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阿美嘻哈》的人类学家futuru,
在以纪录片保存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外,
也以文字记录他与都兰的结缘故事,
以及阿美族人如何恣意地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
协调出创造力与活力。
一个误打误撞闯入都兰阿美族生活圈的客家年轻人,他有个阿美族的名字叫Futuru,字面上的意思是「睪丸」,引伸的意思是「真正的男人」。
这个真正的男人,和他的一群都兰兄弟们,在都兰感受变动中的「兰调节奏」,经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年祭的海祭活动中下海,却被水母电得遍体鳞伤;第一次硬撑着跳完举花伞插番刀的kulakur舞后,脚抽筋;第一次拿鱼叉刺鱼,却只叉到一只有刺的小河豚……
虽然出糗不断,却在汗水与泪水中茁壮,在石堆满佈中努力冒出新芽。
我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书写这个真实故事,希望能让读者像读一本小说般地,透过轻松的阅读,理解都兰阿美族人生活的部分面向。对于我来说,人类学,不仅仅是一门探索人类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问,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透过这些文字的描述,希望读者能够获得一些关于阿美族社会与文化的知识之外,也随着我的眼睛与感受,一同领略这个以石堆命名的阿美族聚落中马嘎巴嗨(阿美语中的漂亮、美丽、亮丽之意)的人、事、物。
—— 蔡政良
本书特色
◎强烈的故事性,与幽默的笔法,让都兰阿美族人的年龄阶层传统,
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般亲切。
◎看见都兰在流行图腾之外的活力与生命力。
◎一群男人之间,充满汗水与泪水的故事。
作者简介
蔡政良(Futuru)
1971年生,个人认同流动于新竹客家人与台东阿美人之间,生活方式如同在写作一般,一连串的逗号、顿号、惊叹号与问号勾连起他的文章。
喜欢旅行、电影、阅读与各种户外活动,兴致来时也喜欢作菜。带着点放荡不羁的形象与行事风格,许多朋友皆称其为疯子。
曾为河左岸剧团成员与科学园区半导体公司训练副理,现为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以及民族志影片工作者。纪录片作品包含《回来是土地肥沃的开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等,目前正在拍摄《从新几内亚到台北》纪录片。
推荐序 真正男人Futuru的成长记录∕胡台丽
自 序 马嘎巴嗨的石堆
1.脸上挂着得意的微笑出发
2.初见都兰
3.天真的计画
4.听故事的疯狂旅程
5.拉千禧序曲
6.拉中桥独立了
7.我是摄影组的
8.新的「部落的美丽」诞生
9.在石头堆中发芽
后记
附件一 都兰部落简介
附件二 拉中桥大事记(1992?2008)
《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记录,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虔诚,走进了“都兰兄弟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在“石堆”的背景下,更显得格外地触动人心。我想象着,在那片被自然条件所塑造的土地上,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发芽”过程。这种“发芽”,不仅仅是对物质条件的适应,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与创造。书中关于“都兰兄弟们”的描绘,我想绝非流于表面的风土人情展示,而更侧重于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逻辑、他们的价值体系、他们与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表达。作者作为人类学家,他的角色不再是冰冷客观的观察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局内人”,与“兄弟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这种融入式的研究方法,注定会带来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叙事,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会仅仅获得一些关于“都兰”的知识,更会获得一种对生命、对社群、对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在看似平凡甚至贫瘠之地,却能绽放出独特生命力的人事物充满兴趣。想象一下,在“石堆”这个意象中,人类学者的探索如同在坚硬的岩石缝隙中寻找一丝生命的痕迹,这种韧性和执着本身就极具戏剧性。而“发芽”则预示着新生、希望和成长的可能,这与人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挖掘不谋而合。更何况,后面紧跟着的“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立刻将我拉入一个充满温情和社群感的叙事空间。我猜想,这本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论著,而是饱含着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经历,通过与“都兰兄弟们”的互动,展现人类学研究如何与个体生命、社群文化发生真实的连接。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描绘出,在这片特殊的“石堆”之地,人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思考、传承,以及作者作为人类学家,是如何在观察、理解、参与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芽”之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土壤,以及在其中扎根生长的人们。
评分《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个关于生命力和文化韧性的故事。我被“石堆”这个词汇所吸引,它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在贫瘠、严酷的环境中,生命如何努力地寻求生存的空间,如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发芽”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动词,它暗示着不仅仅是自然的生长,更是一种精神的复苏和文化的延续。作者作为一位人类学家,进入到“都兰兄弟们”的生活之中,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我猜想,这并非是一部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份充满温度和情感的记录。作者如何与这些“兄弟们”建立联系?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和阐释他们的文化?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个体生命在社群中的挣扎与成长,对集体记忆的维系,以及对生存智慧的传承的细致描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现代社会过度物质化和个性化倾向的视角,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看似简朴甚至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社群凝聚力和文化活力的宝贵之处。
评分读罢《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脑海中涌现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而是如潮水般奔涌而出的画面和感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被作者细腻而充满力量的笔触所裹挟。书中所描绘的“石堆”,与其说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的隐喻——在资源的匮乏、环境的严酷下,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而“发芽”则为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它不仅仅是植物的生长,更是文化的延续,是精神的传承,是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创造价值的独特方式。作者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到“都兰兄弟们”的生活肌理之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平等对话,用心倾听。我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困境,他们对土地的眷恋,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朴素而深厚的情谊。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和“进步”,是否常常忽略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中依然绽放生命之花的生活智慧?作者的叙述,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也让我重新审视自身与所处世界的联系。
评分我对于《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我和我的那些都兰兄弟们》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充满诗意的书名所构建出的意境。“石堆”代表着艰辛,代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生存挑战,而“发芽”则描绘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崛起。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起点。而“人类学家”这个身份,又为故事注入了理性的探索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猜测,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被“石堆”所环绕的社群,观察在那里生生不息的人们。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如何维系彼此的情感纽带,又如何在代际传承中,将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传递下去。“都兰兄弟们”这个称谓,更是增添了一层亲切感和归属感,仿佛作者将自己也视作这个群体的一员,用一种平等、真诚的视角去记录和讲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人类学家如何在与这些“兄弟们”的互动中,不仅完成了学术上的田野调查,更收获了个人成长上的启迪。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地域文化的探索,更可能是一次关于人类韧性、社群力量以及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