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悟族的精神失序:现代性、变迁与受苦的社会根源

达悟族的精神失序:现代性、变迁与受苦的社会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达悟族
  • 精神健康
  • 文化变迁
  • 现代性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台湾原住民
  • 失序
  • 苦难
  • 社会根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探讨兰屿达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历程、主观经验与日常的社会文化处境,主要分析焦点在于社会变迁所形塑的文化建构、现代医疗与疾病受苦的相互关系。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重点是分析达悟人高比例精神失序的结构根源,并回应生物基因论、环境论、建构论三个对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径,对本体的预设、认识论不同的立场,釐清各自的贡献与限制。全书延续建构论的基本洞见,结合「社会受苦」的概念,避免沦入相对主义,以探究达悟族所面对的快速社会变迁与精神失序的关系。第二部主要是回应既有文献对文化「本质性」与文化「同质性」的不当假设,进而从社会变迁的分析角度,探讨达悟传统文化、基督宗教、现代精神医疗在处理精神失序上的可能定位与限制。

  作者经过长达八年深入的民族志田野观察,接近达悟族人当代的生活世界与受苦经验,同时辅以各种文献资料,清楚的分析出达悟族人长久的历史处境与其当代命运的关连。

作者简介

蔡友月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获台湾社会学会双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2004-2005年获教育部公费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访问研究。2007-2008年获国科会专案扩增留学奖学金,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社会学系与科学研究中心(Science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专长为医疗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质性研究、影像与社会介入,研究兴趣在于身体、病痛经验、死亡与社会、跨文化精神医学、基因研究与族群政治、理性化与现代性。曾导演「病房85033」,为台湾第一部探讨医疗纠纷的纪录片,在多项影展参展并得奖。

《边缘的肖像:全球化冲击下的传统社会转型研究》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ISBN: [此处填写ISBN号]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那些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文化结构遭受剧烈冲击的传统族群,在社会、经济、心理层面所经历的复杂而痛苦的转型历程。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民族志,而是一项跨学科的、侧重于结构性困境与微观经验交织的社会病理学研究。 本书的研究视野聚焦于一系列在现代性驱动下被强行纳入主流资本主义或国家体系的非西方社群。通过对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整合,作者试图描绘出一幅关于“被卷入”的群体的肖像——他们的传统世界秩序如何瓦解,新的生存逻辑如何被灌输,以及这种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深层结构性失衡与个体心智的断裂。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强加与“秩序的崩塌” 本部分从宏观的全球历史脉络入手,考察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叙事是如何在文化和经济层面上对异质性社会结构产生干预的。作者批判性地检视了殖民遗产、后殖民发展主义政策,以及全球市场机制对地方经济基础的系统性瓦解。 核心议题包括: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如何摧毁了传统的共享资源模式;生态知识体系如何被“科学理性”贬低,导致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以及传统权力结构(如长者、祭司的作用)在国家官僚体系和市场经济面前的边缘化。研究揭示,这种“秩序的崩塌”并非自然演化,而是源于外部力量对内部自洽系统的暴力性重塑。这种重塑往往以“进步”或“发展”的名义进行,却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的迅速耗竭。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塑与文化适应的困境 当既有的意义结构被打破后,个体和群体必须面对身份的漂移。本部分聚焦于文化身份的重构过程。作者采用叙事理论和符号学分析,探讨了传统仪式、语言、神话在面对大众媒体和国家教育体系时的“能见度”危机。 研究深入分析了“文化商品化”现象。当传统技艺、仪式或艺术品被转化为旅游商品或学术研究对象时,其内在的宗教性、社会功能性如何被抽离,只留下空洞的“外壳”。这种商品化一方面为族群带来了微薄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却加剧了族群内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混乱——究竟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迎合外部凝视的“表演”?书中探讨了代际间的文化断层如何加深,年轻一代在试图连接传统与现代时所承受的认知负荷。 第三部分:经济嵌入的结构性暴力与“新的匮乏” 本书的核心论证之一,是指出全球化并非带来了普遍的繁荣,而是重新分配了权力与风险,在被卷入的社群中制造了一种“新的匮乏”。这种匮乏不再仅仅是物质资源不足,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无能——即个体虽处于经济链条中,却失去了对自身劳动价值的控制权,同时也失去了社会安全网的保障。 作者细致考察了“打工潮”现象,分析了季节性迁移劳动对家庭结构、性别角色和社区凝聚力的侵蚀。通过对地方经济数据的深入挖掘,本书展示了被动融入全球市场(如出口导向型产业)如何使地方经济极度脆弱,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当外部经济支持撤离时,这些社区往往比那些保持相对隔绝的地区遭受更深、更持久的创伤。 第四部分:心智的疆域:精神韧性与集体创伤的表达 本部分转向对个体和集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作者认为,由前三部分所述的结构性失序所引发的焦虑、抑郁和绝望,构成了这一群体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应对机制(如社群互助、宗教慰藉)由于社会结构的瓦解而效力减弱,无法有效消化突如其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书中考察了替代性的、非主流的“痛苦表达”形式——从非典型的精神障碍到社会抵抗中的暴力行为,这些往往被主流社会或学术界简单地归类为“文化落后”或“心理问题”,而忽略了其深层的社会根源。作者力图揭示,这些看似“失序”的行为,实则是集体在面对巨大结构性挤压时,试图重构意义和表达无法被主流话语容纳的痛苦的尝试。 结论:超越“拯救”的视野 本书最终拒绝了任何简单化的“复兴”或“融入”的方案。作者强调,理解这些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现代性本身带来的异化和剥夺,并非是短暂的过渡阶段,而是结构性的产物。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新确立地方知识的价值,促进社群对自身转型进程的主体性掌控,并建立能够承认和承载结构性痛苦的新的社会契约。 《边缘的肖像》是一部严肃、充满同理心且极富批判性的作品,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进步”的代价,并关注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沉默和牺牲的群体所承受的真实重量。 --- 目标读者: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者、发展研究人员、文化研究者,以及任何关注全球化影响与社会正义议题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架构
一、 导论
二、 问题缘起:晚近青壮世代精神疾病比例大幅增加?
(一) 基因角度的理解
(二) 社会变迁下的家庭解组与社会失序
(三) 精神失序者的社会文化处境
三、 研究方法
(一) 扎根式的民族志
(二) 田野研究步骤
(三) 受访者基本资料
四、 分析架构
五、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 精神失序病因源不同的研究取径
(一) 生物基因论
(二) 环境论
(三) 建构论
二、 尝试超越相对主义
(一) 少数族群精神失序的多重受苦形式与「社会受苦」概念
(二) 将精神失序视为一种「现象的实体」
三、 医疗化的限制、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医学的定位及出路
(一) 精神失序医疗化的限制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医学的交会

