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人类学

欢迎光临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uke Eric Lassiter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文化
  • 社会
  • 人类行为
  • 田野调查
  • 社会科学
  • 学术
  • 入门
  • 通俗读物
  • 文化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种族差异是天生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是必然的?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根源为何?当代的婚姻与家庭该何去何从?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能否共处共荣?这些问题背后有着许多的故事,既关乎他者,也关乎我们自己。

  本书作者拉斯特深信故事的力量,因此他以说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引领读者进入人类学丰富而多元的故事中。包括人类学的诞生起源、理论视野的开展与研究方法的深化,以及当代重要的跨文化议题。拉斯特提醒我们:即便有着不同的形貌、说着不同的语言,甚至发展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但同处于一个世界体系中,人们终究彼此相连。唯有更深刻地看见文化的作用、认识人类的同异之处,真正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才可能到来。

作者简介

卢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

  美国马歇尔大学(Marshall University)人文与人类学教授、研究所人文学程主任。着有《基奥瓦歌曲的力量》(The Power of Kiowa Song, 1998)、《中产城镇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Middletown, 2004, 合着)、《芝加哥合作民族志指南》(The Chicago Guide to Collaborative Ethnography, 2005)等书,同时编有期刊《合作人类学》(Collaborative Anthropologies)。

译者简介

郭祯麟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新聚能科技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

吴意琳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法国马赛三大艺术与考古高等研究文凭,现为法国发展研究院(IRD)博士生。

黄宛瑜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目前从事编辑工作。

金家琦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现任职于外交部。

吕环延

  台湾大学社会系毕业,目前从事编辑工作。

方怡洁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现为伦敦政经学院(LSE)社会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黄恩霖

  清华大学人类所毕业,目前从事编辑工作。

《星尘的低语:宇宙起源与天体演化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观测并重的宇宙学著作,旨在为普通读者揭开宇宙自创生之初到如今浩瀚星海的完整面纱。我们不再关注人类社会或文化现象,而是将目光投向那无垠的黑暗,探索构成我们一切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时空本身的起源与变迁。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奇点”到“星系团”的壮丽史诗。 第一部:原初的混沌——奇点与暴胀 本部分深入探讨宇宙诞生的瞬间——那个被称为“奇点”的不可思议状态。我们首先从现有物理学理论的边界出发,审视广义相对论在极高密度和温度下的局限性。随后,重点阐述“暴胀理论”如何解决了早期宇宙的平坦性问题和视界问题。作者运用清晰的比喻,解释了量子涨落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拉伸,成为后来宇宙中物质分布的“种子”。我们将追溯普朗克时代($10^{-43}$秒)的物理图景,探讨引力、强核力、弱核力和电磁力是如何逐步分离的,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此时的初次登场。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物理教科书,而是力求将最前沿的宇宙学猜想,转化为可以被深度思考的叙事。我们将考察不同宇宙学模型(如循环宇宙论、多重宇宙论的初步设想)如何尝试解释“奇点之前”的问题。 第二部:黎明前的黑暗——夸克时代与核合成 宇宙在暴胀后迅速冷却,进入了能量高企但尚未形成稳定结构的关键时期。本部分聚焦于粒子物理学的黄金时代。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观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如何冷却,形成质子和中子。我们详细描述了“重子不对称性”的形成机制——为何宇宙中物质远多于反物质,这一个至今仍困扰物理学家的基本问题。 随后,叙事过渡到宇宙诞生后约三分钟的关键时刻——原初核合成。我们精确描绘了早期宇宙中氢、氦以及微量锂元素的形成过程。这不仅仅是化学反应的复述,更是对宇宙基本常数精确性的深刻理解:如果核合成过程中的某些参数略有不同,我们今天所见的恒星和生命赖以存在的元素将不复存在。本章通过对早期宇宙元素丰度的分析,展示了现代宇宙学如何通过对过去的最微小痕迹的测量,来验证最宏大的理论模型。 第三部:光明的觉醒——复合、再电离与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诞生约三十八万年后,温度降至约3000开尔文,电子终于可以与原子核结合,形成了中性的原子——这一事件被称为“复合”。这是宇宙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光子得以自由传播,形成了我们今天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本部分详细解读了CMB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宇宙的婴儿照片”,更是早期宇宙物质分布不均匀性的直接证据。我们将分析萨克斯-沃尔夫效应,以及极化和各向异性如何为我们提供了宇宙膨胀率和几何形状的精确数据。 然而,复合并非终点。在接下来的几亿年里,宇宙再次陷入黑暗,充满了中性氢原子,没有任何恒星发光。本书随后探讨了“再电离时代”的来临。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和类星体是如何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并发出高能辐射,将周围的中性氢再次电离,从而使得光线可以无碍地穿透宇宙空间,直到今天。 第四部:群星的铸造厂——恒星、元素与星系的诞生 本书进入恒星演化和化学元素“炼金术”的章节。我们不再关注宇宙学尺度,而是深入到恒星内部的极端环境。从质量最小的红矮星到剧烈爆发的超新星,解析了核聚变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对S过程和R过程的详细描述,解释了铁元素及更重元素(如金、铀)是如何在超新星爆炸的瞬间或中子星合并的极端条件下被锻造出来,并散布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同时,本部分追踪星系的形成路径。从最初的微小密度涨落,到暗物质晕的引力坍缩,再到气体被捕获并点燃第一批恒星,形成矮星系。随后,这些结构如何通过不断的合并、潮汐力作用和引力散射,演化成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以及星系团。作者将展示星系合并对恒星形成率和超大质量黑洞成长的相互影响。 第五部:宏伟的结构与未解之谜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最大的尺度,考察宇宙网(Cosmic Web)的结构——那些由丝状物、空洞和星系团构成的巨大泡沫状结构。我们探讨了大型星系巡天项目(如斯隆数字巡天)如何绘制出这三维的宇宙拓扑图。 本书的收尾部分专注于当代宇宙学的前沿挑战。我们将深入探讨“暗能量”的本质:它如何驱动宇宙加速膨胀,以及它与真空能量的矛盾(宇宙学常数问题)。此外,本书还诚恳地讨论了当前物理学面临的根本性难题,如对量子引力理论的探索、如何统一描述黑洞内部和宇宙初期的物理学,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清晰地观测到宇宙的终极命运——是永恒的膨胀(大冻结),还是终极的坍缩(大挤压)? 《星尘的低语》试图通过严谨的科学框架,带领读者完成一次横跨138亿年的时空之旅,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如何从一片虚无中,以一种既精确又充满偶然性的方式,构建出如此复杂、美丽且仍在不断演化的宏伟剧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言

