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擅于竖琴的奥菲斯(Orpheus),在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ysOvidusNaso,43–17B.C.,简称Ovid)
《蜕变》(Metamorphoseon)一书里有如下一段永恆的故事:
奥菲斯,这个日神阿波罗的儿子,他的音乐可以使万物着魔,可以使无生界起舞,可以使生物界入眠。他和优丽狄斯(Eurydice)结婚后,正在沉入甜蜜的律动的时候,妻子被一条毒蛇咬伤中毒身亡,奥菲斯伤痛之余,决定下临地府,以其强烈动人的音乐,要让优丽狄斯起死回生,带她重返人间。他哀伤的音乐果然打动了地府的神祇,允许他把优丽狄斯带回去,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让优丽狄斯跟随在他后面,但在他重见光明之前,不许他回头看他妻子是否跟随着他,奥菲斯快到地狱出口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内心澎湃的欲望,他转过头,惊鸿一瞥,美丽的优丽狄斯随即消失……
其后,这双重的死亡使奥菲斯骇然如石化,伤痛至骨肉相错..他竖琴的乐音创造了众树……他的肉身分化,解体为自然事物,各自发声歌唱……
导读
《众树歌唱》增订版导读 柯庆明
梁启超提倡新小说,胡适提倡新文学之际,他们心目中都以西洋的近代文学为典范;他们相信其中所显现的近代世界的生活感知,足以引领在文明上落后的中国,至少在精神意识上,能够更加快速的进入近现代的文明境域。但是当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主张应该:「赶紧多多的繙译西洋的文学名着,做我们的模范。」时,他并没有明白意识到:如何繙译?繙译是採直译?意译?繙译的语言风格,作品的形式、结构等等的问题。
但对大多数的写作者而言,若他们透过译作来学习,则他们的「模范」,其实并不是「西洋的文学名着」本身,他们学习的并不仅是原作的主题思维,经验历程,同时更是译作呈现的语言质地、结构形式与美感情趣所形成的整体艺术风格。即使译者尽力求取其译作趋近原作,译作仍是与原作不同: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与语言情韵所形成的独特语言表现与接受体验等等,都使得两种语言之间必然有着无法完全跨越的鸿沟;更重要的,即使不谈译作必然是建立在对原作的特殊解读、诠释之上,因而未必能够精准或全面的掌握原作的多层、多方的意涵与素质;译者个人的生存情境与才性学识,亦自有其积习而成的特殊语言风格,这自为原作者所不知;但却成了译作的读者所直接经验的对象。因而,当严复以「信、达、雅」三者讨论译事:「信」固然是力求不误读、不扭曲,所以区别「繙译」与「创作」的基本要求,但「达」、「雅」之间,其实反映的却是译者对自身文字风格的斟酌与考量。
因而新文学的「模范」其实是众多的西洋文学的「译作」,它本身有因袭、有创造,但却都成了别人学习的典范。因而说:这些繙译创造了新文学的作品形式与内容意识,或许亦不为过。就以作品形式而言,在诸多的尝试之余,小说或许採取了「减法」,减去了章回的回目与回内唿应对仗回目的故事结构,减去了说话人的口吻与论说,以至引诗、评点等传统旧习。诗则显然在放弃了以中国旧诗体之「以中诗译西诗」的尝试后,(少时曾见分别以五言、七言、乐府与楚骚等旧体诗繙译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的合集,此书已无法寻索,仅记得楚骚体的译者就是胡适),採取了加法:分行、分节。渐以白话繙译诗意,但仍力求押韵、节与节之句数一致,更要求字数,或调整句内的音节,至少是音节数的匀整等等……这种各类音律的考量,都曾有多方尝试,它们未必形成通用的体式;但分行、分节,语句诗意之跨行连结,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则已了新诗以至现代诗的通用表现形式。
在二十世纪六○ ~ 七○年代,这样的译诗除了散见各种文学期刊与诗刊,编成选集较容易见到的计有覃子豪译的《法兰西诗选》、林以亮编选张爱玲等译的《美国诗选》、李魁贤译的《德国现代诗选》以及叶维廉先生的这本《众树歌唱:欧洲、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这本译诗选的重要,不仅在于它不再受限于各别的国家,亦不再专注于追溯其各别国家的传统,反而反映了一个广大的横切面,由欧洲的法、德、义大利、西班牙、希腊,而及于文学光芒日益影响世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
