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迪厄社会学作品的奠基之作,也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经典之一。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堪称法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横跨社会学与人类学,其着作所发挥的影响则遍及整个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史学等。他有扎实的田野研究经验,也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洞察力的理论概念。
布赫迪厄思想的焦点则指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亦即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并试图超越这些对立。在学术的场域里,他除了着作等身以外,也发起创立知名的欧洲社会学中心,乃至于在学术场域以外,也极为关心弱势族群,并积极参与反全球化运动。
诚如本书英译本译者(Richard Nice)所说,《实作理论纲要》是布赫迪厄社会学作品的奠基之作。实际上,这本书也充分体现前述的思想特性,它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经典之一,也结合了布赫迪厄在阿尔及利亚的田野工作与他对实作理论的创见,其焦点更是在于超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矛盾对立。乃至于这本书也是对学术研究活动的反省,因此不仅是一本学术着作,也是一个深具反省力的学者以其实作活动指向他自身、彻底贯彻自己思想的具体展现。
延续本书的成果,布赫迪厄逐步具体化自己的实作理论,写就《实践感》、《实践理性》等书,也继续发展他对学术活动的反思,相关着作还有《人:学术者》、《巴斯卡沉思录》等书。
在《实作理论纲要》一书中,布赫迪厄提出了习性(habitus)概念,来描绘社会文化的结构因素如何刻画在行动者的身体中,但又以一种非机械、决定论的方式,展现为多样的、具创造性的言行实作。借此,他结合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说明了客观结构如何内化为行动者内在的秉性系统,并外化为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实作。这样的见解为布赫迪厄后来所发展的生成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
此外,布赫迪厄的象征资本概念,不仅点出象征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资本以外,别开生面地深化了我们对权力、不平等,乃至于这些权力关系的复制与延续等的理解,也开启了他随后在《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等书中,继续探讨关于阶级关系如何自我再制。
本书的中译本是根据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英文版所翻译,但布赫迪厄本人却也在英译过程中参与了本书的修订。换言之,英译本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原典,甚至更能够反映出布赫迪厄的思想转变。
作者简介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曾任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欧洲社会学中心的指导教授,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探索》,创立出版社「以行动为由」(Raisons d’agir Editions)等,活跃于法国学术文化界,一直到2002年过世为止。
布赫迪厄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更是一位投身新自由主义的知名公共知识分子。他写作不辍,出版过37本书,撰写约四百篇范围涵盖社会人文科学的文章,其中更有许多本着作,例如《再生产》(1970)、《实作理论纲要》(1972)、《秀异》(1979)、《人:学术者》(1984)、《艺术的法则》(1992),以及《巴斯卡沉思》(1997)等,已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宋伟航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硕士。曾任编辑(两年半),兼任翻译十年(大二起),专任翻译十二年。译作有《我的动物天堂》、《补缀的星球》、《人类大世纪》、《数位麦克鲁汉》、《放客企业》、《一六八八》、《语言的死亡》、《办公室求生文告》、《有关品味》、《自己的房间》、《重拾山居岁月》、《灵魂考》、《黄色歌曲》、《死亡传唤》、《酷男的异想世界》、《阅读日志》、《谋杀理性批判》、《午夜知音》、《奇宾鬼剧场:坎特维尔幽灵》、《奇宾鬼剧场:坎特维尔幽灵》、《无辜之人:小镇冤案纪实》、《温柔酒吧》、《一袋白骨》、《秃鹰律师》和《迷》等。
我是一名对社会学和哲学交叉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实作理论纲要(全新翻译修订)》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实作》二字,让我看到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潜力,而“理论纲要”则暗示了它可能对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框架性的梳理。《全新翻译修订》更是让我期待,这或许意味着对一些过时的观念进行了更新,对一些生涩的表达进行了优化,能够以更符合当代语境的方式呈现。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定义“实作”?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所探讨的“纲要”具体涵盖哪些内容?它是否能为我理解当今社会的复杂性提供新的工具和思路?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洞察力的理论世界,并从中汲取力量,去观察、去理解、去分析我所处的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从业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当我了解到《实作理论纲要(全新翻译修订)》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实作”的理念所吸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困境,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瓶颈。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僵局。它是否能为我们分析教育现象提供新的视角?是否能引导我们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行动研究”或“反思性实践”的内容,因为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领域。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实操指南”,我拭目以待。
评分对于《实作理论纲要(全新翻译修订)》,我最看重的是它“全新翻译修订”的标签。我曾阅读过一些旧的翻译版本,总觉得在理解上存在一些障碍,特别是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有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次的修订版,我期望它能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更准确、更流畅的译文。我一直认为,好的翻译是连接读者与原著思想的桥梁,一个糟糕的翻译可能会让一部伟大的著作失色不少。我希望这次的修订能够更贴近作者的原意,让语言更加生动,更具穿透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深邃的理论。同时,“纲要”这个词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是一个框架性的、引领性的作品,它或许不会事无巨细地讲解每一个细节,但会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梳理和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套《实作理论纲要(全新翻译修订)》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实践性的理论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这类书籍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理论化,难以落地。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心里就燃起了希望。拿到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让人感觉这本书很有分量。翻开目录,更是惊喜连连,各个章节的标题都直击要害,似乎预示着将有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跨界融合”和“创新实践”的部分,不知道作者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案例相结合,为我们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论。这本书能否真正做到“实作”,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理论密码。
评分对于《实作理论纲要(全新翻译修订)》,我更关注的是它的“理论”内核。虽然名为“实作”,但我深知理论的根基有多么重要。我希望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堆砌,而是能够提供一套有深度、有逻辑的理论框架,能够解释现象背后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它能否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认知体系?是否能让我从更抽象的层面去理解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打开我的思想边界,让我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东西。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新范式,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如何做”的技巧。毕竟,真正的“实作”往往源于深刻的理论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