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齣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
《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係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中華意象”係列選取最能夠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思想的、具有象徵意味的意象,進行深入的解析。
本書從文化意象、民間故事,以及圖騰崇拜等角度,介紹瞭二十餘種飛禽走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深厚意蘊。
作者簡介
趙宗福
民俗學博士、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青海省社科院院長。著有《花兒通論》、《青海花兒大典》、《崑崙神話》、《江河源頭的民俗與旅遊》、《青海民俗誌》、《曆代詠青詩選》、《曆代詠藏詩選》、《青海曆史人物傳》、《西北文學文獻叢書》等著作。
引言
【第一章】民俗中的動物
自然生靈
先民圖騰
萬韆精靈
人類朋友
【第二章】最祥瑞的動物
龍鳳呈祥
鵲鳥報喜
龜鶴長壽
鴛鴦偕老
年年有餘(魚)
【第三章】易變形的動物
虎人易形
田螺姑娘
狐狸精
狼外婆
白蛇精
【第四章】象徵性強的動物
四方四靈
南牛北馬
狗腿子
兔崽子
深入閱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讓人驚艷瞭!封麵采用瞭溫潤的紙質,觸感溫和,色彩搭配既有復古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活力。繪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色彩去捕捉動物的神韻,那些飛鳥羽翼的蓬鬆感、走獸皮毛的細膩紋理,都在細緻的筆觸下活靈活現。我尤其喜歡書脊的設計,簡潔大氣,幾個代錶性的動物剪影巧妙地勾勒齣來,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書中的故事。翻開內頁,紙張的厚度適中,既有質感又不至於太沉重,非常適閤捧在手裏細細品讀。印刷更是無可挑剔,色彩飽和度高,細節之處過渡自然,完全沒有模糊或失真的感覺。每一頁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不忍心粗暴地翻閱。甚至連書的字體選擇也相當考究,大小適中,排版疏密得當,閱讀起來眼睛一點都不覺得疲勞。這種用心的細節處理,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極高的收藏價值,也讓我在拿到它的時候,就充滿瞭閱讀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和欣賞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被裏麵細膩入微的觀察所深深吸引。作者在敘述中,沒有流於錶麵地介紹動物的外形特徵,而是深入到它們的習性、生活方式,甚至是與環境互動中的微妙之處。他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動物們捕食的瞬間,那種迅捷、精準,仿佛能感受到獵物的驚慌失措和捕食者的冷靜凶悍。再說到它們求偶時的儀式,那種笨拙又充滿愛意的舞蹈,或是通過獨特的聲音傳遞的情感,都讓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溫暖。書中對於動物群體內部的社會結構也有獨到的見解,比如等級製度的形成,個體之間的閤作與競爭,以及幼崽的撫養方式,都展現瞭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奇妙社會學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過程中,那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他沒有將動物簡單地工具化或擬人化,而是以一種客觀但飽含情感的態度去呈現它們最真實的狀態。每一個段落都像是在打開一個微觀世界,讓我得以窺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生命軌跡。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是一場身臨其境的野外探險。作者的文字極具畫麵感,讀著讀著,我就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茂密的叢林,或是遼闊的草原。耳邊似乎能聽到猿猴的啼叫,眼前能看到羚羊奔跑的身影。他對於環境的描寫也同樣齣色,無論是風吹過草地的沙沙聲,還是溪流潺潺的輕吟,都通過文字得以生動地呈現。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隱藏在暗處的掠食者,作者描述它們潛伏、追蹤、撲擊的過程,緊張刺激得讓人屏息。但同時,他又會細膩地展現被捕食者如何依靠敏銳的感官和巧妙的策略來逃生,這種力量與智慧的博弈,充滿瞭生命的張力。讀到關於一些生活在極地或深海的生物時,我更是驚嘆於生命的適應性,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生存條件,在它們身上卻成為瞭常態。這本書讓我暫時拋卻瞭日常的瑣碎,全身心地沉浸在那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世界中。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觀察”這個行為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細節。他會關注動物行為中的一些細微之處,比如一個微小的錶情,一次不經意的動作,然後從中解讀齣背後豐富的信息。我記得他描寫一隻鬆鼠藏匿堅果的場景,那種謹慎、規劃,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考量,都讓人印象深刻。他還會從動物的行為中聯想到人類的某些情感或心理狀態,但又不是生硬的比附,而是巧妙地融匯貫通,讓讀者在理解動物的同時,也對自己産生一些新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深入的觀察,不僅僅是看到,更是去理解,去感受,去連接。這種觀察方式,不僅僅適用於動物,也同樣可以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與智慧。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思考。作者在談論動物的生活時,常常會觸及到一些關於生存、繁衍、以及生命意義的普世性問題。他會提齣一些引人深思的疑問,比如,在殘酷的自然選擇麵前,生命的意義何在?那些看似簡單的生物本能,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邏輯?我記得其中一章節,在描寫一種候鳥遷徙的壯麗景象時,作者藉此引發瞭我對“方嚮感”和“歸屬感”的思考。它們不畏艱難,跨越萬水韆山,僅僅是為瞭迴到那個熟悉的故土,這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不禁讓人反思人類在追尋目標時的迷茫與徘徊。書中對於動物麵對睏境時的堅韌與適應,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頑強。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來的物種,它們所展現齣的智慧與毅力,無疑是對生命最崇高的贊歌。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在最不起眼的生命體身上,也蘊含著深刻的宇宙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