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论语学:韩日篇

东亚论语学:韩日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儒学
  • 论语
  • 韩日
  • 文化比较
  • 思想史
  • 东亚文化圈
  • 韩国
  • 日本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论文选自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在2007与2008年所举办「东亚论语学」研讨会。本书的内容不但有助于开拓东亚《论语》学的视野,也能彰显《论语》这部经典在东亚儒学中的枢纽地位。

作者简介

张崑将

  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1998)、博士(2002)。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以及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暨发展学系副教授。着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2004)、《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学思想的特质:神道、徂徕学与阳明学》(2007)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黄俊杰 i
导论 张崑将 v

【朝鲜论语学】

1.金仁存之《论语新义》考── 北宋「新学」对高丽中期儒学的影响 郑墡谟 3
2.朝鲜时代朱子学派与实学派对《论语》的解释 李昤昊 41
3.退溪的论语翻译学与解释学 李昤昊 75
4.朝鲜时代经书解释与崔象龙之《论语》解释 崔钖起 99
5.朝鲜阳明学派的《论语》解释──以霞谷郑齐斗的《论语说》为中心 金容载 151
6.丁茶山《论语》诠释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论意义 蔡振丰 179
7.《论语》诠释的两种类型──以朱子与丁若镛的诠释为例 蔡振丰 217

【日本论语学】

8.中江藤树解释《论语》之方法及其意义 高桥文博 253
9.荻生徂徕之《论语征》及其后之《论语》注释 中村春作 279
10.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in Tokugawa Japan: The Case of It Jinsai and Ogy Sorai John A. Tucker 313
11.伊藤东涯之《论语》研究 土田健次郎 361
12.铃木□的《论语解释》田尻祐一郎 383
13.龟井南冥的《论语》观 □本雅史 393
14.江户日本儒礼实践中的《论语》 田世民 415
15.片山兼山《论语一贯》的解释特色 张崑将 435

附录:韩国《论语》註释书的汇集和数位化 李昤昊 479

人名索引 485
名词索引 4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真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研究力作!作者在论语学的领域里,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特别是韩日两国的学术传统,这种视角本身就极具开创性。我一直对论语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及其演变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考据,更深入地探讨了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论语是如何被理解、被诠释、被活用的。我猜想,书中一定详细阐述了韩国和日本在接受论语过程中,是如何融合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论语学派,以及这些学派之间可能存在的对话与张力。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东亚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又能够在微观细节上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这需要何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学者、重要文献以及思想流派的精彩梳理,相信这会为我理解论语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标题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东亚论语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而“韩日篇”更是点出了其研究的重点和地域特色。我推测,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韩日两国关于论语的研究成果,而是会尝试构建一个关于东亚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并重点剖析在这一过程中,韩国和日本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论语的接受程度、解读方式、学术传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化儒学思想。作者会不会在书中对比分析韩国与日本在吸收论语时的不同侧重点?例如,韩国是否更侧重于其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而日本则可能更关注其政治哲学和社会治理的启示?这种深度的比较研究,相信能够引发我们对论语普适性与特殊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生命力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者。对于任何对东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它都应该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我猜测,作者在语言上会力求通俗易懂,即便涉及复杂的学术概念,也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进行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论语在韩日两国传播的精彩故事。它可能会揭示出,在看似遥远的东方国度,孔子的思想如何跨越时空,成为塑造其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有趣的“韩日论语学”现象,比如某个历史人物是如何通过论语来指导其人生,或者某个独特的社会习俗是如何受到论语思想的影响。这样的细节,能够让论语的智慧变得更加鲜活,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能激发我们对跨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承的兴趣。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提出的“韩日篇”这一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论语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国本土,即便涉及东亚,也多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性的比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我设想,作者必定对韩国和日本的儒学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两者在论语理解和阐释上的异同。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韩国的朱子学如何受到论语的影响,又如何发展出独特的解释体系;也会探讨日本的阳明学或国学在面对论语时,所展现出的别样风貌。这种跨国界的学术对话,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论语本身的认识,更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是如何产生碰撞、融合与创新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文献分析和思想史的梳理,展现这种“韩日篇”论语学研究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为我们理解东亚文化圈的互动所提供的宝贵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的是素雅的宣纸质感,点缀着水墨晕染的祥云纹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书脊部分烫金的“东亚论语学:韩日篇”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显得尤为珍贵。内页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人带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装订牢固,开合自如,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附带的那个丝绸书签,上面绣着精致的梅花图案,既实用又增添了一份文人雅趣。这本书的包装也十分用心,厚实的纸板箱加上内部的泡沫填充,确保了它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份厚重的知识与文化。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上,就已经为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