第一部 达悟精神失序的社会根源

第三章 现代性、迁移与精神失序
一、 前言
二、 达悟族迁移台湾的历史特殊性
三、 迁移、世代与认同转变
四、 升学是向上流动或压力来源?
五、 求职谋生的挫折
(一) 被迫卷入台湾劳动市场的边陲
(二) 不断地在底层劳动市场横向流动
(三) 家屋改建与过客性来回迁移
(四) 没办法存钱?
六、 族群接触下的愤恨与创伤
七、 传统亲属连带的弱化
八、 个人成就与结构困境的双重束缚
九、 结论

第四章 家庭功能失调与精神失序
一、 前言
二、 传统达悟文化理想的家
(二) 一个家族 as so inawan
(三) 家屋asa ka vahay
三、 变调的家:十个家庭的现实
四、 变调的家:家庭功能失调的各种面向
(一) 经济模式改变弱化家庭支持功能
(二) 贫穷、自卑与未完成的家屋
(三) 亲密关系的变革
五、 结论

第五章 酒、失业与自我认同混乱
一、 前言
二、 达悟族饮酒的历史脉络
三、 酒、失业与社会失序
四、 酗酒、认同混乱与世界观错乱
五、 达悟族的「解酒基因」与污名
六、 结论

第二部 精神失序者的社会文化处境与生活经验

第六章 达悟社会文化与不正常的人
一、 前言
二、 达悟传统:这不是生病
(一) 达悟传统的语汇
(二) 巫医的驱鬼仪式
三、 基督宗教的诠译系统与处理方式
(一) 西方宗教的传入
(二) 宗教的治疗仪式
四、 现代精神医学传入兰屿
(一) 现代精神医学的知识系统
(二) 现代精神医学的治疗模式
五、 三个典范的并存与冲突
(一) 任一典范下都是不正常
(二) 任一典范下都具有污名
(三) 三个典范的交错
六、 结论

