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是佛教的创始者,也有人称「释迦」或「佛陀」,由于其诞生地印度原无记录历史的习惯,有关他的确实记录变得非常有限。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及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着作《我的释尊观》,吸取了现代的学问成果,从他的个人视点,以对话方式描绘了当时印度社会中努力向人传教的释尊的一生经历。
「这是一本用对话体写出来的引人入胜的好书,我相信任何人读后对于释尊生活一定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充分的了解。释尊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遍照十方、有无量光辉的明灯,向来为广大人们所歌颂。本书具有特殊的可读性,它点铁成金,把那些枯燥的佛教术语化成趣味的故事,出之以深入浅出的文学语言,带着强列的感染力,这是最成功的地方;读者自然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爱好佛学、追求大圆镜智的学人和具大悲愿、修习净行的菩萨信徒,决不会忽略这一本精约明白、宣扬佛法的着作,它平淡澄澈,没有枝叶藻饰的言词,处处唤醒人们内在的灵魂,它所蕴涵炽热救苦难的心肠,不愧为一篇《佛所行赞》的缩影。」──饶宗颐教授
作者简介
池田大作
一九二八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富士短期大学。一九六○年就任日本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曾创办民主音乐协会、富士美术馆、东洋哲学研究所及创价幼稚园至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
一九六七年以来,池田先生不断积极地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提出不少重要的提议,其中包括对联合国提出有关和平、裁军、教育和环境问题等提议。池田先生相信和平的第一步始于诚挚的对话,故此亲自作为「平民大使」访问世界各国,并与各国元首、政治家、文化界代表等会面,交流及探讨人类面对各种难题的解答方法。部分对谈更被出版成为对谈集。
池田先生因其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于一九八三年获「联合国和平奖」。此外,他还获得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学等的名誉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澳门大学等的名誉教授,纽约、莫斯科等六百多个城市的名誉市民等称号。现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和圣教新闻社名誉社长。着有《人间革命》、《眺望人类新纪元》(与汤因比的对谈集)、《和平、人生与哲学》《与基辛格的对谈集》、《池田大作选集》、《敦煌的光彩》(与常书鸿的对谈集)、《社会变迁下的宗教角色》(与B.威尔逊的对谈集)及《佛教思想源流》等。
饶宗颐序
前言
第一章 释尊的青年时代
称唿问题
关于释迦族
释迦的双亲
释迦的青年时代
出家的背景
出家游历
新文化的繁荣
六师外道
第二章 释尊的修行过程
与频婆沙罗的会见
婆罗门二仙人
与苦行对质
放弃苦行及其意义
第三章 释尊的成道
佛陀伽耶
关于降魔
甚么是悟
释迦佛法之悟
关于缘起
第四章 释尊的教化活动
到民众中去
初转法轮
弟子的皈依
在优娄频罗的说法
第五章 弟子群像
舍利弗和目犍连
摩诃迦叶
须达
访问释迦国
阿难
优婆离和阿那律
第六章 教团的扩大
其他重要弟子——富楼那、须菩提、大迦旃延
舍卫城传教——舍卫三亿
教团的经营
提婆达多的叛逆
第七章 释尊的入灭
晚年的不幸事件
最后的旅途——拘尸那揭罗
铁匠纯陀
入涅槃
参考文献
这是一本用对话体写出来的引人入胜的好书,我相信任何人读后对于释尊生活一定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充分的了解。
释尊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遍照十方、有无量光辉的明灯,向来为广大人们所歌颂。本书具有特殊的可读性,它点铁成金,把那些枯燥的佛教术语化成趣味的故事,出之以深入浅出的文学语言,带着强列的感染力,这是最成功的地方;读者自然可以体会到。今次要我为中译本写几句话,本来不敢造次妄说,由于我曾经在印度生活过一段时间,释尊说法的鹿野苑又是我展谒流连忘返的地方,所以我才敢不自量力来饶舌。
印度是一个酷热的国家,新德里周遭的气温经常在摄氏四十度以上。在这充满热力的环境下,古代思想家把「热」看成宇宙的原动力。所谓Tapas一字即由热引申为苦行,在《吠陀经》里面,Tapas已经成为自然恆律(r3ta)和真理(satya)的代词。印度人的生活目标是在追求未来,甚至来世的合理安顿。这和中国人的注重现实完全背道而驰。中国人讲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印度人则对躯体十分轻视,甚至认为是不洁的赘疣,成为灵魂的桎梏。干脆说一句:身躯根本阻碍了灵魂的解脱(moks4a)。印度的 Brata 规定要修持净行,须在烈日之下四周烧起热火,这样方算是真正的苦行,这种苦行行为至今还流行着。因为 Tapas 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印度教与耆那教徒无不遵守不渝。释尊在尼连河林中苦行十年,后来于 pippala树下顿悟其非毅然放弃苦行,另行寻找他的不走极端的中道,这样无异对印度的传统提出挑战,是一桩
极难做到的、了不起的创举。他在修持过程中,虽然悟到正法正念,但已体力枯竭,万死一生之际,有人劝他改修事火法,必获大果报,他决然加以拒绝,直说这是魔法。他讲众生平等,面对牢不可破的种姓问题(时至今日印人就业还须填报何种阶级),释尊撇开当它根本不存在,放弃王子之尊走到民众中去,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他标揭中道的大纛,扬弃印度人走向极端的思想逻辑。初转法轮时候说缘起论,指出「苦」的根源乃由于人们沉溺于无明之中,要灭尽无明,就可解除十二因缘互相关联的锁链,而取得大自在。缘起说是释尊大澈悟后得到的真理,中国西北早期传入的佛教遗物,还保存有用婆罗谜文字写刻的《缘起经》幢残石,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时常说:如果有人要把印度传统的苦行思想传入中国来播种,恐怕不易为人接受。我们看墨子「以自苦为极,日夜不自休」,在汉代以后久已成为绝响。但佛教传来反而深入人心,我认为一方面是因缘时会,恰巧东汉时提倡孝道,康僧会着《六度集经》,处处灌输孝顺观念,不但没有被人排拒,反而引导人们的起信,像睒子的故事,连陈思王曹植且为他作颂呢!