第一部 人类学、文化与民族志
第1章 演化与种族批判:短篇故事
第2章 人类学与文化
第3章 民族志

第二部  民族学:几个人类问题
第4章 历史、改变与适应:论世界体系的根源
第5章 性别、权力与不平等:论社会性别
第6章 工作、成功与孩子:论婚姻、家庭与亲属
第7章  知识、信仰与怀疑:论宗教

后记
词汇表
参考书目与建议读物
索引

图书序言

第三版序言

  旧作修订再版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趁此更新内容、订正错误并釐清观念。本版也不例外,同样借再版机会做了许多内容变动,不过有些变动幅度较大,需要注意,例如,新版全面淘汰不合时宜的举例,改以最新例证取代;原本仅简单说明进化的观念,现在有更深入的剖析;本书也修改了部分对于文化的讨论与诠释方式;对于田野调查方法有更详尽的说明;同时也新增章节,介绍学界最新的「合作民族志」(collaborative ethnography)主张(《中产城镇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Middletown〕计画是重点内容);并且扩大对于第三∕第四性别角色的讨论范围(新增一节探讨北美印第安人的「双灵」观念);发展我自己对于基奥瓦族(Kiowa)与其他亲属制度的看法(其中亲属称谓有些变更与新增,因此词汇表的部分也会有所变动);更新并增加建议阅读的书目清单;此外还新加了好几张图例,皆出自名摄影师丹尼.高楼斯基(Danny Gawlowski)之手。

  新版延续前两版的简明基调,毕竟本书无意把所有人类学议题一网打尽。从第一版到第三版,本书出版宗旨不曾变更,始终秉持小而美原则,不走人类学领域时兴的大部头着作路线,目的是在抛砖引玉,带动一系列选辑的出版,希望借由不同议题,吸引读者走进人类学世界,思索书本以外的问题,一窥人类学的多元丰富面貌。据我所知,许多学校都採用本书作为上课教材(例如配合个别的案例研究使用)。希望本书能透过更多不同管道,实现其预期的出版目的。

