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就「双起赔保险」进行探讨的学术论着,主张可透过将风险承受方(企业体)的风险特性与防范需求客制化,达成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目标。
由于气候与地球生态环境之丕变,传统上以危险承担的概念也有所改变,并重新思考风险控管之选择,以致启发了危险可移转,风险可投资的另类思维,进而开始研讨各种风险控管之多元性解决方案。 因不同于传统危险承担之制式设计,另类风险解决方案主以风险承受方(企业体)之风险持性与防范需求进行客制化之规制,最终达成目的除风险管理外,亦需提升经营效率。近年来,先进国家在另类风险解决方面的发展,尚在初创阶段,为我所关注,2006年于朝阳设立「另类风险转移教学平台暨研究中心」提供探讨空间,实具前瞻意义。
作者简介
王言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博士
现任:朝阳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副教授
金铁英
澳洲国立德肯大学墨尔本分校 (Deakin University Melbourne Campus)博士
现任:朝阳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副教授
柯俊桢
美国德拉瓦大学硕士
现任:朝阳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助理教授
邹建中
台湾师范大学博士
现任:朝阳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顾纯萍
朝阳科技大学硕士
现任:专案研究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贡献
第四节 研究限制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新兴风险移转之相关文献
第二节 双起赔点保单之相关文献
第三节 证券交易风险管理之相关文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二节 共同责任制交割结算基金之风险特性分析
第三节 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双起赔点保单基础架构
第五节 SWOT分析简介
第四章 证券交易之相关风险
第一节 证券商经营风险
第二节 结算交割风险
第三节 共同责任制交割结算基金
第四节 双起赔点保单
第五章 研究分析
第一节 目前证券巿场所採行之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第二节 共同责任制交割结算基金保险替代策略之效益评估
第三节 比较交割结算基金与双起赔点保单
第四节 选择双起赔点保单的原因
第五节 最佳保险替代策略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证券金融机构设置专属保险之可行性──以台湾证券交易所为实例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量化投资策略的书籍,虽然这本书的主题聚焦于如何通过算法和模型来捕捉市场机会,但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论述,却给了我不少启发。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经典的量化风险因子,例如市值因子、价值因子、动量因子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因子来构建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组合。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回测,证明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某些因子组合能够有效地抵御市场下跌,甚至在熊市中也能获得正收益。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黑洞”效应的探讨,即一些看似低风险的因子,在特定市场条件下,反而会放大风险。书中对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黑洞”的策略,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例如,作者提出了一种“多因子动态调整”的方法,通过实时监测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各因子的权重,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周期。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我认为与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息息相关:不能僵化地执行单一策略,而要保持灵活性,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书中还对“极端事件”的概率建模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其建模方式与保险精算有所不同,但对于理解市场发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为这些可能性进行准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让我认识到,风险并非总是呈正态分布,市场的尾部风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没有一种策略能够一劳永逸。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和创新。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科技进步如何重塑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从支付、借贷到投资和保险。其中,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风险评估和欺诈检测方面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指出,通过分析海量的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以及社交媒体信息,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潜在风险,甚至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警。例如,在信贷审批领域,FinTech公司能够通过非传统的信用评分模型,为那些被传统银行拒绝的客户提供融资机会,同时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将违约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保险领域,报告也提到,利用物联网(IoT)设备收集的实时数据,例如智能汽车的驾驶行为、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等,能够实现更精细化的风险定价和更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这让我联想到,如果能够将这些先进的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与某种创新的保险机制相结合,或许能够为当前的金融市场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报告还强调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监管机构在FinTech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虽然报告本身并非一本关于金融产品定价或保险合同的书,但它所展示的科技赋能风险管理的能力,无疑为理解和应对未来金融市场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力量,以及对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评分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著作,虽非直接与“双起赔保险”相关,但其对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对资产价格影响的深入剖析,仍令我受益匪浅。书中详尽梳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特别是疫情爆发后,供应链的脆弱性、通胀压力的持续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摇摆不定,是如何一步步侵蚀市场稳定性的。作者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在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传统风险对冲工具的局限性,例如,当股市普跌、债券也难逃厄运时,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敞口反而会急剧放大。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更是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将复杂的金融理论与现实市场动态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即便我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其中逻辑。例如,对于“蝴蝶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体现,书中通过一系列对局部事件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的分析,让我对市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风险分散、资产配置的建议,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特定的保险产品,但其核心理念,即通过多元化来降低整体风险,是任何风险管理策略都无法绕过的基石。作者反复强调的“审慎原则”和“前瞻性思维”,对于任何希望在波诡云谲的证券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投资者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和视角,让我意识到,风险管理并非孤立的策略,而是需要与宏观经济分析、市场情绪洞察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评分最近我涉猎了一些关于行为金融学的书籍,这些读物让我对投资者心理和市场非理性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诸如锚定效应、过度自信、羊群效应等认知偏差,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甚至引发市场泡沫和崩盘。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例如郁金香泡沫、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生动地展示了群体非理性情绪是如何在市场中蔓延,并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理性的分析师,也难以完全摆脱自身的情感和认知局限。书中对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行为偏差的建议,虽然并非直接的金融工具介绍,但其核心思想,即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以及在市场狂热时保持警惕,在市场恐慌时寻找机会,对于任何希望在市场中稳健前行的投资者来说,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市场情绪指标”的应用,书中介绍了一些可以量化市场情绪的方法,例如VIX指数、投资者信心调查等,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市场走势之间的相关性。这些信息让我对市场的短期波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明白,理解人性的弱点,有时比理解复杂的金融模型更为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市场的新视角,让我明白,金融市场不仅是理性的博弈,更是人性的放大器。
评分我近期在阅读一本探讨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及其对资产价格影响的书籍。书中并没有直接介绍任何保险产品,但它对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股票、债券、商品等各类资产的表现,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分析。作者通过绘制全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以及货币政策走向的历史图谱,清晰地展示了经济周期如何如同潮水般起伏,而资产价格则如同船只,或随波逐流,或逆流而上。书中特别强调了“滞胀”和“衰退”这两个极端时期的风险,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哪些资产类别相对更具韧性,哪些则容易遭受重创。例如,在典型的滞胀时期,即高通胀伴随低经济增长,持有现金和某些商品可能会比股票和债券更有优势。在衰退期,虽然整体资产都会承压,但一些防御性股票和高质量债券可能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以及这些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流动性、借贷成本和风险偏好来间接传导至资产市场。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宏观经济的整体图景,是进行任何长期投资决策的基础。即使不直接涉及具体的保险策略,但这种对经济大势的洞察,对于评估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暴露,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对冲工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我,在谈论任何风险管理策略时,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