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新改版 ~
這是一本為進入密集三年禪修訓練課程的人所寫的指南,
由這扇窗口,
我們得以瞭解在閉關中心這個心靈傢園內,
蘊藏著何等豐富的功德資糧和禪修能量。
在喜馬拉雅山區,三年又六週的閉關是構成密續佛教教育的重要製度之一,本書的內容架構即是以三年又六週的閉關為模型而規劃。
蔣貢康楚仁波切是十九世紀備受尊崇的禪修大師,將畢生心力投注在自己所創建的閉關中心,他關心著閉關生活的每個麵嚮,同時規劃閉關行者必須完成的禪修內容。透過本書,蔣貢康楚仁波切巨細靡遺地描述他所設計的閉關課程之完整樣貌,包括閉關中心的曆史、閉關時的生活、必須學習的課程及禪修訓練,同時教導行者如何作好閉關的準備,以及在圓滿閉關後,如何迴到世間的生活。此外,對於八大修持傳承的曆史淵源及教授重點,也有扼要清晰的說明。
作者簡介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 1813-1899)
蔣貢康楚仁波切生於一八一三年。五歲時,在禪修與夢中都曾顯示清靜的覺觀。十歲開始深入正法,持戒清淨。三十歲被認證為轉世的祖古,賜予「康楚」之名。蔣貢康楚仁波切在接受瞭一百三十五位以上不同傳承上師的法教後,與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和蔣揚羅迭旺波一起推動「不分派運動」(利美運動),目的在反對宗教門戶之見所引起的宗教論諍與迫害。蔣貢康楚仁波切所建立的法教弘揚甚廣,經由他的慈悲及所作的佛行事業,利益瞭各方眾生,他的教化更為有緣者開啓瞭真義的大門。
英譯者簡介
雅旺桑波(Ngawang Zangpo)
原名Hugh Leslie Thompson,在上一世卡盧仁波切的指導下完成三年閉關。他是卡盧仁波切在印度索那達寺的翻譯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齣版碩士,曾任職《講義》、《遠見》雜誌,現專事翻譯,並且是「蓮師中文翻譯小組」成員。譯有《幸福的修煉》、《當和尚遇到鑽石》、《禪修地圖》、《覺悟勇士》、《拙火之樂》等書。
【英文版譯者前言】
【英文版譯者導讀】
【序】祈願與決心
【導論】為修行打下完美無瑕的基礎
第一章 準備並進入閉關
第二章 閉關中的生活
1. 閉關的主要課程
2. 日課
3. 每月及每年所修之特彆儀軌
4. 護法寺的閉關行者
5. 律儀的一般規則
第三章 閉關後的生活忠告
【跋】迴嚮文與結語
【附錄一】導讀所引用的參考書籍
【附錄二】閉關手冊正文中所提及之書籍暨祈願文
【附錄三】閉關手冊提及之人名
【附錄四】閉關手冊提及之諸佛菩薩、本尊暨修行法門
英文版譯者前言
密續佛教不分派理想的展現
將近十五年來,《蔣貢康楚閉關手冊》一直是我的一個珍貴友伴。我在參加一個禪修訓練課程期間,接觸瞭這本閉關手冊;這個禪修訓練課程以閉關手冊所描述三年又六週的閉關為模型而規劃。我完成瞭兩次這樣的閉關。在這些年期間,雖然我從未覺得自己達到瞭等同於蔣貢康楚仁波切對於閉關行者的期望,但是他的話語卻常常帶來啓發和鼓舞。對於那些已經圓滿閉關的人而言,此時此刻拜讀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金玉良言,仍然是一種令人感到謙遜的體驗。
閉關修行生活的指引
在喜馬拉雅山區,三年又六週的閉關是構成密續佛教教育的重要製度之一。在四個主要寺院係統中的寜瑪和噶舉這兩個係統中,隻有那些圓滿瞭這類閉關的人,纔能取得「喇嘛」頭銜。盡管每一個閉關中心所提供的訓練課程有所差異,但是本書卻完整呈現瞭作者所設計的閉關課程的觀點。本書作者蔣貢康楚仁波切是十九世紀著名且備受尊崇的禪修大師,因此,本書提供瞭一個基礎以瞭解許多其他類似的製度,而這些製度仍然是那些想要成為「喇嘛」的人所必須接受的訓練。
《蔣貢康楚閉關手冊》為進入三年密集禪修課程的人提供一個指引。作者在提齣忠告之餘,並沒有給予如何進行禪修的教導,而隻是列舉瞭構成閉關的禪修種類。本書的英文版則針對書中提及的禪修種類增補瞭一些細節,但是關於觀想內容的資訊卻一直沒有包括在內。不論是在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時代或此時此刻,密續的禪修教導仍然屬於一個禪修者及其所信任的靈修指導者之間的關係範疇。同樣的,展開一個長期閉關的決定,也隸屬於這個關係範疇之內。本書清晰明確地描述瞭這種心靈和修行生活的教導,但是把這本閉關手冊翻譯成為英文,卻不是以鼓勵讀者去考慮從事這種閉關為動機。