  全书整体架构仍维持不变,主要由两部所构成,第一部是「人类学、文化与民族志」,重点在介绍自人类学发展伊始,其理论与实务借以建构的基本假设与概念(以美国学界为主,但并不侷限于此)。内容聚焦于文化议题(主要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深入探讨多个显着影响当代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实例、隐喻和分析。第二部为「民族学:几个人类问题」,内容主要在探究三个跨文化的人类议题,亦即性别、婚姻∕家庭∕亲属,以及宗教。此部分的第一章简要介绍这些议题当前存在的大环境脉络,然后由此切入所欲探讨的问题核心。这部分的讨论非常重要,本书不厌其烦,多次反覆提及。如同第一部,第二部各章也都思考到一个重点:如何从人类学的视角检视跨文化议题,以更深刻认识人类的本质,同时也提供相关的思考与行动模式。例如,我们如何运用人类学知识来处理当前迫切的人类文化与社会问题、性别及其与普世人权的关系、全球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功能式微问题、或是坚定的信仰(或怀疑)如何使人类限于宗教派别的迷思而放弃更重要的人际关系经营?这些问题只有人类学才能解决,而人类学自 20 世纪初以来的发展轨迹即由此开展。

* * *

  第三版顺利修订完成必须感谢许多人。首先感谢我的妻子兼得力助手,伊丽莎白?坎贝尔(Elizabeth Campbell),她总是竭尽所能,让我畅所欲言。同时感谢诸位曾在本书第一版筹画之初贡献意见或在成书之后提出指教的好朋友:阿诺(Tim Arnold)、贝克(Lee D. Baker)、白欧西(Thomas Biolsi)、柏克-史高维尔(Liz Burke-Scovill)、卡曼尼(Karstin "Kari" Carmany)、卡维纳斯(Alys Caviness)、库克(Samuel R. Cook)、埃利斯(Clyde Ellis)、黑尔(Amy Keeney Hale)、哈特菲尔德夫妇(Trish and Jim Hatfield)、强森(Michelle Natasya Johnson)、马克斯(Jonathan Marks)、米勒(Joe Miller)、奈斯伯(Larry Nesper)、雷(Celeste Ray)、罗兹(John Rhoades)、史丹利波(Erica Stepler)、汤普逊(Christopher Thompson)、兀德娃迪(Monica Udvardy)及温特(Christopher Wendt)。最后感谢高楼斯基鼎力相助,持续提供摄影作品丰富本书内容。

  在此亦须感谢克莱儿(Alan Clare)、迈因哈特(Jack Meinhardt)及阿尔达米拉出版社(AltaMira Press)所有参与本书撰写和出版的工作人员,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经验,他们对我本人及本书展现出高度专业,不断想方设法实现我提出的各种构想,有些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抱成功的希望。现在愿意对教科书付出如此庞大心血的出版社极其稀少,能有机会与他们合作,我实在深感幸运。

后记

  三不五时,基奥瓦歌者就会吟唱这首歌:

  我将歌唱至生命最后一刻。
  信仰,仍会继续流传,
  但终究也将亡灭。

  对许多人而言,这首歌意义非凡。它述说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但歌却恆久传唱。歌声缭绕盘旋,等待有心人细细聆听,理解其义。在基奥瓦社会中,这很重要,因为歌具有强大力量,主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奥瓦语中「歌唱」一词是 daw-gyah,意即「抓住力量」。没有歌,万物都会失去力量。从印第安人的祈福仪式到教堂礼拜,从生日庆典到丧礼,歌让基奥瓦族人的记忆、遗产与文化有了生命。因此,歌唱在基奥瓦部落中是一项极为神圣的工作;歌者自认是全族人的仆役,有些基奥瓦歌者甚至把「我将歌唱至生命最后一刻」这句歌词,解读为「我将服事至生命最后一刻」。

  二十岁那年,我头一次认真思考基奥瓦歌者对歌的态度(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那年夏天的记忆异常清晰,当时我对威廉斯一家人(the Williamses,我寄宿的基奥瓦家庭)说,我花了很多时间苦思歌唱的意义,终于明白它在印第安人生活里的核心地位,所以我决定休学,搬到部落,完全活在「印第安的国度」里,只有在这里,我才能真正地「歌唱至生命最后一刻」。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威廉斯一家人的反应,吉恩(Billy Gene)的回应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吉恩本身就是部落里的歌者,他完全能够理解我对歌唱与日俱增的热爱,但他却狠狠斥责我的决定。他问我怎么可以放弃学业?接受教育,我才有机会为自己和别人做点事,特别是为别人做事;他问我怎么可以放弃完成大学学业的宝贵机会?在印第安部落里,许多年纪与我相仿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而我却要放弃。他要我打消休学念头,我必须完成学业,这是我对自己、对家人和对他的责任。

