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一场“文化风暴”牵扯出一场“告密风暴”,“告密风暴”又引发一场关于“告密文化”的大争论。“反革命”教授让人想起被停课又被教养的大学讲师,“80后”开始“造反”了,称校园告密也是公民的基本言论权。
从“蠢驴告密”,到“今天,你告密了吗?”﹔从有奖出卖同桌发财,到从娃娃抓起普及告密教育﹔从往事不可能如烟,到是否应该揭开“告密真相”创口……有关告密的故事,告密的教育,告密的历史,告密的文化,告密的讨论,无不带着强烈而浓重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告密:由眼下的告密追溯到久远的告密,用一桩桩典型案例和众多资料及图片,来探究中国告密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告密者一直无处不在的根源。
告密者热衷于用游移不定的目光八方窥探,用灵敏的鼻子四处搜寻,把思想、言论、行为举止异于某种标准的人一个个锁定在他们的视线之内,把种种所谓“异象”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等待时机以便拿它们派用场。
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传承方式,中国人在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告密文化。
告密文化是极权文化专制文化中最黑暗最肮脏最无耻最下流也是最可悲的文化。在大大小小的极权专制者的周围,总是影子一样地围绕着一大群身份、地位、角色各异的告密者。
告密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小人文化,一种祇能在黑暗中进行的“文化”。
引言
第一篇:“文化风暴”──从文怀沙到黄苗子
李辉质疑文怀沙,打响牛年第一炮
文怀沙,请你公开回应质疑
文怀沙:狗年谈“放屁狗”
文怀沙父子等回应李辉质疑
为何文怀沙现在才遭质疑?
文怀沙,“大师”还是“骗子”?
徐晋如:文怀沙和他的江湖
“国学大师”和他的时空游戏
李辉质疑文怀沙,是为黄苗子出气?
李辉笔下的黄苗子
黄苗子和郁风:一流人物一世情
“李辉引以为伍的黄苗子等都是告密者”
第二篇:“告密风暴”──从聂绀弩到告密者
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
黄苗子:聂绀弩“放浪形骸第一”
聂绀弩是怎样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
告密者是经常在聂绀弩家走动的人
告密者还是个解诗“高手”
章诒和:告密者主要是黄苗子等人
聂绀弩:国家越专制,密告数量就越多
黄苗子确实是聂诗的解人
黄苗子:我之为人,一向狡猾狡猾的
“告密风暴”让黄苗子成众矢之的
黄苗子大师:你站起来忏悔吧!
黄苗子应该打破沈默作出解释
告密的往事更不可能如烟
这个“告密”创疤到底该不该揭?
我们都是“过来人”,何必再折腾?
档案调用的权力与李玉臻的特权
不开放档案,还会对历史造成更多误解
黄苗子和一代中国文化人的人权
章诒和:冯亦代曾是我家的卧底
朱蓬蓬:从告密到卧底
章诒和式揭私披隐应该到何时
还原历史真相须揭私披隐
告密者档案,全部烧掉?逐一公开?
“我无法痛恨那些告密者”
第三篇:校园告密──从卢雪松到杨师群
杨师群:有同学告我“反革命”
一场因告密而引发的“反革命”风波
校方:哪个学生说过他是“反革命”
学生:告密也是公民的基本言论权
难道杨师群真的不是反革命吗?
杨师群“反革命”案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杨师群教授为何被学生“告密”?
学生告老师,症结在政府
“小天使计划”:同学抽签暗中监督他人
“告密天使”给社会带来什么?
大学生成了驯服的“集体告密者”
从“小天使计划”到“圆形监狱”
莫把“小天使计划”无限扩大化
学生告密与卢雪松被停课事件
卢雪松:停课处罚后写给校书记的信
艾晓明:保卫灵魂自由的姿态
傅国涌:让灵魂自由地站起来
张鸣:告密者和告密奖励者
卢雪松:我等待着一场愉快的谈话
崔卫平:谁停卢老师的课谁负责
关于卢雪松停课情况的公开说明
陈壁生:谁在“利用互联网公开惑众”?