我希望透過本書,我們能夠瞭解存在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密續佛教「不分派」觀點,並且認識到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重要性。在除瞭藏文之外的任何語言中,這兩個重要的主題:密續佛教「不分派」的觀點和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重要性,都尚未受到應得的關注。書中〈英文版譯者導讀〉簡短記述瞭蔣貢康楚仁波切的生平和思想,其中包括翻譯成英文的蔣貢康楚仁波切語錄;他的生平和思想對於這本閉關手冊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語錄中,有些相當冗長,但是我希望讀者能夠慶幸自己有機會閱讀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想法和思慮。相較於本書所提及的蔣貢康楚仁波切的生平和著作,尚有許多可資記述的部分,不分派運動也還有許多可資著墨的部分。沒有一個作傢能夠用隻字片語公平地評判一個人的生平,更彆說如蔣貢康楚仁波切這般多纔多藝天纔的生平。如此簡短地描述他的生平,並且把焦點放在與本書主題有關的生平事蹟上,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冒瞭扭麯他思想的風險。但是如果我的侷限發揮瞭拋磚引玉之效,促使其他人帶領不諳藏文的讀者更加詳細地瞭解蔣貢康楚仁波切,那麼至少冒這個風險是值得的。
許多偉大上師的根源
許多曾經是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法嗣的偉大上師在最近圓寂,因此,瞭解蔣貢康楚仁波切似乎比十年前更加重要。在這些偉大上師的冗長名單中,包括一些把佛教引進喜馬拉雅山區之外的國傢的重要人物:大寶法王噶瑪巴、敦珠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薩伽仁波切、帕渥仁波切、德宗仁波切、邱陽創巴仁波切,以及我的主要上師,也是蔣貢康楚仁波切轉世的卡盧仁波切。這些上師在蔣貢康楚仁波切平易近人的風格之下被訓練,在他柔和卻具權威的聲音之中被教導,承續蔣貢康楚仁波切的事業,不偏不倚地推動發展所有佛教修行的形式。由於當代許多佛教徒都深受這些上師的影響,因此他們的辭世迫使我們重新去重視他們教導的根源:蔣貢康楚仁波切。
本書首重的焦點是三年又六週的閉關,這是喜馬拉雅山區的密續佛教不可或缺的教導。但是,我選擇翻譯這本既是蔣貢康楚仁波切生平的核心,也是他展現不分派理想的閉關手冊,卻不是一個巧閤。
關於翻譯的風格
我無意創新或挑戰翻譯的風格。在從事本書的翻譯工作時,我偶爾會在比較不重要的地方脫離傳統的規範,而這些比較不重要的部分,通常是指我偏好採用英語用語,而捨棄其梵文或藏文的同義字。另外,本書所保留的外語詞匯,則錶示瞭我身為一個譯者的侷限。
人名保留瞭原來的形式,例如一個人在他的時代為人所知的名字,此舉脫離瞭存在於西藏作者之間的常規和慣例,他們把大多數的印度姓名翻譯為藏文。我針對這個問題,詢問瞭三位傑齣的大師,並且得到三種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大師是已故的達桑仁波切,他覺得在英文翻譯中,所有印度的人名或諸佛菩薩、本尊的名號,都應該重新翻譯成為梵文。另外一位大師創古仁波切則引用瞭一本建議早期的西藏譯者如何從事翻譯的書籍的說法,來支持他的想法:任何可以被翻譯的,包括所有的人名在內,都應該翻譯成英文。盡管我個人贊同這個意見,但是在這裏卻遵從瞭第三位大師泰錫度仁波切的忠告。泰錫度仁波切錶示,西藏譯者翻譯那些人名乃錯誤之舉;這些人名不應該被翻譯。他說,諸佛菩薩和本尊的名號應該被翻譯,因為祂們不是人類。我衷心敬重這三位大師,對我而言,他們的意見都是重要的。我選擇遵循泰錫度仁波切的忠告,是因為這似乎是最切閤時宜的,我希望這個結果不會讓那些習慣接觸大量梵文的讀者感到迷惘。在本書的末尾(附錄三),列舉瞭齣現在正文的人名。
在導讀或正文所引用的書籍名稱,以英文標題來呈現。可惜的是,在這些藏文書籍中,隻有極少部分被翻譯成任何一種外國語言。這些書籍的藏文名稱列舉在本書末尾(附錄一與附錄二)。在確認原著的時候,這個資訊是重要的,因為藏文書籍的標題經常長達兩、三行,任何一個譯者都必須決定應該擷取原書名的哪一個部分來做為英文書名。舉例來說,本書的藏文書名全名應該被翻譯為《安適喜樂的來源:八蚌寺殊勝遍在大樂閉關中心閉關行者戒律之清晰指引》。本書的書名捨棄使用原書名的全名或部分名稱,似乎更加實際,也更能描述書中的內容。翻譯者必須做齣這些決定;本書所提及的許多書籍的英文名稱,可能會在某一天以一個全新的書名齣現。
專門術語的問題
關於專門術語這個問題,讀者或許會注意到,我避免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教稱為「西藏」佛教。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佛教所使用的主要語言,肯定是藏文,但是許多過去和現在的上師,以及遵循這種形式的心靈發展的弟子們,卻都不是西藏人。這些非西藏人包括印度人、不丹人、尼泊爾人、錫金人,以及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區許多其他種族和語言群體的成員,他們分享一個共同的信仰,使用相同的語言來持誦祈禱文和從事禪修,但是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並不是西藏人,如同羅馬天主教徒不一定是義大利人一般。就蔣貢康楚仁波切個人而言,他通常撰寫「喜馬拉雅山區」的佛教,而非西藏的佛教。我自己則欣然地遵循他的範例。
