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贡康楚闭关手册

蒋贡康楚闭关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
图书标签:
  • 西藏佛教
  • 蒋贡康楚
  • 闭关
  • 修行
  • 密宗
  • 上师瑜伽
  • 金刚道次第
  • 空行母
  • 加持
  • 窍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全新改版 ~

  这是一本为进入密集三年禅修训练课程的人所写的指南,
  由这扇窗口,
  我们得以了解在闭关中心这个心灵家园内,
  蕴藏着何等丰富的功德资粮和禅修能量。

  在喜马拉雅山区,三年又六週的闭关是构成密续佛教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一,本书的内容架构即是以三年又六週的闭关为模型而规划。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十九世纪备受尊崇的禅修大师,将毕生心力投注在自己所创建的闭关中心,他关心着闭关生活的每个面向,同时规划闭关行者必须完成的禅修内容。透过本书,蒋贡康楚仁波切巨细靡遗地描述他所设计的闭关课程之完整样貌,包括闭关中心的历史、闭关时的生活、必须学习的课程及禅修训练,同时教导行者如何作好闭关的准备,以及在圆满闭关后,如何回到世间的生活。此外,对于八大修持传承的历史渊源及教授重点,也有扼要清晰的说明。

作者简介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 1813-1899)

  蒋贡康楚仁波切生于一八一三年。五岁时,在禅修与梦中都曾显示清静的觉观。十岁开始深入正法,持戒清净。三十岁被认证为转世的祖古,赐予「康楚」之名。蒋贡康楚仁波切在接受了一百三十五位以上不同传承上师的法教后,与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和蒋扬罗迭旺波一起推动「不分派运动」(利美运动),目的在反对宗教门户之见所引起的宗教论诤与迫害。蒋贡康楚仁波切所建立的法教弘扬甚广,经由他的慈悲及所作的佛行事业,利益了各方众生,他的教化更为有缘者开启了真义的大门。

英译者简介

雅旺桑波(Ngawang Zangpo)

  原名Hugh Leslie Thompson,在上一世卡卢仁波切的指导下完成三年闭关。他是卡卢仁波切在印度索那达寺的翻译委员会成员。

译者简介

项慧龄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英国史特灵大学出版硕士,曾任职《讲义》、《远见》杂志,现专事翻译,并且是「莲师中文翻译小组」成员。译有《幸福的修炼》、《当和尚遇到钻石》、《禅修地图》、《觉悟勇士》、《拙火之乐》等书。