第七章 世代、部落与疾病历程
一、 前言
二、 去机构化的天然社区
(一) 大自然、非工业化的环境
(二) 生计经济、货币与疾病历程
(三) 亲属连带与部落的支持网络
三、 变迁中的部落
(一) 歧视、偏见与剥削
(二) 生计经济与自我期许的冲突
四、 转型中的现代生活与精神医学
(一) 现代精神诊断下的精神病人
(二) 机构化治疗vs.家人照顾的问题
(三) 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正常人
五、 结论

第八章 现代性、精神医学与自我认同的转变
一、 前言
二、 分裂与异样的自我
三、 现代性、病识感与自我认同
四、 未来部落的本土疗癒机制
(一) 传统达悟文化
(二) 基督宗教
(三) 现代精神医学
五、 结论

第九章 结论
一、 发现与论点
(一)理解达悟族精神失序的根源
(二)「精神疾病」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
(三)面对现代性与社会变迁
二、方法与反省
(一)问题意识与资料蒐集的方法与方法论
(二)汉人研究者与原住民被研究者
三、定位与实践

兰屿的回响
参考文献
索引

图目次
图1-1 兰屿全图
图1-2 兰屿与台湾关系图
图1-3 研究分析架构图
图2-1 「社会受苦」概念检视三个取向的缺点与限制
图3-1 达悟族2001年在台人口分佈图
图4-1 达悟族 zipos 成员结构及亲属称谓图
图4-2 达悟族传统家屋空间图
图6-1 Kleinman三个照顾系统的研究架构图  

表目次
表1-1 受访者基本资料统计表
表1-2 达悟族三阶段历史转型的重大事件时间表
表2-1 生物基因论、环境论、与建构论的比较
表3-1 三个世代迁移模式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
表3-2 离开前次工作的主要原因-按族别分
表3-3 达悟族、其他族原住民与全国一般民众失业率的比较
表4-1 传统达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
表4-2 1998-2002年兰屿乡低收入户与人口状况
表4-3 兰屿乡国宅计画实施成果表
表5-1 1969-1978年各族米酒消耗量
表5-2 1969-1978年各族啤酒消耗量
表5-3 1969-1978年各族酒类消费金额
表5-4 五族青少年酗酒问题比较表
表6-1 精神疾病与鬼附的分辨表
表6-2 老、中、青三代接受精神医学治疗的比较表
表6-3 三种典范的比较
表7-1 精神失序者出现异常征兆到精神科介入的时间
表8-1 老、中、青三代病识感的比较
表8-2 三个典范的优缺点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达悟族特有的图腾,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织的深刻探索。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所吸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达悟族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现代性的洪流中,在社会变迁的浪潮里,面对那些难以言说的失序和痛苦。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其根源,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触及到那些深埋在文化、历史和集体记忆中的伤痕。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文化冲击以及人类精神韧性的震撼之旅。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族群的故事,更是对普遍人性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产生共鸣的回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文字和思想,如同海浪一般,将我推向一个更广阔的理解之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揭示了达悟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些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种被夹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尤其是关于“精神失序”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将这种失序具象化,让我看到了它如何在个体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社会根源的分析所打动,作者不仅仅将问题归结于外部因素,更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达悟族当下的精神状态。这本书让我对“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痛苦和挑战。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关注那些在变革中被遗忘和伤害的群体,并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将理论分析与实际的民族志材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既严谨又富有感染力。我对书中关于“精神失序”的定义和阐释印象尤为深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精神问题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这些问题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紧密联系。书中对于“现代性”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塑,而这种重塑对传统社会带来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社会根源”的深入挖掘,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问题,而是勇敢地揭示了权力结构、历史创伤以及社会不公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达悟族群体的精神困境。这本书让我对“变迁”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真实经历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敏锐的观察者,他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同情的视角,去理解达悟族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种种反应。书中对于“受苦”的描绘,不是那种煽情式的渲染,而是充满了理性分析和人文关怀。我看到了族人在传统文化消解、经济模式转型、社会结构变动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这些压力是如何逐渐侵蚀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而现代化对它的影响,往往是复杂而多维度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报告,它让我们看到,在每一个光鲜的现代化叙事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失落和痛苦。

评分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作者以一种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达悟族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失序。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精神失序”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更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现代性是如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平衡,导致了族人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上的迷失。书中的“受苦”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贯穿在社会变迁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复杂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重塑。它是一次关于文化、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