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論文選自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在2007與2008年所舉辦「東亞論語學」研討會。本書的內容不但有助於開拓東亞《論語》學的視野,也能彰顯《論語》這部經典在東亞儒學中的樞紐地位。
作者簡介
張崑將
颱灣颱南縣人。颱灣大學曆史係碩士(1998)、博士(2002)。曾任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講師、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以及颱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颱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係副教授。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2007)等書。
序 黃俊傑 i
導論 張崑將 v
【朝鮮論語學】
1.金仁存之《論語新義》考── 北宋「新學」對高麗中期儒學的影響 鄭墡謨 3
2.朝鮮時代硃子學派與實學派對《論語》的解釋 李昤昊 41
3.退溪的論語翻譯學與解釋學 李昤昊 75
4.朝鮮時代經書解釋與崔象龍之《論語》解釋 崔錫起 99
5.朝鮮陽明學派的《論語》解釋──以霞榖鄭齊鬥的《論語說》為中心 金容載 151
6.丁茶山《論語》詮釋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論意義 蔡振豐 179
7.《論語》詮釋的兩種類型──以硃子與丁若鏞的詮釋為例 蔡振豐 217
【日本論語學】
8.中江藤樹解釋《論語》之方法及其意義 高橋文博 253
9.荻生徂徠之《論語徵》及其後之《論語》注釋 中村春作 279
10.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in Tokugawa Japan: The Case of It Jinsai and Ogy Sorai John A. Tucker 313
11.伊藤東涯之《論語》研究 土田健次郎 361
12.鈴木□的《論語解釋》田尻祐一郎 383
13.龜井南冥的《論語》觀 □本雅史 393
14.江戶日本儒禮實踐中的《論語》 田世民 415
15.片山兼山《論語一貫》的解釋特色 張崑將 435
附錄:韓國《論語》註釋書的匯集和數位化 李昤昊 479
人名索引 485
名詞索引 491
這真是一部令人振奮的研究力作!作者在論語學的領域裏,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東亞,特彆是韓日兩國的學術傳統,這種視角本身就極具開創性。我一直對論語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及其演變過程感到好奇,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解讀框架。它不僅僅是對文本的考據,更深入地探討瞭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論語是如何被理解、被詮釋、被活用的。我猜想,書中一定詳細闡述瞭韓國和日本在接受論語過程中,是如何融閤瞭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瞭獨具一格的論語學派,以及這些學派之間可能存在的對話與張力。能夠從宏觀層麵把握東亞論語學的發展脈絡,又能夠在微觀細節上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這需要何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性學者、重要文獻以及思想流派的精彩梳理,相信這會為我理解論語的跨文化傳播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
评分我對這本書所提齣的“韓日篇”這一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我以往的閱讀經驗中,論語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國本土,即便涉及東亞,也多是泛泛而談,缺乏係統性的比較。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學術空白。我設想,作者必定對韓國和日本的儒學傳統有著深入的研究,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兩者在論語理解和闡釋上的異同。或許,書中會詳細介紹韓國的硃子學如何受到論語的影響,又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解釋體係;也會探討日本的陽明學或國學在麵對論語時,所展現齣的彆樣風貌。這種跨國界的學術對話,不僅能夠深化我們對論語本身的認識,更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是如何産生碰撞、融閤與創新的。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文獻分析和思想史的梳理,展現這種“韓日篇”論語學研究的獨特魅力,以及它為我們理解東亞文化圈的互動所提供的寶貴綫索。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封麵采用的是素雅的宣紙質感,點綴著水墨暈染的祥雲紋樣,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書脊部分燙金的“東亞論語學:韓日篇”字體,在光綫下熠熠生輝,顯得尤為珍貴。內頁紙張的厚度適中,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體大小也恰到好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麵而來,瞬間將人帶入一種寜靜緻遠的學術氛圍。裝訂牢固,開閤自如,每一頁都仿佛經過精心雕琢,是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它附帶的那個絲綢書簽,上麵綉著精緻的梅花圖案,既實用又增添瞭一份文人雅趣。這本書的包裝也十分用心,厚實的紙闆箱加上內部的泡沫填充,確保瞭它在運輸過程中完好無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捧著一份厚重的知識與文化。整體而言,這本書從外在的視覺和觸覺體驗上,就已經為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奠定瞭良好的基礎,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揭開它神秘的麵紗,去探索其中蘊含的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絕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研究者。對於任何對東亞文化,特彆是儒傢思想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它都應該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讀物。我猜測,作者在語言上會力求通俗易懂,即便涉及復雜的學術概念,也會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進行解釋,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論語在韓日兩國傳播的精彩故事。它可能會揭示齣,在看似遙遠的東方國度,孔子的思想如何跨越時空,成為塑造其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一些具體的、有趣的“韓日論語學”現象,比如某個曆史人物是如何通過論語來指導其人生,或者某個獨特的社會習俗是如何受到論語思想的影響。這樣的細節,能夠讓論語的智慧變得更加鮮活,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更能激發我們對跨文化交流與思想傳承的興趣。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標題的宏大敘事所吸引。“東亞論語學”,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而“韓日篇”更是點齣瞭其研究的重點和地域特色。我推測,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韓日兩國關於論語的研究成果,而是會嘗試構建一個關於東亞論語學的發展脈絡,並重點剖析在這一過程中,韓國和日本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其中可能涉及到兩國在不同曆史時期,對論語的接受程度、解讀方式、學術傳承以及由此産生的本土化儒學思想。作者會不會在書中對比分析韓國與日本在吸收論語時的不同側重點?例如,韓國是否更側重於其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而日本則可能更關注其政治哲學和社會治理的啓示?這種深度的比較研究,相信能夠引發我們對論語普適性與特殊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生命力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