  吉恩的一番话让我开始检视自己享受高等教育的特权,深思这特权背后的意义以及受教育获得「知识」后随之而生的责任。这是我头一次认真地认为教育是特权享有的机会。后来,我回学校完成大学学业,接着又进研究所攻读学位,最后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毕业典礼当天,吉恩带着妻子远从奥克拉荷马州驾车前来参加。他非常重视我的学业。

  几年之后吉恩就去世了,但他说过的话就跟基奥瓦族人的歌一样,依然盘桓人世。不论是在我自己所受的教育或是我现在灌输给学生的教导中,我一直努力实践他对我的要求,用知识来服务他人。多数时候,我并没有挂念着要实现这个目标,但吉恩的话已经变成一种内在趋力,造就我看待人类学的态度。甚至可以说,从二十岁那年夏天一直到今天,吉恩的期望一直影响着我在人类学领域的研究。

  吉恩对我的要求非常接近人类学的使命:运用文化的知识来服务人群。从鲍亚士到马凌诺斯基,从玛格丽特.米德到米雪儿.罗萨尔多,人类学服务他人的宗旨始终如一,未曾变更。人类学发展至今已有行动主义倾向,而这倾向是人类学自当代成为独立学科时就开始的。虽然曾经出现过逆流,但多数人类学家仍然致力于运用知识服务他人。从人权到妇权,从种族主义到环境滥用,人类学家无不付出实际行动,将文化的智慧转化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人类学洞悉知识与行动的关联性,人类学了解文化要教导人类的重要课题—这些都是复杂的课题,目的在刺激我们对社会以及对彼此採取各种行动。人类学令我们思考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文化如何建构人类生活的轮廓、文化如何产生造就人际隔阂的民族中心主义。

  最后我要说的是,人类学就像基奥瓦族的歌和吉恩的话语:人类学知识唯有化为服务人群的行动,方能永久流传;我们唯有「理解其义」,方能赋予这首歌恆久的生命。

图书试读

第7章 知识、信仰与怀疑:论宗教

信仰超自然事物并与之连结—一言以蔽之,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是很普遍的;但就像其他的文化事物一样,宗教的变异非常大。以巴西的通灵人(Spiritist,别和「唯灵论者」[Spiritualist)相混淆)宗教传统为例。通灵术(Spiritism或“Kardecism”)的历史很复杂,但只要这样说就够了:自从它在19世纪晚期由欧洲传入巴西,便结合基督教信仰与「灵魂有影响物质世界之效力」的信念(人类学家把这种宗教信仰的结合称为综摄[syncretism))。具体而言,通灵术的中心在于这样的信念:亡者的灵魂栖息在活人世界以外的灵魂世界。这些亡灵透过不同的化身,可以数次返回物质世界,这有助于他们提升道德,而这是无限期地住在灵魂世界里所必需的。例如,假使亡灵一直过着道德堕落的生活,他们可能必须透过许多化身,去学习获致不朽所需的道德功课。生活在物质世界的通灵人,可借由灵魂附体及施行治疗来帮助这些化身——透过协助有需要的人,使亡灵提升道德。一个有名的亡灵是阿道夫‧弗雷次医生(Dr. Adolf Fritz),他大约在 20 世纪中叶从灵魂世界返回物质世界,并施行这类的治疗。据通灵人所言,弗雷次医生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位外科医师,但因着晚年的劣质表现,他必须返回世间以提升道德。借由其他亡灵的帮助,弗雷次医生以附身通灵人及为需要医疗帮助者施行外科手术——无需麻醉或消毒——最为出名。

现在来比较上述现象与许多重视圣灵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基督教传统。例如,许多五旬圣洁会(Pentecostal Holiness Church)的信徒相信,被圣灵「充满」(being filled)在他们作为基督徒的经验和信仰中是最重要的。然而,一些五旬节教派的会众更进一步强调圣灵的道成肉身:他们阐释被圣灵充满驱使他们说方言(speak in tongues)、用手拿蛇及治疗病人,这些都是依据圣经〈马可福音〉十六章17-18节的记载:

