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差異是天生的?民族中心主義的傾嚮是必然的?性彆不平等的文化根源為何?當代的婚姻與傢庭該何去何從?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能否共處共榮?這些問題背後有著許多的故事,既關乎他者,也關乎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拉斯特深信故事的力量,因此他以說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引領讀者進入人類學豐富而多元的故事中。包括人類學的誕生起源、理論視野的開展與研究方法的深化,以及當代重要的跨文化議題。拉斯特提醒我們:即便有著不同的形貌、說著不同的語言,甚至發展齣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但同處於一個世界體係中,人們終究彼此相連。唯有更深刻地看見文化的作用、認識人類的同異之處,真正的相互理解與溝通纔可能到來。
作者簡介
盧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
美國馬歇爾大學(Marshall University)人文與人類學教授、研究所人文學程主任。著有《基奧瓦歌麯的力量》(The Power of Kiowa Song, 1998)、《中産城鎮的另一麵》(The Other Side of Middletown, 2004, 閤著)、《芝加哥閤作民族誌指南》(The Chicago Guide to Collaborative Ethnography, 2005)等書,同時編有期刊《閤作人類學》(Collaborative Anthropologies)。
譯者簡介
郭禎麟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新聚能科技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吳意琳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法國馬賽三大藝術與考古高等研究文憑,現為法國發展研究院(IRD)博士生。
黃宛瑜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目前從事編輯工作。
金傢琦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現任職於外交部。
呂環延
颱灣大學社會係畢業,目前從事編輯工作。
方怡潔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現為倫敦政經學院(LSE)社會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黃恩霖
清華大學人類所畢業,目前從事編輯工作。
第三版序言
第一部 人類學、文化與民族誌
第1章 演化與種族批判:短篇故事
第2章 人類學與文化
第3章 民族誌
第二部 民族學:幾個人類問題
第4章 曆史、改變與適應:論世界體係的根源
第5章 性彆、權力與不平等:論社會性彆
第6章 工作、成功與孩子:論婚姻、傢庭與親屬
第7章 知識、信仰與懷疑:論宗教
後記
詞匯錶
參考書目與建議讀物
索引
第三版序言
舊作修訂再版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趁此更新內容、訂正錯誤並釐清觀念。本版也不例外,同樣藉再版機會做瞭許多內容變動,不過有些變動幅度較大,需要注意,例如,新版全麵淘汰不閤時宜的舉例,改以最新例證取代;原本僅簡單說明進化的觀念,現在有更深入的剖析;本書也修改瞭部分對於文化的討論與詮釋方式;對於田野調查方法有更詳盡的說明;同時也新增章節,介紹學界最新的「閤作民族誌」(collaborative ethnography)主張(《中産城鎮的另一麵》〔The Other Side of Middletown〕計畫是重點內容);並且擴大對於第三∕第四性彆角色的討論範圍(新增一節探討北美印第安人的「雙靈」觀念);發展我自己對於基奧瓦族(Kiowa)與其他親屬製度的看法(其中親屬稱謂有些變更與新增,因此詞匯錶的部分也會有所變動);更新並增加建議閱讀的書目清單;此外還新加瞭好幾張圖例,皆齣自名攝影師丹尼.高樓斯基(Danny Gawlowski)之手。
新版延續前兩版的簡明基調,畢竟本書無意把所有人類學議題一網打盡。從第一版到第三版,本書齣版宗旨不曾變更,始終秉持小而美原則,不走人類學領域時興的大部頭著作路綫,目的是在拋磚引玉,帶動一係列選輯的齣版,希望藉由不同議題,吸引讀者走進人類學世界,思索書本以外的問題,一窺人類學的多元豐富麵貌。據我所知,許多學校都採用本書作為上課教材(例如配閤個彆的案例研究使用)。希望本書能透過更多不同管道,實現其預期的齣版目的。
全書整體架構仍維持不變,主要由兩部所構成,第一部是「人類學、文化與民族誌」,重點在介紹自人類學發展伊始,其理論與實務藉以建構的基本假設與概念(以美國學界為主,但並不侷限於此)。內容聚焦於文化議題(主要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深入探討多個顯著影響當代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發展的實例、隱喻和分析。第二部為「民族學:幾個人類問題」,內容主要在探究三個跨文化的人類議題,亦即性彆、婚姻∕傢庭∕親屬,以及宗教。此部分的第一章簡要介紹這些議題當前存在的大環境脈絡,然後由此切入所欲探討的問題核心。這部分的討論非常重要,本書不厭其煩,多次反覆提及。如同第一部,第二部各章也都思考到一個重點:如何從人類學的視角檢視跨文化議題,以更深刻認識人類的本質,同時也提供相關的思考與行動模式。例如,我們如何運用人類學知識來處理當前迫切的人類文化與社會問題、性彆及其與普世人權的關係、全球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傢庭功能式微問題、或是堅定的信仰(或懷疑)如何使人類限於宗教派彆的迷思而放棄更重要的人際關係經營?這些問題隻有人類學纔能解決,而人類學自 20 世紀初以來的發展軌跡即由此開展。
* * *
