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中学老师最常指定的课外读物,从赏析开始,认识文字与文学的奥妙。
屡获各项文学大奖肯定的青年作家徐国能,例举日常中俯拾皆是的中文应用,并从古今名篇中检证其价值,呈现语文的活泼与可能的深度。本书集结自《中国时报》「中文正红」专栏(2004~2005),带领读者赏析素朴语文的箇中深境,并略谈一些中文里特殊的字词或修辞方式,及探讨写作的种种问题。深入浅出,笔淡情深,让读者发现中文的实用与乐趣,亦提供阅读的趣味与惊喜。
《煮字为药》深获各界好评,现增订出版,加收书本评介及徐国能的最新篇章,精彩耐读,知名作家董桥言其「满纸精致的怀旧和精致的感悟,连文字都有本事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这正是「现代人久违的人文素养」。
本书特色
★得奖专家徐国能例举日常中的中文应用,表现语文的趣味,董桥专文推荐,中国时报《浮世绘》深受欢迎的专栏结集!
★好好用中文可以表情抒怀;沈醉在中文作品中可以治疗心病;本书让读者发现中文的实用与乐趣。
★重视英文之余,更应「全民中检」,抢救现今学子的中文程度。
推荐得奖
★本书于2005年获得「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2005年入选第48梯次「非故事文学组-创作散文」
作者简介
徐国能
1973年生于台北市,东海大学毕业,台湾师大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台湾师大国文系。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教育部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文建会大专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等。着有散文集《第九味》,曾获2003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增订版序 人生识字忧患始 李崇建 001
写给徐国能的新书 董桥 007
书生徐国能 夏瑞红 011
花钿委地的中文 017
世说.新语 020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023
文化的鱼龙秋江 026
古今词义大不同 029
校园文学的希望 032
文化是写作的沃土 035
上一代的读书人 038
遇见100%的作文老师 041
日暮聊为梁父吟 044
美好人生的起点 047
字的故事 050
何「德」何能 053
谁是那只猴子 059
一字师 062
有趣的方块字 065
子虚、乌有的政治家 068
人间清明四月天 071
迂曲隐密的艺术 074
姓名风雅 077
瓟斝、点犀与茄鲞 080
农业时代的情韵与智慧 083
「鹣鲽」与「鳒鲽」谁的情深? 086
说 侠 089
大人,冤枉啊! 092
鬼故事 095
狱中诗 098
建构式中文 101
文学里的小聪明 105
我喜欢背诗 111
微光倒影 114
元曲可爱 118
月的联想 121
不花脑筋的书 124
革命家的万年江山 127
国文教师的黄昏 131
菊花从此不须开 134
文采风流今尚存 137
万事万物想起谁 140
值得珍藏的旧梦 143
来年计画亦成诗 146
焚琴煮鹤犹说香 149
童年书缘 152
我有话要如何说 157
软的,容易消化的,奶油的 160
感冒的诗 163
怕的是「分梨」 166
风格与人格 169
联考作文,风云再起 172
超越闱场里的状元梦 175
准确的辞语 178
「作对」艺术 181
清顺的译笔,畅达的中文 184
好好写字 187
方圆大道,黑白艺境 190
后记 195
附录 享乐年华 也谈三本有趣的书 199
增订版跋 文学小自由 范宜如 210
序1
写给徐国能的新书
徐国能那篇〈字的故事〉引述夏宇的文章说,爱斯基摩人交谈的方式是「把彼此冻成雪块的声音带回去,升一盆炉火,慢慢的烤来听。」那是人世间最温暖的炉边琐语了,只有生长在雪天冰地里的人才听得懂的心曲。「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里也有一段Peter Scott说的故事,说是爱斯基摩人听了他讲述战地旧事惊惶极了,连忙问他欧洲人难道都那样随随便便跑出去乱杀陌生人:「But do you Europeans actually go out and kill people you've never met。」都市里的人老早忘了那样浅白的关爱。
资讯氾滥沖走了往昔珍重的叮咛,纸煳破窗,泥补残檐,人人等待的已经不是来春归燕的呢喃,难怪徐国能蓦然回首,想到的竟是他也「升一盆火,照亮历史博物馆里文字刀契的痕迹,静静倾听每一个字,倾听它们对千年后使用电脑打字的我,究竟要透露什么样的文化秘密?」他一定知道那也不容易:电子霸权的年代里,揿着滑鼠长大的新人类认得出张爱玲〈琉璃瓦〉中金瓶里那朵栀子花算是天大的造化了。
