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产概论

文化资产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资产
  • 文化遗产
  • 文化产业
  • 文化管理
  • 资产评估
  • 知识产权
  • 博物馆学
  • 考古学
  • 艺术史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珍视自我认同的文化遗产,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历史进程中找寻自我定位的一种方式。近代国家将国族文化遗产的指定与保存,作为激发民众认同意识的重要途径,进而促成了世界各国陆续将文化遗产保存观念的制度化。

  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巴米扬山谷具有1,500年历史的石雕大佛事件,震惊了全世界,显示人类仍然还未达到尊重、包容、欣赏甚至跨地域、族群、信仰的共同合作保存人类遗产的理想,也使得文化遗产的保存工作步入了歧途。

  本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起源与趋势介绍为起点,并审视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上的相关法规、权责机构、过程及发展特质及执行层面进行探讨,尝试唤起民众对文化资产的注意与保存意识。

作者简介

李汾阳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史学博士
  现职:开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
  经历:开南大学图书馆长
     开南大学主任秘书
     开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兼任副教授

书籍简介:都市巨兽的呼吸: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导论:巨兽的诞生与现代困境 本书并非探讨历史遗存的文化价值,而是深入剖析当代人类活动最宏大、最复杂的造物——现代城市。从工业革命的硝烟中崛起,到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城市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形态,一个拥有自我呼吸、不断演化、同时又充满内在矛盾的“都市巨兽”。 《都市巨兽的呼吸》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石、实践路径及其所面临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挑战。我们拒绝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博物馆或一个单纯的效率机器,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多尺度的、充满张力的生命体。 本书的焦点在于剖析城市规划如何在“效率至上”与“人性关怀”之间、在“全球化压力”与“地方独特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我们关注的不是古老建筑的修缮标准,而是未来交通系统的选择、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如何使这个巨型有机体能够持续地、健康地“呼吸”。 --- 第一部分:巨兽的骨骼——现代规划理论的重塑与解构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但重点在于批判性地分析这些理论在面对21世纪复杂现实时的局限性。 第一章:从功能分区到多维复合:规划范式的迭代 我们将详细审视20世纪规划思潮的核心概念,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及其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然而,本书更侧重于分析这些过于简化的模型是如何在实践中导致了“灰色的蔓延”和“社会隔离”。随后的章节将重点探讨后现代规划思潮的兴起,包括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对步行尺度、混合使用和地方认同的回归,以及智能增长(Smart Growth)对密度和公共交通的倡导。我们不只是介绍这些理论,而是分析它们如何试图修正工业化时代的规划错误,并探讨它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数字鸿沟方面的内在潜力与不足。 第二章: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形态的驱动力 本章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解构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我们将探讨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的区位理论在当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异,以及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在解析特大城市群内部层级结构时的适用性。重点分析全球资本流动、跨国公司选址决策如何重塑了区域的物理形态,以及规划部门如何在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与主动的“塑造者”角色之间进行博弈。我们关注“超级景观”(Super-Spatials)的出现——那些由金融、科技和数据流驱动的非物理空间如何反作用于实体城市结构。 第三章:公共领域与社会契约的消融 现代城市规划常常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工具。本部分将批判性地考察规划在资源分配、住房可负担性以及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规划诱因,探讨“排他性空间”(Defensible Space)理论在当代城市安全叙事下的新形态,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促进或阻碍社会互动。城市规划师如何应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如何确保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 第二部分:巨兽的器官——基础设施、生态与韧性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技术系统。本部分关注维系其生命体征的硬性与软性基础设施,特别是它们在生态危机下的表现和适应性。 第四章:能源流、物质流与循环城市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对外部资源的巨大虹吸器。本章将从城市代谢的角度,详细分析能源(电力、燃料)、水资源和废弃物的流动路径。我们探讨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技术与制度障碍。从分布式能源网络到城市农业的复兴,我们审视旨在减少城市碳足迹和物质消耗的创新规划策略。关键在于,规划如何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设计”,将城市视为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第五章:交通系统的再连接:从汽车时代到多模式融合 现代城市规划史上,交通规划常常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常常导致了城市碎片的化。本章着眼于未来的交通范式——不仅仅是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而是对整体移动需求的重塑。我们将分析“15分钟城市”等概念背后的空间逻辑,探讨步行友好型设计、自行车高速路网以及按需公共交通(On-Demand Transit)的整合。我们还将讨论“交通脱碳化”目标下,城市边缘地带与核心区域的连接性如何重新被定义。 第六章:生态韧性与气候适应性规划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城市的“韧性”(Resilience)已成为核心规划目标。本部分不再将自然视为需要被驯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城市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原理,分析如何利用蓝绿网络来管理洪水、减轻热岛效应。同时,探讨沿海城市和干旱地区在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包括暂时性撤离与永久性迁移的伦理困境。 --- 第三部分:巨兽的神经系统——数据、治理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转向城市运作的“软性”层面:信息技术如何重塑规划实践,以及治理结构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 第七章:智慧城市:数据驱动的规划新工具 “智慧城市”的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城市管理中。本章将分析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我们重点讨论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来优化交通信号、能源分配和应急响应。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数据殖民化”的风险,探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以及城市运营的“黑箱化”对民主决策过程的潜在威胁。智慧规划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工具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而非仅仅追求技术效率的提升。 第八章:治理的碎片化与跨尺度协作 当代城市往往超越了传统的行政边界,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这导致了“治理碎片化”的问题,即规划目标在不同层级(地方、区域、国家)的政府间难以协调。本章将考察新的治理模式,如公私伙伴关系(PPP)、公民参与式预算编制,以及跨辖区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具备前瞻性的、同时又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治理结构,是决定未来城市命运的关键。 结论:规划师的伦理:从管理者到催化剂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都市巨兽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强调,现代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已从传统的“蓝图制定者”转变为复杂的系统“催化剂”和“协调者”。规划不再是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对话性的过程。成功的城市将是那些能够拥抱不确定性、鼓励实验性解决方案、并将可持续性、公平性作为其核心生命指标的城市。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巨兽深沉的呼吸,理解它对空间、资源和社群的需求,方能引导其走向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及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它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基础教科书的、深入而具有批判性的学术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组织与现况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与推动
第二节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暨自然遗产公约
第三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第四节 未来之发展重点