这里选译的十六位诗人,或为现代诗的经典人物如里尔克;或为超现实主义的创立者保罗.艾吕雅、参与者杭内.夏尔、接近者亨利.米修,以至受其影响的保罗.策兰,因而我们处处可以见到超现实主义的特别思维与风格。选集中的诗人,或者投身西班牙内战,经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或受纳粹与法西斯迫害,或参加地下抗暴。其他的诗人,则或曾周游世界各大洲;拉丁美洲的诗人除了欧洲的经验之外,亦对中华文化有所认知与向往:基本都是经历过极端的「边际情境」(Boundary Situations)或精神早具跨越文化之视境的重要现代诗人。
他们之中:圣约翰.濮斯、乔治.塞菲里斯、尤真.孟德耒、奥他维奥.百师为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的杜.布舍获国家诗大奖,义大利的恩格烈第得过美国奥卡荷马大学的国外诗大奖,他们大抵都有跨洲的经历或声誉。同时,使得这本译诗选更具温馨情韵的则是选译者本人,曾与伊夫.庞内法有一面之缘;而与浩海.归岸、包赫时、奥他维奥.百师熟识,是情深意挚的诗文交,而与乔治.塞菲里斯会面时,塞氏即表示「我要知道你」,因为期待译者的翻译。
这本译诗选的重要性,亦在所选诗人虽然不少,但却呈现了一种对于国人较为陌生的现代诗学,它们的介绍,除了直接译出的〈庞内法谈他的诗〉:
所谓诗的经验,也正是要拒绝这种观世界的方法,(按:即前文所谓出以分析、下界义者),在这种方法下,现实的真象都被缩减为一些概念。……
诗的意向,和其他的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要从「界义」、「描述」那类行为中抽出存在诸相和事物(它们在「界义」和「描述」中被肢解了),然后再还给它们适切的身分……还给它们「一贯性」,还给它们「现身」。
现实的真象必须是「隐而不可见」:这是开向那继续不断的表象的沉渊境界,但同时这也是隐藏的表象的沉渊境界。你再不照相,另一个东西抓住你的注意力,但可见的事物并未被抹去;它自它自己中解放出来。…唯有诗才能保有这种不落形而尽得相之妙的表达,而同时知道如何去记着它,因为要唤起的那看不见的鸟,而非禽学的鸟,如马拉梅所写的:
……诗的意趣不在世界本身的形相,而在这天地演变成的境界,诗只写「现身」──或「缺席」。
或者一再见诸译者对于诗人之介绍,如论介里尔克:
「物象诗」,物象、物体是具体入微的,艺术的物象(即美感对象)应该更具体入微,应该没有一丝意外的痕迹,是一个独立独特的存在。
是对时间与永恆、生与死、艺术之为艺术与一般的事物之间的冥思,往往沉入事情核心的最内里发音,即使哲理的也是抒情的,澄明而绵密幽远。
于是我们可以在他的译诗中看到:
花的筋络一一打开
秋牡丹整个草原的早晨
直到洪亮天空复音的光
倾泻在她的怀抱
以及:
有另一种唿吸歌唱真理
一种不沾事物的唿吸,神震响,风腾起
〈奥菲斯十四行〉
译者论介亨利.米修:「他的诗和画都表达了一个被逐向绝境下的危异境界:异人、异兽、异状、异境。」于是我们在译诗看到:
我一有空就教雕像走路。由于他拖了太久太久没有动了,真不容易教。……
就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己开始不能走动,被僵硬所征服,我的劲势受到影响,被咒语镇住的身体惊吓了我而再不能带我到任何地方。
〈雕像与我〉
译者论介杭内.夏尔:「他用一种急迫而简洁的语言,严谨而爆放,带出战争紧张中的一种人性跃腾的抒情诗」,「他的诗直入我们心中的话,他在战争的中心为我们同时呈现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存有……」,译诗中我们看到:
鸟儿耕土
蛇撒种
充实的死亡
歌颂收割
〈闪电胜利〉
你对你的爱愤怒。想那永远不会建造的完美的房子。深渊什么时候收割?但你已经张开雄狮的眼睛。你想已看见了美在黑色的薰衣草上驰过……
〈我入住痛苦〉
译者评介圣约翰.濮斯:「对地理地质的各种物象,各种种族各种人物都深切关怀,它们一一在大幅度的空间的延展中分别出现,复溶入万物共生共行的律动里。」译诗中我们读到:
噢风,溢没我之生,让我恩惠及于广大学生之竞技场!正午之标枪在欢乐之门前颤索。虚空之鼓拜伏于光之芦笛。重洋之四方踏着死玫瑰之重量,〈而你们,海……〉
贫白的天空搀淡着大地之遗忘与黑麦田……白鸟污渍着高墙之嵴。
晾漂衣衫支柱之港,垃圾车于浅水湖沿岸,于灰土与黑炭柱顶线盘。
〈高矗的城市燃焰于太阳沿海之滨……〉
正午,它的红狮,它的饥馑,与及海之年升溢过海洋之桌上……
──何种黑色染血之女子越过狂暴之砂砾,途经事物之消逸?