一九七三年才出世的台北人,徐国能读完东海大学中文系又拿了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在在大学里从事文学教育,多年轻的学问家!我先是读了他的文集《第九味》,满纸精致的怀旧和精致的感悟,连文字都有本事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彷彿时麾大饭店的餐后甜点,竟是一道早岁巷口叫卖的烤白薯,说是仅仅为了「提供一种徒然与感伤,对于曾经的,对于不再的!」我的朋友焦桐给那本书写的序文于是慨叹徐国能青春的外表里藏着苍老的灵魂。
最近,台北九歌陈素芳寄来一叠打字文稿,说徐国能要我给他这本新书写几句话。这些篇章都比较短,议论多了,抒情少了,借些眼前的人与事烘托心中的思与感,平实的文字步入寻常的巷陌,路人稀疏,鸡犬闲散,几阵桂花雨忽然轻轻飘下,祇见邻翁佝偻着身子慢慢清扫门前的落英:徐国能到底舍不得彻底放弃他那管蓄满墨香的笔!墨香,说穿了正是现代人久违的人文素养。
照徐国能说,李家同教授提出过三十个问题探讨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报上立刻有了各种反击:谁有资格决定大学生该知道些什么;李家同应该说明听维瓦第有什么用处而不是嘲讽没听过维瓦第的人;农民子弟谁有工夫读《战争与和平》;没有人文素养有什么损失!我不知道那三十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李教授当然是个老派的有心人,他的书生之情越浓,招来的代沟之讥自然越多。人心翻新了。
徐国能写〈我喜欢背诗〉说,欣赏与理解文学音乐与美术可以探索别人和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加认识自我与人类全体存在的大意义」。那是赤子之抱负,跟李家同谈人文素养的本意应该是很相近的。可惜我并不那样想。亲近文学亲近音乐亲近美术亲近的是个人的性情,成不成得了一股素养不必强求,跟「认识人类全体存在」的关系尤其不大,大了反而容易给政治摆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想的就是摆佈这层关系。我情愿独自升一盆炉火拿文学拿音乐拿艺术慢慢烤来听:徐国能你也试试烤烤看。
董桥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于香港
序2
书生徐国能
首先,我必须坦白,我只是徐国能文章的众多爱慕者之一,而且跟他仅只见过一面。
那是五年前某日,我在报上读到他写的散文,「刀工」,惊为天人之作,于是冒昧打电话去邀人家见面。那次我们谈了些跟阅读习惯与当代文学作品有关的事,徐国能态度温厚自然,论述中肯深入,跟一般他那个年纪的人,气质大不相同,让我印象深刻且由衷赞赏。
因此之故,去年初,我梦想在浮世绘版开一个叫「中文正红」的专栏来重燃大家对学习中文的热情,第一个想到的作者就是徐国能。就这样,刚到大学教中文的徐国能,每星期四固定在浮世绘分享他所领悟的中文之妙,以及对时下中文教学的反思,为期整整一年。那一年中,读者回响不断,特别是许多中学国文老师们来信表示,他们不但每周必读,还推荐给学生。
关于徐国能,在「中文正红」专栏推出之初,浮世绘版上已请高明做过精采描写,我就不妄加赘语,谨摘要如下,前辈作家廖玉蕙说:「在多次担任文学奖评审的会议里,他的文章总引起相当的注目。熟练的文字及所映衬的哲理间,潜藏着忍不住的沧桑。他的每篇参赛作品,几乎没有例外的,都很快获得评审委员一致的青睐,得奖对他而言,简直如探囊取物。评审都揣想作者一定是位洞悉人情、饱经世故的老头儿,照面时,真是吃了一大惊!怎么竟是位冷面飘香的俊美书生!徐国能的文章,显示了和他年龄绝不相当的冷静成熟、蕴借包含,很容易便让人将他和一般的新世代写手区隔开来。」,他师大博士班的同学陈大为说他常有过人的见解,和过人的幽默:「没有比书生一词,更能够贴切地形容我第一次跟徐国能聊天的印象。但他并非骑马倚斜桥的那种书生,有点仙风道骨的小国能,居然骑一头像犀牛般魁梧的超重型机车,有五分哈雷的样子,真是帅到不行。书生的马上风姿遂有十步杀一人的气势。」,而徐国能是这么自我介绍的:「我的家庭较为单纯,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一家人都喜欢看书,所以从小就有阅读的习惯与兴趣。我的中学时期正好是升学主义巅峰的最后几年,大部分的课程我都觉得乏味,因此成绩很差,大约是全班最后一名。」
至于他对中文的情感,简单概说则是:「我国文学论理宏肆而抒情含蓄,特别重视比兴寄託,对人生的解释代表了整个民族与文化的情感与智慧,无论在艺术上或是哲学的层次上都有令人惊叹的成就。我国的文学总能在失意时给予人安慰与鼓舞;得意时给予深省与超越。」
我想,徐国能所写的并不只是一个发扬中文的专栏,透过那些灵秀端庄的文字,相信他同时也为日渐浮躁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逸之气。最后我要代表浮世绘版的工作同仁陈斐雯、郑至勤、李永平,感谢徐国能、也恭喜他的专栏集结出版。
夏瑞红
二○○五年四月十四日(本文作者为《中国时报》副刊浮世绘版主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