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再崛起?
日本從泡沫經濟崩潰之後,
許久沒有找迴「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
或許這次大地震,終於把今後的課題震齣來,
可以期待日本締造再一次的奇蹟!
日本文化觀察傢劉黎兒,
帶你直擊遭受震災撞擊的日本現場,
揭發深刻內幕,評析未來趨勢,
讓你獲得另一種啓發和省思!
311大地震,為日本震齣多少課題與挑戰?要靠何種底力和眼光復興再起?
首相視察是核災蔓延的元兇?核電廠用的是素人而非職人?核電的乾淨低成本隻是假象?
低迷的日本景氣,繼土地神話崩盤、少子化經濟衝擊……能否在災後化危機為轉機?
麵對不結婚、超長壽時代,如何避免成為孤立的「無緣族」,一個人好好活下去?
消費緊縮下,利用網路的物物交換生活,反而成為最佳環保術和節約術?
日本單身女人的可處分月收首度超越男人,該換男人找長期飯票瞭?
311的東日本震災和核災,震驚全球,也讓長治久安的日本陷入空前危機。
震災期間,日本國民沉著有序、互助堅強的錶現,獲得世人贊賞;
反觀政府和核電經營者的失策慌亂,則成為重要的反麵藉鏡;
福島核災的危險效應,更讓全世界重新反思核電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究竟是什麼樣的民族性格、生活意識和文化底蘊,
塑造瞭令人颳目相看的日本國民?
在重建的漫漫長路上,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係,
又將麵對哪些早已存在、或即將發生的睏難與考驗?
旅居東京的劉黎兒,與日本全國共同度過瞭災後的每一個瞬間,
她同時以觀察者的理性思考和曆經輻射威脅、計畫停電的居民體驗,
描繪齣日本的現在進行式,並進一步發掘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麵嚮,
呈現其互相牽動、影響的趨勢演變,帶你瞭解全方位的現代日本。
對於同樣位處地震帶,同樣設有核電廠,同樣麵臨少子化和高齡化衝擊,
各項發展皆與日本極為近似的颱灣而言,更有眾多足堪參考與檢討之處。
作者簡介
劉黎兒
基隆人,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後進入颱大曆史研究所,一九八二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傢,為《蘋果日報》《今周刊》《新新聞周報》《La Vie》《君子》《瑞麗伊人風尚》等刊物專欄作傢,書寫對於日本都會情愛和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
【黎兒私著作】
《超越地震》《新種美女》《新美女主義》《新種男人》《東京愛物語》《男女不完美主義》《東京滿喫俱樂部》《大劈腿》《大分手》《大不婚》《京都滿喫俱樂部》《結瞭婚還想戀愛》《職場男女求生術》《日本現在進行式》(時報齣版)
《東京.風情.男女》《東京.愛情.物語》《東京.迷絲.迷思—黎兒的日本情思》《好色時代—黎兒的慾望東京》《東京情色手冊》《愛□□□》《黎兒流》《純愛大吟釀》《醉心日記—幸福Cafe》《黎兒遊—邂逅深層日本》《黎兒純愛俱樂部—上班族優先入場》《女人25後》《換個姿勢愛》《棋神物語》《女人30後》《大人味日本遊》《裸》
【黎兒的男女不思議】部落格blog.xuite.net/lill88/lill
【序文】日本現在怎麼瞭? 劉黎兒
PART1 震災大效應
日本需要第三次奇蹟
大亂見真章
優質國民,劣質內閣——官民如何麵對世紀大災變?
職人精神戰勝百年大難──各方敢死部隊拚鬥看不見的核災敵人
這種時候隻講道理沒用的
電視上看不到的災情真相
日本很幸運,不是泛政治社會
震災報導,好壞在哪裏?
日本正經曆空前未有的核災──核電安全神話崩潰瞭
當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之後------核電事故到底隱藏瞭什麼?
日本還有多少危爐?
福島核災的汙染有多嚴重?
沒有核安這迴事!──核電現場工頭用餘生吐齣真相!
核電推進派的懺悔與警告
福島核災該賠多少錢?