印度原始苦行思想导源于火(agni),汉人思想基质似是导源于水,《道德经》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儒家讲融洽,孔子面对时间之流,有「逝者如斯」之叹,法家谓「下令如流水之行」,货殖家讲「平准」,「水」字正训为准。释尊抛弃事火之法以求正果,中国佛家厌恶火宅,追求清凉,中古时代作为国际佛教中心的五台山竟有清凉山的别名。中、印两种文化从基质上看十分悬殊,本来难以沟通,深赖佛家的中道,乃有其不谋而合之处,所以东来之后发展为大乘,取得更加宏扬光大的硕果,殊非偶然所致。
作为一个爱好佛学、追求大圆镜智的学人和具大悲愿、修习净行的菩萨信徒,决不会忽略这一本精约明白、宣扬佛法的着作,它平淡澄澈,没有枝叶藻饰的言词,处处唤醒人们内在的灵魂,它所蕴涵炽热救苦难的心肠,不愧为一篇《佛所行赞》的缩影。
饶宗颐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览揆之辰写于梨俱室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我的释尊观》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或者说是一次个人化的探索。我对佛陀的了解,大部分停留在一些基础的佛经和历史资料上,虽然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和哲学领袖,但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不够深入。这本书会不会是从一个比较“接地气”的视角出发,探讨佛陀的教诲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佛陀如何看待痛苦、如何面对失去、如何找到内心平静的答案。毕竟,现代社会压力很大,很多人都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本书会不会就提供这样一种慰藉,而且是源自于佛陀最核心的智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释尊观”的,这其中有没有他个人在生命旅途中,对佛陀思想的实践和感悟?会不会有作者分享他自己如何从佛陀的教诲中获得力量,克服困难的真实经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引领,能够帮助我看到生活中的不同面向,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读完《我的释尊观》的简介,我最大的感受是“释尊观”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佛陀的生平事迹,而是强调了一种“观”——一种视角,一种理解的方式。这让我联想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佛陀。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索这种个体化的“释尊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他的“观”的,是不是通过对比不同的历史记载,或者结合了某些哲学思想,甚至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触及到佛教中一些比较核心的概念,比如“空性”、“业力”、“涅槃”等等,但他会用怎样一种更通俗易懂,或者更具个人色彩的方式来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考角度,打破我过去对这些概念的刻板印象。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佛陀的认识,可能都来自于教科书式的介绍,或者是长辈的口耳相传,总觉得有些遥远和神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拉近我与释尊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他是一位真实存在过,并且他的智慧仍然能够滋养我们生命的人物。这本书的“观”会是怎样一种“观”呢?是平静的、是激昂的、是哲思的,还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的释尊观》就很有意思,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平常喜欢看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尤其是那些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人物。释尊,也就是佛陀,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教诲,以及他如何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智慧之光。这本书会不会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分享作者对释尊的理解和体悟呢?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触及一些关于佛陀的生平故事,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佛陀教诲,比如慈悲、智慧、无常等等。台湾的文化背景下,佛教的普及程度很高,很多人从小就接触佛教的观念,但往往停留在表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也许会是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或者是作者通过现代的视角,对佛陀的教诲进行重新诠释,让这些古老的智慧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解决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这本书会不会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分享他在人生某个阶段,是如何通过对释尊思想的学习,获得启示和力量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些心灵的触动,甚至是在迷茫时的一盏明灯。
评分这本《我的释尊观》,单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味道。我一直对佛教的哲学和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释尊的思想,感觉那是一种非常深邃且充满智慧的宝藏。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作者对释尊的一种个人化的解读和体验。我很好奇,作者所说的“释尊观”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基于史实的考证,还是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理解,又或者是作者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对佛陀思想的感悟和实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佛陀一些最根本的教义,比如“四圣谛”、“八正道”,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阐释,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它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佛陀是如何教导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诱惑,如何培养感恩的心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启发性的精神世界,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并且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评分《我的释尊观》这个名字,让我想象着一段属于作者自己的,与释尊思想深度连接的旅程。我一直以来都对佛陀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深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佛陀的了解可能都是碎片化的,或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故事和教义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具个人情感的释尊形象。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观”释尊的?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有一些他个人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对某些经典片段的不同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佛陀关于“苦”、“集”、“灭”、“道”的核心思想,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比如,在面对社会变迁、个人困境时,佛陀的智慧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本书会不会有作者分享他自己如何通过学习释尊的思想,来解决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在精神层面获得升华的经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佛陀的智慧,真正地活在我的生命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