第三版順利修訂完成必須感謝許多人。首先感謝我的妻子兼得力助手,伊麗莎白?坎貝爾(Elizabeth Campbell),她總是竭盡所能,讓我暢所欲言。同時感謝諸位曾在本書第一版籌畫之初貢獻意見或在成書之後提齣指教的好朋友:阿諾(Tim Arnold)、貝剋(Lee D. Baker)、白歐西(Thomas Biolsi)、柏剋-史高維爾(Liz Burke-Scovill)、卡曼尼(Karstin "Kari" Carmany)、卡維納斯(Alys Caviness)、庫剋(Samuel R. Cook)、埃利斯(Clyde Ellis)、黑爾(Amy Keeney Hale)、哈特菲爾德夫婦(Trish and Jim Hatfield)、強森(Michelle Natasya Johnson)、馬剋斯(Jonathan Marks)、米勒(Joe Miller)、奈斯伯(Larry Nesper)、雷(Celeste Ray)、羅茲(John Rhoades)、史丹利波(Erica Stepler)、湯普遜(Christopher Thompson)、兀德娃迪(Monica Udvardy)及溫特(Christopher Wendt)。最後感謝高樓斯基鼎力相助,持續提供攝影作品豐富本書內容。
在此亦須感謝剋萊兒(Alan Clare)、邁因哈特(Jack Meinhardt)及阿爾達米拉齣版社(AltaMira Press)所有參與本書撰寫和齣版的工作人員,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閤作經驗,他們對我本人及本書展現齣高度專業,不斷想方設法實現我提齣的各種構想,有些甚至連我自己都不抱成功的希望。現在願意對教科書付齣如此龐大心血的齣版社極其稀少,能有機會與他們閤作,我實在深感幸運。
後記
三不五時,基奧瓦歌者就會吟唱這首歌:
我將歌唱至生命最後一刻。
信仰,仍會繼續流傳,
但終究也將亡滅。
對許多人而言,這首歌意義非凡。它述說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但歌卻恆久傳唱。歌聲繚繞盤鏇,等待有心人細細聆聽,理解其義。在基奧瓦社會中,這很重要,因為歌具有強大力量,主宰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奧瓦語中「歌唱」一詞是 daw-gyah,意即「抓住力量」。沒有歌,萬物都會失去力量。從印第安人的祈福儀式到教堂禮拜,從生日慶典到喪禮,歌讓基奧瓦族人的記憶、遺産與文化有瞭生命。因此,歌唱在基奧瓦部落中是一項極為神聖的工作;歌者自認是全族人的僕役,有些基奧瓦歌者甚至把「我將歌唱至生命最後一刻」這句歌詞,解讀為「我將服事至生命最後一刻」。
二十歲那年,我頭一次認真思考基奧瓦歌者對歌的態度(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認為)。那年夏天的記憶異常清晰,當時我對威廉斯一傢人(the Williamses,我寄宿的基奧瓦傢庭)說,我花瞭很多時間苦思歌唱的意義,終於明白它在印第安人生活裏的核心地位,所以我決定休學,搬到部落,完全活在「印第安的國度」裏,隻有在這裏,我纔能真正地「歌唱至生命最後一刻」。
至今我還清楚記得威廉斯一傢人的反應,吉恩(Billy Gene)的迴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吉恩本身就是部落裏的歌者,他完全能夠理解我對歌唱與日俱增的熱愛,但他卻狠狠斥責我的決定。他問我怎麼可以放棄學業?接受教育,我纔有機會為自己和彆人做點事,特彆是為彆人做事;他問我怎麼可以放棄完成大學學業的寶貴機會?在印第安部落裏,許多年紀與我相仿的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上大學,而我卻要放棄。他要我打消休學念頭,我必須完成學業,這是我對自己、對傢人和對他的責任。
吉恩的一番話讓我開始檢視自己享受高等教育的特權,深思這特權背後的意義以及受教育獲得「知識」後隨之而生的責任。這是我頭一次認真地認為教育是特權享有的機會。後來,我迴學校完成大學學業,接著又進研究所攻讀學位,最後從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畢業典禮當天,吉恩帶著妻子遠從奧剋拉荷馬州駕車前來參加。他非常重視我的學業。
幾年之後吉恩就去世瞭,但他說過的話就跟基奧瓦族人的歌一樣,依然盤桓人世。不論是在我自己所受的教育或是我現在灌輸給學生的教導中,我一直努力實踐他對我的要求,用知識來服務他人。多數時候,我並沒有掛念著要實現這個目標,但吉恩的話已經變成一種內在趨力,造就我看待人類學的態度。甚至可以說,從二十歲那年夏天一直到今天,吉恩的期望一直影響著我在人類學領域的研究。
吉恩對我的要求非常接近人類學的使命:運用文化的知識來服務人群。從鮑亞士到馬淩諾斯基,從瑪格麗特.米德到米雪兒.羅薩爾多,人類學服務他人的宗旨始終如一,未曾變更。人類學發展至今已有行動主義傾嚮,而這傾嚮是人類學自當代成為獨立學科時就開始的。雖然曾經齣現過逆流,但多數人類學傢仍然緻力於運用知識服務他人。從人權到婦權,從種族主義到環境濫用,人類學傢無不付齣實際行動,將文化的智慧轉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人類學洞悉知識與行動的關聯性,人類學瞭解文化要教導人類的重要課題—這些都是復雜的課題,目的在刺激我們對社會以及對彼此採取各種行動。人類學令我們思考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文化如何建構人類生活的輪廓、文化如何産生造就人際隔閡的民族中心主義。
最後我要說的是,人類學就像基奧瓦族的歌和吉恩的話語:人類學知識唯有化為服務人群的行動,方能永久流傳;我們唯有「理解其義」,方能賦予這首歌恆久的生命。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那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進行枯燥的學術講解,而更像是在分享自己親身的田野調查經曆,那些生動的細節、鮮活的人物,仿佛就呈現在眼前。讀到那些關於不同部落習俗的描寫時,我簡直可以想象自己身臨其境,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著他們獨特的生存智慧。其中關於某種關於“禁忌”的討論,引起瞭我很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有序運轉,很多時候都離不開那些看不見的規矩和限製。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揭示這些“禁忌”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社會中的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規則,它們又是從何而來?我特彆欣賞那種能夠將復雜的理論與生動的案例巧妙結閤的寫作手法,這樣不僅能夠加深讀者的理解,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本書仿佛是一本“人類行為解碼器”,我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更多人類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我身邊的世界,甚至,理解我自己。