第三章 我国文化资产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日治时期的文化资产保存及法规
第二节 我国文化资产保存的相关法规
第三节 文化资产的法定种类及其管理方式
第四节 文化资产主管机关的经营规模

第四章 文化资产分类概说
第一节 古蹟、历史建筑、聚落
第二节 遗址
第三节 文化景观
第四节 传统艺术
第五节 民俗与相关文物
第六节 古物
第七节 自然景观
第八节 文化资产保存技术与保存者

第五章 文化资产的应用
第一节 文化资产与观光旅游
第二节 文化资产与文化创意产业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比较浅显,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了《文化资产概论》,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如此厚重且引人入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晦涩的学术理论,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景观”的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单体的建筑或文物,而是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整体。这样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居住的城市,发现许多被我视为寻常的街区、公园,甚至是一条河流,都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文化故事。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明白了文化资产的无处不在,以及它们与我们生活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填补了市面上对于文化资产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引导。《文化资产概论》这本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启蒙读物。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文化资产的概念、历史演变、价值评估、保护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资产的“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探讨了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样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文化遗产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初读《文化资产概论》,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结果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研究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文化资产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讨论。在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文物的“原真性”和“不可逆性”,认为文化遗产一旦损坏就无法挽回。但这本书则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观点,认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修复、活化和再利用,能够让文化资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书中关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文化资产如何成为旅游资源、激发经济活力的案例,都让我眼前一亮。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中,去发现和珍惜那些被忽略的文化瑰宝,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依然闪耀。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文化”的狭隘认知。我一直以为文化就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名家字画,或者是传统节日里的一些仪式,但《文化资产概论》这本书从更宏观、更系统性的角度,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解领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文化形式,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资产的形成、价值、保护与传承的机制。我尤其被关于“活态文化”的部分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技艺、习俗,甚至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生活方式,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意义。书中列举的案例非常丰富,从世界闻名的世界遗产,到地方性的小众文化,都得到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资产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例如,书中对某个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详细介绍,不仅描述了制作过程的精巧,还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社群关系、经济模式和代际传承的挑战,让我深切感受到,文化资产并非静止的,而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动态的活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艺术略有涉猎的读者,《文化资产概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所熟知的一些领域。我一直以为我对文化遗产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我所见的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在书中对文化资产的分类、评估标准以及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关于表演、音乐或者口头传统,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群体认同的体现。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之付出的努力。这让我对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每一个文化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