日本是否可能走嚮非核之路?
因震災而改變與抵死不變的人
復興也需要文化、娛樂觀點
日本復興路遙遙──菅直人內閣和民間企業溫差過大
福島核災何時可以收拾完畢?——透明的恐怖感彌漫地震大國日本
PART2政經檢測儀
日本的景氣到底如何?
第二就業冰河期有多冰冷?──日本就業活動最前綫殘酷物語
日本土地神話崩盤瞭
如果日本人口減半……──少子化社會帶來的經濟衝擊
日本報業的掙紮------無紙新聞媒體有多少未來?
齣版大崩潰真的來瞭?------iPad是福音,還是緻命一擊?
中國大舉齣手買日本!──沒臉的世界工廠開始買臉瞭
日本政界的世襲遏止得瞭嗎?
日本名嘴的德行
來自地方的大反叛──地方選舉拒絕隻有兩大黨的選擇
日本都道府縣大評分(上)
日本都道府縣大評分(下)
PART3社會潛望鏡
日本人的愛社神話崩潰瞭
昔日高收入三師,行情大暴跌
人生重新開機時候到瞭
當代魅力偶像,從曆史裏找
不想長大的年輕人
爸媽永遠不瞭解我──代溝越來越深的時代!
四十而不立的人越來越多瞭──日本社會幼稚化加速進行
日本即將邁嚮「無緣社會」
超長壽時代來臨,卻有人不想活太久
人生百歲時代,你能一個人活下去嗎?
PART4生活風嚮球
日本人的金錢觀念真奇怪
關於世間最重要的「錢」事
物物交換生活,沒錢也過得很好
下流肥的時代來瞭──消極、低調的下流纔會肥
女人為瞭「年齡不詳」,不在乎花多少錢
日本品牌大考驗
日本人的胃袋變大瞭------大碗的纔過癮、纔賺錢
復刻版的流行方興未艾
誰能抵抗歸零的魅力?
PART5兩性次文化
難解新種男女大增殖
男人也講求美形的時代
追求堅強與包容的森林女孩
不論工作或女人,最後五分鍾定江山
該男人找長期飯票瞭
跟跨性彆大姊頭學處世術
不知道為什麼要結婚?
中年夫妻的寢室學
簡訊離婚正流行
自序
日本現在怎麼瞭?
堪稱曆史性大災難的東日本震災發生後,
尤其福島核災顯然幾十年內無法平息,日本彷彿再度經曆瞭一次敗戰。
這是日本在曆史上,最受到世界矚目、關注的時期,
也是日本錶現的機會,韆萬要好好把握纔是!
-劉黎兒
常有颱灣的朋友見麵都會問我:「日本現在怎麼瞭?」以前這句話是在問:「日本景氣到底如何?」或是「日本社會最近是否有新的變化?」「日本最新流行趨勢是什麼?」但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堪稱曆史性大災難的東日本大震災發生之後,尤其是福島核災顯然沒有幾十年無法平息,日本彷彿再度經曆瞭一次敗戰,這樣的日本將如何重新站起來,世人非常關心,日本本身也成為世界的聚焦點,身為觀察者以及居民的我,當然更無法錯過任何一個瞬間。
我在日本的時間已經超過我人生的一半,而且我在這裏成傢、生育兒女,日本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雖然颱灣如果和日本賽球等,我當然還是毫不猶豫地為颱灣加油,但這次震災真讓我為日本心疼不已。尤其東北地區和京都是我在日本最愛的地區,純樸木訥的東北人,也是讓我最先把傢建在貼近東北的那須的原因之一;過去幾年,我從那須齣發,越過白河,在東北幾縣徘徊,踏尋俳人鬆尾芭蕉的足跡,但許多地區現在已麵目全非,天災讓人重新體悟自然的威力無限,不容輕視。
從這次震災就知道,世界各國的人們都還滿愛日本的,誠心為日本祈禱,這是日本人長年努力所博得的人氣,即使經濟不景氣,也無礙世人喜歡日本人創造的各種洗練、多元的軟體、文化。也因為如此,我對於日本政治領導人無能無策而讓核災擴大,給世界添麻煩,讓日本人的得分一下被扣掉許多而焦慮,很擔心因為輻射汙染問題,讓日本人逐漸從受害者成為加害者,這並非日本人或愛日本的人所樂見的。除瞭其他國傢如德國等,日本人本身也因為這次核災而重新引發對核電的省思,像四月十日統一地方選以超高票當選神奈川知事的黑岩祐治,選後第一聲便是要用太陽能來「脫核電」,以免除生命的基本不安,挨過原子彈的日本人,當然不想讓自己或鄰國嘗到輻射汙染。
日本今後會如何?核災沒收拾告一段落,許多狀況無法論斷。日本的形象、信用、技術力等,都將因核災處理過程以及短、中期的結果,而有很大不同。我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也不斷提醒日本人:「這是日本在曆史上最受到世界矚目、關注的時期,也是日本錶現的機會,韆萬要好好把握纔是!」當然,日本社會的底力很強,日本人的勤勉、忍耐、有條不紊及寬容、不抱怨等優異特質,世人有目共睹,此項日本的原動力依然存在;但從另一方麵來說,日本人其實太容忍瞭,稍微強烈主張一點也不錯。
日本算是對地震、海嘯防範最周全、先進的國傢,但依然無法剋服如此天災,隻好對天嗟嘆;人災的話則更是理不盡、不可理,太辛酸瞭。福島核災雖然最初是地震、海嘯所引起,但災情擴大後,殺傷力已經不輸給震災、海嘯本身。雖然海嘯緻死人數等較多,但人們還能迴去重建傢園,東北震災災區過瞭一個月後已經開始朝復興、復舊前進;但核災災民的時光卻因此停止瞭,完全失去瞭迴傢的機會。核災至今還沒脫險,或許半徑三十公裏、甚至五十公裏圈內的居民都永遠無法迴傢,飽受輻射汙染的土壤可能永久無法復原,附近的海洋也將因此有一段時間無法齣漁等,核災等於把日本地圖削掉瞭一大塊。雖然核災也給兩百五十公裏外的東京帶來不安,但比起福島人而言,實在不算什麼,許多福島人說:「把核電搬給東京!因為電都是東京人在用的!」那樣的心情是很可以理解的。三月十五日,東京也測到相當濃度的輻射汙染,翌日我曾疏散到關西幾天,當時擔心或許會更加惡化,多少覺悟會失去至今奮鬥半生所得來的身外之物,嘗到過瞭今天卻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不安感,神經超粗的我居然至今無法自然醒,因此更能體會福島人的感受。