〈正午,它的红狮,它的饥馑……〉
译者论介杜.布舍:「他的诗彷彿像文字从白纸上跃起,爆放,字与字之间,文法和语法都虚幻,因而意义闪缩不定,有一种原生的刻正发生的现在性,让我们在显赫存有的事物间,感到一种既实在而又异乎寻常的一种激盪。」在译诗中我们看到:
在挤迫的大地我继续燃烧,空气窒息我们致死,我们无法再辨认墙。突然间,我占有广在你前面的空虚。
〈冰河〉
一张庞大的白色的书在蹂躏的光里悸动直至我们大家更为接近。
〈白色的马达〉
译者论介伊夫.庞内法:「他的诗可以说是经验的一种特别的结构,使人从无中把握着有,从否定中把握着生命的不可言传处。」在译诗中我们读到:
你愿为我建造何等的楼房,
当火来临时那是什么黑色的书写?
〈一声音〉
啊致命的季节,
啊裸裎如刀的泥土!
那时我在期待着夏季,
谁已从旧血滩中攫走这匕首?
〈杜茀说〉
语字是些符咒和祷词,
一如小火突在夜间显现,
或如贫家中桌上的闪光,
那寂然之心除了这些复有何求?
〈愿有一地备给远道来客〉
译者引介尤真.孟德耒:「孟德耒的诗呈现在明澈性与无情残暴之间的冲突,其间流露出来纯粹的爱的情感。」在译诗中我们读到:
正午时歇息,淡然入神的
紧靠着灼烧的花园的墙
在荆棘和枝桠间听
黑鸟的戛戛,蛇的骚动
〈正午时歇息〉
你的语字,垂死的鲻鱼的鳞
闪着一条雨后的虹
〈唐娜〉
走在母性的斜坡上
如蛋壳在泥沼中
光影之间一些生命的碎屑
〈雨中〉
译者论介恩格烈第:「他深信文字的魔术潜能,诗人是神祕经验秘密的保护者,手法上,要给文字最大的放射性,格言式的独立性。诗最终的目的是关于存在的终极意义,关于生命的神祕。」在译诗中我们读到:
这种孤独的转呀转
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
在湿沥沥的沥青上
〈无聊〉
橄榄叶小心翼翼的簌音
将随时惊醒催眠状态中的
蝴蝶
〈大地〉
被杀死的
切齿的
一排牙
裸向满月
〈守着死〉
译者论介保罗.策兰:「诗句多为破裂的语法,用极端的极限的方式呈现破碎的世界,把死寂化作语字,通过怖人的沉默,通过谋杀话语千万种黑暗和答案的失落,找出能抗拒失落的语言。」译诗中我们读到:
从我手中出来秋天吃自己的叶子:我们是朋友。
我们从核中敲出时间并教它如何行进:时间回到壳中。
〈花冠〉
深怨如金色的话语,夜开始
我们吃无言的苹果
〈深晚〉
译者论介包赫时:「包赫时的哲学的冥想和独白很玄奇,说话的方式转折妙异。」译诗中我们读到:
穿过玻璃,灰色的玻璃,夜
隐退,一大堆庞然的典籍
投着陡然的影子在阴森的桌面
其间,必然有一本我们从未读过
〈界〉
译者论介奥他维奥.百师:「对于现代世界的破碎的形象所作的一种愤怒及冥思,而把宇宙的秩序及自由的追索交託与文字艺术的建造。」译诗中我们读到:
光展览,打开它的名字的扇
这里是歌唱的种子,像一棵树
这里是风与风中美丽的名字
〈颂诗的种子〉
一个破碎的石像,
光咀嚼着的廊柱,
废墟在生命中死的世界里活起来。
〈废墟里的赞歌〉
笔者所以不惮笔劳,作了上述的引述与节取,并不在证明那些精简的论介与选例之一致或者尚有论述的空间;主要是一方面要呈示这些诗人虽然生存的时空、性情、关怀、信念主张各异,但诚如保罗.策兰所说的:「我跟着我的整个存在走向语言」,他们的诗往往企图借用语言的突破常轨来表现其个人深沉的存在觉知,来面对这充满暴虐、充满破碎、充满荒谬或者是过于繁复,以至无法整全掌握的现代世界。于是「冥思玄奇,说话的方式转折妙异」就成了他们共同的特色,即使未以此方式论介的诗人,亦多有此类表现:
她嘴巴的扇子,她眼睛的反光
只有我可以讲讲它们
我是唯一被空镜包围的人
保罗.艾吕雅〈万代之唯一〉
睡眠像一棵树把你裹在绿叶里
你唿吸着,像一棵树,在静谧的光中
在透明的春天里,我凝望着你的形体:
乔治.塞菲里斯〈神话与历史.十五〉
碧蓝里
一岸黑鸟
鸣叫,拍翅,驻足在
一棵死硬的白杨上
安东尼欧.马札铎〈碧蓝里〉
马群。
缓慢的离去,踏着空气
他们正欲飞翔?
