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专书是「2006年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人物与地域研究」的会议成果,这个年度盛会的缘起是成立于2005年的「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当时由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中国南京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浙江大学历史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联合发起,希望对于亚洲地区的族群、经济、历史与文化等相关课题,透过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塑造族群、经济、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构筑学术交流平台与网络。这个联合论坛是一个跨地域、跨校园、实事求是的学术论坛,成员不以上述五校为限,将视议题需要与本联合论坛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甚至吸收日本、韩国、欧美等学校加入,使得本论坛能够成为亚太地区探讨族群、经济、历史与文化最具特色的学术论坛。本专书编辑分成三大部分:(1)台湾经验;(2)东南亚经验;(3)大陆经验。在上述经验下所挑选的论文都是经过匿名的学术审查,具有一定水准,在议题上也相当完整地表达出亚洲地区族群与文化的核心重点所在。
作者简介
江明修
现职:
国立中央大学特聘教授兼客家学院院长.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经历:
苗栗社区大学校长,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暨研究所主任,政治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创办主任
学历:
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哲学博士
研究:
研究方法论.非营利组织.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客家社区营造
丘昌泰
现职: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
经历:
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兼客家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2004/8 ~ 2007/7)
台北大学民意与选举研究中心主任(2001/8 ~ 2004/8)
学历:
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博士.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公共政策硕士.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统计学系
研究专长: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环保政策╱灾难与危机管理.地方政府.客家族群研究
第一篇 台湾经验
第01章 丘昌泰∕台湾客家的社团参与和族群认同
第02章 陈定铭∕客家桐花祭的政策视窗与政策企业家析探
第03章 俞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
第二篇 东南亚经验
第04章 黄贤强∕大时代与小移民:一个客籍家庭的两串故事
第05章 蔡志祥∕灵魂信仰、仪式行为与社群建构:以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广东暨汀州会馆为例
第06章 吴龙云∕槟城的平章会馆与1918年婚姻註册问题:事件与闽客籍势力的意义
第07章 沈仪婷∕客家人与英属马来亚的华族教育:华教斗士钟乐臣
第三篇 大陆经验
第08章 杨彦杰∕从祖先到神明:闽台「东峰公」崇拜之研究
第09章 钟晋兰∕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
第10章 谭伟伦∕赣西北铜鼓县的仪式专家之研究
第11章 罗勇、凌焰∕傩文化与乡村社会:以萍乡市上粟县东源乡小?傩庙和傩事活动为例
第12章 刘劲峰、魏丽霞∕传统视野下的乡村聚落空间:以甯都东龙?例
第13章 萧文评∕十二至十八世纪粤东梅潭河流域的族群与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中心
第14章 陈世松、刘义章∕剧烈社会变动下客家文化走向探讨:川、港都市客家文化消融轨迹的对比考察
第15章 谢重光∕陈元光平蛮开漳的历史真相及其对漳州福佬、?族两族群的深远影响
第16章 许怀林∕北宋清江刘氏「墨庄」与学术: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
第17章 王建周、黄震∕清代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
第18章 刘大可∕群体认同与符号:以客家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我一直认为,能够拓宽视野,带来全新思考的书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籍。而这套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许多我从未关注过的社会现象。他提出的观点,既有独到之处,又发人深省,常常能引发我对于一些习以为常事情的重新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有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思想的巨人进行对话,他的智慧和见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思维的盲区。它不仅让我对眼前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似乎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了,也更愿意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地域文化精髓的作品。这本书,从其宏大的主题和对细节的严谨考究来看,无疑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似乎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风俗习惯的描绘,都显得十分到位,仿佛亲历其境一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的详细介绍,比如某些古老的建筑风格,或是某种独特的农耕方法,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少见,能够通过文字得以重现,实属不易。书中引用的史料和参考文献,也表明了作者在研究上的严谨态度,这让我对书中的论述更加信服。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写成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绘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历史文化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易于理解。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这本书,或者说它所构建的那个世界,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迷雾中行走,每翻一页,迷雾就消散一分,露出更多引人入胜的细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张力,他善于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场景的渲染,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还是北方边塞的苍凉孤寂,都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更让我着迷的是,故事中那些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充满着力量与担当。我看着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下,或相遇,或分离,或携手前行,或独自承担,内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时候,我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揪心,有时候,又会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振奋。书中的一些对话,更是如同珠玑,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意,让人回味无穷。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我一直相信,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并且引发人内心的共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拨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经历怎样,都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我看到了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迷茫,他们的痛苦,但更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那些细腻的情感描绘,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无声的安慰,一句简单的话语,都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角色的经历而落泪,也会因为他们克服困难、最终找到幸福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故事,更是关于人性的探索,关于生命的力量。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从中汲取力量。我从中看到了坚持的意义,看到了爱的伟大,也看到了生命本身的美好。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带着复古质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上面印制的图案,据说是客家地区的某种传统纹饰,线条流畅而又充满力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内页纸张也选择了柔和的米白色,字体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插画,画面细腻,色彩饱满,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本身也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有些插画描绘的是客家山区的风光,云雾缭绕,层峦叠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还有些描绘的是客家人的生活场景,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在田间奔跑嬉戏,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这些视觉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此外,书籍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每一页都能够平铺展开,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经常需要翻阅查找资料的读者来说,真是太方便了。总而言之,从外观到内在的细节,这套书都展现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