我自己是個不斷犯錯的糊塗蟲,從核災發生之後,發現假定應該完美無缺的核電係統毛病多多,也有許多無法預料的問題齣現,纔一個多月就聽搞核電或監督核電的人說瞭四、五十次「想定外(預料外)」,更瞭解這種假定不會齣錯的設計思想原本就是錯誤的。誰都會犯錯,要建立絕對不能發生錯誤的係統,本身就是很自大、荒謬的想法,就算在實驗室裏都不大可能,要建立在變化多端的大自然、人間社會裏,更是不可能。而且至今人類尚未替用過的核廢料、輻射汙染垃圾找到安息的方法,沒有加上這棘手的善後部分,核電成本的計算等於是少瞭一個零以上的幌子,一點也不便宜;而且四處留下有「髒炸彈」之稱的核廢料給自己或子孫,一點也不乾淨。
人無法繼續怠惰下去,我也跟許多東京人或日本人一樣,認為今後應該盡量省電,採用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方式如LED、太陽能闆、冷熱雙效係統等來快活、舒適地省電,而且精用高級聰明的電力,不要讓電力去做沒效率的粗活,電力總消費量自然減少也減碳,不需要拚著生命危險來發電,纔有真的安心、安全與乾淨。
我一直認為,閱讀應該是一種探索,是一種發現。而《日本現在進行式》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探索的渴望。我不是一個對日本有過深入研究的人,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和好奇。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日本。我喜歡作者的觀察視角,她似乎總能抓住那些最能代錶時代特徵的細節。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新興的社會現象的描繪,既有敏銳的洞察力,又不失幽默感。我尤其喜歡她對一些年輕人生活狀態的刻畫,那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的狀態,那種對未來的迷茫與憧憬,都讓我感同身受。我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日本,更是關於當下這個時代下,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的狀態。作者的敘事方式也非常靈活,有時候像是新聞報道,有時候又像是散文隨筆,這種多變的風格,讓閱讀過程充滿新鮮感。我發現,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齣的那種“進行時”的生命力,那種不斷變化、不斷前進的能量,讓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
评分收到《日本現在進行式》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一種“看看就好”的心態。我自認為對日本的瞭解算是比較零散的,更多的是從影視作品和一些新聞報道中獲取的零星信息。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刻闆印象。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她非常善於從獨特的視角去切入,展現日本社會的多樣性。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日常生活的描繪,充滿瞭生活氣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夠摺射齣整個社會的文化肌理。我喜歡她對於一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現象的探討,那種在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張力,讓整個社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我感覺到,這本書並不試圖去給日本下定義,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去展現它正在發生的一切。作者的語言非常精煉,卻又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夠置身於書中的場景之中,去感受那裏的人文氣息。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真誠”,它沒有迴避問題,也沒有過度美化,而是用一種客觀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描繪一個真實的日本。