浩海.归岸〈空气里的马群〉
这些诗人们或者经营深具象征意涵的景象,或者将隐喻当成实物,加以描写,让它们行动,发生戏剧性的关连与张力,因而为我们开启了表象内里,一个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甚至更加心痛更加愤怒的另具「真意」的世界底蕴。行里、行间骤然的转折,所拉开的想像空间,以及形成的戏剧性张力,不仅令我们惊异,更是引我们进入冥思其意理,以及深切同情其所揭现之人性困境的关键。因而,这本译诗选无形中亦在示范超现实主义后,一种「现代诗」常见之结构诗语的独特思维方式。这种结构诗语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一种特殊的「诗」的思维,无疑是非常具有表现力,即使脱离了全诗的脉络,即使透过了繙译的文字,依然让我们感受「诗意」盎然,足以低回玩味。
由前文所分别节引的诗例,它们其实未必真正显示每位诗人的风格特质,反而是足以借此展示这种「转折妙异」诗思的普遍,甚至亦可见于古希腊仅次于荷马的卡闵拿.艾克伊乐柯:
他们的生命
被握着
在浪涛的双臂里
〈断片.18〉
乌鸦如此耽于逸乐
附近岩石上的钓鱼郎
抖抖羽毛然后飞去
〈断片.20〉
这不但显示译诗掌握了这类诗作,诗心的机杼与诗歌情韵之所在,正为我们可以登上诗人心灵之广厦大殿奠下了基石或阶梯。因而正如所谓「试金石」的理论,我们完全可以借此窥见译诗自身,不论就诗语的质地,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的整体风格,作为艺术创造上的成功。本书附录的王家新论文虽然着重在讨论「诗歌翻译」,其实重要的是他们那一批大陆诗人,由此找到了学习构作现代诗的「典范」,不论是在诗思上,在诗语上,以及这些国际诗坛的巨擘们所展示的无穷丰美、广大而深刻的精神上,都成了启发他们创作的泉源。
本书在一九七六初版之际,一方面《六十年代诗选》、《七十年代诗选》已然风行;《八十年代诗选》亦于是年出版;因而台湾诗坛或许因为早有「典范」或已然经历「典律」的转移,(所以张汉良《八十年代诗选》导论中强调该选的特色之一是田园模式(Pastoralism)的各种变奏),尤其本书当时是由深具官方色彩的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或多或少亦影响了现代诗的爱好者或年轻诗人的注目。这本译诗选在台湾诗坛的影响如何,由于文献不足,难以估计。但这本诗选能激发那么多画坛名家的灵感,来为这些诗作绘制插画,甚至在三十余年之后,仍要求重新绘制,甚至由黑白而彩色。我们除了感激如今皆已成为艺坛名宿画者的继续授权与重新创作,这件事亦无形中证明了这些译诗在艺术上坚如钻石般的非凡成就。我一向认为文艺「接受」的最高形态是能够受到激发而转以其他语言、形式或媒介而作「再创作」的表现。由这些画作所呈现的深刻、丰盈、充满了玄思与创意的景象,而它们的依据其实只是这些译诗!更是加强了我们深觉应当将本书重行增订出版的信念。我们相信,不论在认识这些卓越现代诗名家的广袤精神世界,或是熟悉现代的诗思构作,以其诗语表现为研习的「典范」上,这本译诗选都是一部极为重要而不可多得的「经典」。
民国百年清明于台大国青三○五研究室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诗歌选集,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以及对世界不同角落的窥探。《众树歌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正是这样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著作。从欧洲的现代诗歌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理性的思辨,以及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个体所面临的焦虑与困惑。那些诗句,时而如利刃般直指现实的荒谬,时而又如清泉般滋润着心灵的干涸。而转至拉丁美洲的诗篇,我则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色彩、激情与生命力的世界。那里的诗歌,既有对土地的深情眷恋,也有对政治现实的激烈反抗,更有对爱与美的永恒赞歌。译者们的才华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以非凡的技巧,将这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以一种自然而优美的中文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不仅在忠实地传达诗歌的字面意义,更是在努力捕捉诗歌的灵魂,那种独特的语感、节奏和意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感的细腻处理,它们在译者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旅行,让我得以在不同文化的思想光谱中遨游,感受那份共通的人性之美。
评分购买《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的初衷,其实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诗歌爱好者朋友那里听说了这本书。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当这些诗歌经过精心翻译,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抵达读者的内心时,那种惊喜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诗歌,无论来自何方,最终都指向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我读到了欧洲诗歌中那种对存在主义的深刻拷问,对孤独感的细腻描绘,对历史沉重感的复杂情绪。转而阅读拉丁美洲的诗篇,我又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生命激情,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以及对爱与失落的缠绵咏叹。译者的功力在此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并非只是在“翻译”,而是在“重塑”。他们用中文的音韵和节奏,重新赋予了这些诗歌新的生命。我尤其欣赏那些对于抽象概念的精准捕捉,以及对于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诗人的肩膀上,与他们一同审视世界,一同感受生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现代诗歌的巨大包容性和生命力,它能够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却又能保持自身独特的风骨。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让我得以在不同文化的心灵花园中漫步,汲取养分。