卢雪松:送给我的一位“学生”的三句话
刘晓波:告密及其鼓励者在道义上的臭名昭着
贺卫方:请不要再制造一个“有害的先例”
王晓华:对新生代告密者的灵魂拷问
一位网友:我见了卢雪松
灼人的秘密:我为卢雪松的学生申辩
谢泳: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
杨永纯:不能放过这个“80后”的告密者
学生:送给卢雪松老师的三句话!
独立中文笔会授予卢雪松第一届林昭奖
卢雪松:从此不再屈从“潜规则”
因学生告密,卢雪松被被劳动教养一年
卢雪松:我自己的维权之路
冉云飞:大学里的极品告密者
朱大可:告密者──一种历史幽灵的闪现
沈栖:告密──圣旗下的罪恶
纪红:第三种“告密”──黄明珍的道歉
第四篇:告密文化──从蠢驴告密到你告密了吗
中国式幽默:蠢驴告密
举报同学有奖,出卖同桌发财
弘扬“告密文化”就是误人子弟
王老板:我干过的最无耻的一件事
北京一女生被疑告密遭同学虐待
当告密成为一种民族记忆
中国式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了告密者
今天,你告密了吗?
人性的卑劣──告密文化
论告密:告密者不配称为人
沙叶新:中国的“告密”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
“告密”大行其道的四个朝代
宋代是对告密行为打击最力的时代
告密文化始终延绵不绝的原因
从告密的起源谈起
从专制说到告讦
特务制度从告密开始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
关于袁世凯告密的新史料
第五篇:西方告密──告密者无处不在
美国大学教育中的“保密”与“告密”
检举广告下美国为何未盛行告密
美国的“最大告密者”──“深喉”
“深喉”影响美国政界及新闻界
什么条件下,告密是一种善行?
“联邦告密者”──英雄还是罪犯?
美退休会计向政府告密,成百万富翁
好莱坞告密者的遗产
举报僱主获工卡与告密恐怖嫌犯越狱计划
帕夫利克:一个苏联小告密者的浮沈
科学殿堂里也有告密
着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是告密者?
昆德拉:纯真的罪行与承担
一个告密者和他情人的故事
黑暗中世纪:出卖妻子成壮举
余杰:特务和告密者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吗?
肖雪慧:告密现象之盛衰
后记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仿佛一张编织得极其细密的网,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平铺直叙的叙事性作品,但作者通过巧妙的章节安排和叙事视角的切换,为读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有时是全知的视角,俯瞰着大局;有时又切换到个体微观的视角,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感染力。书中一些章节的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前文的必然延续,但仔细回味,又能发现其中隐藏的伏笔和呼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技巧,让我在阅读时不禁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我特别喜欢书中某些段落的描绘,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幅生动传神的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种艺术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题材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部比较硬核的历史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肌理的深刻解剖。作者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观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对某些现象有了全新的认知。例如,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的描述,以及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行为模式,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自己身边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简洁有力,却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复杂的议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客观性,他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呈现事实,让我们自己去形成判断。对于那些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有一种古朴而又深刻的韵味,读起来仿佛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每一个字词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某些句子所吸引,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语言上的魅力,让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品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语言艺术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他对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描绘,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多层次的享受,既有文字上的美感,又有思想上的启迪。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压抑的、略显阴沉的色调,仿佛预示着故事的基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联想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和复杂人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的,虽然对这个书名有些犹豫,但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决定一探究竟。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穿越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什么敏感的神经。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某种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一点点展现出来。人物的对话,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却暗流涌动的只言片语,都充满了值得反复咀嚼的细节。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打动,那种在集体压力和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那种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期盼,都真实得令人心悸。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简化或忽略的历史片段,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带来的冲击却是持久而深刻的。
评分我通常不太倾向于阅读那些过于沉重或压抑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魅力还是让我欲罢不能。它并非一味地展现黑暗或残酷,而是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潜藏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性深处光辉的探寻。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一些人物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对希望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的展现,让我深受触动。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微小善意和人情温暖的描写,它们如同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这种光辉,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