探索人性的幽微:一部关于现代都市异乡人的心灵史诗 书名:《迷途的坐标》 作者:林溪 出版社:远山文化 字数:约 1500 字 --- 卷首语:钢筋水泥间的孤岛群像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时代,指尖轻触即可跨越山海,然而,内心的孤岛却日益坚硬。《迷途的坐标》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连接”或“回归”的指南,它是一份对现代性所催生的“异乡人”状态的深度剖析与温柔注视。本书聚焦于一群生活在高速运转的都市丛林中,看似融入一切,实则精神坐标严重偏移的个体。他们是光鲜亮丽的白领、是疲惫的创业者、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人,也是那些在深夜的便利店里,眼神空洞地凝视着货架的行人。 这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结合文学的细腻笔触,描摹出当代都市人在“在场”与“缺席”之间的挣扎。作者林溪,一位在都市中生活了二十余年的观察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生活如何系统性地磨损了个体的内在定力与真实的情感链接。 第一部:失语的风景——城市作为迷宫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引入一个由玻璃幕墙和霓虹灯构筑的巨大迷宫。林溪没有采用宏大叙事批判资本的冰冷,而是选择聚焦于“微观的疏离”。 “地铁里的沉默剧场”:作者详尽记录了早高峰地铁车厢内百态。人们紧贴着彼此的身体,却保持着绝对的心理距离。手机屏幕成了唯一的庇护所,它既是信息洪流的入口,也是情感隔绝的屏障。书中细致分析了“习惯性躲闪目光”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追溯到对“被标签化”和“被消费”的恐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公共性”的瓦解,每个人都退回到自己精心构建的数字茧房中,对周遭真实发生的喜怒哀乐保持着一种必要的麻木。 “职业身份的陷阱”:现代人的自我认知,被其所从事的职业牢牢捆绑。《迷途的坐标》深入访谈了数位在行业顶端徘徊的精英。他们拥有令人艳羡的头衔和收入,但私下里,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表演”——在董事会上扮演果断,在家庭中扮演完美,最终连自己是谁都感到模糊。作者探讨了“成就神话”如何异化了人的价值,使得“存在”本身让位于“被评价的成就”。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身份通货膨胀”现象,即每个人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报价”,却忘记了这份价值的衡量标准早已被外部系统设定。 “消费主义的文化附庸”: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都市如何将“品味”和“意义”转化为商品。从限定版球鞋到昂贵的“情绪劳动”课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符号价值,用以填补精神的空洞。林溪指出,这种对“拥有更多”的渴望,实际上是对“拥有真实”的逃避。我们购买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背后所暗示的“我是谁”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永远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部:记忆的折射——时间的碎片化与意义的流失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进入一个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极大地压缩了人们进行“深度反思”的区间。 “碎片化叙事的陷阱”:本书引入了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的交叉分析,解释了为何我们越来越难以构建连贯的生命故事。社交媒体上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高光时刻的“切片”,这种叙事方式渗透到了日常思维中。人们习惯于“即时满足”和“快速反馈”,对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的事务(如深度阅读、复杂的人际关系维护)表现出显著的焦虑。书中通过对多位受访者的“非线性回忆”的梳理,展现了他们如何“遗失”了生命中的关键转折点,因为那些转折点缺乏即时的“点赞”或“转发”来确认为其有效性。 “亲密关系的电子化”:林溪探讨了“虚拟亲密”如何取代了传统的、需要承担风险的真实连接。她记录了几对都市情侣的相处模式,发现许多关系停滞在了“舒适的共生”阶段,双方依赖对方提供情绪稳定和生活便利,却回避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袒露”。这种关系缺乏“在场”的重量感和“冲突的建设性”,最终导致了一种“高密度共存,低浓度交流”的奇异状态。 “遗忘的技术”:与传统文化中对记忆的珍视相反,现代都市人发明了各种技术(从清理手机相册到系统性地屏蔽负面新闻),以求得一种“轻盈的遗忘”。然而,作者指出,只有那些被充分感受和处理过的痛苦,才能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持续的“遗忘操作”,只会让内在的未解决的冲突以更隐蔽的方式爆发。 第三部:寻找锚点——在流动中构建的真实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笔锋转向了对“重建锚点”的探索。作者承认,回归传统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在当下已不现实,真正的出路在于“如何在不离开赛道的情况下,重塑内在的引力中心”。 “微小的抵抗仪式”:林溪搜集了一系列个体化的“抵抗行为”。这些行为并非激烈的抗议,而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近乎秘密的坚持。例如,有人坚持每周手工烘焙面包,只为感受面团发酵的过程;有人每天坚持在通勤路上不看手机,而是专注于观察一座建筑的结构变化。这些仪式感并非为了追求效率,而是为了重新夺回对“当下时间”的自主权,让身体和心智重新校准到“慢的频率”。 “非功利性联结的复苏”:书中描绘了一些新兴的、基于共同兴趣而非职业网络的社群。这些社群的价值在于其“非功利性”——参与者不寻求商业合作、不追求阶层跃升,仅仅是为了分享对一门手艺、一种音乐或一种哲学的纯粹热爱。林溪认为,这种“无用之用”的连接,是治愈现代人“被工具化”灵魂的良药。 “向内的探险”: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回到了个体对自我叙事的重塑上。作者鼓励读者停止追逐外部坐标(别人的成功、社会的期望),转而进行一次艰苦的“内在探险”。这需要直面那些被遗忘、被压抑的情感碎片,承认自身的局限和脆弱,并最终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不完美、仍在生成中的存在”的身份。 《迷途的坐标》是一面冷静的镜子,它不提供简单的解药,但它精确地标记了我们迷失的方向。它呼唤的不是逃离,而是清醒地、有意识地“在场”。 献给所有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努力寻找自己内心那颗不灭星光的人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英文版译者前言】
【英文版译者导读】
【序】祈愿与决心
【导论】为修行打下完美无瑕的基础

第一章 准备并进入闭关
第二章 闭关中的生活
1. 闭关的主要课程
2. 日课
3. 每月及每年所修之特别仪轨
4. 护法寺的闭关行者
5. 律仪的一般规则
第三章 闭关后的生活忠告

【跋】回向文与结语
【附录一】导读所引用的参考书籍
【附录二】闭关手册正文中所提及之书籍暨祈愿文
【附录三】闭关手册提及之人名
【附录四】闭关手册提及之诸佛菩萨、本尊暨修行法门

