录,比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类诗句,它们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化成如此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表达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禅宗对中国艺术、文学,甚至日常生活的细微影响?比如,水墨画中的留白,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这些是否都能窥见禅宗审美的痕迹?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禅师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让我能够区分并理解他们的独特性。例如,慧能大师“不立文字”的思想,与神秀大师的“渐修”又有何根本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从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与实践,让像我这样初学者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吓退。
评分最近在寻找能够拓展我历史知识广度的书籍,《古典禅研究》正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思想家、宗教领袖的智慧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乱世之中,他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并提出能够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思想体系的。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我猜想其中应该会对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的佛教发展有详尽的论述。例如,禅宗的兴起是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某些变化有关?它又是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并与儒家、道家思想产生互动与融合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佐证,让我看到那些理论不仅仅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历史现实。我特别想了解,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应对来自统治阶层、其他佛教宗派,甚至民间宗教的挑战与质疑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禅宗在历史上能够成为一股如此重要的精神力量,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穿越时空,去体会历史洪流中思想碰撞与演变的过程。
评分最近在书店看到《古典禅研究》这本书,被它朴实而充满智慧的书名吸引。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必须去了解它的精神内核,而禅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古典禅的世界,去了解它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探讨禅宗的传播路径和发展演变感兴趣,比如它如何从印度传入,又如何在中国各地开枝散叶,形成不同的宗派。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重要禅师的介绍,让我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贡献以及他们的人生智慧。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禅宗的“不立文字”和“直指人心”等思想,以及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禅师语录和行为中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比如,那些山水画中的意境,诗词中的禅趣,是否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解读的线索?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验到思想的魅力,并最终启发我思考人生意义的书籍。
评分最近入手了《古典禅研究》,光看书名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能够抚慰人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朴素,没有花里胡哨的图饰,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正经”的书的模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从禅宗初传到唐宋时期,那些高僧大德是如何将佛教的深邃智慧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的。比如,我想知道公案的形成与流传,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对话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禅机?还有,佛教的“空”与老庄的“无”之间,有没有更深刻的内在联系?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古代圣贤的思想火花,了解他们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求解脱之道,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堆砌,我更希望能读到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禅宗的兴盛与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