信的人必有神蹟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这是为何少数五旬节教会的崇拜仪式包含,随着圣灵运行其中而用手拿蛇,以及喝下有毒的士的宁(strychnine)。

接下来,进一步比较马来西亚的灵魂附身(spirit possession)。就像许多文化中的人一样,很多马来西亚人相信,恶灵可以寄宿并占据身体,造成人的伤害。然而,有时这些灵魂可以由宗教仪式专家平息或驱离。在现代的马来西亚工厂里,灵魂附身是个问题,尤其在那些被迫长时间工作、领低薪、遭恶劣对待的女工当中。由于易受灵魂附身的侵扰,许多工厂女工被附身或几近疯狂。她们陆续寻求地方宗教仪式专家的协助,以驱散这些灵魂,这样做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虽然对我们来说,这些信仰乍听之下显得怪异荒诞,但这三个例子却共享了一些元素;确实,它们反映出所有信仰体系和各个宗教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各地的人们(包括过去和现在)都会识别出定义、说明及参与超自然的力量——展现于「自然」和「日常」之外。这些力量可能会採取非个人的形式(例如,伉族描述一种称为 n/um 的实体或力量,可以用来影响未知的事物,像是疾病),这称为泛生信仰(animatism);或者也可能採取个人的形式(例如通灵人的弗雷次医生、用手拿蛇之人的圣灵、马来西亚人的恶灵),这称为泛灵信仰(animism)。各地的人们(包括过去和现在)都会述说故事:关于他们和他们的世界怎么形成、他们的神及信仰如何存在、他们应该如何过生活。在这些故事的脉络下,一个民族的神话(mythology)——在一种特殊信仰传统中更大的「真理」——一代接着一代被表达、形塑、再形塑,这通常借由仪式(ritual)——用来参与超自然的模式化集体实践(如教会崇拜、治疗仪式、集体祷告)——来进行。

当论及宗教时,人类学家作出更错综复杂的区分,像是宗教的种类、组织宗教的各种方式,以及宗教在实践时具有的各种意义。但在此我想到一个很特别的论点:作为实践于现代世界的宗教,通灵术的治疗、五旬节教派的用手拿蛇、马来西亚的灵魂附身还有着其他共同点。因为异于主流的制度化宗教,三者都有被外界评断的经验,那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假设:假定这些信仰体系是落后的、无知的及非理性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预设任何价值判断,而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去呈现不同文化和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带偏见”的研究方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从而产生误解和偏见。这本书则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中的盲点,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有同理心的人,能够欣赏世界的多样性,并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术讲解,而更像是在分享自己亲身的田野调查经历,那些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读到那些关于不同部落习俗的描写时,我简直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其中关于某种关于“禁忌”的讨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转,很多时候都离不开那些看不见的规矩和限制。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揭示这些“禁忌”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社会中的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则,它们又是从何而来?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不仅能够加深读者的理解,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仿佛是一本“人类行为解码器”,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更多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我身边的世界,甚至,理解我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吸引力,简约却又不失深度,那种淡淡的土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封面上的人类图形,线条流畅,却又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探究其中蕴含的故事。我一直对人类学的研究充满好奇,总觉得它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后逻辑的大门。这本书的名字《欢迎光临人类学》,就有一种强烈的邀请感,好像作者在对我说:“来吧,跟我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不一定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够在我脑海中播下好奇的种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去理解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细微之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人类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能够从中获得共鸣,甚至引发一些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

评分

读着这本书,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在其中一些篇章里,对于“文化”的定义和演变,提出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观点。我一直以为文化是固定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种传承,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文化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被重塑。尤其是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让我感觉触动很深。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模糊。这本书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构建和理解自己的身份的,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份表现,以及这些身份是如何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被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思考的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众多的文化符号和符号体系中,我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自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人类学的研究局限于遥远的异域文化,而是巧妙地将视角拉回到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分析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时,却能够挖掘出其背后深刻的人类学意义,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比如,在谈论某种社交礼仪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礼仪并非是无意义的繁文缛节,而是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功能,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从小处见大”的洞察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细节,发现它们原来也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学问。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之中,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找到了这样一种视角,能够让我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我所熟悉的一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能够看到那些别人看不到的,理解那些别人不理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