图书序言

英文版译者前言

密续佛教不分派理想的展现

  将近十五年来,《蒋贡康楚闭关手册》一直是我的一个珍贵友伴。我在参加一个禅修训练课程期间,接触了这本闭关手册;这个禅修训练课程以闭关手册所描述三年又六週的闭关为模型而规划。我完成了两次这样的闭关。在这些年期间,虽然我从未觉得自己达到了等同于蒋贡康楚仁波切对于闭关行者的期望,但是他的话语却常常带来启发和鼓舞。对于那些已经圆满闭关的人而言,此时此刻拜读蒋贡康楚仁波切的金玉良言,仍然是一种令人感到谦逊的体验。

闭关修行生活的指引

  在喜马拉雅山区,三年又六週的闭关是构成密续佛教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四个主要寺院系统中的宁玛和噶举这两个系统中,只有那些圆满了这类闭关的人,才能取得「喇嘛」头衔。尽管每一个闭关中心所提供的训练课程有所差异,但是本书却完整呈现了作者所设计的闭关课程的观点。本书作者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十九世纪着名且备受尊崇的禅修大师,因此,本书提供了一个基础以了解许多其他类似的制度,而这些制度仍然是那些想要成为「喇嘛」的人所必须接受的训练。

  《蒋贡康楚闭关手册》为进入三年密集禅修课程的人提供一个指引。作者在提出忠告之余,并没有给予如何进行禅修的教导,而只是列举了构成闭关的禅修种类。本书的英文版则针对书中提及的禅修种类增补了一些细节,但是关于观想内容的资讯却一直没有包括在内。不论是在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时代或此时此刻,密续的禅修教导仍然属于一个禅修者及其所信任的灵修指导者之间的关系范畴。同样的,展开一个长期闭关的决定,也隶属于这个关系范畴之内。本书清晰明确地描述了这种心灵和修行生活的教导,但是把这本闭关手册翻译成为英文,却不是以鼓励读者去考虑从事这种闭关为动机。

  我希望透过本书,我们能够了解存在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密续佛教「不分派」观点,并且认识到蒋贡康楚仁波切的重要性。在除了藏文之外的任何语言中,这两个重要的主题:密续佛教「不分派」的观点和蒋贡康楚仁波切的重要性,都尚未受到应得的关注。书中〈英文版译者导读〉简短记述了蒋贡康楚仁波切的生平和思想,其中包括翻译成英文的蒋贡康楚仁波切语录;他的生平和思想对于这本闭关手册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语录中,有些相当冗长,但是我希望读者能够庆幸自己有机会阅读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想法和思虑。相较于本书所提及的蒋贡康楚仁波切的生平和着作,尚有许多可资记述的部分,不分派运动也还有许多可资着墨的部分。没有一个作家能够用只字片语公平地评判一个人的生平,更别说如蒋贡康楚仁波切这般多才多艺天才的生平。如此简短地描述他的生平,并且把焦点放在与本书主题有关的生平事蹟上,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冒了扭曲他思想的风险。但是如果我的侷限发挥了抛砖引玉之效,促使其他人带领不谙藏文的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蒋贡康楚仁波切,那么至少冒这个风险是值得的。

许多伟大上师的根源

  许多曾经是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法嗣的伟大上师在最近圆寂,因此,了解蒋贡康楚仁波切似乎比十年前更加重要。在这些伟大上师的冗长名单中,包括一些把佛教引进喜马拉雅山区之外的国家的重要人物:大宝法王噶玛巴、敦珠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萨伽仁波切、帕渥仁波切、德宗仁波切、邱阳创巴仁波切,以及我的主要上师,也是蒋贡康楚仁波切转世的卡卢仁波切。这些上师在蒋贡康楚仁波切平易近人的风格之下被训练,在他柔和却具权威的声音之中被教导,承续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事业,不偏不倚地推动发展所有佛教修行的形式。由于当代许多佛教徒都深受这些上师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辞世迫使我们重新去重视他们教导的根源:蒋贡康楚仁波切。

  本书首重的焦点是三年又六週的闭关,这是喜马拉雅山区的密续佛教不可或缺的教导。但是,我选择翻译这本既是蒋贡康楚仁波切生平的核心,也是他展现不分派理想的闭关手册,却不是一个巧合。

关于翻译的风格

  我无意创新或挑战翻译的风格。在从事本书的翻译工作时,我偶尔会在比较不重要的地方脱离传统的规范,而这些比较不重要的部分,通常是指我偏好採用英语用语,而舍弃其梵文或藏文的同义字。另外,本书所保留的外语词汇,则表示了我身为一个译者的侷限。

