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二战后在台湾本土佛教文化与社会关怀的发展及其实践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开展或在地转型的相关历程,提出最新综合性研究成果的专业报告,并进行新研究视野的诠释建构和针对台湾当代佛教本土主体性确立的佛教史学新论述。
本书的诠释史观,是以战后台湾本土「中华汉传佛教」为探讨的主要对象,尽全力说明它在一九四九年的「双源汇流」之下,逐渐朝向「在地转型」与「多元创新」的高度发展、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出色之社会表现为例,来论述其中主要是和现代佛教区域性社会文化变革及其思想特色的相关问题。同时,由于当代两岸的佛教交流,已极为频繁的和动,本书也首次採用了「逆中心互动传播」新诠释概念,类比于当代台商的大举相继西进,大展其源自「台湾经验」的经营长才,并不断缔造出惊人的业绩成就。
作者简介
江灿腾
一九四六年生,桃园大溪人,汉族。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
现职: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学术专长:台湾佛教文化史、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东亚近代佛教史等
相关着作:已有十多本,其中《台湾佛教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两种,是最新结集专书
学术荣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纪念奖的八次得主;第一届宗教学术金典奖得主;第二届台湾文献杰出工作奖的得主;二○○○年获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
电子邮件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侯坤宏
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嘉义太保,政治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
现职:一九八六年起,任职国史馆,曾任助修、科长、荐任协修、简任协修,现为纂修。
学术专长:主要从事战后台湾佛史、中国近代佛教史研究,及战后台湾佛门人士口述访问工作
相关着作:《抗战时期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国史馆,2000)、《印顺法师年谱》(国史馆,2008)、《真实与方便:印顺思想研究》(法界,2009)
杨书濠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南市人,一九七四年出生,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学士、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硕士、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台南大学文化与自然资源学系、高雄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学术专长:台湾佛教发展史、台湾经济史、台湾方志研究等
相关着作:《清代台湾财政制度之研究》、《从戒严到解严的中国佛教会》等书,并参与过《续修澎湖县志》、《新市乡志》、《善化镇志》等方志书籍的编撰工作,发表了〈解严后(1987-1990)中国佛教会的护教行动〉等十多篇学术性文章
导读
前言
第1章 导论:1949年以来的诠释史检讨及其历史溯源
第2章 跨海东渡前的骚动年代(1945-1949)
第3章 双源汇流下的新局开展(1945-2010)
第4章 互动与互惠(1945-2010)
第5章 潮起与潮落(1945-2010)
第6章 新话语诠释霸权下的内台佛教多途传译模式(1949-2010)
第7章 捍卫自教立场?抑或维护信仰自由?(1949-2010)
第8章 幕后奥援大量善款的众家金主透视(1945-2010)
第9章 现代性宗教学术研究典范的薪火相传(1925-2010)
第10章 现代性在家教团的崛起与顿挫(1987-2010)
第11章 追忆漫漫来时路(1895-2010)
第12章 解严以来汉传佛教的多元创新与逆中心互动传播(1987-2010)
第13章 本书的结论与讨论
附录
1.战后台湾佛教如何运用大众传媒
2.佛教弘誓学院创立简史
3.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教基金会
4.中华佛教寺协会的创立及其业务功能
最近刚好翻阅完《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感触良多。我一直对台湾的佛教历史很有兴趣,尤其是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佛教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又如何与社会变迁产生深刻互动,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部分。这本书从历史的纵深和广度上,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个寺庙的兴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社会转型对佛教带来的影响,例如国民政府的政策、社会经济的起伏、以及民众信仰的变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佛教的现代化”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现了台湾佛教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化的思潮,例如举办学术研讨会、利用媒体传播教义、甚至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与时俱进的佛教形象。
评分拿到《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这本书,我最想看的其实是关于佛教界在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角色。战后台湾经历了白色恐怖、戒严时期,社会氛围非常紧张,而佛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又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作者并没有回避敏感的历史时期,而是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了佛教界人士在维护社会稳定、安抚民众情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缓冲”角色的作用。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解读,例如在政治运动中的佛教寺院的立场,以及佛教界人士对社会议题的看法,都非常发人深省。这让我看到了佛教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信仰,也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它同样会经历挑战、做出选择,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评分读完《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我从一个对台湾佛教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这段历史有了比较深刻认识的学习者。书中对于佛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台湾的特殊历史和社会背景,发展出独特的汉传佛教形态,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解释,也并不是枯燥的学术阐述,而是将其与实际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佛教的慈悲理念如何在社会公益中体现,佛教的戒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理解和实践等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汉传佛教的生命力,它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调整自身,既坚守了根本,又展现了创新,为台湾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战后台湾佛教的认知仅限于一些比较有名的寺庙和高僧大德。但《战后台湾台湾汉传佛教史》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庞大、更复杂、也更生动的佛教生态。书中对不同宗派在战后台湾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临济宗、曹洞宗这些传统大宗,到后来兴起的净土宗、唯识宗、密宗等等,作者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包括它们的代表人物、重要寺院、以及各自的弘法特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新兴佛教团体和在家居士佛教发展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让我意识到佛教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再仅仅是僧侣的修行,而是成为了许多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团体如何应对现代社会挑战,如何吸引年轻信众,以及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台湾佛教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佛教艺术和建筑很感兴趣,所以《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中关于寺庙建筑和艺术发展的章节,对我来说是意外的惊喜。战后,台湾涌现了大量新建的寺庙,这些寺庙在设计上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和功能需求。书中对这些寺庙的选址、布局、建筑材料、以及内部陈设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甚至还配有精美的图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佛教艺术在战后台湾的发展,包括雕塑、绘画、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佛教的教义,又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展现出新的风貌。通过这些篇章,我不仅了解了台湾佛教的历史,也欣赏到了其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