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熟番)村社受到外力冲击始于17世纪,尤其在清治时期(即17世纪末以来至19世纪末),其社会变迁之急速、社群互动之频繁,为前所未有。本书以文献纪录、游记、探险纪录等资料为主,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动关系;一则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间固有的互动网络,一则考察外力介入后不同村社如何在统治策略的操纵下,影响彼此的互动,并检视过去有关平埔社群组织松散、各自为政的部落(tribe)社会特质成说的适用性。
本书从地域史与族群关系史的观点,检讨平埔族群的人群组合原理暨外力对平埔社会关系的影响。除了借由清治下「社」的多重性质之釐清,了解平埔社群关系,勾勒平埔村社关系发展轨迹并釐清社群互动因素外,并以见于文献资料的平埔跨社群迁徙活动,呈现平埔族群的社会网络展现方式。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领域为核心,并视周遭人群为异文化的世界,随着17世纪中叶外力入殖,尤其在清廷边疆控制力的扩充,以及汉人优势社会的形成过程交互作用下,逐渐跨越单一的部落认同,发展出熟番集体意识;熟番我群(we group)与汉人、生番他者(otherness)之分逐渐成为对比。而随着平埔人群逐次成为台湾社会的少数族群,这一与汉人社会竞争失败的生活经验乃产生共同的行动基楚,并引发他们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园地的企图。由于这些部落内部的变化由来并非自发,而是与部落外部环境的发展因素相互作用,两者同时促使变化的最终实现。
换言之,就平埔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的发展过程而言,其现实生活的困境和复杂的历史经验,使得外在因素对内在变迁造成至为明显的影响。而19世纪的大迁徙活动,则是此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结果的具体呈现。
作者简介
洪丽完
台湾彰化人。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Division of Pacific and Asian History,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Studies the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访问学人。主要研究范围为清代台湾史;最初以区域开发、福客族群关系为研究重点,九○年代以来则专攻平埔族群史,并以地域社群、族群关系、平埔集体意识等为研究议题。此外,也试图展开台湾社会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作品有《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古文书研究与导读》(2002)、《台湾中部平埔族:沙辘社与岸里大社之研究》(1997)等,以及编着、研究论文等多篇。
序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平埔研究」之意义
第二节 熟番?平埔仔?平埔族?
第三节 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之研究
第二章 清代边疆统治
第一节 熟番人群性质
第二节 边疆统治基本方针
第三节 族群分化与民族相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汉人入殖与熟番生活领域之变动
第一节 汉人入垦活动与庄落成长
第二节 熟番生活领域之变动
第三节 「番社」泛称与族群势力变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熟番社会变迁与少数族群之形成
第一节 部落(tribe)社会经济生活风貌与变迁
第二节 部落(tribe)权力结构变
第三节 人口变迁与少数族群之形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熟番社群网络发展
第一节 清治下「社」之多重性质
第二节 社群网络与大小屯组织
第三节 熟番联合抗清与社群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大迁徙活动与平埔熟番集体意识之展现
第一节 「流番」移垦兰阳平原
第二节 中部熟番移居埔里盆地
第三节 熟番集体意识之展现方式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索引
坦白说,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1700-1900)》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标题里的“熟番”和“平埔族群”就足以说明其研究对象并非大众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更为细致、更具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探究。1700到1900年,两百年的历史跨度,对于任何一个族群来说,都意味着漫长而深刻的变革。而“社会网络”和“集体意识”这两个概念,更是直接指向了族群内部的结构性力量和精神内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衡量“社会网络”的,是依靠文献中零散的族谱、契约、诉讼记录?还是通过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历史(当然,1700-1900年的口述历史会有传承问题,但或许作者能找到一些间接的证据)?更让我好奇的是,“集体意识”这一抽象的概念,在历史文献中如何得以呈现?是体现在族群共同抵御外敌的事件中?还是在仪式、歌谣、传说中?书中是否能呈现出这种意识形态从何而来,又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演变?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案例分析非常感兴趣,比如某个特定社群在面对汉人压力时,是如何通过内部的社会网络进行协调和应对的?他们又是如何通过集体意识来维系族群的尊严和身份的?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角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原住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能动性。
评分《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1700-1900)》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到这是一本具有高度学术价值且极具吸引力的著作。1700年至1900年,这段历史时期恰好是台湾中部平埔族群面临巨大社会变迁的关键阶段,我一直希望能有深入的研究来揭示他们在这场变迁中的真实经历。“社会网络”这一概念,让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平埔族群内部是如何通过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维系社群的,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血缘、婚姻、经济互助,甚至是共同参与的仪式和祭典。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在面对外部社会经济压力时,它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集体意识”这个词,则触及到了族群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的传承以及共同体感的形成。我非常好奇,在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平埔族群的集体意识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又或者被坚守的。书中是否能够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甚至是族群仪式等多种形式的证据,来论证集体意识在族群延续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对具体族群案例的深入研究尤为期待,例如通过某个特定社群的兴衰,来折射出整个平埔族群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发展和族群关系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1700-1900)》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一个族群的历史,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叙述上,更需要深入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1700年至1900年,是台湾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特别是对于平埔族群而言,他们在此期间经历了与汉人社会的深度互动,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网络”这个概念,让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族群内部是如何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建起相互支持的体系的。这可能包括婚姻习俗、祭祀组织、经济合作,甚至是共同应对外部威胁的机制。而“集体意识”,则触及到了族群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以及共同体感的形成与维系。我很好奇,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外部压力下,平埔族群的集体意识是如何形成、巩固,甚至是在某些时期发生转折的。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献分析,揭示出这种集体意识在族群生存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关于族群内部的权力结构、社会分层以及文化适应策略等方面的讨论尤为期待,这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平埔族群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处境和不屈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1700-1900)》——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特别是原住民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深入的、细致的学术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这本书似乎正是我期待的那种。1700到1900年,这正是台湾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两百年,是清朝统治的确立,也是汉人移民大量涌入的时期。在这股洪流中,平埔族群经历了怎样的社会结构调整,他们的社群联系又是如何维系的?“社会网络”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族群内部复杂的亲属关系、经济往来、仪式活动,甚至是对外防御的联盟。而“集体意识”更是触及到了族群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以及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共同体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描绘出这些社会网络运作的细节,以及集体意识如何在变迁中得以维系或重塑。例如,在土地被逐渐侵占、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族群内部的互助机制是否能发挥作用?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祭祀活动来强化内部凝聚力,对抗外来的同化压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到宏观的群体认同,理解一个族群在历史洪流中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这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1700-1900)》——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历史的深度,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期待。1700年至1900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中部地区的平埔族群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剧烈变动的时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又如何维系自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标题中的“社会网络”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对族群内部的经济联系、亲属关系、仪式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是如何在外部压力下维持族群的凝聚力和互助功能的。而“集体意识”则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平埔族群是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信仰、历史记忆来构建起自我认同,并在面对汉人文化的冲击时,如何保持或调整这种集体意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引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例如清代官方档案、地方志、传教士的报告,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口述资料(如果可能的话),来佐证其观点。更吸引我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呈现出具体的族群案例,通过对某个特定族群在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网络的变化和集体意识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来展现出平埔族群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