本書鮮少提及寜瑪、噶舉、薩迦和格魯等字眼,隻有當蔣貢康楚仁波切用這四個字眼來指稱它們所代錶的事物,即喜馬拉雅山區四個主要的寺院係統時,我纔會使用這些辭匯。在蔣貢康楚仁波切大多數的著作中,大多數時候,都是從禪修傳承的觀點,尤其是八個實修傳承的觀點來討論喜馬拉雅山區的密續佛教(關於這一部分,〈英文版譯者導讀〉有更完整的討論)。雖然在翻譯的時候,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點,但是在本書中,這些禪修教授傳承的名稱仍然這麼呈現:舉例來說,「馬爾巴噶舉傳承」在這裏被翻譯成為「馬爾巴口耳傳承」;而「噶舉」(Kagyu)這個字,則是一個鮮少被使用的名稱,即「四口傳傳承」(Kabab Shi'i Gyupa)的縮寫,也是傳承起源的部分參考。盡管這種譯法並不精確,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們使用「口耳傳承」,而這樣的譯法肯定不是第一次被使用。
在西藏的典籍中,「喇嘛」這個字齣現的次數非常頻繁,但是卻很少齣現在翻譯的書籍中。在藏文中,「喇嘛」這個字可以指任何完成三年閉關的人,或一個證悟的上師,他能夠引導一個人通過所有修行的次第,達到完全而徹底的證悟。我的上師曾經說,前一種「喇嘛」相當普遍,後一種「喇嘛」則非常罕見。盡管藏文使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這兩者,但是本書的英文版,我們用「喇嘛」來代錶蔣貢康楚仁波切所指的完成三年閉關的人,用「精神上師」來代錶蔣貢康楚仁波切所指的已經證悟的男性或女性的指引者。
忠於蔣貢康楚仁波切
我曾經為瞭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蔣貢康楚仁波切稱密續佛教為「密咒」的習慣而睏惑。在現代的佛教徒之間,「密咒」不是一個流行的詞匯。盡管「密咒」這個詞匯聽起來有點古怪,甚至令人反感,但我還是決定把個人的偏好放在一邊,而忠於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風格。
這本閉關手冊插入瞭導讀的段落,為修行法門的討論提供瞭背景資料和曆史脈絡。為瞭更清楚地區分導讀和正文,正文部分的文字是以仿宋體來呈現。最後,在註釋與附錄的部分,一個詞匯的藏文同義字有時候會被放在括弧內。
說實話,我平常閱讀的書籍類型比較廣泛,從文學、歷史到生活類的都有涉獵,對於宗教類的書籍,過去接觸不多,總覺得比較嚴肅,也怕會看不懂。但這次在書局無意間翻閱瞭《蔣貢康楚閉關手冊》,它的封麵設計很雅緻,給人一種沉靜、安穩的感覺,吸引瞭我。我翻開來看瞭幾頁,發現裡麵的文字並不像我預想的那麼晦澀難懂,反而有種溫和引導的語氣。書中穿插瞭一些插圖,讓閱讀的過程不至於枯燥,也更容易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在講述閉關的各種麵嚮時,都會強調「內在的準備」,這讓我感覺到這本書並非隻是教人形式上的做法,而是更注重心靈的修養。對於我這個在都市生活中經常感到焦慮和忙碌的人來說,這樣的內容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善巧方便」的,這聽起來像是幫助我們更容易入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讓我對閉關這個概念有更深的認識,進而對自己的心靈有幫助,那這本書就非常有價值瞭。
评分我對身心靈的探索一直很感興趣,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有時候會覺得內容比較零散,或者理論性太強,不容易實際應用。《蔣貢康楚閉關手冊》這本書,光是聽書名,就覺得很特別。閉關,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神聖,但也很有距離感的詞。然而,實際翻開這本書,我意外地發現它的文字非常親切,而且編排上有很多引導性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很棒的插圖,讓我在閱讀時感覺不那麼孤單,好像有一位引導者在身邊。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發願」和「迴嚮」的討論,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比較少看到、或者沒有被這樣深入探討過的。它讓我瞭解到,修行並非隻是個人的獨行,而是有著更廣闊的意涵。而且,書中對於如何在閉關的過程當中,處理各種「障礙」,也提供瞭很多實用的建議,這對我來說非常受用。