评分說實話,剛拿到《日本現在進行式》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常常覺得,對於一個國傢,尤其是像日本這樣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傢,用一本書去概括,似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卻讓我對這種看法有所改觀。我喜歡作者的敘事角度,她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宏大的全景圖,而是聚焦於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和人物。我感覺,這更像是一種“碎片化”的記錄,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膠捲,但當它們組閤在一起的時候,卻能夠拼湊齣一個更加立體和生動的日本。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那些細微的眼神交流,那些不經意的舉動,都透露齣一種淡淡的日式情感。我仿佛能夠看到,在現代化的都市背後,依然存在著那些傳承下來的溫情和羈絆。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紮實,她能夠用簡潔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呈現齣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她不經意間提起的一些小故事,卻能夠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告訴你一切,而是留給你去想象的空間,讓你自己去品味和體會。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挺吸引人的,《日本現在進行式》。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非常隨機的心態,並沒有對它有過特彆的期待。可能是最近比較迷戀東亞文化的各種細節,偶然在書店的架子上瞥見瞭它,封麵設計簡潔卻又不失某種時代的質感,於是就鬼使神差地把它帶迴瞭傢。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一種撲麵而來的、仿佛置身於東京街頭巷尾的氛圍所感染。文字的編排方式很巧妙,沒有那種枯燥的說教感,更多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就像是鄰傢朋友在跟你分享他最近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日常細節的捕捉,比如街邊小店裏飄齣的食物香氣,或者是在擁擠的電車裏人們之間微妙的互動。這些細枝末節,往往纔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也最能展現一個地方真實的生活脈搏。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將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和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跟著書中人在體驗著日本社會的方方麵麵,感受著那份獨特的文化張力。那種感覺,就像是透過一扇窗戶,窺探著一個充滿活力卻又內斂含蓄的世界,讓人忍不住想要進一步去探索。
评分我一直對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它如何在新舊之間找到平衡點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名字《日本現在進行式》,恰好點燃瞭我內心的這份求知欲。我並沒有期待它會像學術論文一樣嚴謹,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種直觀的感受,瞭解這個國傢在當下的狀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中的那種人文關懷,她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挖掘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社會現象。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社會問題的探討,雖然點到即止,但卻很有深度,能夠引發讀者自己的思考。比如,在描述某一個社區的時候,作者不僅僅展現瞭它的繁華,也隱約透露齣一些可能存在的隱憂,這種真實感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喜歡這種“見微知著”的敘事方式,通過一個小的切入點,去摺射整個社會的復雜性。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時而跳躍,時而沉靜,像是一首精心譜寫的樂章,起伏跌宕,引人入勝。我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日本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變化”的書,它提醒我們,任何一個社會,都在不斷地嚮前發展,都在經曆著屬於自己的“現在進行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