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程路:中西文化的体验与思考1963-2003

双程路:中西文化的体验与思考1963-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交流
  • 文化比较
  • 个人经历
  • 时代反思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留学生
  • 海外生活
  • 文化认同
  • 思想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古兆申访谈实录。古兆申(古苍梧)为香港着名作家、文化工作者,着有诗集《铜莲》、随笔散文《备忘录》、《祖父的大宅》、评论集《一木一石》、《今生此时今世此地》、《书写戏梦》,与余丹合作翻译注解《崑曲演唱理论丛书》。

  自2002年开始香港文化人口述历史工程,作者卢玮銮展开了一段不可回头的长路──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进入许多香港文化人的人生旅途,让他更理解身处香港这个「奇异」空间的知识份子,如何艰难寻路,尽一己之力,发声发热。古兆申的访谈,显示了跨越香港,远触欧美,回顾海崃两岸的不同视野,怎样磨练一个香港文化人的心神,从多元而多变的抉择中,信念始终不移,坚定了曲折的道路。

  双程路,有来有往,有东有西,各种文化差异,要汲取,要认同,面对审美、政治、文化的殊异,未免有激动、喜悦、徬徨。经过几十年的奔波,无数冲击,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终于回归中国优雅文化。这其实是他的一贯性向,调适了青中年时候的一切乍惊乍喜的翻腾,回环曲折后,遂重投纯化的中国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读者会在本书里,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复杂变化,同时,又对中国文化之情的不离不弃 。在香港,这块「奇异」的地方,作为多作反省的知识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识的认同。

─小思

  谈到久矣不见的老朋友古苍梧,自不然勾起对这位温文儒雅却又嫉恶如仇的诗人、崑曲爱好及推广者的怀念之情。放下电话后,旋即找出苍梧的作品来读,古苍梧的作品非但引古证今、说理证明,还洞彻玄微、勾勒要旨,以说其亦不胜向往,且也足以体认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

─戴天

作者简介

卢玮銮(小思)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着有《香港故事》、《路上谈》、《承教小记》、《人间清月》、《彤云笺》、《夜读闪念》、《香港家书》等。

熊志琴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兼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名誉副研究员,参与「口述历史:香港文学及文化」、「《新生晚报》副刊研究」等研究计划,与卢玮銮合编《文学与影像比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

双程路怎样走?

  六十年代就认识了青年的古兆申。尽管熟,合作机会也不少,仍对他有太多不理解。只觉时代不同,他思想变化也多样。例如对于他由美国回来前后的意识型态转变,长生活于香港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在《盘古》的态度变化,我有点跟不上。他和温健骝办《文学与美术》、《文美》,走的路,许多我不能认同。他去巴黎,我取笑他是另类浪漫主义。在台湾解严前,他为台湾编《汉声》,到内地採风取料,我说两岸沟通,就靠你们搞民俗艺术先行了。八十年代,与戴天、黄继持、郑树森等好友,办《八方》,正不迟不早接上内地开窗迎风的时代,做好文化交流、中介平台的本份。过一阵子,他又一头栽进茶文化、崑曲中,入迷得一生一世,使我这个只在外围闲荡的人,难以妥贴接近。但通过这次访谈,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幅让人了解的古氏路线图来。

  从一个人的发展路线图看,我察悟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更不宜把它看成标榜个人的成果。而是体认出香港这块土地,长久以来,无意间培育了人的内心自由。「内心自由」一词,我是从殷海光先生的〈自由的伦理基础〉一文中借来。殷先生奖自由的理论太丰富,我只借用或该说截取其中一小段:「内心自由,我叫做开放心灵的自由,同意于心灵不作囚徒的自由……一个人想要他的身体不作囚徒浅而易行,想要他的心灵不作囚徒则非有超越他的时代和环境的才识及训练不可,……一定得做许多聪明的反思。」香港,在殖民地时代,管治者对文化发展,是採取半明半暗、自生自灭的「放任」政策,没有强硬制约的外在规范,逼得非人人遵从不可。正因如此,只要有个人理想、有文化发展理念的人,总可以「自由」接受不同思想,向不同道路走去。众多文化人访谈中,这种随个人理念发展的文化气氛,十分显明,令香港文化路线颇为驳杂。正因如此,几乎人人有幅自己的路线图,有的从一而终,有的变化多端,拼图识世态,十分可观。

  古兆申的路线图,显示了他的思路曲折多变却又从一而终。这样说并没有矛盾。四十多年来,他以敏感思维,就即内心自由游走于各种文化理念中,不懈的寻路,不断的反思,不避自我调整。双程路,有来有往,有东有西,各种文化差异,要汲取,要认同,面对审美、政治、文化的殊异,未免有激动、喜悦、徬徨。经过几十年的奔波,无数冲击,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终于回归中国的雅文化。这其实是他的一惯性向,调适了青中年时候的一切乍惊乍喜的翻腾,回环曲折后,遂重投纯化的中国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读者会在本书里。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复杂变化,同时,又对中国文化知情的不离不弃。在香港,这块「奇异」的地方,作为多作反省的知识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识的认同。

  由于把十六万字的访谈文字稿加以撮录,章节间容或偶有重叠跳接的部分,细意读来,问题不大。此书特别处,註释文字较多,为的是以核实详註来补充口述时的史料不足,有了这些註释,这双程路,也非古兆申一个人的故事了,善读者自会在当中寻出更多路线图,我想古兆申不会介意的。

卢玮銮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