畢竟,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挑戰,學習如何以更平和、更有智慧的心態去麵對,我想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啟示之一。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書,名字叫做《蔣貢康楚閉關手冊》。老實說,我對閉關這個詞本來有點距離感,覺得是比較屬於專業修行者的領域,一般人比較難觸及。但是看到書名,又覺得蔣貢康楚這個名字好像在哪裡聽過,或許是因為他名氣很大,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活佛吧。內頁的排版和字體都很舒服,不是那種很壓迫的厚重感,反而有一種沉靜的氛圍。翻瞭幾頁,發現內容並非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用語比較淺白,而且有很多插圖,讓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我覺得這本書也許能為我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即使不一定真的要去閉關,光是透過文字和圖像來瞭解閉關的過程、準備以及其中的心法,就已經很有價值瞭。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步調這麼快,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能夠學習一種讓心靈沉澱下來的方法,感覺是很珍貴的。我對書中關於「觀修」的講解特別感興趣,想知道要如何透過觀想來淨化心靈,這在很多心靈成長的書籍中都會提到,但或許這本書有更係統、更深入的解釋。
评分在尋找能夠真正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時,偶然間邂逅瞭《蔣貢康楚閉關手冊》。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像是專屬於某些高僧大德的秘笈,但翻開後,我卻被它溫柔而有條理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閉關描繪成遙不可及的修行,而是將它拆解成一係列可以理解、可以實踐的步驟。書中的插畫,風格樸實卻充滿力量,為艱澀的修行理論增添瞭一抹親切的色彩。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安住」的探討,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追尋的。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提及瞭許多關於「對治」的方法,這讓我明白,修行並非隻是被動地承受,而是可以積極主動地去調整自己的心念。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為我照亮瞭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讓我知道,即使身處喧囂,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
评分我一直對佛學、禪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是個門外漢,很多理論性的東西讀起來總有些吃力。這次偶然注意到《蔣貢康楚閉關手冊》,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好奇。閉關,這個詞在我心中既神聖又有些遙遠,總覺得那是需要極大勇氣和決心的修行。然而,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拉近瞭我與這個概念的距離。我喜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它並非直接灌輸艱澀的教義,而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認識閉關的真實樣貌。書中大量的圖片和圖錶,讓原本抽象的修行概念變得具象化,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準備」的強調,這讓我明白閉關並非一時衝動,而是需要周全的規劃和身心靈的調適。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閉關的指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深度對話、如何找迴內心平靜的生活哲學。我對書中提及的「斷除煩惱」的具體方法感到十分好奇,期待能從中獲得啟發,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