评分从拿到《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将踏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文学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欧洲和拉丁美洲现代诗歌的奇妙世界。我惊叹于欧洲诗歌中那种深沉的哲思与精妙的语言构造,它们常常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个体存在、社会结构、甚至宇宙奥秘进行着冷峻而深刻的审视。而拉丁美洲的诗歌,则以其奔放的热情、浓烈的色彩和对土地的深情,展现了一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既是对现实苦难的呐喊,也是对自由与爱的颂歌,常常将现实与神话、魔幻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译者的工作堪称杰出。他们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诗歌的敏锐感知,将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以一种自然而优美的中文形式呈现出来。我感受不到任何翻译腔的生硬,取而代之的是诗句本身所蕴含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张力。很多时候,我会被某个意象、某个比喻深深打动,仿佛原文的光芒穿越了语言的阻隔,直接照进了我的内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更深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世界,也让我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诗集,应该像一顿丰盛而精致的晚餐,既有主菜的浓郁,也有甜点的细腻,更要有饮品的醇厚回甘。《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两大洲的诗歌,而是在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跨越文化的对话感。我能感受到,译者在选择诗歌时,是带着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同时又具有普适性的眼光。他们挑选出的诗歌,既有代表性,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在阅读欧洲诗人的作品时,我能体味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理性的思辨,以及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个体迷惘。而当我转向拉丁美洲的诗篇时,又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色彩和原始生命力的世界,那里有对土地的深情眷恋,有对殖民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有对自由与反抗的永恒呼唤。这种对比与呼应,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日常意象的诗意化处理,比如一棵树、一滴雨、一段街景,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平凡的事物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折射出深邃的人生哲理。翻译的功力更是无需多言,我尝试着去对比一些我熟悉的原文(如果可能的话),发现译者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同时,也做了非常恰当的本土化处理,使得这些异域的诗歌能够如此流畅自然地被中文读者所接受,丝毫没有翻译腔的滞碍感。这本诗集,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选本,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能够带领读者穿越陌生的风景,发现隐藏的美丽。《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正是这样一本令人心动的向导。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其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欧洲的诗歌,有的带着工业时代的冰冷与疏离,有的则流淌着古典的优雅与沉思,它们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个体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探索,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何以安放的困惑。而拉丁美洲的诗歌,则充满了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情感,以及对土地、历史、政治的深刻关怀。它们常常能将现实的苦难与神话的想象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诗意。翻译者们无疑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才华,将这些原本属于不同语言体系的诗歌,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流畅度和感染力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时,忘记了自己是在读译文,而是仿佛直接沉浸在诗人的原始创作之中。那种自然的节奏、恰当的比喻,以及对情感细微之处的捕捉,都显示出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的深刻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不同文化诗歌的好奇,更让我对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诗集。我本身对跨文化诗歌翻译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也尝试过不少此类选集,但真正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的却不多。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深度的文化对话和情感共鸣的搭建。诗歌原文的韵味、节奏、意象,在翻译家的精心打磨下,得以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重焕生机,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精妙的艺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感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文的力度,又让中文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而非生搬硬套。书中收录的诗人,跨越了广阔的地域和时间,从欧洲大陆的古老回响,到拉丁美洲的奔放热情,每位诗人的声音都是如此独特而鲜明。我仿佛跟随翻译家的脚步,进行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旅行,从冰雪覆盖的北方森林,走到热带雨林的氤氲之中,从理性思辨的哲学低语,到生命激情澎湃的呐喊。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喜怒哀乐,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独特理解。这种跨文化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也让我意识到,尽管语言和文化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却是如此一致。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在某个午后,或者某个寂静的夜晚,任由诗句在心中流淌,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慰藉和启迪。
