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论语学:韩日篇

东亚论语学:韩日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儒学
  • 论语
  • 韩日
  • 文化比较
  • 思想史
  • 东亚文化圈
  • 韩国
  • 日本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论文选自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在2007与2008年所举办「东亚论语学」研讨会。本书的内容不但有助于开拓东亚《论语》学的视野,也能彰显《论语》这部经典在东亚儒学中的枢纽地位。

作者简介

张崑将

  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1998)、博士(2002)。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以及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暨发展学系副教授。着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2004)、《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学思想的特质:神道、徂徕学与阳明学》(2007)等书。

东亚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近现代东亚的“论语学”与文化重塑 本书聚焦于一个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历史领域:东亚近现代转型期中,“论语学”这一独特的知识实践如何与本土思想传统、西方思潮以及民族国家的建构深度交织,并最终形塑了区域性的现代性面貌。 本书将通过对日本和韩国(朝鲜半岛)两个关键案例的深入考察,揭示在传统儒学面临全面挑战的背景下,经典文本《论语》如何被重新阐释、挪用、批判乃至最终“去神圣化”或“再世俗化”的过程。 我们关注的并非《论语》本身的历史,而是近现代知识分子、教育体系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如何“运用”和“对待”《论语》。本书的重点在于比较性地梳理和剖析这两个地理文化相近但政治命运迥异的区域,在面对“如何对待古代智慧”这一时代课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与产生的差异性后果。 第一部分:知识的断裂与继承的困境——明治维新与朝鲜王朝的黄昏 本部分将设定历史背景,考察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东亚社会内部发生的剧烈变革对传统儒学知识体系构成的根本性冲击。 一、明治维新的“论语”困境与国家化改造: 日本的“脱亚入欧”战略,要求知识精英对传统思想进行彻底的“净化”与“重组”。本书将详细分析明治初期,官方试图将《论语》纳入“国民道德”体系的初期努力。这种努力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复杂的政治工程:一方面,必须利用《论语》中关于忠君、孝道的元素来巩固天皇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对自由、人权的阻碍。 我们将深入探讨“伦理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如何将朱熹的理学框架系统性地拆解,并尝试用德国伦理学(如康德主义或新康德主义)的结构来重塑“论语精神”。重点分析教育敕语的颁布前后,教科书中对《论语》引文的选择性使用和语境的置换,揭示从“经学”到“德育科学”的转向如何使得《论语》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辩论场域。我们还会考察那些反对官方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从《论语》中挖掘出批判性的、反威权的元素,作为对抗军国主义抬头时期的思想资源。 二、朝鲜王朝末期的救亡与“论语”的边缘化: 与日本的内生性改革不同,朝鲜半岛的困境更显外部压力下的被迫转型。本书将考察朝鲜王朝末期,面对列强环伺,士大夫阶层内部围绕“卫正思乱”与“开化”展开的激烈辩论。 在这里,《论语》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中心,而成了“落后”的象征之一。我们考察东文学运动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以“国文”为载体,重新阐释(或批判性地挪用)儒家经典,以期激发民族认同。重点在于分析韩儒们如何应对西方科学、民主概念的冲击,以及他们尝试在《论语》中寻找“现代性种子”的失败或成功尝试。我们将比较研究在殖民时期,朝鲜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论语》文本的“地方化”解释,来对抗日本殖民政权强加的文化规范,以此作为抵抗意识的隐秘载体。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冲突与“论语学”的转向——教育、思想与国民构建 本部分将考察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固化的背景下,“论语学”在两国学术界和大众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一、日本的“论语复兴”与学术的专业化: 在战前及战后重建时期,日本学术界对《论语》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分流。首先,战前,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出现了大规模的“原典研究”热潮,但这种研究往往带有强烈的“国体论”色彩。本书将追踪如井上哲次郎、西田几多郎等哲学家的思想脉络,分析他们如何将孔子思想纳入新体系,并试图建立一套超越西方哲学的“东洋哲学”。 其次,战后,随着民主化进程和大学研究的专业化,对《论语》的研究转向了更精细的文献考据、语源学分析和跨文化比较。我们将探讨日本学者如何借鉴西方汉学(Sinology)的方法论,对《论语》文本进行“去意识形态化”的还原工作,关注其在古典学、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重塑。 二、韩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与南北分野: 朝鲜半岛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它不仅要面对现代化的挑战,还要应对国家分裂带来的意识形态对立。 在南韩,战后的“论语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日据时期的部分学术遗产,另一方面则试图建立摆脱日本诠释的“自主的韩国儒学”。重点分析战后韩国思想界如何将《论语》视为“民族精神的源泉”,在经济腾飞的口号下,重新强调“信义”与“勤勉”。我们还会考察1970年代“新村学派”等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尝试,他们试图将《论语》转化为一种具有社会正义意义的思想资源,挑战既有的威权结构。 在北韩,则体现了更为彻底的“去儒家化”运动,将孔子学说定性为“封建残余”。本书将分析平壤方面如何彻底地将《论语》从教育体系中剔除,或将其扭曲为批判封建统治的“反面教材”,并探讨这种“绝缘”策略对朝鲜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 结论:东亚“论语学”的现代遗产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进行总结性的比较分析。我们将探讨《论语》在近现代东亚的命运,反映了三种不同的现代性模式: 1. 日本的“结构化挪用”: 成功地将经典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框架,随后通过学术专业化将其“去政治化”,最终确立了其在古典学中的地位。 2. 韩国的“抵抗性继承与分裂”: 在外来压迫和内部对立中,经典不断被用作抵抗的工具,导致其解释体系长期处于紧张和多义状态。 3. 知识的“去神圣化”进程: 无论路径如何,东亚知识界最终都完成了对《论语》的“去神圣化”,使其从生活的绝对准则降格为可供研究、批判和借鉴的历史文本。 本书旨在为理解东亚知识史、教育史以及现代民族主义的构建提供一个全新的、以文本实践为中心的视角,揭示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儒家文化圈内部,现代性是如何通过对经典的不同处理方式,开辟出多样的历史航道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黄俊杰 i
导论 张崑将 v