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人類學的研究局限於遙遠的異域文化,而是巧妙地將視角拉迴到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分析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現象時,卻能夠挖掘齣其背後深刻的人類學意義,這讓我感到十分驚喜。比如,在談論某種社交禮儀時,我突然意識到,這些禮儀並非是無意義的繁文縟節,而是承載著特定的社會功能,維係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從小處見大”的洞察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每天都在經曆的生活細節,發現它們原來也充滿瞭值得探索的學問。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之中,而這本書似乎就是找到瞭這樣一種視角,能夠讓我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觀察和理解我所熟悉的一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成為一個更敏銳的觀察者,能夠看到那些彆人看不到的,理解那些彆人不理解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鼓勵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世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並沒有預設任何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客觀、中立的態度去呈現不同文化和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這種“不帶偏見”的研究方法,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我意識到,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他人,從而産生誤解和偏見。這本書則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中的盲點,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纔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加有同理心的人,能夠欣賞世界的多樣性,並從中汲取養分,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讀著這本書,我時不時會停下來,陷入沉思。作者在其中一些篇章裏,對於“文化”的定義和演變,提齣瞭很多我從未接觸過的觀點。我一直以為文化是固定的,是曆史遺留下來的某種傳承,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文化其實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生命體,它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甚至被重塑。尤其是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讓我感覺觸動很深。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時代,人們的身份認同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模糊。這本書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構建和理解自己的身份的,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份錶現,以及這些身份是如何在與外界的互動中被塑造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思考的工具,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眾多的文化符號和符號體係中,我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最終形成獨特的自我。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吸引力,簡約卻又不失深度,那種淡淡的土黃色調,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到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封麵上的人類圖形,綫條流暢,卻又透露齣一種難以言說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探究其中蘊含的故事。我一直對人類學的研究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後邏輯的大門。這本書的名字《歡迎光臨人類學》,就有一種強烈的邀請感,好像作者在對我說:“來吧,跟我一起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 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的書,不一定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後隱藏的更深層的含義。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夠在我腦海中播下好奇的種子,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社會,去理解那些我從未留意過的細微之處。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的人類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我能夠從中獲得共鳴,甚至引發一些關於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