评分拿到《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和视野的拓展。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诗歌,无疑是其中最能触及灵魂的载体。书中收录的欧洲现代诗,有的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审慎,有的则流露出后现代的解构与反思,它们在语言的碎片中寻找意义,在存在的虚无中探寻答案。而拉丁美洲的诗篇,则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燃烧着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是如此鲜活而有力,无论是对自然的细腻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译者们的功劳不可忽视。他们用精妙的中文,将这些来自异域的诗歌,以最自然、最贴切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他们不仅是在转换文字,更是在传递情感,在构建文化之间的桥梁。我尤其欣赏那些诗歌中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它们使得诗歌在中文语境下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音乐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现代诗歌的巨大可能性,它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却又能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
评分这本《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绝对是我近年来的阅读惊喜之一。我一直对不同地域的诗歌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的选材和翻译质量,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欧洲诗歌部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是对个体存在、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有时是冷静的观察,有时是激烈的内心独白。而拉丁美洲的诗歌,则带着一股原始而奔放的生命力,它们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历史的记忆,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回应,有时是激昂的歌唱,有时是低沉的倾诉。译者们无疑是这场文化交流的灵魂。他们以非凡的语言功底,将这些异域的诗歌,以一种在中国读者看来,既贴切又充满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时常在阅读时,被诗句中流畅的节奏和精准的比喻所吸引,仿佛这些文字本身就带着某种音乐性。许多诗篇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以及对于意象的独特构建,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现代诗歌的广阔疆域,它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热爱阅读,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之前,我对“现代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诗人作品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现代诗歌的丰富光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收录的诗歌,虽然风格迥异,有的如利刃般锋利,直指现实的残酷;有的如清泉般甘冽,滋养心灵的荒芜;有的则充满了迷幻的色彩,在语言的迷宫中探索存在的边界。但它们却共同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一种对世界的好奇、质疑、热爱与抗争。翻译的质量更是让我赞不绝口。我深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本书的译者们,无疑是这场“艰巨任务”的卓越执行者。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他们捕捉到了诗歌的灵魂,那种独特的节奏、韵律、语感,甚至是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诗歌的某个意象、某句精炼的表达所击中,仿佛有某种久违的情感被唤醒,或者某种模糊的思绪突然变得清晰。这种与诗歌产生的深度连接,是我作为读者最大的收获。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诗歌”这门艺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潮汐,是艺术家们对人类生存境遇最真挚的回应。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我就被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氛围所吸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踏上了一段穿越欧洲与拉丁美洲的诗歌之旅。欧洲的现代诗歌,或深沉,或疏离,或充满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它们在语言的缝隙中探索着人性的复杂与孤独。而拉丁美洲的诗篇,则充满了大地般的厚重,阳光般的炽热,以及反抗的韧性。我能感受到诗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译者们的技艺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亮点之一。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他们捕捉到了诗歌的原初韵味和情感张力,并将其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中文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对于意象的精妙运用,以及对于情感细微之处的捕捉。很多时候,我会被某句诗打动,仿佛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被具象化,或者某种模糊的思绪因此而变得清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现代诗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它能够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却又能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