【朝鲜论语学】

1.金仁存之《论语新义》考── 北宋「新学」对高丽中期儒学的影响 郑墡谟 3
2.朝鲜时代朱子学派与实学派对《论语》的解释 李昤昊 41
3.退溪的论语翻译学与解释学 李昤昊 75
4.朝鲜时代经书解释与崔象龙之《论语》解释 崔钖起 99
5.朝鲜阳明学派的《论语》解释──以霞谷郑齐斗的《论语说》为中心 金容载 151
6.丁茶山《论语》诠释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论意义 蔡振丰 179
7.《论语》诠释的两种类型──以朱子与丁若镛的诠释为例 蔡振丰 217

【日本论语学】

8.中江藤树解释《论语》之方法及其意义 高桥文博 253
9.荻生徂徕之《论语征》及其后之《论语》注释 中村春作 279
10.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in Tokugawa Japan: The Case of It Jinsai and Ogy Sorai John A. Tucker 313
11.伊藤东涯之《论语》研究 土田健次郎 361
12.铃木□的《论语解释》田尻祐一郎 383
13.龟井南冥的《论语》观 □本雅史 393
14.江户日本儒礼实践中的《论语》 田世民 415
15.片山兼山《论语一贯》的解释特色 张崑将 435

附录:韩国《论语》註释书的汇集和数位化 李昤昊 479

人名索引 485
名词索引 4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者。对于任何对东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它都应该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我猜测,作者在语言上会力求通俗易懂,即便涉及复杂的学术概念,也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进行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论语在韩日两国传播的精彩故事。它可能会揭示出,在看似遥远的东方国度,孔子的思想如何跨越时空,成为塑造其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有趣的“韩日论语学”现象,比如某个历史人物是如何通过论语来指导其人生,或者某个独特的社会习俗是如何受到论语思想的影响。这样的细节,能够让论语的智慧变得更加鲜活,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能激发我们对跨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承的兴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标题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东亚论语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而“韩日篇”更是点出了其研究的重点和地域特色。我推测,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韩日两国关于论语的研究成果,而是会尝试构建一个关于东亚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并重点剖析在这一过程中,韩国和日本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论语的接受程度、解读方式、学术传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化儒学思想。作者会不会在书中对比分析韩国与日本在吸收论语时的不同侧重点?例如,韩国是否更侧重于其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而日本则可能更关注其政治哲学和社会治理的启示?这种深度的比较研究,相信能够引发我们对论语普适性与特殊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生命力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的是素雅的宣纸质感,点缀着水墨晕染的祥云纹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书脊部分烫金的“东亚论语学:韩日篇”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显得尤为珍贵。内页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人带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装订牢固,开合自如,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附带的那个丝绸书签,上面绣着精致的梅花图案,既实用又增添了一份文人雅趣。这本书的包装也十分用心,厚实的纸板箱加上内部的泡沫填充,确保了它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份厚重的知识与文化。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上,就已经为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

这真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研究力作!作者在论语学的领域里,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特别是韩日两国的学术传统,这种视角本身就极具开创性。我一直对论语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及其演变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考据,更深入地探讨了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论语是如何被理解、被诠释、被活用的。我猜想,书中一定详细阐述了韩国和日本在接受论语过程中,是如何融合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论语学派,以及这些学派之间可能存在的对话与张力。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东亚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又能够在微观细节上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这需要何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学者、重要文献以及思想流派的精彩梳理,相信这会为我理解论语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提出的“韩日篇”这一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论语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国本土,即便涉及东亚,也多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性的比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我设想,作者必定对韩国和日本的儒学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两者在论语理解和阐释上的异同。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韩国的朱子学如何受到论语的影响,又如何发展出独特的解释体系;也会探讨日本的阳明学或国学在面对论语时,所展现出的别样风貌。这种跨国界的学术对话,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论语本身的认识,更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是如何产生碰撞、融合与创新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文献分析和思想史的梳理,展现这种“韩日篇”论语学研究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为我们理解东亚文化圈的互动所提供的宝贵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