  人名保留了原来的形式,例如一个人在他的时代为人所知的名字,此举脱离了存在于西藏作者之间的常规和惯例,他们把大多数的印度姓名翻译为藏文。我针对这个问题,询问了三位杰出的大师,并且得到三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大师是已故的达桑仁波切,他觉得在英文翻译中,所有印度的人名或诸佛菩萨、本尊的名号,都应该重新翻译成为梵文。另外一位大师创古仁波切则引用了一本建议早期的西藏译者如何从事翻译的书籍的说法,来支持他的想法:任何可以被翻译的,包括所有的人名在内,都应该翻译成英文。尽管我个人赞同这个意见,但是在这里却遵从了第三位大师泰钖度仁波切的忠告。泰钖度仁波切表示,西藏译者翻译那些人名乃错误之举;这些人名不应该被翻译。他说,诸佛菩萨和本尊的名号应该被翻译,因为祂们不是人类。我衷心敬重这三位大师,对我而言,他们的意见都是重要的。我选择遵循泰钖度仁波切的忠告,是因为这似乎是最切合时宜的,我希望这个结果不会让那些习惯接触大量梵文的读者感到迷惘。在本书的末尾(附录三),列举了出现在正文的人名。

  在导读或正文所引用的书籍名称,以英文标题来呈现。可惜的是,在这些藏文书籍中,只有极少部分被翻译成任何一种外国语言。这些书籍的藏文名称列举在本书末尾(附录一与附录二)。在确认原着的时候,这个资讯是重要的,因为藏文书籍的标题经常长达两、三行,任何一个译者都必须决定应该撷取原书名的哪一个部分来做为英文书名。举例来说,本书的藏文书名全名应该被翻译为《安适喜乐的来源:八蚌寺殊胜遍在大乐闭关中心闭关行者戒律之清晰指引》。本书的书名舍弃使用原书名的全名或部分名称,似乎更加实际,也更能描述书中的内容。翻译者必须做出这些决定;本书所提及的许多书籍的英文名称,可能会在某一天以一个全新的书名出现。

专门术语的问题

  关于专门术语这个问题,读者或许会注意到,我避免把喜马拉雅山区的佛教称为「西藏」佛教。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佛教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肯定是藏文,但是许多过去和现在的上师,以及遵循这种形式的心灵发展的弟子们,却都不是西藏人。这些非西藏人包括印度人、不丹人、尼泊尔人、钖金人,以及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区许多其他种族和语言群体的成员,他们分享一个共同的信仰,使用相同的语言来持诵祈祷文和从事禅修,但是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并不是西藏人,如同罗马天主教徒不一定是义大利人一般。就蒋贡康楚仁波切个人而言,他通常撰写「喜马拉雅山区」的佛教,而非西藏的佛教。我自己则欣然地遵循他的范例。

  本书鲜少提及宁玛、噶举、萨迦和格鲁等字眼,只有当蒋贡康楚仁波切用这四个字眼来指称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即喜马拉雅山区四个主要的寺院系统时,我才会使用这些辞汇。在蒋贡康楚仁波切大多数的着作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从禅修传承的观点,尤其是八个实修传承的观点来讨论喜马拉雅山区的密续佛教(关于这一部分,〈英文版译者导读〉有更完整的讨论)。虽然在翻译的时候,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在本书中,这些禅修教授传承的名称仍然这么呈现:举例来说,「马尔巴噶举传承」在这里被翻译成为「马尔巴口耳传承」;而「噶举」(Kagyu)这个字,则是一个鲜少被使用的名称,即「四口传传承」(Kabab Shi'i Gyupa)的缩写,也是传承起源的部分参考。尽管这种译法并不精确,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使用「口耳传承」,而这样的译法肯定不是第一次被使用。

  在西藏的典籍中,「喇嘛」这个字出现的次数非常频繁,但是却很少出现在翻译的书籍中。在藏文中,「喇嘛」这个字可以指任何完成三年闭关的人,或一个证悟的上师,他能够引导一个人通过所有修行的次第,达到完全而彻底的证悟。我的上师曾经说,前一种「喇嘛」相当普遍,后一种「喇嘛」则非常罕见。尽管藏文使用同一个字眼来形容这两者,但是本书的英文版,我们用「喇嘛」来代表蒋贡康楚仁波切所指的完成三年闭关的人,用「精神上师」来代表蒋贡康楚仁波切所指的已经证悟的男性或女性的指引者。

忠于蒋贡康楚仁波切

  我曾经为了不知道要如何处理蒋贡康楚仁波切称密续佛教为「密咒」的习惯而困惑。在现代的佛教徒之间,「密咒」不是一个流行的词汇。尽管「密咒」这个词汇听起来有点古怪,甚至令人反感,但我还是决定把个人的偏好放在一边,而忠于蒋贡康楚仁波切的风格。

  这本闭关手册插入了导读的段落,为修行法门的讨论提供了背景资料和历史脉络。为了更清楚地区分导读和正文,正文部分的文字是以仿宋体来呈现。最后,在註释与附录的部分,一个词汇的藏文同义字有时候会被放在括弧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封面設計挺有意思的書,名字叫做《蔣貢康楚閉關手冊》。老實說,我對閉關這個詞本來有點距離感,覺得是比較屬於專業修行者的領域,一般人比較難觸及。但是看到書名,又覺得蔣貢康楚這個名字好像在哪裡聽過,或許是因為他名氣很大,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活佛吧。內頁的排版和字體都很舒服,不是那種很壓迫的厚重感,反而有一種沉靜的氛圍。翻了幾頁,發現內容並非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用語比較淺白,而且有很多插圖,讓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我覺得這本書也許能為我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即使不一定真的要去閉關,光是透過文字和圖像來了解閉關的過程、準備以及其中的心法,就已經很有價值了。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步調這麼快,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能夠學習一種讓心靈沉澱下來的方法,感覺是很珍貴的。我對書中關於「觀修」的講解特別感興趣,想知道要如何透過觀想來淨化心靈,這在很多心靈成長的書籍中都會提到,但或許這本書有更系統、更深入的解釋。

评分

在尋找能夠真正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時,偶然間邂逅了《蔣貢康楚閉關手冊》。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像是專屬於某些高僧大德的秘笈,但翻開後,我卻被它溫柔而有條理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閉關描繪成遙不可及的修行,而是將它拆解成一系列可以理解、可以實踐的步驟。書中的插畫,風格樸實卻充滿力量,為艱澀的修行理論增添了一抹親切的色彩。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安住」的探討,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追尋的。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提及了許多關於「對治」的方法,這讓我明白,修行並非只是被動地承受,而是可以積極主動地去調整自己的心念。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為我照亮了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讓我知道,即使身處喧囂,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

评分

我一直對佛學、禪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是個門外漢,很多理論性的東西讀起來總有些吃力。這次偶然注意到《蔣貢康楚閉關手冊》,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好奇。閉關,這個詞在我心中既神聖又有些遙遠,總覺得那是需要極大勇氣和決心的修行。然而,這本書的出現,似乎拉近了我與這個概念的距離。我喜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它並非直接灌輸艱澀的教義,而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認識閉關的真實樣貌。書中大量的圖片和圖表,讓原本抽象的修行概念變得具象化,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準備」的強調,這讓我明白閉關並非一時衝動,而是需要周全的規劃和身心靈的調適。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閉關的指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深度對話、如何找回內心平靜的生活哲學。我對書中提及的「斷除煩惱」的具體方法感到十分好奇,期待能從中獲得啟發,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智慧。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閱讀的書籍類型比較廣泛,從文學、歷史到生活類的都有涉獵,對於宗教類的書籍,過去接觸不多,總覺得比較嚴肅,也怕會看不懂。但這次在書局無意間翻閱了《蔣貢康楚閉關手冊》,它的封面設計很雅緻,給人一種沉靜、安穩的感覺,吸引了我。我翻開來看了幾頁,發現裡面的文字並不像我預想的那麼晦澀難懂,反而有種溫和引導的語氣。書中穿插了一些插圖,讓閱讀的過程不至於枯燥,也更容易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在講述閉關的各種面向時,都會強調「內在的準備」,這讓我感覺到這本書並非只是教人形式上的做法,而是更注重心靈的修養。對於我這個在都市生活中經常感到焦慮和忙碌的人來說,這樣的內容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善巧方便」的,這聽起來像是幫助我們更容易入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讓我對閉關這個概念有更深的認識,進而對自己的心靈有幫助,那這本書就非常有價值了。

评分

我對身心靈的探索一直很感興趣,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有時候會覺得內容比較零散,或者理論性太強,不容易實際應用。《蔣貢康楚閉關手冊》這本書,光是聽書名,就覺得很特別。閉關,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神聖,但也很有距離感的詞。然而,實際翻開這本書,我意外地發現它的文字非常親切,而且編排上有很多引導性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很棒的插圖,讓我在閱讀時感覺不那麼孤單,好像有一位引導者在身邊。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發願」和「迴向」的討論,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比較少看到、或者沒有被這樣深入探討過的。它讓我了解到,修行並非只是個人的獨行,而是有著更廣闊的意涵。而且,書中對於如何在閉關的過程當中,處理各種「障礙」,也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建議,這對我來說非常受用。畢竟,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挑戰,學習如何以更平和、更有智慧的心態去面對,我想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啟示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